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分析曾做过动脉造影及CT的112例主动脉瘤的图像,平均年龄大于64岁,男性多数,双部位发病占15%,胸主动脉瘤29例、腹主动脉瘤39例、髂股动脉段38例。CT检查有如下特点:①能鉴别主动脉弓水平段动脉瘤与位于主动脉窗的淋巴结肿大及巨大肿块;②可通过测定动脉腔径区分主动脉瘤与主动脉单纯性不完全性血栓,并显示残腔的形态;③能发现平片不能发现的细小钙化;④能直接发现感染性主动脉瘤伴腰大肌脓肿及脊椎炎;⑤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螺旋CT血管造影 (DSCTA)对主肾动脉和肾段动脉的显示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43例肾动脉检查患者 ,行连续容积扫描。然后以CT轴位图像为基础 ,结合多种重建图像综合分析。结果  43例中共显示肾动脉 98条 ,主肾动脉皆显示清晰 ,Ⅲ级分支显示率 95 .3 % ,Ⅳ级分支 67.1% ,Ⅴ级分支 3 2 .9%。单螺旋CT中Ⅲ级显示率为 60 % ,Ⅳ级为 5 % ,Ⅴ级为 0 %。结论 DSCTA较单螺旋CT血管造影提高了肾段动脉显示率 ,从而提高了对肾段动脉狭窄和肾肿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16排螺旋CT在高危胸痛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一次CT扫描同时完成冠状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CTA检查,鉴别上述高危胸痛,探讨16排螺旋CT在高危胸痛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2月~2008年6月住院及急诊胸痛患者46人。应用两种方法行行一次性胸痛三联检查。结果:46例患者一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段以上分支、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左右主干及主要分支。共发现冠状动脉狭窄42例,肺动脉栓塞5例,主动脉夹层2例。结论:16排螺旋CT一次动脉期增强扫描显示肺动脉、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对胸痛病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胫骨疲劳骨折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结合文献对27例胫骨疲劳骨折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胫骨疲劳骨折发生于胫骨下段9例,胫骨中段6例,胫骨上段12例.CT表现:显示骨折线18例.27例均显示骨膜增生,16例呈局限性,11例呈包绕性.24例显示边缘均光整骨痂,其中17例呈丘形或梭形,7例呈不定形状或花边状.25例骨髓腔密度增高.20例周围软组织轻度肿胀.结论 CT对胫骨疲劳骨折的影像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疲劳骨折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系统疾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对21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达足底。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Wizard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其中21例结合常规血管造影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CTA)的准确性。结果:在441个动脉节段中,435个节段在CTA与DSA均可以显示,在DSA图像上,狭窄闭塞的节段共130个(轻度狭窄16段,中度狭窄12段,重度狭窄22段,闭塞80段),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9.1%、99.7%、99.5%。结论:64层CT血管成像是一种高度准确、非侵袭性的成像技术,在评估下肢动脉疾病方面与常规血管造影结果无明显差别,是下肢动脉疾病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照DSA,评价320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患者行320层CTA及DSA检查。CT数据在东芝工作站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造影技术或分段DSA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分析CTA与DSA结果。将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及单侧下肢动脉分为15个节段,本组病例共900节段,进行盲法评估。结果在全部900个动脉节段中,2种检查诊断Ⅲ及Ⅳ级病变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99%、98%。在评估主动脉、髂动脉节段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100%、99%。在评估股动脉、胭动脉节段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100%、99%。在评估胭动脉以下水平的动脉节段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97%、99%。另有1个节段在320CTA显示不清,49个节段在DSA显示不清,无法评估。结论320层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准确率较高,较DSA能显示更多节段,可为制订介入治疗方案及临床治疗计划提供较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对卵巢及子宫巨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1例卵巢及子宫巨大肿瘤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重建成像.结果 71例盆腔巨大肿瘤患者中,卵巢动脉显示率约42.3% (30/71),子宫动脉显示率约97.2% (69/71);56例患者的肿瘤来源于卵巢,其恶性肿瘤定位诊断准确率约95.2%( 20/21);15例患者的肿瘤来源于子宫,定位诊断准确率约66.7% (10/15).结论 MSCTA可以清楚显示卵巢及子宫巨大肿瘤的供血动脉,在女性盆腔巨大肿瘤的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肠系膜动脉栓塞的临床及CT表现,探讨其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0月~2009年5月,我院诊治的肠系膜动脉栓塞22例的临床表现及CT征象。结果:CT直接显示肠系膜动脉栓塞6例,腹主动脉瘤伴附壁血栓累及肠系膜动脉开口处2例,肠系膜血管周围渗出5例,节段性肠壁肿胀、增厚,肠腔扩张,肠壁强化明显减弱或延迟强化20例。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肠系膜动脉栓塞的直接和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CTA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将下肢血管分成8段,每段血管的狭窄程度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5个级别。结果20例患者共显示狭窄段72个,其中髂总动脉狭窄5段,髂外动脉狭窄8段,股动脉狭窄10段,动脉狭窄22段,胫前动脉狭窄11段,胫后动脉狭窄12段,腓动脉狭窄4段。结论16层螺旋CT是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可靠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体瘤的CT诊断(附2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的CT表现。结果:22例共28个肿块,其中双侧6例,所有肿块位于舌骨水平颈动脉鞘区。23个肿块增强扫描CT表现特点:肿块显著强化;调整窗值可见肿块位于颈动脉分叉,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螺旋CT动脉期薄层图像显示较大肿块周围多发增粗的供血动脉影(10/12);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及MPR重组可显示颈动脉分叉角度扩大(10/12),呈"杯口状",肿块在其上。本组CT增强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颈动脉体瘤的增强CT表现具有特征性,易与其他肿瘤相鉴别,螺旋CTA可清晰显示颈部血管改变。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DSA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DSA对肝硬化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方法170例非肿瘤肝硬化患者在接受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前行DSA检查。对造影图像进行动态播放观察,记录APS出现时相、持续时间和相应区域肝实质染色特点,对非肿瘤性APS和肝癌造影特征作鉴别。对术中发现的小肝癌行节段性TACE治疗。结果170例肝硬化患者DSA检查中31.7%显示了APS相关征象(54/170)。术前CT检查未见APS的142例中21.8%在DSA中显示了APS(31/142)。23例增强CT不均匀强化病例均有DSA阳性发现,其中16例诊断非肿瘤性APS,7例因CT动脉期局部密度增高区在门静脉期无明显低密度表现而不能确诊肿瘤者,经DSA诊断为小肝癌,其中1例伴有肿瘤性APS。结论DSA对肝硬化患者APS的发现率高,有助于肝内非肿瘤性改变与肝癌的鉴别诊断并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分析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11例经病理及临床确诊的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行CT平扫检查,7例同时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1例先天性支气管闭锁中8例位于左侧,3例位于右侧;发生于段支气管5例,亚段6例。10例同时显示粘液栓和周围肺气肿改变,1例仅显示粘液栓。7例增强后在粘液栓周围均可见细小伴行动脉。结论 粘液栓、周围肺气肿及伴行细小动脉是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的典型CT表现,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可有效显示其征象,并正确诊断该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临床拟诊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38例患者进行MSCT血管成像,扫描范围自腹主动脉至踝关节水平,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和曲面多平面重建,充分显示下肢动脉的形态,分析受累血管与未受累血管的影像表现。结果:38例患者CT血管成像表现为下肢动脉受累段狭窄或闭塞,大多伴有侧支血管形成。单侧下肢患者,其未受累段动脉管径半数以上较对侧减少,这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一个特征性表现。结论:MS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动脉的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大脑动脉扩张是一种伴有延长和迂曲的颅内动脉扩张,又称巨动脉、动脉硬化性动脉瘤或梭形动脉扩张。作者报告一例罕见的两侧胼周动脉扩张。37岁,CT 在额区中线显示不规则形钙化并延伸到胼胝体,增强后有部分管状强化;颈内动脉造影显示明显迂曲和扩张的两侧胼周动脉及其分支从它们的起始部延伸到胼胝体体部。大脑动脉扩张常累及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远段,亦可累及大脑前、中动脉水平段,多在50岁以上,且合并有高血压、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道3例在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上出现的由迷走胃右静脉引流(AGVD)所致的肝Ⅱ/Ⅲ节段假性病灶。例1为59岁男性,系肝细胞癌复发伴有与C型肝炎有关的肝硬化,1年前曾用碘油及明胶海绵颗粒作过经导管化学栓塞。CTAP上,肝左叶后缘(Ⅱ节段)显示直径2cm的楔形灌注缺损区,而在常规CT、超声或MRI上,该区域未见确切异常。肝总动脉造影的静脉期见到一支迷走的胃静脉。CT上当对比剂灌注到肝总动脉时,看到一支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红细胞增多症的颅脑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颅脑CT表现。结果 :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双侧大脑内静脉、大脑大静脉等大静脉血管及静脉窦清晰显示,密度增高;大脑浅表小血管亦清晰显示,脑池、脑沟、脑裂内柔脑膜血管密度增高,呈多发线状高密度影,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但其旁蛛网膜下腔脑脊液低密度影仍见。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Hb)含量与上矢状窦和双侧大脑中动脉血管密度呈正相关。结论:红细胞增多症颅内血管密度增加,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CT平扫能够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相似文献   

17.
16层螺旋CT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疑为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行下肢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达足底。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HP xw8000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所有患者于CTA检查前或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DSA为金标准,评价CT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在882个动脉节段中,870个节段在CTA与DSA均可以显示,在DSA图像上,狭窄闭塞的节段共260个(轻度狭窄32段,中度狭窄24段,重度狭窄44段,闭塞160段),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9.1%、99.7%、99.5%。结论:16层螺旋CT在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与常规血管造影结果无明显差别,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部分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及CT血管成像技术在隔离肺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段隔离症患者的胸部CT图像及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等多种后处理图像特征.结果:7例均为肺叶内型,2例位于左下肺,5例位于右下肺;血管重建7例均显示供血动脉来自主动脉,并清楚显示其起源、走行、分支和分布.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后处理重建技术能明确显示肺段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不同后处理方法对老年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拟诊为肺动脉栓塞的38例老年患者行256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由2名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比较MPR、MIP及VR对各级肺动脉血管栓塞的显示率。结果:共30例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累及主肺动脉、肺叶、段、亚段肺动脉分别为30、67、118、52支。MPR、MIP、VR均能全部显示主肺动脉栓子;三者对主肺动脉栓塞以及三者对肺叶动脉栓塞的显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者对肺段动脉栓塞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5,P0.05),对亚段动脉栓塞的显示MIP与VR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P0.05),其余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薄层横断面及MPR是显示肺段及以下动脉血管栓子较为可靠的方法。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结合三维重建技术是筛选和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测量成人窦房结动脉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利用多层螺旋CT(MSCT)测量成人窦房结动脉的价值。方法对119例患者(男93例,女26例)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在轴位和最大密度投影(M IP)图像上分别对图像显示的直径,窦房结动脉起点到上腔静脉口内侧之间的长度、与邻近的升主动脉壁的垂直距离(S-W间距)、与其起源的冠状动脉起点之间的间距(S-O间距)、左侧窦房结动脉起点与左旋支起点之间的距离(LO-O间距)以及窦房结动脉起始段与其起点近段冠状动脉之间的夹角(S-C夹角)进行测量。结果MSCT可以清楚地显示窦房结动脉的起点及走行情况,结合不同的方法可以对以上数据进行测量。结论利用MSCT测得的窦房结动脉有关数据与解剖学结果基本一致,MSCT是显示和测量窦房结动脉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