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 1994~ 2 0 0 0年共施行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 196例 ,术后发生再出血 2 4例 ,现就其再出血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并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2 4例病人中 ,男 19例 ,女 5例 ;年龄 35~ 70岁 ,平均 5 2岁。再出血时间为 6h~ 9d ,2 4~ 72h有10例 ,占 83% ;再出血部位 :基底节区出血 18例 ,丘脑出血 6例 ;术前血肿量 35~ 80mL ,平均 5 7mL ;病人均有高血压病史 ;术后再出血部位与术前出血部位一致。本组病例再出血危险因素如下 :1、术后高血压危象引起再出血 6例 ,2次手术治疗后好转。2、术中血压偏低引起术后再出血 4例 ,…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手术治疗的50例HICH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CT检查判断再出血。结果 术后发生再出血14例,发生率为28.0%。单因素分析显示,再出血患者中,高血压病史>5年比例、术后躁动比例和术后血压波动比例均明显高于术后未出血患者(P <0.05),而术中发现责任动脉比例却明显低于术后未出血患者(P <0.05)。多因素Loge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血压波动(OR=14.692;95% CI为1.220~176.890;P=0.034)是术后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发现责任动脉(OR=0.056;95% CI为0.005~0.652;P=0.021)却可以显著减少术后再出血发生率。结论 术中加强责任动脉的电凝止血、术后控制血压平稳有助于避免和减少HICH术后再出血。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脑出血脑疝病人锥孔引流后再常规手术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入院时已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发生脑疝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紧急锥孔引流后再常规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入院时已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发生脑疝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14例,采用CT定位,病房床旁直接锥孔置管入血肿腔引流,先缓解部分高颅内压症状,然后沿引流管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同时选择接受常规手术治疗的就诊时至少有一侧瞳孔散大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13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人住院5周时测定其生活能力(ADL),ADL采用Bathel指数评定。结果实验组ADL评分为(64.78±25.24)分,死亡1例,死亡率为7.14%;对照组ADL评分为(42.65±21.14)分,死亡3例,死亡率为23.08%。ADL评分和死亡率两组比较均相差显著(P<0.01)。结论紧急床旁锥颅后紧接着进行常规开颅手术的治疗方法,兼有常规开颅和锥孔开颅二者的优点,可明显改善已发生脑疝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2017-01—2018-06收治的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颅脑穿刺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再出血分为出血组18例,未出血组70例,对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  相似文献   

5.
早期微创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微创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本组90例中,男54例,女36例,年龄37~84岁,入院前均有高血压病史。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6~12小时内行微创钻孔引流手术。结果9例患者术后出现再出血,这些患者均再次行开颅手术,其中5例行血肿清除 去骨瓣减压,4例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患者均存活。结论微创清除术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减轻致残程度。但应注意适应证的掌握,防止术后再出血的发生,从而提高手术效果和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止发生术后再出血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及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查找2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12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7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2检验对各原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术后2周内46例患者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率为6.46%,其中87%的患者术后再次出血发生在术后48 h内。凝血功能异常、高血压病程大于10年、血肿位于小脑、超早期手术及术后血压剧烈波动是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结论积极纠正凝血异常患者凝血指标,掌握合适手术时机,术中严密止血,术后加强监护,维持血压平稳是控制术后再出血关键。  相似文献   

8.
9.
高血压脑出血锥颅碎吸术后防止再出血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再出血的新的影响因素,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行手术治疗的273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再出血发生率,分析再出血新的危险因素。结果再出血32例(11.7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肿量60mL、超早期手术、置管期间开闭管间距2h、综合扰动系数(PI)下降、中线结构移位、术中抽吸量60%、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输注血小板制剂与HICH术后再出血有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早期手术(OR=0.42)、闭管2h(OR=1.23)、PI下降(OR=1.25)、抽吸量60%(OR=0.93)、接受阿司匹林治疗(OR=0.56)是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输注血小板制剂(OR=-1.27)是再出血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引发HICH患者再出血的新的危险因素较复杂,术前应减少阿司匹林等药物的使用,如病情允许,应于发病后6~24h内实施手术,首次血肿抽吸应60%,根据需要输注血小板制剂,术后早期对脑水肿进行动态监测,以便及早发现再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院内继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5-12月连续收治的住院急性脑 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血管危险因素、用药史、合并疾病、入院时体格检查和 实验室检查、发病时间、出血部位、出血体积等临床数据。根据住院期间患者是否发生消化道出血分 为消化道出血组和无消化道出血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继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 因素。 结果 共纳入31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其中16例住院期间继发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5.09%。单因 素分析显示,较无消化道出血组,消化道出血组的饮酒比例、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血 糖水平均较高,出血体积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冠心病史(OR 6.63,95%CI 1.36~32.34,P =0.019)、饮酒史(OR 6.61,95%CI 1.45~30.22,P =0.015)、入院时高NIHSS评分(OR 1.15,95%CI 1.07~1.24,P<0.001)、入院时收缩压高(OR 1.03,95%CI 1.00~1.05,P =0.021)是脑出 血患者继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入院时收缩压高、NIHSS评分高、有饮酒史和冠心病史的急性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消化 道出血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塞临床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塞的发病原因及临床救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收治的11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塞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所有病例治疗后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Ⅲ级5例,Ⅳ级2例,Ⅴ级1例,死亡3例。结论脑梗塞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潜在致病因素复杂。完善综合治疗措施对降低患者死亡率、伤残率,提高其生存质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HICH)患者钻孔引流手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行钻孔引流术治疗的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1~7 d头颅CT检查是否存在继发性脑梗死,分为继发性脑梗死组和无继发性脑梗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HICH患者继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继发性脑梗死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准确度和有效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10例HICH患者,其中24例术后继发性脑梗死,发生率为11.43%。单因素分析显示,继发性脑梗死组高血压病史时间(年)、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比例、血肿量、脑水肿分布范围、脑组织移位距离、hs-CRP和尿酸(uricacid,UA)水平均高于无继发性脑梗死组,服用扩血管药物比例患者低于无继发性脑梗死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时间长(OR 1.642,95%CI 1.175~1.892,P<...  相似文献   

14.
Ommaya囊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室出血的治疗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高血压脑室出血患者采用Ommaya囊联合侧脑室外引流并早期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果存活14例,死亡3例。有效随访14例,随访时间3-6月,其中恢复良好4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Ommaya囊联合侧脑室外引流并早期注入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相对较少的优点.是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Removal of blood from subarachnoid space with a lumbar drainage (LD) may decrease development of cerebral vasospasm. We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a LD for a clinical vasospasm and outcomes after clipping of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MethodsBetween July 2008 and July 2013, 234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 LD group consisted of 126 patients, 108 patients in the non LD group. We investigated outcomes as follow : 1) clinical vasospasm, 2) angioplasty, 3) cerebral infarction, 4)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score at discharge, 5) GOS score at 6-month follow-up, and 6) mortality.ResultsClinical vasospasm occurred in 19% of the LD group and 42% of the non LD group (p<0.001). Angioplasty was performed in 17% of the LD group and 38% of the non LD group (p=0.001). Cerebral infarctions were detected in 29% and 54% of each group respectively (p<0.001). The proportion of GOS score 5 at 6 month follow-up in the LD group was 69%, and it was 58% in the non LD group (p=0.001). Mortality rate showed 5% and 10% in each group respectively. 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shu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LD after aneurysmal SAH shows marked reduction of clinical vasospasm and need for angioplasty. With this technique we have shown favorable GOS score at 6 month follow-up.  相似文献   

16.
动脉瘤性SAH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多元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4例动脉瘤性SAH病人的临床资料,判定脑血管痉挛程度,统计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Fisher分级Ⅲ-Ⅳ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014%,19/27)明显高于Fisher分级Ⅰ-Ⅱ级者(4414%,12/27)(P〈0.01);Hunt—Hess分级Ⅲ-Ⅴ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5.0%,21/28)明显高于Hunt—Hess分级Ⅰ-Ⅱ级者(38.5%,10/26)(P〈0.05);3d后手术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0.0%,21/30)明显高于3d内手术患者(41.7%,10/24)(P〈0.05)。结论SAH的Fisher分级〉Ⅱ级和Hunt—Hess分级〉Ⅱ级是颅内动脉瘤继发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早期手术能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住院期间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研究中发病14 d内 就诊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数据。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出现过压力性损伤分为 两组,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与压力性损伤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纳入3255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其中31例(0.95%)住院期间患有压力性损伤。多因素 分析显示,入院时mRS(3~5分)(OR 4.41,95%CI 1.60~12.17)和入院时血红蛋白(每降低10个单位) (OR 1.36,95%CI 1.17~1.66)是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入院时mRS(3~5分)和入院时血红蛋白(每降低10个单位)是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住院期间 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脑出血与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特点的区别。 方法  比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36例肝硬化并发脑出血患者与同期我院收治的5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出血部位及临床特点。 结果  本研究中肝硬化并发脑出血平均出血量低于高血压脑出血平均出血量(P=0.038)。两组患者脑出血部位有显著差异(P<0.001),肝硬化并发脑出血出血部位以脑叶(44.44%)为主,而高血压脑出血多位于基底节区(80.77%)。肝硬化脑出血多部位出血者占16.67%,而本组高血压脑出血中无多部位出血,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1)。 结论  与高血压脑出血相比,肝硬化并发脑出血出血量较少,部位以脑叶多见,且亦多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继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SCV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SCVS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SAH患者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Fisher分级等影响因 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96例患者中发生SCVS的患者共3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CVS组与非SCVS组在年龄、高血 压、吸烟、脑室内积血、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显示血管痉挛程度、尼莫地平使用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 龄、高血压史、Fisher分级是发生SCVS的危险因素,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0.567、1.982和 2.713;而尼莫地平的使用是SCVS发生的保护因素,OR为0.799。 结论 SAH后SCVS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低年龄、高血压史、Fisher分级是SCVS的独立危 险因素,尼莫地平使用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发性ICH患者肺部感染(pulmonary infection,PI)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6月黄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28例自发性ICH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PI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228例自发性ICH患者有100例(43.67%)发生PI,共分离病原菌148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28株 (86.48%)、革兰氏阳性菌10株(6.76%)、真菌10株(6.7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吞 咽困难、GCS评分、出血量、气道侵入性操作、鼻饲、合并糖尿病、肺疾病、低蛋白血症与自发性ICH后 PI发生有关(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吸烟、吞咽困难、GCS评分<8分、 出血量≥100 mL、气道侵入性操作、鼻饲、合并糖尿病、肺疾病、低蛋白血症是自发性ICH后PI的独立危 险因素(P<0.05)。 结论 自发性ICH后PI发生率高,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主,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尤其应重视年 龄≥60岁、吸烟、吞咽困难、GCS评分<8分、出血量≥100 mL、气道侵入性操作、鼻饲、合并糖尿病、 肺疾病、低蛋白血症等患者人群的病情监测与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