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甘小林  邹世鑫  鲁江 《海南医学》2022,(23):3045-3048
目的 比较不同飞秒激光制瓣厚度辅助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IK)矫正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其1年随访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接受治疗的180例(360眼)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飞秒激光辅助LASIK矫正治疗,根据飞秒激光制瓣厚度不同将患者分为90μm角膜瓣组(84例,168眼)和110μm角膜瓣组(96例,192眼),采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OCT)检查,比较不同时间段的视力矫正效果(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角膜后表面顶点厚度、屈光度),并随访1年观察视觉质量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角膜后表面顶点厚度、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的各项视力矫正指标均升高,且在术后3个月,90μm角膜瓣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及角膜后表面顶点厚度分别为1.28±0.14、1.18±0.17、(552.31±26.08)μm,明显高于110μm角膜瓣组的1.20±0.15、1.13±0.12、(545.19±20.84)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近视眼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角膜瓣厚度对视力和屈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96例进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其球镜当量(SE)为-2.00~-5.00D。对未矫正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显性屈光进行测量,直至术后6个月。利用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分析角膜瓣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单眼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矫正屈光参差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76例双眼屈光参差患者。患者均实施单眼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观察患者手术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屈光度、双眼视功能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屈光度相比术前要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裸眼视力相比术前要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戴框架眼镜患者术后融合功能、远立体视正常例次相比术前要多,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双眼近立体视功能正常例次相比术前要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实施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矫正,能够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使双眼物象融合得到改善,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曲率的动态变化和屈光状态、视力变化的关系。方法近视44例(88只眼)均采用标准LASIK治疗,术后1周、1、3、6月随访,记录术前术后角膜曲率、屈光状态、视力,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角膜曲率和屈光状态从术后1周~3月各期回退显著(P〈0.001),3~6个月趋于稳定(P〉0.05,P〉0.5);术后视力1月内稳定(P〉0.5),1~3月下降有显著性(P〈0.01),3~6个月趋于稳定(P〉0.1)。结论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曲率3个月内回退较显著,3~6个月趋于稳定,屈光状态和视力随着角膜曲率的变化而相应变化。角膜曲率的长期稳定性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近视眼患者实施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追踪术后视力恢复效果。方法对628例近视眼患者,共986只眼,男性302例,女性326例,年龄18~47岁,进行了LASIK手术。根据屈光度划分为3组,术前利用VISX波前像差仪的红外线相机获取患者检查位(坐位)虹膜影像图,激光切削前利用VIsx STAR S4激光治疗仪的红外线相机获取患者治疗位(卧位)虹膜影像图,比较两幅虹膜影像图的差异,计算眼球的旋转度数和瞳孔中心移动的距离。结果 LASIK手术后视力恢复良好,无明显不适感觉,1周后达到或接近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59,P〈0.01)。跟踪6~8个月,视力稳定,与术后1周比较,经统计学SPSS for windows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3,P〉0.05)。屈光度3个组之间视力恢复无差别,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3,P〉0.05)。结论 LASIK手术治疗近视效果好,恢复快。LASIK手术与LASIK/Epi-LASIK以及飞秒激光、全激光无刀LASIK手术等已经成为目前眼屈光矫正视力的主流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和机械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份在我院眼视光中心分别接受飞秒激光和机械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矫正高度近视的患者各50例(50眼);其中接受飞秒激光制瓣为试验组,记为A组;接受板层刀制瓣为对照组,记为B组。采集术前及术后视力、屈光度、并发症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两组均有良好的有效性,飞秒组术后视力更佳;术后飞秒组屈光度更稳定;术后飞秒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结论:飞秒激光比机械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术后具有更好的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制瓣和角膜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运城市中心医院行LASIK矫正视力的近视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采用飞秒激光制瓣,对照组80例采用角膜板层刀制瓣,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及残留屈光度(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泪膜破裂时间(BUT)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丢失、术后干眼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瓣和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均可有效改善或纠正患者视力,但采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稳定性和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罗武强  刘伟民  黄建忠  肖信  赵武校  林泉 《广西医学》2010,32(12):1475-1477
目的观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屈光不正患者手术前后主导眼变化情况,探讨发生主导眼转换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观察204例屈光不正患者LASIK手术前后的主导眼,分析发生主导眼转换的可能因素。结果 204例屈光不正患者行LASIK后发生了主导眼转换25例(12.3%)。发生主导眼转换的25例患者,术前主导眼的眼别与术前裸眼视力高低(P〈0.05)和近视程度有关(P〈0.05),但与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球镜度数高低、近视性质无关(P〉0.05)。结论屈光不正患者行LASIK手术可能导致主导眼发生转换,术前主导眼的眼别可能与术前裸眼视力高低和近视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高度近视手术后角膜曲率的变化.方法 选择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矫正高度近视患者64例(108眼),使用LDV飞秒激光制瓣,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测量角膜前、后表面曲率.结果 术后3个月角膜前表面曲率(37.20±1.29)、近视度数(-0.23±0.49)、散光度数(-0.17±0.41)、等效球镜度(-0.20±0.56)及角膜厚度(439±32)同术后1周相比均发生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角膜后表面曲率(-6.26±0.27),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6.29±0.28),术后3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6.26±0.27),术后半年角膜后表面曲率(-6.26±0.27),术后1年角膜后表面曲率(-6.30±0.27),同术前相比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飞秒激光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未发生明显变化,对于高度近视飞秒激光LASIK手术安全有效,但需要长期观察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和SBK角膜板层刀制瓣在LASIK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近视患者36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LASIK手术矫正视力,根据制瓣方法分为激光组200例,使用飞秒激光制瓣进行LASIK手术;SBK组160例,使用SBK角膜板层刀制瓣进行LASIK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效果相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激光组6个月后无1例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丢失,SBK组则有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制作角膜瓣术后视力恢复均较好,但激光组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新型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 V4c植入术矫正中高度近视眼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稳定性及高阶像差变化。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接受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26例(49眼),随访裸眼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UDVA)、矫正视力(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CDVA)、屈光度、眼轴、眼压、内皮细胞计数、拱高、总高阶像差至术后6个月。结果 患者术前平均等效球镜(-12.73±4.06)D,术后6个月为(-0.49±0.81)D,42眼(85.71%)在±1.00 D以内;35眼(71.43%)UDVA达1.0及以上,39眼(79.59%)CDVA达1.0及以上,45眼(91.84%)UDVA和CDVA达0.5及以上。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33±0.37和1.21±0.27。40眼(81.63%)实际矫正度数在预期矫正度数±0.50 D以内,47眼(95.92%)在±1.00 D以内。术后眼压稳定,未见早期急剧性眼压升高。术后6个月平均拱高为(499.15±245.16)μm,内皮细胞较术前丢失0.88%。ICL V4c术后不增加总高阶像差。结论 ICL V4c植入术是一种具有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及稳定性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非球面引导的LASEK及LASI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近视散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43例86眼行非球面引导的LASEK手术,45例90眼行非球面引导的LASIK手术。对所有患者术后1周、术后1月、3月裸眼视力达到1.0的比例进行比较,对术后1月、3月残余屈光度、角膜像差结果按屈光度分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ASIK组患者术后1周、1月裸眼视力达1.0比例者较LASEK组多,术后3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3月残余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高度近视组两种术式在术后1月、3月角膜像差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低中度近视组患者两种术式在术后1月角膜像差均有所增加,术后3月LASEK组像差有所恢复,较LASIK组像差值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球面引导的LASEK及LASI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术后视力及屈光预测性良好,利用LASEK治疗低中度近视患者较LASIK手术更有利于角膜像差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传统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3个月时波前像差的变化与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关系,探讨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9例(17眼)作为试验组,行传统LASIK的近视患者8例(14眼)作为对照组。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视力、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视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前像差Zernike函数c4(离焦)、C7(垂直彗差)、C8(水平彗差)、三叶草差(C6、C9)、C12(球差)、RMSg(总体像差均方根值)、RMSh(高阶像差均方根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个月比较对比敏感度,白天在低频区3.0c/d、中频区6.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上在低频区3.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眩光在低频区3.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较传统LASIK矫正高度近视无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并总结该治疗方法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67例(694眼)行LASIK的近视患者给予规范的专科护理,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中低度、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组术后的平均裸眼视力在术后1d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在3个月内存在一定的波动,1年后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1.02、0.81、0.51,基本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水平。结论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满意。细致的护理对保证疗效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中国歼击机飞行员视觉及相关角膜参数,并与低度近视眼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在我空军应用的前景。方法选取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或角膜表面切削手术(PRK)的低度近视眼,分别观察裸眼视力、屈光状态、Astramax角膜地形图获得的波阵面像差,即总高/低阶像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和球差,以及角膜前表面Q值、角膜曲率等角膜参数,与歼击机飞行员正视眼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RK和LASIK治疗≤-3.00D轻度近视眼,术后裸眼视力达到飞行员的标准;屈光状态,即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组角膜的Q值没有改变;中央角膜曲率显著下降;术后总高/低阶像差和球差与飞行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SIK术后球差的增加显著高于PRK。结论 低度近视眼行PRK或LASIK术后裸眼视力、屈光状态、角膜的Q值可以达到飞行员的标准。但总高阶像差、彗差和球差的增加可能严重影响视觉质量,LASIK较PRK对球差的影响更大。在选拔飞行员时,对做过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应该慎重。同时在屈光手术中如何减少和避免波阵面像差的改变,如何通过手术保持和提高视觉质量也是我们今后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行单眼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LASEK)及另眼行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以避免双眼同时出现Haze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在同一患者的两眼分别行LASEK及超薄瓣LASIK,治疗对象为近视度高于-6.0D,角膜厚度≥450μm的43例患者。其中LASEK组近视度数-6.0— -17.75D,平均(-9.34±2.75)D;超薄瓣LASIK组近视度数-6.0— -15.25D,平均(-8.29±2.14)D。分别于术后1d、1周、2周及1、3、6、12个月随访患者裸眼视力、屈光状态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情况。【结果】超薄瓣LASIK组术后反应较LASEK组轻。术后6个月UCVA≥0.8的比例为:LASEK组为93.0%;LASIK组为88.4%。等效球镜值在±0.5D以内的比例分别是:LASEK组为79.1%;LASIK组为76.7%。双眼同时视物时裸眼视力均在1.0以上。Haze情况:LASIK组无1例,LASEK组在术后的1个月时为18.6%、3个月为25.6%、6个月为20.9%、1年为16.3%,其中1例为2级,其余均为1级。【结论】在高度近视的患者,一眼行LASEK,另眼行超薄瓣LASIK,既避免双眼同时出现Haze的现象,又保证了双眼视远时良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和中央孔型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V4c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及高阶像差的变化特点.方法 收集于行近视矫正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  相似文献   

18.
多焦点激光原位屈光性角膜磨镶术治疗老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多焦点激光原位屈光性角膜磨镶术(多焦点LASIK)治疗老视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4年10月起于我院屈光手术中心行多焦点LASIK的老视患者分为近视组和远视组,近视组包括近视合并老视患者10例20眼,术前屈光度等值球镜为-1.75--7.75(-4.9±2.3)D,近调节附加为+1.5-+2.75(+2.1±0.4)D,远视力为0.1-0.2(0.1±0.1),近视力为0.1-1.0(0.4±0.3)。远视组包括远视合并老视患者6例12眼,术前屈光度等值球镜为+1.25-+3.25(+2.1±0.8)D,近调节附加为+2-+2.5(+2.3±0.3)D,远视力为0.3-0.7(0.4±0.1),近视力为0.1-0.3(0.1±0.1)。所有眼均行多焦点LASIK手术,使用的设备为尼德克EC-5000CXⅡ准分子激光系统,并使用模拟调节角膜(PAC)软件计算激光切削形态。结果:术后6-12个月复查,近视组术后屈光度等值球镜为-2.5--0.5(-1.0±0.7)D,远视力为0.3-1.2(0.8±0.3),近视力为0.4-1.0(0.8±0.2)。远视组术后屈光度等值球镜为-1.25-+0.5(-0.7±0.7)D,远视力为0.6-1.0(0.8±0.2),近视力为0.3-0.8(0.6±0.2),1眼损失1行最佳矫正视力。结论:使用尼德克EC-5000CXⅡ准分子激光系统和PAC软件施行多焦点LASIK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老视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德全  邬永娟  罗毅 《河北医学》2013,19(3):386-388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选取31例(62眼)高度近视患者,对其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进行治疗。结果:31例高度近视患者经过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后,上皮愈合的平均时间为(3.56±1.5)d,术后第1天0级疼痛的眼数为25,占40.32%;Ⅰ级疼痛的眼数为18,占29.03%;Ⅱ级疼痛的眼数为16,占25.81%;Ⅲ级疼痛的眼数为3,占4.84%。术后半月平均裸眼视力为0.80±0.15;一个月后平均裸眼视力为0.93±0.2;三个月后平均裸眼视力为0.95±0.31。结论: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散光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美国VISXSTARs4型准分子激光系统对296例(538只眼)近视散光患者进行治疗,其中LASEK组近视度数在-1.0D~-10.0D,共119只眼;LASIK组近视度数在-1.0D~-16.0D,共419只眼;二组患者散光度数均在-0.5D~-5.0D。结果术后视力:二组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LASEK组视力均≥0.5,其中92.18%的患者≥0.8;LASIK组视力均≥0.5,其中91.87%的患者≥0.8。结论LASEK和LASIK治疗近视散光安奎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