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对傣族民族医药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和总结。介绍了傣医药的基础理论-“四塔、五蕴”理论,以及傣药的分类,常用药物及其资源分布。对傣医药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为进一步深入、系统、完整地研究傣族医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德宏州地处于云南省西部,是傣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有着独特的傣医药理论体系,浓郁的民族医学特色以及典型的地域特点。但受历史及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原因,当地傣族医药发展存在文献古籍流失严重、文献发掘整理研究滞后、傣医药基础理论体系不完善、傣医药发展水平较低、人才队伍薄弱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低等问题,文章结合德宏州傣医药现状进行思考,对如何发展壮大德宏州傣医药提出建议,以期为德宏州傣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创立了独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傣医药基础理论。但目前傣医药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拟采用文献整理研究、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方案,在继承并发扬傣医药的优势特色基础上,以期对四塔五蕴理论系统地进行整理、完善和规范,统一名词术语,阐明其内涵,进一步规范、深化、丰富和完善其傣医学基础理论体系,提高傣医药的学术水平及其对临床诊疗和新药研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傣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综述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傣医药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为傣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综述了傣医药文献发展概况,阐述了傣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的现状以及文献整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结归纳创新文献整理研究工作的重点思路,提出一些傣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的尝试性方法。  相似文献   

5.
简述傣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与发掘成果,简述傣医药文献编目研究概况,分析影响傣医药文献目录工作的原因,探讨运用民族文献学研究方法开展傣医药文献目录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提出建设少数民族医药文献学学科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对傣医药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初步探讨傣医药的时间医学思想,总结出傣医药疾病诊断和择时用药的季节规律、月规律、星期规律、日规律及年龄规律,为傣医药时间医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傣医诊断学的发展状况,其中,集中从佛教对傣医理论的影响、傣医理论基础、傣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傣医诊断学的完善与发展、问题及展望五个方面情况进行了介绍,近年来傣医药的科研、临床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文化观念、地域空间的限制和语言的障碍,使傣医诊断学乃至傣医学研究出现很大的局限性,有待从更高的一个层次来对傣医诊断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一次比较系统和深入的梳理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历代傣医药文献中的傣医疾病治疗与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整理、归纳,运用傣医药理论及大量例子从辨患病时间论治、择时用药以增强疗效、足疗程用药以确保治愈三方面进行了论述。结论:时间是傣医治疗疾病特别重视的一个要素,对于临床疗效的好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应深入研究傣医时间医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历代傣医药文献中的傣医疾病治疗与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整理、归纳,运用傣医药理论及大量例子从①辨患病时间论治;②择时用药,增强疗效;③足疗程用药,确保治愈三方面进行了论述。结论:时间,是傣医治疗疾病特别重视的一个要素,对于临床疗效的好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应深入研究傣医时间医学。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针对CNKI数据库中傣医药研究领域相关文献,借助CNKI计量可视化分析及CiteSpace软件对收集的文献题录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利用图谱的形式能够较为直观的展示傣医药研究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特点。结果发现,傣医药三十年的研究历程中,尽管研究内容不断增加,研究方向不断深入,研究热点相对突出,但仍存在研究发表论文质量不高,研究人员及机构在专业协作存在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应重视文献挖掘及基础研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促进多机构、多学科协作等建议,从而促进傣医药产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药引子是傣医方剂配伍中重要的特色用药,此前未见研究报道。本文对傣医方剂文献中的药引子进行整理研究。总结阐述了以下内容:1、傣医常用药引子。2、傣医药引子在方剂中的作用是:引药到达病变部位;治疗、增效。3、傣医药引子的使用特点。文中从傣医药的角度,运用傣医药理论及大量傣医方剂在临床的应用阐述、说明了上述内容。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证傣医学现有文献,对菊科傣药的品种、基原及标准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相关文献记载的菊科药用植物共有78种(含变种),涉及63个药材品种,在我国现行各级药材标准中收载的基原植物有47个,占总数的60.25%。在相关标准和文献中,各药材品种所记载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或功效等存在较大差异,傣药材品种混乱、质量标准不完善的状况在傣药材中较为普遍,已成为制约傣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加强傣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技术开展系统研究,推动傣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工作。  相似文献   

13.
傣族传统医药,是依托傣族地区特殊的资源和傣族人民的地方性知识,经过长期实践,不断积累而形成的传统医药体系,以"四塔"、"五蕴"为理论核心,通过"四诊"手法和"十大传统疗法"及相关的医疗信仰为辅助,开展治病救人。傣医的治法分为两大类,内治和外治。从傣医药治疗技术研究入手,分析探索傣医基础理论与"四塔五蕴"理论、"雅解"学说、诊断学、内治法、外治法的相关因素,整理提高疗法,探索建立傣医药治疗方法和技术的规范及指导原则,为傣医药治疗方法和技术提供可靠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现通常所指的民族医药属于狭义的范围,是对我国少数民族医药理论与经验的总称,其中藏、蒙、维吾尔、傣医药并称为我国四大民族医药。民族医药因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无疑是推动民族医药发展的源泉,有必要深刻挖掘其理论体系的内涵,着力推动我国民族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文章通过查阅近几年来有关民族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文献报道,重点介绍了我国四大民族医药理论体系,以期对民族医药的理论基础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新药研发的角度,对傣医药及其资源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傣医药的自身优势及其傣药现代化的切入点。方法:从相关文献入手,结合实地考察,对其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傣药中有价值的资源包括两个方面: 1.独特的理论体系 2.特有的用药经验:包括本民族特有的天然药物品种。药用部位、药用习惯,以及经方验方。这些是其自身优势所在。在做傣药现代化研究中,应首先对傣医药现有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及研究验证。在与中药及其他民族药应用的比较中确立傣药在长期应用中自身的特点及优势,以此作为傣药新药研发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傣医药是我国四大民族之一,它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着一代代傣医药工作者。它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有良好的疗效。我们应该接受它,继承它,研究它,创新它,使它能够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如今,“崇尚天然、回归自然”、发展“绿色药业”已成为世界的消费趋势,为傣医药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本文对僚医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概述,分枷了傣医药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傣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傣医古籍包括贝叶经和纸板经,采用老傣文记载,能够识别老傣文的学者甚少。因而,开展傣医古籍整理和保护研究非常必要,一方面可以较好的传承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可促进傣医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傣医药的科研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傣医方剂是遵行傣医学理论,根据一定的组方原则的组合,是傣医应用单味药治疗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其理论与技法是傣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有关傣医学的文献《阿尼松桑顺细点》、《登达格》记载“八大医派”创立的“八大要方”,迄今为止,傣医方剂的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1],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傣医方剂的特色。1傣医方剂的内容1.1以傣医理论为指导:傣医方剂是在傣医药的核心理论“四塔”理论指导下进行分类统方,具体分为:调四塔总方;调风塔方、调火塔方、调水塔、调土塔方;雅解方;其他方等四大类,临床常用方剂有200…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化传承与教育的角度,提出进行傣医药教育、培养傣医药后继人才,是实现傣医药又快又好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出路。要想弘扬傣医药文化,使傣医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傣医药高等教育体系,面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培养傣医药各级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20.
从新药研究角度分析傣医药及它的优势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新药研发的角度,对医药及其资源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傣医药的自身优势及其傣药现代化的切入点。方法:从相关文献入手,结合实地考察,对其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傣药中有价值的资源包括两个方面:1.独特的理论体系 2.特有的用药经验:包括本民族特有的天然药物品种、药用部位、药用习惯,以及经方验方。这些是其自身优势所在。在做傣药现代化研究中,应首先对傣医药现有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及研究验证。在与中药及其他民族药应用的比较中确立傣药在长期应用中自身的特点及优势,以此作为傣药新药研发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