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人EB病毒阳性(EBV+)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收集24例老年EBV+DLBCL患者,以同期EBV-非特指型DLBCL患者为对照,分析老年EBV+ 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结果 24例老年EBV+DLBCL患者肿瘤细胞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单一性或多形性肿瘤细胞增生;多形性病例中常可见有地图状坏死.细胞起源免疫分型主要为非生发中心亚型,分别占91.3%(Hans分型)和100.0%(Choi分型).CD30阳性率为55.0%,高于非特指型EBV-DLBCL(P< 0.001).在总体生存时间方面,R-CHOP方案治疗的老年EBV+DLBCL患者和>50岁EBV-DLBCL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4.2个月和29.2个月,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7).结论 老年人EBV+DLBCL肿瘤细胞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单一性或多形性肿瘤性增生;多形性病例中常可见不规则坏死.CD30阳性率较高,并且主要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亚型.R-CHOP方案治疗的老年EBV+ DLBCL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与同年龄段非特指型EBV-DLBCL患者相近.  相似文献   

2.
Zhang J  Wang MY  Xu LC  Gu SY  Cao JN  Hu XC  Hong XN 《中华肿瘤杂志》2010,32(8):614-618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探讨PC-DLBCL的分期系统和治疗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PG-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无事件生存期(EFS)和总生存期(OS)为主要研究终点.结果 全组患者的1、3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3.8%、71.1%和69.0%,平均EFS为91.3个月;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3%、80.3%和72.4%,平均OS为98.8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nn Arbor分期为ⅠE或ⅡE1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正常、血红蛋白水平正常、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0~1分、肿瘤长径<5 cm、浸润深度浅的患者EFS和OS显著延长(均P<0.05),而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B症状、ECOG体力评分结果以及治疗方法与患者的预后无关(均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nn Arbor分期、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影响PG-DLBCL患者EFS和OS的独立因素.结论 PG-DLBCL的分期系统和各种治疗措施所处的地位仍存有争议,需进一步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以优化PG-DLBCL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Epstein-Barr病毒(EBV)是与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的DNA病毒.在2008版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老年人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被作为非特指DLBCL的一个新的变异型,该变异型具有与其他DLBCL亚型不同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现对老年人EBV阳性DLBCL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遗传学改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关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国际预后指数IPI,但它仅是一些临床指标的结合,对相当大的一部分患者的预后不能做出准确评估。一些基因及其表达蛋白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Bel-6、Bcl—2、survivin、p53等分子生物学预后指标对指导DLBCL的预后评估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赵茜  侯健 《肿瘤防治研究》2013,40(6):514-516
0 引言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中最常见的类型,占NHL的30%~40%,它是一类在细胞遗传学、分子学、临床表现及疾病转归方面异质性均明显的疾病,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CHOP化疗使患者的5年OS(over all survival)由45%提高到58%,但是仍有20%~50%的患者治疗失败.近年来我国的DLBCL发病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不同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改变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寻找关键的预后因子成为目前制定个体化方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最近国外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96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多种因素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Kaplan Meier法分析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期,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2、3和5年生存率Ⅰ、Ⅱ期患者为98.8%、91.5%、87.5%、70.3%;Ⅲ期、Ⅳ期患者为62.1%、55.5%、40.1%、23.8%。结论:年龄、乳酸脱氢酶水平、临床分期、身体状况评分是影响DLBCL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人体后,可长期潜伏于静息记忆性或幼稚B淋巴细胞中。随着免疫系统的衰老,EBV感染者发生EBV相关恶性肿瘤的风险明显增加。非特指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BV positive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EBV+DLBCL-NOS)是指发生在无已知免疫缺陷疾病或淋巴瘤病史,且肿瘤细胞核表达EBV编码RNA(EBV encoded RNA,EBER)的大B细胞淋巴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EBV+DLBCL-NOS主要流行于亚洲及拉丁美洲,多数患者年龄超过50岁。临床上,与EBV阴性DLBCL(EBV negative DLBCL,EBV-DLBCL)患者相比,EBV+DLBCL-NOS患者的临床病程更具侵袭性,初诊患者的临床分期多为晚期,且结外受累率可超过80%。老年患者通常较年轻患者的预后更差。尽管包括利妥昔单抗的免疫化疗方案可显著提高EBV-DLBCL患者的预后,EBV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 )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以期更好的指导治疗。方法:回顾性收集1999年1 月至2012年3 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初治、胃原发DLBCL 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人口学特点、分期、病理诊断、并发症、治疗和预后等特征。结果:共计纳入研究患者126 例,中位年龄49(16~81)岁,男女比例为6 8 :58。病理诊断为单纯DLBCL 96例、MALT伴大B 细胞转化27例、伴浆样细胞分化3 例。早期患者114 例(90.5%),其治疗方式包括单纯化疗37例、化疗+ 放疗39例、手术+ 化疗± 放疗38例。中位随访48个月,全组患者PFS 和OS分别为75.6% 和82.7% ,早期和晚期患者的PFS 分别为77% 和41.7%(P = 0.005)。 早期患者采用单纯化疗、化放疗联合和含手术治疗的PFS 分别为67.3% 、77.8% 和77.8%(P = 0.588)。 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0 分、1 分和> 1 分患者的PFS 分别为85.4% ,74.4% 和55.6%(P = 0.011)。 Ⅰ期和Ⅱ期患者的PFS 分别为81.2% 和66.1%(P = 0.018)。 LDH 正常和升高患者的PFS 分别为86.6% 和63.3%(P = 0.006)。 病理类型为单纯DLBCL 和含有MALT成分、生发中心(GCB )和非生发中心(non-GCB )、年龄> 60岁等与预后无关。结论:早期病变比例占胃原发DLBCL 患者的绝大多数。早期患者预后良好,手术切除并不能提高疗效。早期患者中IPI> 1 分、LDH 升高和临床分期II 期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 EBV 阳性的老年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方法:采用 EBV 编码微小 RNA(EBV encoded miRNA,EBERs)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确定 EBV 感染的老年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6例。结果:6例患者中男、女各3例;中位发病年龄为59.2(50~66)岁;疾病分期在Ⅱ期的有3例,Ⅳ期3例;IPI 评分<2分的患者有3例,≥2分的患者3例;有 B 症状的患者3例,无 B 症状的患者3例;ECOG <2分的患者4例,ECOG≥2分的患者2例;LDH 升高的患者3例,LDH 正常的患者3例。生发中心外的患者3例,生发中心内的患者3例;CD30阳性的患者5例,CD30阴性的患者1例。原发于淋巴结外的患者有5例,原发于淋巴结的患者1例。6例患者治疗均采用 CHOP 样方案,其中1例应用 R - CHOP 方案化疗6周期,疾病达 PR,1例应用CHOP 方案化疗6周期,疾病达 CR,2个月后疾病进展,给予放疗及 CHOP 方案化疗2周期效果不佳死亡,1例应用 R - CHOP 方案化疗4周期,疾病完全缓解后应用 R 单药维持治疗,1例应用 R - CHOP 方案化疗4周期疾病达 PR,再次给予 R - CHOPE 方案治疗后疾病快速进展死亡,1例应用 CHOPE 方案化疗5周期后疾病达 PR,1例应用 R - CHOP 方案化疗2周期后放疗疾病进展死亡。上述病例死亡3例,部分缓解2例,完全缓解1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结论:EBV 阳性的老年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病率较低,对治疗的敏感性差,即使疾病达到完全缓解亦很快进展死亡,且常以淋巴结结外侵犯为主,伴有 CD30阳性,本实验由于病例有限,仍需多家中心联合统计,进一步探究治疗 EBV 阳性的老年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方案,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WR-DLBCL)接受CHOP为主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2006-2018年间收治137例确诊为WR-DLBCL患者,其中Ⅰ期22例,Ⅱ期115例。全组接受了CHOP类为主方案化疗,其中62例使用了利妥昔单抗,87例接受了累及野放疗。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RFS),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5年OS、PFS、LRRFS分别为78.6%、69.5%、83.2%,综合治疗组分别为87.5%、80.2%、90.9%,单纯化疗组分别为64.2%、53.6%、72.9%。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大肿块、利妥昔单抗、化疗周期及综合治疗是影响OS、PFS因素;乳酸脱氢酶、大肿块、综合治疗是影响LRRFS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综合治疗模式、利妥昔单抗是影响OS因素,LDH、综合治疗模式是影响PFS因素,LDH是影响LRRFS因素。结论 早期WR-BLBCL预后良好,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时代,化疗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方式仍然是早期WR-BLBCL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iR-155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qRT-PCR检测所有患者癌组织miR-155的相对表达水平,根据miR-155的表达水平将所有患者分成miR-155高表达组(n=72)和miR-155低表达组(n=4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生存率,采用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分析miR-155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miR-155高表达组患者结外侵犯比例显著高于miR-155低表达组(P<0.05);miR-155高表达组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29.2%)及总体生存率(40.3%)均显著低于miR-155低表达组(81.3%和83.3%);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miR-155表达水平是DLBCL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的影响因素;miR-155低表达组细胞划痕愈合速度(0.53±0.04)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1.0±0.03)(P<0.05),miR-155低表达组细胞在培养的3、4 d的吸光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0.38±0.01 vs 0.56±0.03;0.56±0.02 vs 0.76±0.02)(P<0.05)。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miR-155表达水平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其可能机制是通过影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提示miR-155可能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新的和可靠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初治DLBCL患者,分为HBs Ag阳性组76例和HBs Ag阴性组159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化疗期间肝功能损害及总生存情况比较分析。结果与HBs Ag阴性组比较,HBs Ag阳性DLBCL患者发病中位年龄较小(47岁vs 58岁,P〈0.01),脾脏和肝脏受累多见(26.3%vs 15.1%,P=0.039;11.8%vs 4.4%,P=0.034),化疗期间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高(47.4%vs 26.2%,P=0.001)。HBs Ag阳性组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为48月,3年OS为64.1%;HBs Ag阴性组中位OS为42月,3年OS为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88,P=0.320);无进展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658,P=0.103)。采用Cox回归多因素分析,HBs Ag阳性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包括年龄〉60岁、B症状和肝脏受累,肝功能损害不影响其总生存。结论 HBs Ag阳性DLBCL患者发病年龄较轻,肝脾受累多见,且化疗相关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高,但在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方面与HBs Ag阴性患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比值(ALB to FIB ratio,AFR)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04-17至2022-03-18确诊的DLBCL病例59例,收集所有患者首次化疗前1周内的血清ALB值、血浆FIB值,计算出AFR。应用生存分析研究AFR对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影响。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来评估各模型对DLBCL患者预后预测能力的大小。结果:AFR范围3.87~20.13,中位数11.16。AFR与IPI、Ann Arbor分期、结外侵犯数以及B症状密切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AFR增高时,DLBCL患者的PFS显著提高(P<0.001),2年累积PFS与低AFR组患者相比提高了73.0%。Cox单因素分析提示,低AFR的DLBCL患者发生肿瘤进展或死亡的风险显著增加(P=0.002);多因素分析提示,AFR是影响DLBCL患者PFS的独立因素(P=0.004)。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和IPI联合AFR两种模型判断DLBCL患者PFS的AUC值分别为0.778(95%CI 0.659~0.897,P<0.001)和0.829(95%CI 0.723~0.935,P<0.001)。结论:AFR是判断DLBCL患者PFS的独立预测因子,IPI联合AFR能够更好地判断DLBCL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T-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2年04月至2022年04月收治的30例PT-DLBCL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1%、76.8%、66.3%;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9.7%、62.6%、62.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IPI评分、LDH水平、Hb水平、综合治疗模式、近期疗效与患者总生存均有关(P<0.05);年龄、IPI评分、Hb水平、综合治疗模式、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近期疗效与患者无进展生存均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是影响PT-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T-DLBCL属罕见的侵袭性结外淋巴瘤,复发率较高,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是影响PT-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Liu L  Zhang M  Zou P 《Leukemia & lymphoma》2007,48(11):2179-2183
Polo-like kinase 1 (PLK1) belongs to a conservative family of serine/threonine kinas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ell cycle. Survivin is a member of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IAP) family. We investigated the expression of PLK1 and survivin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s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and assessed their significance as a potent new tumor marker. The expression rate of PLK1 and survivin were 66.7% (26/39) and 82.1% (32/39), respectively. PLK1 expression correlated with systemic symptom, LDH level, IPI score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in DLBCL, while survivin did not. PLK1 expression correlated with shortened event-free survival (EFS) using the Log-rank test in DLBCL, but survivin did not.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identified th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for PLK1.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over expression of PLK1,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survival time. Compared with survivin, PLK1 seems to be a better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DLBCL.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D30在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BV-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EBV+DLBCL)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22例DLBCL中EBV+DLBCL与EBV-DLBCL病例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CD30在EBV+DLBCL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结果:CD30在EBV+DLBCL病例中的表达多于EBV-DLBCL病例(P=0.002);EBV-DLBCL中双表达的病例多于EBV+DLBCL(P=0.044);在63例EBV+DLBCL中,CD30阳性表达多见于B症状患者(P=0.015);另外有2例EBV+DLBCL病例出现BCL6基因重排。随访139例患者中,共表达CD30和EBER的患者预后较差(P=0.002);在EBV+DLBCL中,CD30阳性提示预后更差(P=0.028)。结论:CD30在EBV+DLBCL病例中具有较高的表达率,且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进一步为靶向药物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LK+DLBC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罕见的亚型, 具有特殊的免疫母细胞或浆母细胞样的形态学特点, 免疫表型独具特征, 细胞遗传学异常, 在儿童和成人都可发生。此病虽然罕见, 但是其临床过程具有侵袭性且预后不良, 因此明确认识该疾病的特点是诊断的关键。ALK+DLBCL对传统化疗方案反应性差, 最近推出的小分子ALK抑制剂可能对这种疾病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8.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陶  周立强 《癌症进展》2006,4(5):384-39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目前最常见的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同亚型在临床表现、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所观察到的遗传学改变主要集中在BCL6,BCL2,cMYC,FAS(CD95)的突变和体细胞超突变的异常上。虽然CHOP方案化疗能够治愈部分DLBCL,但完全缓解率仅为45%~55%。强化化疗方案或干细胞移植可改善某些患者的长期生存,最突出和一致改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长期生存效果则是随着抗CD20单克隆抗体药物与化疗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