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是泌尿外科医师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常见于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颅脑创伤之后~[1-3],储尿和排尿功能控制障碍常导致泌尿系统并发症,卒中后发生神经源性膀胱更是对患者的双重打击,1周内尿潴留和尿失禁的改善也被认为是卒中后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长期卧床的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6]。目前,通过神经科学、康复科、影像科和泌尿外科的合作研究,对于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膀胱功能训练在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患者110例,采用平均膀胱容量﹑日排尿次数﹑残余尿量﹑最大排尿量、因排尿功能障碍导致的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功能(LUTS)症状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1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训练后,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排尿次数减少﹑残余尿量减少情况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质量评分、国际LUTS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3.
张延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9):60-61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因素致膀胱过度活动(OAB)的病因及诊治。方法对2008-01~2011-01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神经源性因素致OAB 78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神经源性因素致OAB 78例治疗前、后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初始尿意容量、强烈排尿感容量、最大膀胱压容量、储尿期最高逼尿肌压及排尿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成神经源性因素致OAB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影响到腰骶神经功能;进行行为治疗非常重要,加强膀胱训练、定时排尿训练及口服药物治疗可以达到一定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尿动力学检查在不同病程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差异。方法对比21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尿动力涫检查结果,了解尿动力学检查结果与病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 a组的排尿量、残余尿量、最大测压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功能性尿道长度、排尿前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和最大尿道闭合压均小于<1 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 a组的逼尿肌漏尿点压、逼尿肌稳定性及收缩性大于<1 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的膀胱功能和膀胱顺应性跟病程呈反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5.
骶神经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骶神经刺激(SNS)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使用SNS治疗94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观察SNS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的尿失禁症状简易评分(ICI-Q-SF评分)、排尿日记(包括尿失禁次数、尿垫试验、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排尿量等)和尿动力学检查指标(包括膀胱容量、逼尿肌压、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膀胱颈压、最大尿道压、功能性尿道长度和残余尿量等),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前ICI-Q-SF评分为(17.2±1.8)分,治疗后为(8.3±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尿失禁次数、排尿次数和夜尿次数显著减少(P<0.05),尿垫显著减轻(P<0.05),排尿量显著增加(P<0.05);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和平均尿流率显著增加(P<0.05),残余尿量显著减少(P<0.05),而逼尿肌压、膀胱颈压、最大尿道压和功能性尿道长度等无显著性改变(P>0.05).本组总有效率为75.5%,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SNS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确切,症状改善明显,并发症少且发生率低,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脊髓损伤后由于神经传导通路中断,膀胱失去正常调控,经常出现尿潴留及肾损害,其膀胱功能重建一直是神经泌尿外科学研究的难点之一,神经假体移植被认为是重建其功能的有效手段。
目的:探讨近年来应用神经假体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最新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springer数据库中1988-01/2009-12关于神经假体移植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神经假体,移植,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电刺激”或“Neuroprostheses, Implantion, Treat, Neurogenic bladder, Electrical stimula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神经假体移植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相关并发表在权威杂志上。根据纳入标准选择44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目前脊髓再生研究尚无重大进展的情况下,神经假体移植技术逐渐成为重建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主要手段。当前临床上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神经假体有2种:一是Finetech-Brindley 膀胱系统,另一种是InterStim-Therapy膀胱系统。近年来4种新技术的开展将对神经假体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带来革命性变化:①阳极阻滞技术。②条件性电刺激。③注射型神经假体。④刺激阴部神经分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较佳的护理方法。方法治疗期间重点做好留置尿管并配合潮式引流膀胱,持续时间约1周,此后应用C rede压迫法排尿加间歇性导尿治疗,同时加强膀胱功能的再训练,并注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以促进膀胱功能尽早恢复。结果26例患者均能正常排尿,出院后随访6个月,均未再次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及泌尿系感染。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能促进膀胱功能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8.
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交通事故的增多,脊髓损伤(SCI)的患者日益增多.脊髓损伤[1]患者由于损伤的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患者的并发症之一,易导致尿潴留、肾积水、感染、慢性肾衰竭、死亡等,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及压力.我科及康复科应用膀胱护理治疗50例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膀胱功能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30例,并对患者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膀胱压力进行测评.结果 30例患者中控尿明显改善12例,改善10例,8例无效,总有效率73.33%.结论 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膀胱控尿... 相似文献
11.
<正>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 s sion,PSD)是指发生于卒中后,表现为一系列抑郁症状和相应躯体症状的综合征,是卒中后常见且可治疗的并发症之一,如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将影响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回归社会的能力。最近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PSD在卒中后5年内的综合发生率为31%~([1])。PSD可以发生在卒中后急性期(1个月),中期(1~6个月)和恢复期(6个月),发生率分别为33%、33%和34%~([2])。大量研究发现,PSD与卒中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不仅可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神经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卒中学会卒中后认知障碍研究圆桌会议专家组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2):158-166
中国卒中学会于2019年5月4日在杭州召开了中国脑血管病圆桌会议第三次全国会议(血管性认知障碍专题)。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共同讨论了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可防可治战略目标研究框架,形成本专家共识。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2010年,全球卒中患病率为502.3/10万,年发病率为257.96/10万,病死率为88.41/10万[1],而我国卒中患病率为1114.8/10万,年发病率为246.8/10万,病死率为114.8/10万[2],且卒中已成为我国首位致死性疾病[3]。 相似文献
14.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 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病大数据与信息标准化分会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4):416-434
卒中是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因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已成为我国重大慢病防控和科学研究的热点[1]。虽然针对卒中诊疗的临床研究已广泛开展,但各项研究或各个机构之间数据元结构并不统一,变量的定义和值域范围千差万别,导致多项研究或多个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数据汇交和整合分析难以实现,这不仅浪费了已有的宝贵数据资源,更严重阻碍了基于卒中临床诊疗数据的真实世界研究的发展,特别是限制了大数据技术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中国专家组 《中国卒中杂志》2013,8(12):973-983
卒中后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是卒中常见的并发症,显著增加卒中患者的病死率,严重影
响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自2007年《中国卒中患者营养管理的专家共
识》(以下简称共识)[1]颁布以来,临床医生逐渐增加了对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及营养风险管理的意识,
但临床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实际困难和认识误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新近发表的循证医学证
据和国际指南,并结合中国国情及医疗现状,对旧版《共识》进行修订,并更名为《卒中患者吞咽障
碍和营养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以期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水平,进一步规范临床实践。本共识的
推荐意见分级采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临床证据水平分级和推荐级别(表1)[2]。 相似文献
16.
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残疾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现已成为我国居民(尤其是农村人群)死亡的首要病因,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70%[1-2].目前AIS的治疗原则是在治疗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相似文献
17.
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组 《中国卒中杂志》2013,(7):565-575
【编者按】 卒中已成为中国人口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尽管脑血管病的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但缺血性卒中的病死率、复发率和致残率仍居高不下,危险因素的全面管理对减少复发和残疾至关重要。血脂异常是公认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可控危险因素之一,为了更好地指导神经科医师的临床实践,本刊组织我国部分神经科专家,在参考旧版《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基础上[1],全面复习他汀相关最新文献,结合中国国情和临床现状,制定更新版《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并附以研究证据等级及推荐强度(表1[2]),以期指导神经科医师合理地使用他汀类药物,科学地防治缺血性卒中/TIA。 相似文献
18.
正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人种之间差异明显,亚裔人群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占30%~50%,北美人群中仅有8%~10%~([1-2])。2014年中国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与闭塞研究(Chinese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CICAS)结果显示中国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颅 相似文献
19.
正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人口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占所有卒中的70%,我国每年新发AIS患者超过200万。AIS治疗的关键是急性期,静脉溶栓可以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对大血管闭塞效果欠佳。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及材料的发展,阳性试验证实了血管内治疗能显著改善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由此,各国指南相继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