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红细胞补体受体1型分子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美国学者Nelson 1953年发现红细胞具有清除免疫复合物功能后,各国学者纷纷对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红细胞不仅可产生细胞因子,而且参与调节,是机体免疫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红细胞表面广泛表达膜免疫分子,其中红细胞补体受体1型分子(Erythrocyte 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1,E—CR1)是红细胞完成红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物质。现就其数量、功能及基因多态性在一些疾病中的变化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60 Co射线辐照离体全血对红细胞CR1分子基因表达与分子数目的影响。方法 应用PCR和HindIII酶切技术测定红细胞CR1分子基因表达以及应用酶联法定量测定红细胞CR1分子数目。结果 经 15~ 35GY60 不同剂量辐照离体全血红细胞CR1分子基因表达与未经照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 .0 5 )。经 15~ 2 5GY辐照后红细胞CR1分子数目与未经照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然而 ,经 30、35GY辐照后红细胞CR1分子数目分别与其他剂量组和未经照射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0 .0 1)。另外 ,各剂量组、未经照射组高表达离体全血红细胞CR1分子数目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且中低表达离体全血相互比较也无明显差异 (P >0 .0 5 )。各剂量组、未经照射组高表达与中低表达离体全血红细胞CR1分子数目比较则有明显差异 (P <0 .0 5~ 0 .0 1)。结论 在一定照射剂量范围内 ,不影响红细胞CR1分子基因表达 ;随着照射剂量逐渐增大 ,离体全血红细胞CR1分子数目逐渐升高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无偿献血员血液红细胞MN血型3种表现型与红细胞Ⅰ型补体受体(CR1)分子数目及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测定红细胞CR1基因表达以及应用酶联法测定红细胞CR1分子数目.结果MN血型3种表现型红细胞CR1基因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保存1、3、7、14和21 d时,3种表现型红细胞CR1分子数目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保存期延长,3种表现型红细胞CR1分子数目变化十分相似,均呈阶梯式下降.结论红细胞MN血型3种表现型红细胞CR1分子数目及基因表达差异无显著性.随着红细胞MN血型3种表现型血液保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CR1分子数目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与红细胞CR1分子基因型及数量表达和黏附活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测定红细胞CR1分子基因型,采用酶联法定量测定红细胞CR1分子的数量,以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试验测定红细胞CR1分子黏附活性。结果58例T2DM患者红细胞CR1分子基因型(HH:53.3%,HL:34.5%,LL:12.0%)与58名健康人(HH:68.9%,HL:25.9%,LL:5.2%)比较无显著性意义;T2DM患者红细胞CR1数量表达和黏附活性明显低于健康人(P<0.01)。并且T2DM患者红细胞CR1高、中、低表达基因型的数量表达和黏附活性均低于健康人高、中、低表达基因型(P<0.01,P<0.05)。结论T2DM患者红细胞CR1数量表达和黏附活性的变化主要是后天因素引起,红细胞CR1数量表达和黏附活性与T2DM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奥利达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红细胞膜补体受体1型分子(CR1)的数量,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实验室指标:①治疗前,HBO组和对照组SOD、GSH-PX、MDA的水平及红细胞CR1分子数量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红细胞CR1分子数量表达与SOD和GSH-PX的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r=0.504、P<0.01;r=0.538、P<0.01),与MDA的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r=-0.660、P<0.01)。②治疗后,HBO组和对照组SOD、GSH-PX、MDA的水平及红细胞CR1分子数量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SOD和GSH-PX的水平及红细胞CR1分子数量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DA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临床疗效:①1~10d HBO组清醒率(80.6%)显著高于对照组(43.8%)(P<0.01);HBO组全部清醒,对照组15.6%未清醒,差异显著(P<0.01)。②HBO组总显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压氧联合奥利达能显著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SOD、GSH-PX、MDA的水平及红细胞CR1分子数量表达,可明显缩短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有明显的促醒作用,且能够提高总有效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汉族、维吾尔族及回族三民族正常人群红细胞补体受体Ⅰ型(ECR1)基因点突变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采用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分析红细胞CR1分子基因点突变。结果三民族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分别为:汉族32.5%,维吾尔族24.0%,回族23.5%,统计学比较虽无显著性差异(χ2=4.62,P>0.05)。三民族女性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32.5%)明显高于男性(23.7%),虽无显著统计学差异(χ2=3.71,P>0.05),但维吾尔族女性突变率(32.8%)显著高于男性(18.3%,(χ2=4.25,P<0.05);汉族男性的红细胞CR1基因多态性分布(31.5%)显著高于维吾尔族(18.3%)和回族(19.6%)男性(χ2=6.10,P<0.05);汉族和回族男女之间红细胞CR1基因多态性分布无显著差异。结论汉族男性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维吾尔族和回族男性,维吾尔族女性突变率显著高于维吾尔族男性。此外,汉族人群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有高于维吾尔族和回族的趋势,三民族女性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有高于男性的趋势,这对免疫性疾病地域差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肿瘤患者红细胞膜CR1免疫分子定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红细胞膜CR1免疫分子定量变化的意义。方法纳入肿瘤患者73例,其中呼吸系统肿瘤40例,血液系统肿瘤16例,消化系统肿瘤11例,其他肿瘤6例。健康对照组56例,分别测定红细胞膜CR1免疫分子定量(以吸光值A表示),并进行比较。结果红细胞膜CR1免疫分子定量:呼吸系统肿瘤0.79±0.25,血液系统肿瘤0.83±0.29,消化系统肿瘤0.75±0.31,其他肿瘤0.67±0.31,健康对照组为1.36±0.26,肿瘤患者较健康者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部分患者病情缓解后其红细胞膜CR1免疫分子定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肿瘤患者发病期红细胞膜CR1免疫分子定量降低,病情缓解后升高,红细胞膜CR1免疫分子定量测定对肿瘤患者的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发病率居世界首位,治疗属世界难题。SL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许多研究表明,SLE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1(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1,CR1)分子水平及功能低下,但未见研究对CR1基因与SLE遗传易感性的关联进行报道。文中旨在探讨红细胞CR1分子水平及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SLE的关联。方法检测SLE患者(SLE组)及健康人(对照组)红细胞CR1分子水平及5个标签SNP位点基因型,比较对照组CR1基因各SNP位点基因型对应CR1分子水平的差异,以及SLE组和对照组组间红细胞CR1分子水平和CR1基因各SNP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CI。结果对照组CR1基因rs3818361C>T/TT基因型携带者红细胞CR1水平低于CC、CT基因型者(P<0.05),rs11118167T>C/TC、CC基因型携带者红细胞CR1水平低于TT基因型者(P<0.01),rs9429945C>T/CT、TT基因型携带者红细胞CR1水平低于CC基因型者(P<0.01)。SLE组CR1几何平均荧光强度比值(geometric 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ratio,GMFIR)低于对照组(P<0.01);有3个标签SNP位点与SLE发病关联(P<0.01或P<0.05),与非携带者比较,CR1-rs4844600G>A/GG基因型(OR:8.672,95%CI:3.864~19.462)及G等位基因(OR:7.419,95%CI:3.425~16.073)、CR1-rs3818361C>T/CC基因型(OR:1.872,95%CI:1.113~3.149)及C等位基因(OR:1.575,95%CI:1.067~2.325)、CR1-rs11118167T>C/TT基因型(OR:2.083,95%CI:1.065~4.071)及T等位基因(OR:1.941,95%CI:1.050~3.588)携带者患SLE风险增加。结论健康人CR1基因rs3818361C>T/TT基因型、rs11118167T>C/TC、CC基因型和rs9429945C>T/CT、TT基因型携带者红细胞CR1水平低于该SNP位点其他基因型携带者。SLE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水平降低,CR1基因rs4844600G>A、rs3818361C>T、rs11118167T>C等3个SNP位点与SLE发病关联,其易感基因型CR1-rs4844600G>A/GG、CR1-rs3818361C>T/CC和CR1-rs11118167T>C/TT与SLE患者CR1分子水平低无关。  相似文献   

9.
SLE患者红细胞CR1活性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免疫复合物型(IC)为主的多系统损害伴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的自家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失衡是发病机理中最突出的表现[1].目前认为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失衡是与天然免疫密切相关的,天然免疫的物质基础是胚系基因编码的各种蛋白质,其广泛存在于血浆和血细胞上,如血浆中的补体系统和血细胞上的CR1等.红细胞数量巨大,在天然免疫反应中占有重要地位[2].国外对红细胞CR1活性在SLE患者中的变化研究已有报道[3,4],本文用自建而公认的检测方法同时研究SLE患者的红细胞CR1活性与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变化.现将红细胞CR1活性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变化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癌患者机体免疫状态处于失衡状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与亢进,IgG等免疫球蛋白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异常升高.患者特异性免疫反应处于异常状态是与天然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的[1].现认为天然免疫是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指导,特异性免疫功能失衡是与天然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的,天然免疫的物质基础是胚系基因编码的各种蛋白质,其广泛存在于血浆和血细胞上,如血浆中的补体系统和血细胞上的CR1等[2].红细胞数量巨大,在天然免疫反应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同时测定红细胞CR1分子与循环免疫复合物含量的变化,发现原发性肝癌患者红细胞CR1分子量减少,而循环免疫复合物含量明显上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性粘多糖(NM)对沙土鼠缺血再灌注后红细胞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NM对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影响,检测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BC-SOD)和脂质过氧化物代谢产物丙二醛(RBC-MDA)的含量,同时与淀粉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NM可使沙土鼠再灌注时RBC免疫粘附功能得到恢复;RBC-SOD的含量轻度提高;RBC-MDA含量明显降低。结论:NM通过抗氧化作用对RBC免疫粘附功能有调节作用,从而对沙土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时红细胞膜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红细胞免疫粘附(red cell immune adherence,RCIA)病理机制和胸腺素的非特异性免疫调整作用。方法以酵母菌红细胞花环试验及PEG沉淀法测定99例EH者红细胞C_(3b)受体(RCR)活性、红细胞粘附免疫复合物(RICR)指标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并使用小牛胸腺素随机对其中48例EH进行免疫治疗,同时与51例常规治疗EH者及30例正常人在治疗前后对照上述指标。结果各期EH均出现RCR、RICR和CIC指标的显著异常(P<0.01或P<0.05)。免疫治疗组12周后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且对Ⅰ期EH的调整效果优于Ⅲ期组。结论RCIA功能障碍参与了EH动脉壁炎症损害的免疫病理过程。使用胸腺素对调整上述免疫异常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免疫学技术测定31例肝硬化患者红细胞C3b受体(C3bR)花环试验和免疫复合物花环试验(IC)及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调节因子(RCIA促进因子和RCIA抑制因子)活性的测定,,并与35名健康者作对照。结果:肝硬化患者C3bR花环率低于正常组,而IC花环率高于正常组,RCIA抑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测定肝硬化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对了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植物营养活力素(PVN)对小鼠清除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不同剂量的PVN喂饲小鼠,检测实验小鼠血清CIC含量及体液免疫、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功能。结果:用药后实验小鼠血清CIC含量明显降低;血清总IgG和溶血素水平明显升高;红细胞C_(3b)受体(RBC—C_(3b))花环率上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率下降。结论:PVN可明显提高小鼠清除体内CIC的能力,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和RCIA功能,其营养作用不仅适用于植物,而且适用于动物。  相似文献   

15.
对4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和30例正常孕妇进行了红细胞C_3b受体(C_3bR)花环试验、免疫复合物(IL)花环试验及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调节因子(RCIA促进因子和RCIA抑制因子)活性的测定。结果:妊高征患者C3_bR花环率及IC花环率均低于正常孕妇(P<0.01),RCIA抑制因子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孕妇(P<0.001)。提示:妊高征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原发低下。其原因可能与RCIA抑制因子活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程度妊高征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 40例妊高征患者和 30例正常孕妇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试验、免疫复合物 (IC)花环试验及红细胞免疫粘附 (RCIA)调节因子 (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 )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妊高征患者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及IC花环均低于正常孕妇 (P <0 .0 1 ) ,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孕妇 (P <0 .0 0 1 )。结论 妊高征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可作为反映妊高征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用自制胎肝细胞质液(FLC)对小鼠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RCIA)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血清滴度1:8时,对照组与各实验组比较,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PLC可提高小鼠RCIA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脾切除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在术前和术后20~30天内观察检测了红细胞数,“痘痕”红细胞数及红细胞免疫活性——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等。结果发现脾切除的动物“痘痕”红细胞明显增多,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显著降低,两者呈负相关。这表明脾脏不但对红细胞形态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而且通过这种作用还将影响其免疫粘附功能。由于脾切除后红细胞C_3b受体活性变化比“痘痕”红细胞更灵敏、迅速,因此红细胞C_3b受体的检测可能为临床评价脾功能提供一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检测了21例脑血栓形成病人的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形成率、红细胞IC花环形成率、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及增强因子的活性。各指标均与正常人进行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从而证明脑血栓形成病人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20.
采用酵母多糖法分别检测早期和晚期S180肉瘤荷瘤小鼠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RCIA),发现早期荷瘤鼠的红细胞C3b受体活性下降,表面粘附的免疫复合物增多。晚期荷瘤鼠C3b受体活性下降,红细胞表面粘附的免疫复会物减少,提示由于癌肿的存在影响小鼠的红细胞免疫状态,肿瘤早期机体的红细胞有一定的粘附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随着肿瘤发展,红细胞C3b受体活性受到严重的损害,最终导致机体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