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术中胃镜局部胃切除术治疗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0年~2012年在我院经胃镜和病理确诊的8例胃单发神经内分泌肿瘤行腹腔镜联合术中胃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结果:8例患者通过胃镜术中定位均顺利找到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灶,并在腹腔镜下完整切除。术后随访1至3年均无复发。结论:腹腔镜联合术中胃镜是治疗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创伤较小、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I-NENs)的安全性及临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7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39例经ESD治疗GI-NENs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ESD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  结果  39例GI-NENs均为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根据病理组织学和增殖活性分级:G1 37例、G2 2例、G3 0例,其中直肠23例,胃12例,十二指肠4例;35例病变侵及黏膜层或黏膜下层,4例病变侵及固有肌层,ESD术中穿孔1例,出血2例。术后随访6~90个月,仅1例胃神经内分泌瘤(gastric neuroendocrine tumors,g-NETs)患者于术后5个月及34个月在胃内不同部位分别形成新的病变,随后均再次行ESD治疗并追踪随访。39例患者均未出现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生存率为100%。  结论  对于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GI-NENs,病变局限于黏膜下层且直径≤1.0 cm是ESD绝对适应证;对于未侵及固有肌层且直径为1.0~1.5 cm的直肠NENs或1型胃神经内分泌瘤(Type 1 gastric neuroendocrine tumours,T1-GNETs)T2患者,应优先考虑ESD治疗,以保留胃肠容积及功能。   相似文献   

3.
1病历资料 患者,男性,59岁.间断上腹部不适4月,外院门诊行18F-FDG PET-CT检查未见全身明显代谢异常征象.检查3天后突然出现下腹部绞痛,解黑便300ml,伴乏力、心慌.入我院后查血色素9g/L,给予抑酸补液治疗,同时查血肿瘤标记物CA199、CEA、AFP均<正常值.病情稳定后行胃镜检查发现贲门口有个环形隆起伴溃疡,围绕贲门,质硬、周边隆起,胃窦部黏膜光滑,红白相间,胃蠕动好,幽门黏膜光滑,十二指肠球部无变形,病理活检示腺癌.胸部及盆腔CT未见异常,腹部CT示胃充盈不佳,胃贲门部壁略厚,僵硬,浆膜面可见结节及条状高密度影,余未见异常.后行近端胃癌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中见约3cm肿瘤位于胃体近贲门后壁.手术标本病理:胃食管交界部溃疡型中分化腺癌,浸透全层达外周脂肪,侵犯神经,累及食管下段,网膜组织及周围淋巴结未见癌,术后恢复好.  相似文献   

4.
<正>神经内分泌性肿瘤是一类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质性肿瘤,在消化道最为常见,但发生于食管胃结合部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极为少见。现将2例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性,71岁,以上腹部不适2月余入院。既往糖尿病史1年。入院查体未触及周围浅表肿大淋巴结。行电子胃镜示:贲门小弯侧可见溃疡状新生物,边缘隆起,侵及前后壁,上界至齿线上约3 cm,齿线距门齿约35 cm,下界约至胃体中部,胃窦黏膜红白相见,以红为主。咬  相似文献   

5.
唐文皓  袁祖荣  唐健雄  王巍  涂彦渊 《肿瘤》2005,25(5):516-516
1临床经验 病例:女性,68岁.2年来黑便4次,外院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腹部CT示:胰尾占位,胰岛细胞瘤可能.来本院就诊,体检: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部检查阴性,肛指阴性.本院CT示:胰腺体尾部富血供肿瘤,胃体与胃底交界处胃大弯侧胃壁局限性增厚.于2003年12月9日行胰体尾部切除 胃大部切除术(毕I式).术中见胰腺体、尾部有一5 cm×4 cm×3 cm质硬无浸润肿块,胃体近小弯有一5 cm×4 cm隆起灶,浆膜面光滑.胰体和胃之间无肿瘤浸润.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并探讨喉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喉原发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就其临床特征进行讨论。结果:1例肿瘤位于声门上黏膜下,术后10月死于远处转移。另1例因病变弥漫,原发部位不好确定,随访4月未见复发。肿瘤细胞小,胞浆少核大深染,前例瘤体内同时伴有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示前者瘤细胞NSE(+),SyN(+)、EMA(+)、CK(+)。后者瘤细胞CK(+),NSE(+),EMA(-)。结论:喉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临床少见,恶性度较高,确诊需要特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36岁。主因“上腹部饱胀伴呕吐半月”于2000年7月6日入院,在外院行上消化道造影示:胃窦癌。我院胃镜报告:胃癌(Borrmann Ⅳ)。活检病理未找到癌细胞。MRI检查:胃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肿大。胸片,头颅CT,骨扫描未见转移灶。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未发现肿瘤浸润或转移,肿瘤位于胃窦部及胃体小弯侧,多发性,最大肿块约8cm×10cm,质稍硬,浆膜层光泽消失。行“胃癌根治术(D2),近全胃切除,毕Ⅱ式吻合术”。术后本院病理报告:(胃窦部)慢性溃疡,淋巴结未发现癌细胞。经全市病理会诊,仍肯定上述诊断。将…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54岁,因"胃胀不适"就诊于外院.2010年10月行胃镜检查,发现胃内多发息肉样病变,病理示: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图1).行胃镜黏膜下切除术.术后因反复复发,先后在外院行短效奥曲肽(0.1 mg,ih. qd,间断3个月)、长效奥曲肽(20 mg, im. q28 d,共22次)等生长抑素类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ue,SSA)治疗.期间复查胃镜示:局灶内分泌细胞增生;免疫组织化学示:CgA(1+),NSE(±),CD56(1+),Ki-67(+<2%).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34岁,轰六型机种飞行员,反复上腹隐痛10年,1990年4月29日入院.5月5日胃镜见胃底部后壁有约1.0cm×0.8cm隆起,表面光滑,触之包块可黏膜下移动.活检示:"胃底隆起黏膜低分化腺癌".5月9日再次隆起表面多处活检,提示"少许黏膜正常".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74岁.因进食后哽噎感2个月,于2008年3月12日入院.患者在外院行上消化道造影示食管下段黏膜中断,充盈缺损,胃镜示食管下段距门齿35 cm处左侧壁盘状隆起,大小约1.5 cm×1.0 cm,病理报告为中分化鳞状细胞癌.患者入院后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术前诊断食管下段鳞癌,于2008年3月18日全麻下行食管中下段切除术、食管-胃弓上吻合术.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75岁,因吞咽困难1月余于2015年4月10日就诊于本院。患者1月余前吃饭时突然感觉吞咽困难,伴恶心、呕吐,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无呕血、黑便、咳嗽、咳痰、胸闷、气急等不适。遂至浙江省仙居县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示,食管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贲门黏膜病变,幽门管息肉灶。病理检查示,食管38 cm少量鳞癌组织,幽门慢性中度浅表性胃炎伴灶性肠化、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继而来本院胸外科就诊,查体示,意识清,精神可,全身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殊,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病理征阴性。本院胃镜复查示,食管距门齿32 cm 可见Ⅱc 样病变,大小约0.5 cm,食管距门齿38~42 cm可见溃疡样病变,大小4 cm ×2 cm,胃底可见糜烂,大小约1.5 cm,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食管癌。活检病理示,(距门齿32 cm)鳞状上皮黏膜慢性炎。另见一块组织可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距门齿40 cm)鳞状上皮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变(图1)。(胃底)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图2)。诊断为食管癌、早期胃癌。胸外科考虑直接切除食管与胃病灶的范围较大,吻合困难,遂建议患者至消化内科先行内镜下处理上段病灶,治疗恢复后转胸外科继续手术治疗下段病灶。患者遂于2015年4月29日在本院消化内科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胃镜检查示,食管距门齿32~38 cm可见Ⅱc样病变,予ESD切除;距门齿41 cm,可见一大小为2 cm BorrmannⅡ型病变。胃底后壁可见一大小为1.5 cmⅡc 样病变。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距门齿32 cm)鳞状上皮黏膜慢性炎伴局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四周及基底切缘均阴性(图3)。术后恢复良好,6天后出院。排除相关手术禁忌后,于2015年5月26日在本院胸外科全麻行“右侧胸腔镜+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探查:食管癌根治术+管状胃成形+胃食管胸内吻合+右下肺肺大疱切除+迷走神经离断+复杂黏连松解+术中快速病理+胸腔闭式引流+腹腔引流术”,术中冰冻切片示,(食管下段)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大小1.5 cm ×1.2 cm,溃疡型,浸润至浅肌层,距上切缘2.5 cm。(食管胃连接处)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大小2 cm ×1 cm,上下切缘均阴性。术后病理检查示,(食管旁淋巴结)0/3阳性,(贲门旁淋巴结)0/1阳性,(腹腔干旁淋巴结)0/1阳性,(肝总动脉旁淋巴结)0/4阳性,(脾动脉旁淋巴结)0/1阳性。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5天后出院。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43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半年,2003年10月行胃镜检杳,活组织病理检查病理示:胃窦癌.于2003年10月10日行胃窦癌根治术,术中见:近胃窦部约1.5cm×1.0 cm大小的溃疡性病灶,未侵及浆膜层,胃周淋巴结无肿大,盆腔、大肠、小肠、肝脏均未见转移灶.遂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浸润性溃疡型低分化腺癌伴部分印戒细胞癌,肿瘤浸润至浆膜外脂肪组织.胃大弯淋巴结0/3(+),胃小弯淋巴结1/10(+),上下切端未见癌组织残留.  相似文献   

13.
黄慧云  黄兵  王敏捐 《癌症进展》2016,14(9):885-888
目的:研究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内镜术治疗的308例消化道上皮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内镜术式将其分为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组、内镜黏膜挖除术(ESE)组、内镜黏膜剥离术(ESD)组、内镜全层消化道壁切除术(EFR)组。比较4组患者的肿瘤起源、肿瘤直径、一次完整切除率及切除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术后病理或免疫组化情况。结果 EMR组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黏膜下层、黏膜肌层,ESE组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黏膜下层,ESD组肿瘤起源于黏膜下层、黏膜肌层,EFR组肿瘤全部起源于固有肌层,各组肿瘤起源部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平均肿瘤直径最小,为(0.68±0.06)cm;EFR组平均肿瘤直径最大,为(2.08±0.53)cm;4组患者平均肿瘤直径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肿瘤一次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ESD组和EFR组切除成功率均为100.00%,高于ESE组切除成功率(94.8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R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100.00%)均高于ESE组(5.13%)、ESD组(7.69%)和EMR组(0.00%);ESE组和ESD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5.13%和7.69%)均高于EMR组(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均无复发情况。术后病理或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平滑肌瘤发生率最高,为71.75%。结论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具有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可按照患者的肿瘤起源情况选择相应的内镜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为临床上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经胃镜取病理组织学检查或术后行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以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为多(66.9%),肿瘤均为单发性,其部位分布为:贲门部48例、胃体部47例、胃窦部21例、胃底8例、胃角部12例.肿瘤大体形态有溃疡型118例、息肉型18例.胃神经内分泌瘤17例,其中G1级9例,G2级8例;胃神经内分泌癌119例,全部为G3级.随访患者l、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8%、50.2%、40.8%.结论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病理类型、有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器联合圈套器在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检查并择期行手术治疗的93例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57例)。观察组采用套扎器联合圈套器辅助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术后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抗生素、抑酸等常规治疗,并于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穿孔情况,比较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短[(3068±574)min vs. (4279±731)min],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211±054)ml vs. (365±06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穿孔率、肿瘤完整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观察组创面愈合良好,见白色瘢痕,对照组溃疡1例,钛夹残留2例,其余患者创面瘢痕愈合良好,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复发。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1667% vs. 3684%,P<005)。结论内镜下套扎器联合圈套器应用于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的治疗简化了手术程序,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肿瘤完全切除率高,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3岁。因“上腹隐痛1个月”于2012—04—28在临西县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示,胃体溃疡;病理示,部分上皮细胞高度异型增生,个别细胞明显癌变。2012-05—02在硬膜下麻醉于该院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胃小弯低分化弥散性腺癌侵犯全层并侵出浆膜,肿瘤大小9cm×6.5cm,上下残端均阴性,淋巴结(0/18)。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5岁,农民.2008年5月27日因临床诊断结肠癌肝转移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2008年5月30日腹腔镜下行左半结肠切除术。病理示:大体标本见降结肠近脾曲一隆起型肿块.直径4cm,隆起高出黏膜面1.5cm.占据肠管3/4周.切面灰白色.质韧,侵犯全层、镜下见腺鳞癌.分化Ⅱ级,侵及全层及周围脂肪组织,  相似文献   

18.
胃不典型类癌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报告 患者男,65岁。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伴恶心呕吐入院。体检:上腹部压痛。胃镜示:胃窦部小弯侧见溃疡型肿物,边缘隆起,如火山口状,溃疡底见坏死物。B超发现肝转移瘤。手术所见:瘤体位于胃窦小弯侧,溃疡型,面积8.0 cm×7.0 cm,胃周淋巴结肿大。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检查:小弯侧见溃疡型肿物,面积6.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 NENs)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98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前采用CT、MRI、BUS和生长抑素受体成像检查,依情况采用外科手术或内镜下切除,依术后病理采用辅助化疗治疗。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病理结果及随访数据。结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他术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 3%(5/79),包括吻合口漏、胃排空障碍、腹腔感染及出血等。免疫组化结果:突触素(Syn) 86. 7%(85例),嗜铬素A(Cg A) 77. 6%(76例),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71. 4%(70例)。原发灶患者10例(10. 2%),其中6例经ESD完整切除后,3个月内在胃内其它部位再次出现病变,病理类型与原发肿瘤相同。随访患者89例(90. 8%),中位生存时间为43. 3个月。患者神经内分泌癌(NEC)和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患者所占比例较高,肿瘤复发和转移共42例,包括局部复发15例和远处转移27例。至随访结束,肿瘤相关死亡31例,其他肿瘤死亡1例。3例患者发生第二原发肿瘤,其中乳腺癌、结肠癌和肺癌各1例。结论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多发于胃底贲门区域,发病以g NEC和MANEX为主。发生于胃体和胃窦区病变,多为G1/G2级,但具有一定的多发倾向。分级为G3级和MANEX的患者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仍是改善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经内镜治疗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情况。方法 共入组426例上消化道SMT患者,其中位于食管346例,胃79例,十二指肠1例。经超声内镜诊断SMT 位于黏膜肌层284例,黏膜下层87例,固有肌层55例。病变最大直径为0.4~6cm,平均(0.90±0.03)cm。426例SMT中333例行黏膜切除术(EMR),37例行黏膜剥离术(ESD),47例行黏膜挖除术(ESE),9例行全层切除术(EFR)。结果 EMR组中314例完整切除病变,完整切除率为94.3%。ESD组、EFR组均完整切除病灶,完整切除率100.0%。ESE组44例病灶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93.6%(44/47),3例治疗失败转行外科手术。ESD组穿孔和出血各1例,发生率为2.7%;ESE组穿孔2例,出血2例,发生率为 4.25%。EFR组为实现病灶完整切除,均将瘤体以及与之相连的固有肌层一并切除,实施主动穿孔,术后完全缝合胃壁缺损。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平滑肌瘤326例,间质瘤58例,异位胰腺、脂肪瘤、潴留囊肿、颗粒细胞瘤、血管机化、淋巴管瘤、血管瘤和神经鞘瘤共4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SM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