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麻醉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8例患儿分成两组,骶管麻醉组(A组,n=34)和氯胺酮组(B组,n=34),A组应用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全麻,B组应用氯胺酮全麻。于麻醉前、切皮、术中、术毕,记录其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苏醒时间。结果基础麻醉后和术中两组的BP、HR、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明显低于B组(P〈0.01),而A组SpO2高于B组(P〈0.01)。A组术中体动及追加药物次数明显低于B组(P〈0.05),苏醒时间也短于B组(P〈0.01)。结论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的方法简单实用、疗效确切、麻醉用药少、苏醒时间短、安全可靠,在小儿腹部以下手术中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骶管麻醉与喉罩-七氟醚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桥  李秀泽  谢东武  袁玲 《四川医学》2009,30(7):1019-1021
目的观察骶管阻滞麻醉与喉罩一七氟醚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应用的优缺点。方法2~5岁择期行斜疝或隐睾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静脉复合骶管麻醉组(S),喉罩-静吸麻醉组(L),每组30例。观察患儿术中生命体征、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氯胺酮用量、围术期并发症。结果BP、HR和SpO2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麻醉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明显长于L组(P〈0.01),S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多于L组(P〈0.01)。S组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L组(P〈0.05)。结论两种方法都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静脉复合骶管阻滞麻醉苏醒时间明较长,但是可以明显降低术后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骶管麻醉在小儿经尿道输尿管镜检查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输尿管镜手术患儿40例,年龄2~5岁,ASAI~Ⅱ级,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单纯予氯胺酮、异丙酚,B组予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小儿骶管麻醉,观察入室时(T1)、手术中(操作时)(T2)及手术结束后(T3)患儿的HR、SpO2及MAP变化,术中氯胺酮用量及苏醒时间,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B组氯胺酮总用量较A组明显减少(P〈0.05),MAP、HR波动小于A组,患儿苏醒较A组快,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少(P〈0.01),两组SpO2维持在95%以上。结论静脉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骶管麻醉用于小儿经尿道输尿管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丙泊酚辅助下骶管阻滞在儿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儿40例,分为丙泊酚全麻下骶管阻滞组(A组)和氯胺酮、丙泊酚复合静脉麻醉组(B组),每组20例.观察手术开始前(T0)、手术切皮(T1)、手术开始30min(T2)各时点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RR)、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观察记录氯胺酮、丙泊酚用量,以及术后清醒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组内组间比较HR、SBP、DBP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儿麻醉后HR、SBP、DBP、RR变化不大,而B组患儿麻醉后均有SBP、DBP升高,HR加快,且呼吸抑制发生率较A组高.A组患儿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A组患儿术后清醒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均少于B组(P<0.05),术后镇痛效果满意.结论 丙泊酚辅助骶管阻滞应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安全、有效、麻醉效果满意,术后苏醒快,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丙泊酚或丙泊酚复合氯胺酮辅助骶管麻醉用于小儿下腹部以下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2~8岁行下腹部以下部位择期手术患儿,按麻醉用药不同随机分为P组(丙泊酚组)和PK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组),2组均辅助骶管麻醉,观察惠儿麻醉前、麻醉后5min、10min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的变化以及术后清醒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2组MAP、HR麻醉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R、Sp02麻醉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清醒时间P组明显短于PK组(P〈0.01),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P组明显低于PK组(P〈0.05)。结论: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用于小儿下腹部以下手术麻醉效果满意,术后清醒迅速,不良反应少,围术期安全性高,其临床效果优于丙泊酚复合氯胺酮。  相似文献   

6.
为观察小儿短小手术采用静脉泵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的临床使用价值,选取小儿短小手术64例,随机分为三组:Ⅰ组(n=20)氯胺酮组;Ⅱ组(n=20)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Ⅲ组(n=24)氯胺酮复合羟丁酸钠组。术中持续监测患儿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记录麻醉苏醒时间及术中、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结果,麻醉5min后三组的BP、HR较术前均有所上升,RR和SpO2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麻醉20min后,Ⅱ组HR与Ⅰ、Ⅲ组明显下降(P〈0.01),Ⅱ组SBP,DBP较Ⅰ组、Ⅲ组明显下降(均P〈0.05),Ⅲ组SpO2与Ⅱ组比明显下降(P〈0.05);RR Ⅰ组较Ⅱ组明显增快(P〈0.05),Ⅲ组较Ⅱ组明显下降(t=3.393,P〈0.05);三组均有不良反应病例发生,术后苏醒时间Ⅱ组明显短于Ⅰ组和Ⅲ组(P〈0.01)。认为小儿短小手术采用静脉泵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麻醉效果满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云智  李小艳 《当代医学》2009,15(32):45-46
目的观察对比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时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方法64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Ⅰ组:氯胺酮复合γ-羟基丁酸钠;Ⅱ组: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观察术中BP、HR、SpO2的变化、苏醒时间及术中喉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术中BP、HR、SPO2的变化小,苏醒时间短(P〈0.05)。结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廖历兴  梁大顺  杨作天 《河北医学》2010,16(10):1196-1198
目的:观察比较氯胺酮-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加0.25%罗派卡因骶管阻滞在小儿脐以下部位手术麻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2例拟行脐以下部位手术的小儿患者,年龄2-6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A组:单纯氯胺酮-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B组:氯胺酮-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加0.25%罗派卡因骶管阻滞。结果:术中B组循环、呼吸功能较A组平稳(P〈0.05),术后苏醒时间明显较A组短,术后不良反应亦较A组少(P〈0.05)。结论:氯胺酮-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加0.25%罗派卡因骶管阻滞,用于小儿脐以下部位手术麻醉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麻醉更加平稳,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观察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骶管麻醉和氯胺酮麻醉用于小儿6岁患儿腹部以下部位手术的临床观察.方法 30例小于6岁进行腹部以下的患儿按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氯胺酮组(B组)和氯胺酮复合为泊酚辅助骶管麻醉组(A),观察麻醉前后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02)的变化程度以及术后清醒时间、术中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B组与麻醉前及A组麻醉后相比血压(BP)、心率(HR)显著增高(P<0.01),呼吸频率(RR)显著增快,而A组与麻醉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B组相比,A组术后清醒时间短,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少(P<0.01).结论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骶管麻醉用于小儿腹部以下部位手术效果满意,呼吸循环更稳定,术后清醒快,其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氯胺酮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3岁~9岁)麻醉中的效果。方法将200例3岁~9岁患儿随机分为单纯氯胺酮组(A组)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B组),观察麻醉前、麻醉后10 min、手术开始、术中(3次平均值)及苏醒期五个阶段的收缩压(SBP)、心率(HR)、呼吸次数(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以及术中麻醉药用量、术后2组患儿的清醒时间及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噩梦、幻觉、喉痉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在麻醉后各时段SBP、HR均处于较高水平,与麻醉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A组、B组在麻醉后各时段SBP、HR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清醒时间比较,B组比A组短,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不良反应率比较,B组低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麻醉效果确切,比单纯氯胺酮麻醉呼吸循环系统稳定,术后清醒快,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张智勇  包义勇  丁美平  吕辉 《安徽医学》2012,33(12):1659-1661
目的探讨七氟醚丙泊酚联合骶麻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儿60例,ASAI级,年龄1~7岁,随机分为4组(n=15):七氟醚丙泊酚联合骶麻组(A组),七氟醚联合骶麻组(B组),氯胺酮丙泊酚联合骶麻组(C组),氯胺酮联合骶麻组(D组)。A、B组七氟醚6%~8%面罩吸入诱导,氧流量5~6 L/min,C、D组肌肉注射氯胺酮4~6 mg/kg、阿托品0.02 mg/kg基础麻醉,鼻导管吸氧,4组患儿均行骶管阻滞。术中A、C组静脉泵注丙泊酚、B组七氟醚持续吸入、D组间断静脉注射氯胺酮维持麻醉。分别记录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术前基础值(T1)、切皮时(T2)、切皮后15 min(T3)、术毕(T4)各时点的MAP和HR,术中呕吐、体动、呼吸道分泌物增加、SpO2%和苏醒期躁动情况及评分。结果与C、D组比较,A、B组诱导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D组比较,A、B、C组苏醒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T1比较,T2~T4时D组MAP升高、HR增快(P<0.01);与A、B、C比较,T2~T4时D组MAP升高、HR增快(P<0.01);与A、B、C组比较,D组术中体动、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及苏醒期躁动率均增高(P<0.01);与D组比较,A、B组苏醒期躁动评分降低(P<0.05)。结论七氟醚丙泊酚联合骶麻应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对呼吸循环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5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基础麻醉后,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组(A组,n=25),臂丛阻滞成功后注入0.25%罗哌卡因0.5ml/kg,术中以氯胺酮-丙泊酚持续静注;单纯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组(B组,n=25),术中氯胺酮-丙泊酚持续静注。结果:术中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P〈0.05);肢体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B组少(P〈0.05);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术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家长及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何加宁  杨川  易蓉 《吉林医学》2009,30(17):1893-1894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骶管麻醉在小儿下腹部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腹部以下部位择期手术的患儿40例,年龄2~8岁,ASA I~Ⅱ级,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为氯胺酮复合小儿骶管麻醉,B组为单纯氯胺酮麻醉,观察入室时(T1)、手术切皮时(T2)及手术结束后(T3)各时患儿的HR、SpO2及MAP变化,术中氯胺酮用量及苏醒时间,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A组氯胺酮总用量较B组明显减少(P<0.05),MAP、HR波动小于B组,患儿苏醒较B组快,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少(P<0.01),B组有4例出现呼吸抑制经正压辅助呼吸后SpO2很快回升95%以上,A组术后护理中小儿的配合较B组好。结论:氯胺酮复合骶管麻醉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硬膜外麻醉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应用于<6岁患儿腹部以下部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6岁进行腹部以下部位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组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每组25例,观察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术后清醒时间、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氯胺酮组麻醉后与麻醉前相比平均动脉压、心率明显增高(P<0.01),呼吸频率明显增快(P<0.01),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麻醉后与麻醉前相比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明显低于氯胺酮组(P<0.05,P<0.01);与氯胺酮组相比,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术后清醒时间缩短(P<0.01),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少(P<0.01)。结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用于小儿腹部以下部位手术效果满意,呼吸循环稳定,术后清醒快。  相似文献   

15.
唐莹  罗丽  王亚峰 《广东医学》2021,42(7):787-791
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单侧疝囊高位结扎术婴幼儿日间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小儿外科行腹腔镜下单侧疝囊高位结扎术婴幼儿(1个月至3岁)6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全麻复合骶管阻滞组(A组)30例,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组(B组)30例。记录入室(T0)、切皮(T1)、手术结束(T2)、清醒(T3)各时间点患儿的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变化;记录麻醉持续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以及术中、术后不良事件。于患儿清醒(T3)、术后2 h(T4)、4 h(T5)行FLACC疼痛评分。结果与A组比较,B组患儿SpO2在T3时点较高,拔管时间较早,离院时间较早,术后各时间点FLACC疼痛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需追加芬太尼镇痛2例,且术后出现尿潴留1例。两组患儿HR、SBP、DBP在各时间点对比、麻醉持续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安全性高,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同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且术后苏醒拔管快,缩短治疗周期,是婴幼儿腹股沟区日间手术较好的麻醉方案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骶管与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小儿发育性髋脱位(DDH)矫正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实施DDH矫正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35)与B组(n=25)。A组采用全麻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B组采用全麻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B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48 h,A组改良面部表情评分(FLACC)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随访期,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DDH矫正术中,于全麻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能获取较好的麻醉效果,减少术后疼痛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刘洪宾 《河北医学》2012,18(5):577-57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09 年2 月至2011 年8 月于我院住院择期外科手术的患儿75 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三种浓度0.5%(A 组)、0.7%(B 组)、0.9%(C 组)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进行全身麻醉.对患儿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手术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值(MAP)、心率(HR),手术后咳嗽、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 组患儿MAP 、HR 值明显低于A 组和B 组(P<0.05),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组(P<0.05),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0.9%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对患儿全身麻醉效果确切,能减少单独应用时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史艳燕  彭晓红 《西部医学》2009,21(5):730-732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中/长链丙泊酚用于婴幼儿上肢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50例行上肢手术婴幼儿随机分为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和氯胺酮组(B组)。两组均用中/长链丙泊酚诱导后,A组0.20%罗哌卡因腋路臂丛阻滞,B组按需追加氯胺酮,两组术中均微量泵注中/长链丙泊酚。记录围手术期患儿HR、MAP、PET-CO3、SpO2,丙泊酚用量及其术后恶心呕吐等。结果术中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P〈0.05);肢体不良自主运动,术后恶心呕吐等较B组少(P〈0.05);A组中/长链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与B组比,术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较少(P〈0.05)。结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中/长链丙泊酚麻醉应用于婴幼儿上肢手术,镇痛完全,可减少不良反应及丙泊酚用量,使婴幼儿在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且术后苏醒快。  相似文献   

19.
林毅 《重庆医学》2005,34(4):538-539
目的比较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开胸手术时对血流动力学、全麻药用量、术后苏醒情况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将48例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分为全麻组(A组)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A组采用氟芬合剂、依托咪脂和维库溴铵静脉注射诱导,芬太尼、氨氟醚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B组则先行T7~8硬膜外腔穿刺置管,观察无全脊髓麻醉征象和待阻滞平面出现后,采用与A组相同的方法诱导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方法同A组,但术中每隔1h经硬膜外导管间断给予1.5%利多卡因5ml.观察麻醉前、气管插管时、切皮时、拔除气管导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术中用药情况、术毕至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术后24h随访情况.结果(1)与全麻相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病人手术期平均动脉压、心率平稳,差异非常显著(P<0.01);(2)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全麻药和肌松药用量少于全麻组,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1);(3)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病人术毕到疼痛开始时间比较长,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全麻组(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开胸手术优越于全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