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石见穿对肝癌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石见穿对肝癌H22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肝癌H22荷瘤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石见穿提取物高、中、低(40,10,2.5 g·kg-1 ig)3个剂量组和阳性药环磷酰胺(CTX,0.025 g·kg-1,ip)对照组.连续10d.于第11天观测抑瘤率、脾指数、胸腺指数、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a(TNF-α)和血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石见穿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3.83%,48.93% (P <0.01)和27.48 (P<0.05);石见穿提取物中、低剂量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石见穿提取物各剂量组血清中TNF-α和VEGF含量下降,以中剂量组VEGF含量下降明显,模型组(28.64±7.18)pg·mL-1,中剂量组(21.22 +5.60)pg·mL-1(P<0.05).结论:石见穿提取物对肝癌H22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因子VEGF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冯磊  花慧  邱丽颖  张莲芬  金坚 《中草药》2009,40(12):1949-1952
目的 探讨王不留行提取物对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模型分析王不留行提取物对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荷瘤小鼠C51结肠癌细胞中CD31表达的变化.观察王不留行提取物对小鼠Lewis肺癌转移模型的影响.结果 王不留行提取物具有明显抑制鸡胚尿囊膜血管新生成的作用,能够明显降低荷瘤小鼠C51结肠癌细胞中的CD31表达,显著抑制Lewis肺癌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稳定病灶.结论 王不留行提取物具有明显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提示其有可能成为新的血管生成抑制剂.  相似文献   

3.
杨迪  洒荣桂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104-1106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是临床上绝大多数肿瘤病人的致死因素^[1]。1971年Folkman^[2]就提出恶性肿瘤的一大特性是无限制地侵袭性生长和远处转移,这一特性依赖于肿瘤血管的生成,因此抑制血管生成能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目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转移的途径主要有:①阻断或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通路。  相似文献   

4.
鲜壁虎冻干粉抑制H22肿瘤血管生成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探讨鲜壁虎冻干粉对H22肝细胞癌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 建立移植瘤小鼠H22肝细胞癌模型。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顺铂治疗组、壁虎治疗组以及对照组,分别给予顺铂腹腔注射(1mg/g),口服鲜壁虎冻干粉(1.2g/kg)及口服等量生理盐水。给药20次后,用肿瘤组织称重法评价抗肿瘤活性,用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Weidner方法检测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S-P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的蛋白表达。结果 鲜壁虎冻干粉可抑制H22小鼠肿瘤生长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可降低肿瘤组织VEGF、bFGF蛋白的表达,使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下降。结论 鲜壁虎冻干粉可抑制H22小鼠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bFGF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蝎毒多肽提取物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建立H22肝癌皮下荷瘤模型,随机分为荷瘤对照组(对照组),蝎毒多肽提取物(polypeptide extract from scorpion venom,PESV)高、低剂量组,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组,每组10只。连续干预14天。绘制肿瘤体积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HE染色观察各组肿瘤组织病理变化;采用SP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 (phosphoprotein kinase B,P-Akt)、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蛋白表达。结果5-Fu组,PESV高、低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64.8%、43.7%和32.4%。与对照组比较,三个给药组PI3K、P-Akt、HIF-1α、VEGF-A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P〈0.01),PESV高、低剂量组MVD均降低(P〈0.05)。结论PESV可抑制H22肝癌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微环境中PI3K、P-Akt、HIF-1α、VEGF-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效应与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效应与机制。方法:研究近年来中医药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效应与机制方面的理论及科研成果。结果:部分中药及其提取物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方面效应明显,机制明确。结论:深入挖掘中医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优势和潜能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
活血化瘀作为肿瘤治疗的一大法则,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活血化瘀中药是能抑制肿瘤转移还是会促进肿瘤转移,目前仍没有统一的认识。现代医学就该问题大多从肿瘤转移一血凝一活血化瘀三者关系角度来研究,认为活血化瘀使纤维蛋白原溶解,改善癌灶周围微循环,防止肿瘤转移的作用。本文就活血化瘀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8.
前言 早在几个世纪前,就有学者提出肿瘤可能是一个与脉管系统有密切关系的疾病。1787年,Johon Hunter就用血管生成一词描述血管新生过程。1863年,Virchow注意到恶性肿瘤组织中血管绝对数急剧增多。20世纪初,Gold-man就观察到血管围绕肿瘤生成现象。1939年,Ide等发现肿瘤细胞分泌促血管新生因子。  相似文献   

9.
肿瘤血管生成及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陶旭辉  唐德才 《中药材》2003,26(5):379-381
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侵润和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抗肿瘤血管生成是当今一种较新的治疗手段。影响血管生成的因素很多,利用其作用的不同靶点已研究出了一些有效的化学合成药物,而一些中药如昆布、斑蝥、人参等的一些有效成分也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本文就相关方面研究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0.
张春丽 《北京中医》2011,(2):156-160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物过程,抗肿瘤血管生成目前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中医药在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途径、中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现代医学研究方法以及中药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石见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高俊峰  丁玲  张鹏  刘建勋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0):1556-1559
该实验针对石见穿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高效液相制备色谱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和MS等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对照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从石见穿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oresbiusin A(1),ethyl dihydrocaffeate (2),迷迭香酸乙酯(3),迷迭香酸(4),迷迭香酸甲酯(5),bis(2-ethylhexyl) phthalate(6),丹酚酸C(7),丹酚酸C甲酯(8),丹酚酸A甲酯(9),紫草酸B二甲酯(10),丹酚酸A(11).除迷迭香酸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周燕妮  赵亮  郑磊  吕磊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3):4109-4112
运用高效液相-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技术对中药石见穿化学成分进行了快速鉴别。色谱分离采用SHISEIDO MG C18(3.0 mm×100 mm,3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和水(含0.1%甲酸,B),梯度洗脱,A相比例随时间的变化:10%~90 %(0~33 min),90%(33~40 min);柱温25 ℃;流速0.6 mL·min-1,柱后分流比为2:1。质谱定性采用飞行时间质谱,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扫描范围m/z 100~1 000。最后,一次性鉴别出石见穿中28种的化学成分。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HPLC-TOF-MS技术对石见穿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别的方法,为中药石见穿的质量控制及体内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肖飞  李薇  李其凤  王治平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2):3104-3107
目的:探讨USMM联用技术在丹参活性成分提取分离中的应用.方法:采用SFE-CO2提取分离丹参酮类脂溶性成分,超声提取丹参酚酸类水溶性成分,膜分离与大孔树脂纯化丹参水提物,以丹参活性成分的转移率及纯度为考察指标,探索USMM技术在丹参提取分离中的可行性.结果:丹参SFE-CO2萃取工艺稳定、可行;丹参SFE渣超声提取物丹参酚酸类成分提取率高;大孔树脂纯化技术能提高丹参活性成分的纯度;膜分离及膜分离与大孔树脂技术联用对丹参酚酸的纯化工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USMM技术应用于丹参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14.
姜琼  邹盛勤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2):4379-4382
目的:建立RP-HPLC-PDA测定石见穿不同部位中5个三萜酸(坡模酸、山楂酸、科罗索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定量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90∶10,体积比),等度洗脱,检测波长205 nm,流速0.8 m L·min-1,柱温28℃。结果:坡模酸、山楂酸、科罗索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线性范围分别为0.096 00~2.400,0.123 0~3.075,0.242 0~6.050,0.283 0~7.075和0.273 0~6.825μg(r=0.999 8,0.999 7,0.999 9,0.999 5,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8.43%,98.13%,100.6%,98.19%,99.15%(RSD 1.3%,0.67%,1.2%,0.87%,0.43%)。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石见穿中主要三萜酸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5.
瑶药柚子枫提取物降血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瑶药柚子枫提取物的降血糖作用。方法:采用四氧嘧啶所致小鼠糖尿病模型和葡萄糖所致高血糖小鼠模型,ig给药7 d后,测定血糖水平。结果:柚子枫水提醇沉上清液提取物(A1)和水提醇沉沉淀物(A2)ig 5,10,20 g.kg-1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升高有明显抑制作用,70%醇提物(B)对高血糖值降低作用不明显。A1,A2在ip葡萄糖后0.5,1,2h,对葡萄糖引起高血糖小鼠血糖升高有明显降低作用,B在5~20 g.kg-1剂量下1,2 h对高血糖值降低作用不明显。结论:A1,A2对2种高血糖模型作用效果一致,表现出降血糖作用;B无显著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该文探讨田间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AMF)与哈茨木霉菌合用对丹参生长及质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来进行研究,使用HPLC测定丹参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有效成分含量,通过形态观察并计算根部发病率,并结合方差统计学方法对各指标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单独接种AMF以及AMF与哈茨木霉菌合用能够有效的降低连作丹参根部病害的发生率,其中AMF与哈茨木霉菌合用效果更佳,比CK组降低了61.50%。几种处理对丹参生物量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但都能提高丹参根部各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单独接种AMF以及AMF+哈茨木霉都能显著提高丹参根中丹酚酸B的含量(P<0.05),其中AMF对丹酚酸B促进作用最明显,提高了27.97%;接种AMF能显著提高丹参根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P<0.05),其中丹参酮I约提高了70.14%;丹参酮ⅡA约提高了51.42%。另外,单独接种AMF以及AMF+哈茨木霉均能显著提高丹参根中隐丹参酮的含量,提高了约30.67%。从而得出单独接种AMF以及AMF+哈茨木霉能够有效减低连作丹参病害的发生率,同时提高连作丹参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绒毛鼠尾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反相硅胶、大孔树脂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9个化合物,分别为丹参酮ⅡA(1),丹参酮ⅡB(2),羟基丹参酮ⅡA(3),丹参酮Ⅰ(4),二氢丹参酮Ⅰ(5),隐丹参酮(6),丹参新醌甲(7),丹参新醌乙(8),丹参醛(9),紫丹参甲素(10),紫丹参乙素(11),柳杉酚(12),咖啡酸(13),迷迭香酸(14),迷迭香酸乙酯(15),紫草酸(16),原紫草酸(17),原儿茶醛(18),丹参素(19)。结论:化合物2,3,7~13,15~19为首次从绒毛鼠尾草中发现。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以金莲花提取物为模型药物,将其制备成粉雾剂,并进行制剂学评价。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金莲花提取物微粉;将微粉与乳糖载体混合制备粉雾剂,考察并优化处方与制备工艺。结果表明,金莲花微粉的体外有效部位沉积率为(21.07±1.74)%,排空率为(75.31±21.05)%;与适当的乳糖载体混合后,有效部位沉积率为(56.4±2.2)%,排空率为(95.9±3.0)%。由此可见,所制备的粉雾剂各项指标符合药典相关规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狗肝菜的化学成分.方法:对狗肝菜全草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色谱分离,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阿魏酸(1),胡萝卜苷(2),栀子苷(3),绿原酸(4),表儿茶素(5)和山柰苷(6).结论:化合物1,3~6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