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阴思想是吴鞠通主要的学术思想之一,时时顾护阴液的养阴观贯穿吴氏温病治疗始终,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梳理吴鞠通温病专著《温病条辨》,从温病的初期、中期、后期与恢复期不同病程阶段总结吴氏特色养阴治法,归纳其方药应用规律与瘥后调养之法,明确温病治疗中养阴的重要性,对现今以阴伤为主要特点的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 吴塘所著《温病条辨》对温病清热、滋阴两法的运用颇多发挥,尤其是擅长于清、滋法的配合。本文拟从清、滋法配合的角度总结一下《温病条辨》的有关理论和临床运用。清、滋法配合的根据——温邪与阴伤的内在联系吴氏阐发《内经》“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之旨,提出阴精为人身抵御温邪入侵的重要基础,说“能藏精者,一切病患皆可却”,并进而指出:“冬伤寒则春病温,惟藏精者足以避之”。因此,感受温邪的体内因素是阴精不足,如吴氏说:“病温者,精气先虚”。这样就说明了阴精不足与温病发生的关系,阐发了温病发病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想。同时,吴氏又提出温病过程中,温邪的特征是易耗伤阴液:“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而其它病邪也可化热伤阴,如“湿久生热,热必伤阴”。温邪与阴伤有因果关系:温邪为阴伤之因,阴伤为温热之果。同时由于阴伤后体内阴阳平衡失调,阳热易亢,更可助邪热之势,故温热与阴伤又可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在温病的治疗中,为了祛除热邪而常误用汗、下、苦燥等法而耗伤阴液,如吴氏  相似文献   

3.
阴伤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结果,温邪伤人每易伤津耗液。化燥伤津贯穿温病发展终始,它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因此,保阴护津是温病治疗之关键,津液固存对温热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决定性作用。温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不同。本文对养阴法在温病中的运用规律进行浅要的提出,邪在卫分或乍入气分宜护阴,热结阳明宜存阴,邪陷营血宜救阴,温病须时时顾护阴液。  相似文献   

4.
从邪正盛衰探析《温病条辨》祛邪与补阴的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操儒森 《国医论坛》2004,19(2):19-19
吴鞠通是清代的温热大师,其代表作《温病条辨》堪称治温之经典,其中指出“温病最善伤阴,故立法以救阴为主”,把救阴作为温病的重要治则。然而温病的发生发展贯穿着正邪相争,邪可伤正,正盛可祛邪,正虚则病进,妄补又可恋邪,用药不当又可伤正,如何顾护阴液以扶养正气,关系到疾病的转归与  相似文献   

5.
《温病条辨》中三焦分阶段滋阴法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丹  李海波 《吉林中医药》2007,27(11):61-62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该书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论治纲领。吴鞠通提出温病三焦不同阶段养阴法,治疗温病尤其重视顾护阴液,首创了一系列三焦不同阶段养阴法的经典治疗方剂,针对温邪侵袭程度,制定不同的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的规律,开创了温病三焦不同阶段养阴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吴鞠通医案》中前医诊疗温病的误治案例,如误用辛温、养阴、寒凉及攻下等法而导致变证的病机及吴鞠通相应的纠误思想,总结吴鞠通辨治温病特色。温病误治所导致的变证病机复杂,变化多端。热邪为温病之根本,阴伤为温病之标,病变由热邪导致。治疗温病误治变证当首先明晰温热邪气所在具体部位,以祛除热邪为治疗的首要目标,热除则正安阴复;阴液损伤为温热邪气所致,是温病的主要变证,阴伤重时应急救阴液,扶正祛邪;温病误治易导致气机不通,可采用宣通气机之法治疗气机不通之变证;温病误治易损伤脾胃阴液和阳气,要注意顾护脾胃阴液与脾胃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从三个方面浅述吴门医派温病学家的治未病思想:1)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未病先护正气,防邪入侵.2)既病防变,阻止邪气入里.已病需快速治疗,先安未受邪之地;以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纲防治温病传变;伏气温病当顾护阴液;注重小儿与妊娠期妇女、产妇等特殊人群的防治.3)瘥后防复——防止温病复发及治疗后遗症.在温病初愈时,需注意药物调理与饮食调理,养阴扶正.  相似文献   

8.
李华  周语平  刘光炜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24-1025
吴瑭的《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温病学著作。书中创立温病三焦辨证纲领一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形成了温病学的辨治体系。在三焦辨证理论指导下,吴瑭提出温病三焦辨治养阴思想,治疗温病尤其重视顾护阴液,针对温邪侵袭程度,结合三焦辨证制定不同的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规律。三焦辨治养阴思想在临床实践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胡骏  谈钰濛  倪青 《吉林中医药》2021,41(10):1273-1275
"顾护阴液"是《温病条辨》的重要思想,本文对《温病条辨》"顾护阴液"法从三焦辨证和药味配伍的制方法则两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糖尿病"阴虚为本"的病机特点,联系临床中针对该病"阴虚"本质的治疗,解析"顾护阴液"之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养阴法是《温病条辨》治疗大法之一,养阴思想贯穿于温病治疗的始终。对《温病条辨》27首养阴方剂进行分析发现:《温病条辨》按三焦分证治疗,在上、中、下三焦病证治疗中都程度不同的体现养阴护阴思想,养阴在下焦病证治疗中尤为重要。养阴方剂以补阴药、补血药及清热养阴药为基本构成,同时,又体现出三焦分证用药的侧重。常用药物有麦门冬、阿胶、甘草、干地黄、白芍等,又常根据温病病情变化和发展不同阶段,在主药的基础上随证配伍。  相似文献   

11.
养阴生津法是通过滋养阴液来补充人体阴液耗伤的一类治法。属补法,适用于温病后期脏腑阴液大伤者。养阴生津法可滋补阴液、润燥制火等。温热之邪属阳邪,最易耗伤阴液,病至后期,阴伤之象尤为明显,阴液耗损程度与疾病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如吴鞠通所言“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理”。故温病初期,便应顾护其虚,一旦阴液耗伤明显,便应以救阴为务。  相似文献   

12.
清·吴鞠通以擅温病名世,他慨世医之不精,毅然齐举业医。在其名著《温病条辨》一书中,十分强调温病养阴护津法的运用,明确指出:“本论始终以救阴精为主”,所出方药内容极为丰富。探讨其养阴护津法,对指导我们临床辨证用药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 阴液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水、电解质和各种营养成分,包括细胞内、外液及消化液等液体成分。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伤于寒,春必  相似文献   

13.
寇爽  王蕾  车念聪 《北京中医药》2010,29(8):608-610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该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论治理论.书中滋阴法的应用在温病三焦不同层次与病程阶段中各有特点.从三焦分段治法及用药规律总结温病各阶段所运用的滋阴方法及滋阴药物的应用特点,得出三焦病症与养阴的关系:上焦以祛邪为主兼以滋阴,清热即是养阴;中焦祛邪与养阴并重,清热保津,急下存阴;下焦育阴兼以搜邪,热劫真阴,搜邪育阴.滋阴药的应用特点:上焦用药多属肺、心、胃经,性味多为甘、微寒,质地较为清轻;中焦用药多属脾、胃、大肠经,性味以甘、咸、寒为主,质地较为厚重;下焦用药多属肝、肾二经,性味以甘、咸、寒为主,多为质重、性质沉降或血肉有情之品.  相似文献   

14.
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被后世学者视为学习温病的蓝本,书中通过具体的方证体现顾护阴液的思想。其中冬地三黄汤、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护胃承气汤、清燥汤、清营汤、玉女煎去熟地牛膝加生地玄参等7方,分别体现着养阴增液、养阴托邪、养阴祛瘀、养阴清热等思想,总称为“增液汤类方”  相似文献   

15.
滋阴学说的理论根据创始于《内经》,临床实践起源于张仲景,金元医学家朱丹溪在此基础上予以发挥,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此后张景岳、李中梓等历代医家对滋阴疗法皆有新的贡献,至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在总结先贤经验基础上,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完整的滋阴学派.全国名老中医洪郁文教授擅治中医内科杂病,他治病特别重视阴液的保养,对有劫阴、伤阴作用的药物应用十分谨慎.洪老在临床上将滋阴法分为滋阴补肾、养阴清热、养阴生津、养阴益气、养阴止血、育阴潜阳等类型.现将其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加减复脉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其功用滋阴养液,主治温病邪在阳明久羁,深入下焦,肝肾阴伤之证。探讨方剂源流,分析加减变化,结合方证特点,进行鉴别,以便深入领会吴氏治疗温病始终以救阴的宗旨。  相似文献   

17.
试论《内经》对温病养阴法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阴法是运用生津养阴之品以滋补阴液的一种方法,属“八法”中的补法范畴。温热之邪最易耗伤阴液,而病至后期,因肝肾之阴受耗而虚象更为严重。耗伤阴液是温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阴液的耗伤程度,常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的轻重及其预后等,故温病养阴法在温病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尽管养阴法经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发展到明、清时代  相似文献   

18.
大凡疾病,均以阴阳为总纲。《内经》云:“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故药物治疗补偏救弊当然也不离阴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温病以热胜津伤为主要病机,故治疗以清热救阴为基本原则,药多用苦寒清热,甘寒养阴。但每一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机总是复杂多变的。温病亦是如此,诚如吴瑭在《温病条辨·凡例》中所讲:“法有定而病无定,故温病不兼湿者,忌刚喜柔,预后胃阳不复,或因前过用苦寒致伤胃阳,亦间少用刚者,温病之兼湿者,忌柔喜刚。”纵观《温病条辨》三焦病证治,温药的运用比比皆是,但这些温药的运用并不是无道理可寻的。将有关条文汇总并细细揣…  相似文献   

19.
养阴为生津、养血、滋阴及益精诸法之总称。养阴理论为张仲景重要的学术思想, 在《伤寒杂病论》全书中充分体现。护阴调和、生阴助阳、养阴祛邪为仲景养阴思想主旨。DN属消渴病变证范畴, 病机以阴虚为本, 以热、痰、湿、毒等实邪为标。DN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皆存在阴液损伤。因此, 临床中可基于仲景养阴理论辨治DN, 予以补虚益肾、祛邪扶正、养慎并重等多种治法。  相似文献   

20.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志承叶桂之说,集先贤之论,参以已验著成《温病条辨》,其以三焦学说为经,卫气营血学说为纬,进一步提出了温病、湿病的辨证论治纲领。本文根据"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气化则湿亦化""苦与辛合能通能降"、治温必"时时预护"阴液的论述,探讨了"辛凉透散,苦辛通降,宣气化湿,清热养阴"四种特治法在温病、湿病中的运用,体现了吴氏的临床经验于后学临证无不小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