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乌鲁木齐系多民族聚居区,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甚高。我们从1985年3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日本Olympus,GIF-K2,GIF-P3纤维胃镜检查病人9100例次,检出食管癌108例(检出率1.18%),其中汉族、维族、哈族占106例,其它少数民族2例。106例中发现早期食管癌2例(占1.8%)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现就汉族与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食管癌内镜下发病情况及病因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疆哈萨克族、汉族两民族高血压及正常血压者血脂与血糖、胰岛素间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哈萨克族高血压44人,正常血压45人;汉族高血压65人,正常血压56人的血脂、空腹血糖(BG1)、胰岛素(InS1)及餐后2h血糖(BG2)、胰岛素(InS2),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脂和它们间的关系。结果:无论是总体样本还是哈萨克族、汉族两民族及哈萨克族高血压组及正常血压组,汉族正常血压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均与BG2、InS1呈正相关,甘油三脂(TG)与BG2呈正相关(哈萨克族正常血压组除外),高密度脂蛋白(HDL)与InS1呈负相关(哈萨克族高血压组除外)。结论: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汉族两民族高血压及正常血压者的血脂主要与BG2、InS1相关。  相似文献   

3.
作者测定了哈萨克族正常人100例,高血压患者70例;维吾尔族正常人200例,高血压患者100例;汉族正常人165例,高血压患者80例血清中过氧化脂质(LPO)含量。发现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LPO含量比正常人显著增高,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LPO含量虽较正常人有增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高血压患者LPO含量比正常人亦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提示:LPO可能参与高血压形成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食管鳞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食管鳞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Giemsa染色检测185例食管鳞癌手术标本和60例对照组(食管鳞癌手术切缘正常组织)、80例慢性食管炎、50例食管非典型增生中的H.prlori检出率;同时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远癌组织中H.pylori蛋白表达。结果:Giemsa染色法,H.pylori检出率在正常食管黏膜组、慢性食管炎组、食管非典型增生组和食管鳞癌组分别为21.67%、38.75%、46,00%和6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检出率在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远癌组织分别为65.93%、37.70%和22.65%(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远癌组织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76.92%、48.63%和30.94%,提示H.pylori检出率在食管鳞癌不同部位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食管鳞癌组织,Giemse染色法,汉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H.pylori检出率分别为63.53%、70.59%和66.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汉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H.pylorl检出率分别为74.12%、84.31%和75.56%,提示汉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三民族之间H.pylori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ylori感染与食管鳞癌发生存在相关性;食管鳞癌H.pylori感染主要位于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远癌组织则少见;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H.pylori检出率无差异;提不哈萨克族食管鳞癌高发,除H.pylori感染,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共同参与了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A9194G位点在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及汉族正常人群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技术(PCR—RFLP)检测survivin基因A9194G位点在304例正常人群(哈萨克族100例、维吾尔族102例、汉族102例)的分布情况。结果3个民族正常人群A、G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民族正常人群基因型AA、AG、GG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哈萨克族与维吾尔族正常人群AG基因型分布低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正常人群基因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维、哈族与汉族survivin基因A9194G位点分布存在差异,为今后开展其基因多态性与民族特高发疾病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疆博州3828例汉、维、蒙、哈族血脂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掌握新疆博州汉、维、蒙、哈等族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的患病现况,比较四个民族间及性别间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患病率有无差异。方法:对新疆博州3828例居民的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测定,其中汉族1078例,维吾尔族971例。蒙古族790例,哈萨克族989例。结果: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的单纯高TC血症患病率和TC水平均明显高于汉族(8.61%和7.99%vs.5.01%,P〈0.01)(4.83mmol/L和4.72mmol/L vs.4.57mmol/L,P〈0.01),以蒙古族最为突出。蒙、哈和维吾尔族的单纯高TG血症患病率和TG水平均明显低于汉族(15.3%、12.8%和15.7%VS.25.5%,P〈0.01)(1.45mmol/L、1.31mmol/L和1.44mmol/L vs.1.63mmol/L,P〈0.01),以哈萨克族最为明显。蒙、哈和维吾尔族的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汉族。以维吾尔族最明显。维吾尔族的HDL—C水平明显低于蒙、哈和汉族。四个民族女性TG均明显低于男性,汉族女性TC高于男性,而蒙古族女性TC低于男性,哈萨克族和蒙古族女性血脂代谢异常明显低于男性。结论:汉、维、蒙、哈不同民族血脂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且各自升高的血脂类型不同,同一民族不同性别间部分脂类水平也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A9194G位点在新疆维吾尔族(维族),哈萨克族(哈族)及汉族食管癌人群中的分布及与正常人群的分布差异。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技术(PCR—RFLP)及测序方法检测survivin基因A9194G位点在维、哈、汉3个民族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每个民族各30例)的分布情况。结果3个民族食管癌肿瘤组织中A、G基因频率分布和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AA、AG、GG)在3个民族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与正常人群比较,哈萨克族食管癌肿瘤患者A9194G位点存在A—G的突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urvivin基因A9194G位点多态性在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和哈萨克族正常人群中存在差异,提示该位点的变异可能与哈萨克族食管癌中survivin的异常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8.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配合限制片段长短多太现象分析,对16例新疆哈萨克族管癌病人3号染色体短臂3p24等位基因杂合缺失(进行了测定,并同汉族、维吾尔族食管癌病人3p24杂合缺失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哈萨克族3p24杂合缺失率为100%(11/11),汉族为42.8%(3/7),维吾尔族为33.3%(1/3)。提示3p24杂合人率为100(11/11),汉族为42.8%(3/7),维吾尔族为33。.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MDR1-C3435T的基因多态性在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用PCR-RFLP的方法检测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MDR1-C3435T等位基因突变位点的分布情况.计算各民族基因型频率,并与已报道的其他民族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比较.结果 MDR1-C3435T基因在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三个民族中最常见的等位基因是MDR1-3435T,频率依次为汉族43.3%、维吾尔族58.0%和哈萨克族56.9%.等位基因MDR1-3435T在汉族中的发生频率显著低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而突变频率在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之间则无明显差异.汉族的基因突变发生频率与其他亚洲人相似,与高加索人差异显著;而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发生频率介于亚洲人和高加索人之间.结论 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MDR1-C3435T基因型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对临床用药将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正常蝶鞍的X线解剖学和临床放射学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144例(维吾尔族52例,汉族92例)成人头颅侧位片进行蝶鞍形态、前后径、深径和面积的测量。结果:以蝶鞍指数分析,维吾尔族和汉族蝶鞍形态均以圆形为主(维吾尔族94.23%,汉族98.91%),卵圆形次之(维吾尔族5.77%,汉族1.09%)。维吾尔族蝶鞍前后径、深径和面积(10.60±0.45mm,9.82±0.20mm,102.39±3.10mm2)与对照组汉族(11.19±0.14mm,11.05±0.13mm,108.10±1.80mm2)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P<0.05)。经相关回归分析,蝶鞍径线与面积均呈正相关关系(r=0.5816~0.8386)。结论:维吾尔族正常成人蝶鞍的有关数据具有明显的自身特征,并符合其它民族X线临床诊断通用标准  相似文献   

11.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配合限制片段长短多态现象(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分析,对16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病人3号染色体短臂3p24等位基因杂合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进行了测定,并同汉族、维吾尔族食管癌病人3p24杂合缺失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哈萨克族3p24杂合缺失率为100%(11/11),汉族为42.8%(3/7),维吾尔族为33.3%(1/3).提示3p24EAβMD、EAβH基因座位杂合缺失的检测有可能成为哈萨克族食管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疆哈萨克族超重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脂、血尿酸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选取245例T2DM患者,其中哈萨克族121例(超重组63例、非超重组58例),汉族124例(超重组65例、非超重组59例),另选同期体检正常者129例为对照组,其中哈萨克族65例,汉族64例。比较各组一般资料以及两民族T2DM患者使用降糖药情况,分析两民族T2DM患者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两民族超重组TC、TG显著高于其对照组;哈萨克族超重组H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显著高于汉族超重组和汉族非超重组,LDL-C水平显著高于其对照组、低于汉族超重组;哈萨克族超重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其余各组,且HOMA-IR明显大于其对照组和汉族各组(P<0.05或P<0.01)。两民族T2DM患者降糖药使用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两民族T2DM患者HOMA-IR均与血尿酸水平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哈萨克族超重T2DM患者IR和高尿酸血症更为突出,而汉族超重者HDL-C降低及LDL-C升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对新疆地区不同民族食管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收集放疗前和放疗后120例不同民族食管癌患者全血及血清;流式细胞术检测其T淋巴细胞及亚群、NK细胞,电化学发光法检测IL-6含量,ELISA法检测IL-1β和TNF-α含量;统计分析放疗前后不同民族之间各免疫指标的差异以及同一民族内部各指标的改变。结果治疗前,NK细胞在维吾尔族、汉族和哈萨克族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IL-1β在维吾尔族、汉族和哈萨克族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汉族患者中治疗前的总T细胞和IL-6均高于治疗后;在哈萨克族患者中治疗后的Th细胞和Th/Tc比值均低于治疗前,而治疗后的Tc细胞则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不同民族食管癌患者之间的的机体免疫功能存在差异,且放射治疗对不同民族患者免疫功能产生的影响不同,产生影响的途径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body mass index (BMI) in school children of four ethnic groups in Urumqi, Xinjiang, China. Methods A total of 55 508 school children of Han, Hui, Uygur and Kazak nationalities aged 8-18 years were selected by a cluster sampling from a districts of Urumqi City for anthropometrie measurement and demographic survey.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overweight and distribution of body mass index (BMI) by gender, age, and nationality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Cutoff points of BMI for defining obesity and overweight were based on the proposal set by the Working Group on Obesity in China (WGOC) to assess age-, gender- and nationality-specific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overweight. Results Prevalence of obesity was 5.34%, 6.78%, 3.39 %, and 1.22% for boys and 2.61%, 1.83%, 1.78%, and 1.40% for girls of Han, Hui, Uygur and Kazak nationalities, respectively. Prevalence of obesity tended to decrease with age overall, whereas that of overweight increased with age in Han children. Conclusions Prevalence of obesity in school children in Urumqi varies with their nationalities and is lower than that of an average national level and a level of western countries. Obesity is more prevalent in boys than in girls of Urmuqi overall, which is just the opposite in Kazak children. Han boys and Hui girls have the highest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Kazak boys and girls have the lowest ones. Prevalence of obesity decreases with age, but that of overweight shows a different trend.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新疆包虫病流行病学的现状和特征,为制定控制措施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02-2013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957例包虫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包虫病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入院年份、发病部位、疾病转归的分布特征。结果调查的患者中男性1478名(49.98%),女性1479名(50.02%)。年龄2-85岁,其中31-40岁的患者最多(27.5%)。患者职业中以农民为主(37.8%)。各民族中汉族患者最多(48.0%),其次是维吾尔族(17.7%)和哈萨克族(11.7%)。包虫病的发病率由2002年的4.3%上升到2013的14.3%。发病部位中最常见的是肝(85.6%)。绝大部分病人可治愈(86.0%)。结论新疆包虫病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包虫病患者以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居多,病例呈逐年增多趋势,大部分患者可治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疆不同民族食管癌组织内P16,Rb蛋白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链霉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LSAB法)检测119例不同民族食管癌P16、Rb蛋白表达。结果:新疆食管部P16蛋白的阳性检出率为57.9%,Rb蛋白阳性检出率为41.2%,二者在民族间的阳性表达率增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恶性程度增加及病程进展,P16蛋白阳性率逐渐下降,Rb蛋白阳性率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转录调节因子YY1 mRNA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患者((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40例食管鳞癌和40例非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中YY1 mRNA的表达。结果:40例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中YY1 mRNA阳性表达率为47.5%(19/40);40例非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中YY1 mRNA阳性表达率为2.5%(1/40);随着恶性程度增加及病程进展,YY1 mRNA阳性率逐渐上升(P<0.05),YY1 mRNA在低分化鳞癌组阳性表达率(81.82%)显著高于高分化鳞癌组(21.05%,P<0.05)。结论:应用RT-PCR方法检测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YY1 mRN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YY1 mR-NA是有价值的食管癌微转移标志物,有望成为判断食管鳞癌恶性程度和监测疗效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中EBP1mRNA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利用RT-PCR技术检测37例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正常食管上皮组织中EBP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EBP1mRNA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6%(25/37)和89.2%(3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P1mRNA的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EBP1mRNA表达缺失参与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源县恶性肿瘤发病的分布特征,为卫生行政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肿瘤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新疆新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记报告的居民恶性肿瘤发病资料进行ICD-10分类,按年龄、性别、民族、恶性肿瘤类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9-2012年新源县恶性肿瘤累计发病数1419例,发病率为1299.7/10万,其中男性发病数为810例,发病率为1437.8/10万。女性发病数609例,发病率为1152.5/10万,男女性别比为13.3∶1,男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恶性肿瘤发生主要分布在35∽79岁年龄段。新源县最常见的5种恶性肿瘤分别为胃癌、食管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占全部恶性肿瘤病例数的587.0%。汉族癌症发病率前5位的依次是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及结直肠癌。哈萨克族癌症发病率前5位的依次是食管癌、胃癌、支气管肺癌、肝癌及结直肠癌。哈萨克族食管癌和胃癌发病率高于汉族。结论新源县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不同性别、民族发病率不同。需要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政策.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改变生活方式,从而降低恶性肿瘤发病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