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M蛋白分型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04例血清蛋白电泳异常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进行免疫固定电泳分型,同时分别检测各型患者血清中的β2-TG、CRP和Cr的含量。结果 104例MM患者血清中IgG-к型有31例;25例IgG-λ型;11例IgA-к型,13例IgA-λ型,5例IgD-λ型和7例к轻链型、12例λ轻链型;MM患者血清中β2-TG、CRP和Cr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各型之间β2-TG、CRP和Cr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免疫固定电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M蛋白进行分型鉴定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是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多发性骨髓瘤患者β2-TG、CRP和Cr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各型之间β2-TG、CRP和Cr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游离轻链与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7月就诊于某院的4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行健康体检的4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游离轻链与免疫固定电泳检测。记录观察组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分型,并对比两组游离轻链结果。结果:45例患者中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呈现不同类型的M蛋白区带,比例最高的为IgG型,其次为轻链型。λ型多发性骨髓瘤19例(42.22%)、κ型26例(57.78%)。λ型组游离轻链λ值、κ型组游离轻链κ值、游离轻链κ/λ高于对照组;λ型组游离轻链κ/λ低于对照组;λ型组游离轻链λ值高于κ型组,游离轻链κ值和游离轻链κ/λ低于κ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轻链与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诊断、病情检测、疾病分型、指导治疗等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免疫固定电泳(IFE)对于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以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7例MM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IFE、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球蛋白(Ig)定量检测。其中的5例患者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并对其血清M蛋白的表达进行跟踪检测。结果67例MM患者中62例血清蛋白电泳可检测出M蛋白带,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分型:IgG型38例(56.7%),其中K轻链型20例,入轻链型18例;IgA型22例(32.8%),其中K轻链型12例,入轻链型10例;IgM型1例(1.49%);游离轻链型6例(8.96%),其中x轻链型3例,入轻链型3例。结论IFE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点,能快速、准确地进行MM分型,并在MM的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固定电泳(IFE)、血清蛋白电泳(SPE)及免疫球蛋白定量(Ig)技术检测10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和尿液,其中10例MM患者进行自体骨髓移植,对其血清M蛋白的表达进行跟踪检测。结果 10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免疫固定电泳M蛋白105例阳性,阳性率为100.0%;尿本周氏蛋白阳性76例,阳性率为72.4%(76/105)。25例血清M蛋白为轻链型患者尿本周蛋白阳性率为92.0%(23/25);血清蛋白电泳78例出现M带,检出率为74.3%(78/105);免疫球蛋白定量68例显著升高,阳性率为64.8%(68/105)。结论免疫固定电泳检测M蛋白对诊断MM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M蛋白定性和分型的重要指标;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M蛋白可早期筛查MM,减少误诊或漏诊;三项指标联合检测M蛋白对MM的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免疫固定电泳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的意义。方法采用琼脂糖凝胶免疫固定电泳技术检测261份临床送检血清和尿液,其中76例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结果7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M蛋白阳性76例,阳性率为100%;尿本周蛋白阳性53例,阳性率为70%。17例血清M蛋白为轻链型患者尿本周蛋白阳性率为94%。185例非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未检出M带。结论免疫固定电泳检测M蛋白的技术对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M蛋白定性和分型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63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及血清免疫球蛋白M蛋白的测定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M蛋白检测在MM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63例[年龄大于或等于50岁居多(55例),50岁以下较少(8例),男性略多于女性(41∶22)]确诊为MM的患者进行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IgG类患者所占比例最高(68.3%,43/63),游离轻链型MM最低(9.5%,6/63);无论是κ型还是λ型M蛋白,κ/λ值均显著异常。各种免疫学指标检测M蛋白阳性率,血清κ/λ最高(84.1%,53/63),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最低(39.7%,25/63)。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M蛋白分类及分型可为临床MM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各种实验室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7年2月~2011年2月临床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的26例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血清总蛋白、免疫球蛋白及尿本-周氏蛋白、骨髓细胞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清蛋白电泳分析发现26例MM均检出M带,免疫固定电泳结果显示:IgG型16例(61.5%),为最多类型,其中IgGκ型10例(38.5%),IgGλ型6例(23.1%);IgA型7例(26.9%),其中IgAκ型5例(19.2%),IgAλ型2例(7.7%);IgM型1例(3.8%),为κ型;轻链型2例(7.7%),均为λ型。IgG型M带多出现在γ区,IgA型M带多出现在在β区。各类型M蛋白阳性患者对应Ig的血清浓度均显著升高;轻链型各种Ig含量均降低。23例血清总蛋白升高。26例尿本-周氏蛋白检测均为阴性。16例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患者14例骨髓浆细胞质与量的改变均符合诊断标准。结论血清总蛋白、免疫球蛋白检测对临床诊断MM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血清蛋白电泳因其灵敏度高、速度快且图谱清晰直观,是很好的M蛋白临床筛查实验;免疫固定电泳因其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对MM的诊断分型和临床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血清免疫学特征。方法对117例MM患者血清进行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总蛋白,白蛋白定量分析。结果117例MM患者血清蛋白电泳显示M带67例(57.3%),主要位于1区。免疫固定电泳分型:IgG型62例(53.0%),IgA型19例(16.3%),IgM型12例(10.1%),DL型2例(1.7%),轻链型22例(18.8%)。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显著升高并常伴有非对应组分的偏低。血清总蛋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和白蛋白一定程度的降低。结论血清免疫学特征综合分析,对MM的诊断分型和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骨髓瘤40例血清免疫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秀芹  刘春霞 《河北医药》2008,30(10):1523-1524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血清免疫学特征.方法 采用血清蛋白、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球蛋白定量及免疫固定电泳,对40例删患者进行逐项检测.结果 36例(90%)MM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可显示M蛋白带,4例(10%)不显示M蛋白带.IgG型及IgM型M蛋白带多出现在γ球蛋白区,IgA型出现在β区或α2与β区之间、β与γ区之间.其中IgG型25例(62.5%);IgA型8例(20%);IGD型2例(5%);IgM型1例(2.5%);轻链型3例(7.5%),在轻链型中κ型与λ型之比为3:1;不分泌型1例(2.5%).免疫球蛋白定量显示M蛋白所属免疫球蛋白部分显著增高,而正常的免疫球蛋白,包括与M蛋白同类的丙种球蛋白的含量则显著降低.有19例患者尿本周蛋白阳性.结论 免疫固定电泳的检测可作出对MM进行准确的免疫分型、实验室诊断,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的检出率和敏感性 ,从多发性骨髓瘤 ( MM)标本中收集了确诊的 2 9例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标本 (其中 k型 10例 ,λ型 19例 ) ,通过具体实验做该种病例的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 ,k、λ定量及尿本周氏蛋白 ( k、λ)定性及定量、k/λ比值 ,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 ,并结合骨髓浆细胞百分比及形态做出实验诊断。结果显示 ,血、尿轻链检测对提高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诊断及提高诊断敏感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玲 《现代医药卫生》2014,(17):2566-2567
目的:探讨临床上较为少见的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的实验室特点,分析其与常见型MM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异同。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152例MM患者进行骨髓穿刺检查和免疫固定电泳(IFE)、免疫球蛋白(Ig)定量和血脂测定,比较分析IgD型与其他各型MM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IgD型MM患者原始浆细胞和幼稚浆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IgG型和IgA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D型MM患者以λ轻链升高为主(87.5%,7/8),且轻链比值异常;各型之间血清异常免疫球蛋白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D型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轻链型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gG 型和IgA 型患者比较,IgD 型患者各项指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患者血清TC、LDL-C和HDL-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室诊断能够区分IgD型与其他类型MM,避免IgD型MM的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2.
Multiple myeloma (MM) is a malignant hematological neoplasmand constitutes 10% of blood cancers. Recently, it has become evident that almost all cases of MM are preceded by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MGUS). MM is diagnosed by the presence of paraprotein in serum or urine, detected by serum electrophoresis and immunofixation, infiltration of malignant plasma cells in the bone marrow and related organ, or tissue damage. Cytogenetic status, 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 (ISS) and the quality of response to therap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s. In the last decade the availability of new effective drugs, such as thalidomide, lenalidomide and bortezomib have provided a new therapeutic scenario expected to impact favorably on the outcome of MM patients. Today, for younger patients a triple-agent induction regimen incorporating novel agents followed by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SCT) is the best approach. In this setting ongoing clinical trials are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of consolidation and maintenance therapy based on the use of new drugs. For patients noteligible for ASCT the best initial regimens are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melphalan and prednisone plus either thalidomide or bortezomibor the combination of lenalidomide and dexamethasone. Supportive therapy includes the use of erythropoietin and bisphosphonates according to the updated guidelines. In the future the identification of candidate therapeutic targets through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GEP) and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analysis, as well as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targeted investigative agents will lead to a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in MM.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CNS)浸润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1例MM伴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65岁女性患者,1年半前行血常规、生化、免疫固定电泳、颈胸椎CT、骨髓细胞学等检查确诊为MM.予以两个疗程化疗后达完全缓解,巩固治疗两个疗程后出现复发,再次予化疗后出现头晕、视物旋转等神经系统症状,完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示颅内占位性病变,性质不能明确.经多学科会诊考虑腰椎穿刺术有诱发脑疝的巨大风险,患者无手术禁忌,行颅内肿块切除和病理活检确认为浆细胞性肿瘤,明确诊断为MM伴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术后予以辅助全身化疗,疗效不佳,确诊骨髓瘤侵犯中枢4个月后死亡.结论 MM伴中枢神经系统浸润临床表现多样,对于存在高危因素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MM患者,应警惕MM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IL-33水平,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3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5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ELISA方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IL-33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IL-33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但MM患者IL-33水平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IL-33水平与MM分期呈负相关。结论 IL-33水平降低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免疫的变化而促进多发性骨髓瘤的进展,维持T细胞亚群平衡可能有助于骨髓瘤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