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WGA-HRP和HRP逆行追踪法,对20只SD大鼠下丘脑向嗅球的投射进行了观察。在同侧下丘脑视前大细胞核均观察到较多的酶标记细胞,同侧下丘脑外侧核和室周核常出现少量酶标记细胞,偶见同侧下丘前核,乳头体外侧核,下后脑腹内侧核前部,背内侧核腹侧部及弓状核出现少量酶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2.
采用WGA-HRP和HRP逆行追踪法,对20只SD大鼠下丘脑向嗅球的投射进行了观察。在同侧下丘脑视前大细胞核均观察到较多的酶标记细胞;同侧下丘脑外侧核和室周核常出现少量酶标记细胞;偶见同侧下丘前核、乳头体外侧核、下丘脑腹内侧核前部、背内侧核腹侧部及弓状核出现少量酶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3.
应用HRP顺、逆轴突传递法研究了29例大鼠嗅结节(OT)与丘脑的纤维联系,结果如下:将HRP注入一侧嗅结节,逆行标记细胞规律性地出现在丘脑同侧室旁核(Pv),带旁核(Pt)和束旁核(Pf)。大多数例中还出现在同侧背内侧核(Tm)、后正中核(PoMn)和束旁下核(Spf)。上述各核按标记细胞的多少排列依次为:Pf、Tm、Pv、Pt、PoMn和Spf。顺行标记终末在Tm中央部和外侧缰核(Lh)中较密集,在Fv、Pt、Pf、PoMn和Spf中较稀疏。实验证明,凡发纤维至OT的丘脑核团,同时也接受OT的纤维,它们之间存在着往返纤维联系。大鼠PoMr和Spf与OT的纤维联系为本文首次报告,前人关于丘脑与嗅结节联系的分歧意见在本实验中得到了澄清;本文最后对嗅结节与丘脑联系的机能意义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HRP注入大白鼠的颈迷走神经干,用TMB成色法追踪颈迷走神经感觉纤维向中枢的投射。于双侧孤束核和迷走运动背核中见到标记终末,以同侧为主。于同侧的孤束内也见到了标记纤维,并可一直追踪至颈1—2髓节。木实验还观察到在延髓的上部迷走神经的感觉根丝与运动根丝相分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用HRP轴■顺、逆行追踪法观察了大鼠外侧巨细胞旁网状核(PGCL)的传出纤维联系。结果表明:①PGCL经轴■顺行传递,可投射到与痛觉及其调控有关的核团,如脊髓背角、三叉神经脊束核、导水管周围灰质、束旁核、外侧颈核、脑干网状结构核群等;PGCL还投射到与调节内脏活动有关的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导水管周围灰质背份、臂旁核、脊髓侧角等;也向三叉神经运动核、下丘等处发出投射纤维。②腰髓注射HRP后,在PGCL中见有较多的标记细胞,主要分布在锥体束外侧和面神经核腹内侧区域,部分细胞亦见于锥体束内及PGCL靠近软脑膜处。③向下丘和孤束核注入HRP以作往返印证,在PGCL见到标记细胞和纤维。  相似文献   

6.
黄雀角状核及巨细胞核的传出投射—HRP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信文  蓝书成 《解剖学报》1993,24(2):147-152,T006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用微玻管将50%HRP 0.02微升注入12例大白鼠中缝大核,从颈髓到骶髓均可见到标记细胞,腰段较多;分布于双侧Ⅱ板层至Ⅹ板层,以Ⅶ板层为最多,其次为Ⅴ板层,Ⅳ板层居第三位,总的分布为Ⅶ层>Ⅴ层>Ⅳ层>Ⅲ层>Ⅷ层>Ⅹ层>Ⅵ层>Ⅸ层>Ⅱ层。标记细胞形态有圆形、卵圆形、多角形及梭形等。多数在20—40微米之间,占标记细胞总数的61%,大于40微米者占12%,小于20微米者占27%。本实验证明脊髓灰质向中缝大核的投射较为广泛,为中缝大核针刺镇痛的机理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同时讨论了脊髓灰质—中缝大核纤维联系的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用HRP顺、逆行追踪方法研究了黄雀中脑丘间核背内侧部(DM)的纤维联系。将HRP微电泳入DM内,在同侧的中脑枕束和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出现了密集的顺行标记纤维或终末;在同侧古纹状体栎核及中脑下丘中央核见到密布的逆行标记细胞。结果表明,DM投射到延髓发声中枢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它接受端脑发声中枢古纹状体栎核及听觉中枢中脑下丘中央核的传入投射。提示DM是中脑的发声中枢和发声通路的重要中继站。  相似文献   

9.
向42只黄雀的延髓展状核加压注入或微电泳泳入HRP后,在同侧的脑桥上橄榄核、对侧的脑桥外侧丘系腹核及中脑外侧核背侧部内见到密集的顺行标记终末或纤维;在双侧的延髓巨细胞核出现了大量的逆行标记细胞;在对侧的层状核内既有密集的标记终末又有一些标记细胞.结果表明:层状核的传出纤维投射到同侧上橄榄核,经外侧丘系走行至对侧的外侧丘系腹核和中脑外侧核背侧部,双侧的层状核之间也有交互投射。此外,层状核接受耳蜗亚核──双侧巨细胞核的传入投射.因此,层状核是听觉上行通路中的第二级中继站.  相似文献   

10.
大鼠脊髓灰质向孤束核的投射——HRP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实验用微电泳法将10%HRP导入20例实验动物的一侧孤束核,标记细胞出现在颈、胸、腰、骶(C_1-S_3)各节段的脊髓灰质内,多见于注射部位的同侧。标记细胞出现的数量以腰髓最多,骶髓最少,其在脊髓灰质各板层的分布也不相同,各板层均可见到,但以Ⅱ—Ⅵ板层分布最多。标记细胞以中、小型为主,可见长梭形、圆形、三角形及星形细胞。本文还就体壁与内脏两种感觉终末在孤束核内的会聚及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在45只大白鼠上丘水平导水管周灰质(PAG)内输入30%HRP(Sigma Ⅵ)0.05~0.2μl,分别用DAB、BDHC、O-D及TMB四种组化反应方法处理,以资对照。按注射中心部位及反应范围大小选择29例并分成三组:1.注射中心区在PAG外侧区内,反应范围小,局限于PAG范围内11例。本组仅在同侧PAG、顶盖、邻近网状结构及中缝背核观察到标记细胞。2.注射中心区在PAG背外侧区,反应范围超出PAG,向背外侧扩散到邻近网状结构及顶盖9例。本组除与第一组有共同标记区外,尚在缰核、束旁核、下丘脑(前核、后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外侧核)、丘脑(外侧核、网状核、腹核内侧部)、室旁灰质、视束核、后连合核、旁二叠体、蓝斑、外侧膝状体腹核、脚内核见到标记细胞。3.注射中心区在PAG外侧区或腹外侧区,反应区向外侧或腹外侧扩大到邻近网状结构、被盖及部分顶盖9例。本组除与第一组有共同标记区外,尚在黑质、H_1、H_2、未定带、缰核、束旁核、后连合核、旁二叠体、蓝斑、盖前区及下丘脑诸核(同第二组)见到标记细胞。其中3例应用TMB法,除上述标记细胞外,尚在大脑皮质扣带回前分(23、24区)深层、中缝大核、巨细胞网状核、第四脑室室底灰质、小脑齿状核、脊髓颈段(Ⅴ~Ⅶ层)(其他节段未观察)、视前区、视上区、交叉上核、乳头体前核、杏仁内侧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见到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2.
大鼠P物质在纹状体和苍白球的生后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鼠纹状体和苍白球内的P物质(SP)分布的生后发育变化。方法:对大鼠脑进行连续冠状组织切片,尔后进行P物质的ABC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正常成年大鼠SP主要分布在纹状体的中部和尾部,其中以边缘区的含量最高,主要为免疫阳性纤维,呈背腹方向走行,在背侧与丘脑终纹的SP纤维发生联系,而在腹侧与杏仁核的SP纤维发生联系;同时在苍白球的内侧缘和尾壳核的近尾侧的背外侧亦有少量的SP阳性纤维呈背腹方向分布。大鼠P物质在纹状体内分布的生后发育变化为:P01时其阳性纤维仅在纹状体的边缘区分布,P10时在苍白球的内侧缘开始有阳性纤维带,P30时尾壳核的背侧出现阳性纤维分布,P60以后同成年。结论:P物质非均匀性地分布在纹状体和苍白球内,纹状体和苍白球内P物质的生后发育与其他神经递质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应用微量注射和离子透入法经三种不同入路,将HRP输入大鼠脚间核内,追踪脚间核的传入性联系。三种不同进针方向,共同出现标记神经元的核团除了缰内侧核、缰外侧核、中缝背核、中央上核、被盖背核、被盖背外侧核、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与腹外侧区和蓝斑以外,尚有Broca氏斜角带核和伏隔核。组内侧核和脚间核的联系存在着明显的局部定位关系,即双侧缰内侧核内侧投射至脚间核中部的腹侧和腹外侧;双侧缰内侧核外侧投射至脚间核中部的背侧;同侧缰内侧核投射至脚间核中部的外侧;双侧缰内侧核纤维并不投射至脚间核的吻端和尾端。本研究还发现其它核团对脚间核的投射也存在一定的局部定位关系,如缰外侧核、被盖背核腹内侧和被盖背外侧核均投射到脚间核的尾侧;伏隔核尾端也有投射纤维至脚间核。  相似文献   

14.
使用HRP逆行轴浆运输技术观察了大白鼠海马下托的皮质和皮质下核团传入纤维联系。向腹侧下托和背侧下托投射的皮质区包括:Brodmann's 28、27、35、13、25、51b区前份和29区后份;向下托投射的皮质下核团包括:Broca's斜角带、内侧隔核、上乳头体核,下乳头体丘脑束核、中缝背核、正中中缝核、蓝斑核、丘脑连合核,皮质杏仁核及对侧海马结构的CA_3、CA_4亚区。这些结果表明,大白鼠海马下托是皮质向海马结构投射的主要接受区。但是在实验中没有观察到新皮质区向下托的纤维投射。在啮齿类动物这个进化等极上,新皮质区似乎尚未与海马结构建立纤维联系。实验结果还说明,皮质下核团向海马下托和CA_1亚区均有纤维投射,但是向腹侧下托投射的皮质下核团数目更多。  相似文献   

15.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大鼠纹状体内分布的生后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鼠纹状体内的钙离子基因相关肽(CGRP)在纹状体和苍白球内分布的生后发育变化。方法:对出生后1天至1年的大鼠脑行冠状组织切片,尔后进行CGRP的ABC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CGRP在纹状体的近尾侧部主要分布在纹状体的边缘区,为大量的密度很高的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在纹状体的远尾侧部几乎遍布整个尾壳核,但以其外侧缘和腹侧为多,在尾壳核的外侧部形成一条浓密的阳性纤维带。苍白球内可见少量的CGRP免疫反应纤维存在,多靠近苍白球的内侧缘。CGRP在纹状体内分布的生后发育特征为:P01时边缘区有少量阳性纤维分布,P05时形成带状纤维分布,P10时尾壳核腹外侧部有阳性纤维分布,P30以后同成年。结论:CGRP在纹状体和苍白球内具有独特的分布特征和生后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应用HRP轴突逆行性传递技术,微量注射结合微电泳法,经三种不同入路将酶输入于大鼠的被盖背核,以观察其传入性联系。切片的组织化学处理采用了二氨基苯胺法、联苯胺法、氯化钴二氨基苯胺法和四甲基联苯胺法显色。将HRP输入被盖背核后,在两种输入法和三种入路法切片中均能观察到标记神经元核团的计有:下丘脑外侧核、缰外侧核、束旁核、下丘脑后核、乳头体外侧核、达克谢维奇核、脚间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中缝背核、舌下神经前置核和孤束核。另外,将HRP分别输入到束旁核和舌下神经前置核后,用HRP轴突顺行传递技术,均可在被盖背核观察到标记终末。从另一角度证实了束旁核—被盖背核和舌下神经前置核—被盖背核间的纤维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大鼠脑的尾壳核、苍白球和边缘区在出生后的三维立体形态的发育变化规律 ,在脑连续冠状切片的基础上进行Nissl染色 ,然后对脑的整个外轮廓、尾壳核、苍白球和边缘区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 :尾壳核生后 (P0 1~P3 60 )的发育变化 :体积从 (1.40± 0 .2 0 ) mm3到 (4 4 .5 2± 0 .10 ) mm3,最大吻尾径从 3 .1mm到 6.8mm;最大背腹径从 1.5 8mm到5 .0 41mm;最大内外径从 1.0 5 mm到 3 .64 1mm。苍白球生后 (P0 1~P3 60 )的发育变化 :体积从 (0 .2 5± 0 .0 2 ) mm3到 (4 .84± 0 .0 8)mm3,最大吻尾径从 1.0 mm到 3 .3 mm;最大背腹径从 1.175 mm到 2 .5 5 1mm;最大内外径从 0 .80 5 mm到 1.5 98mm。边缘区生后 (P0 1~ P3 60 )的发育变化 :体积从 (0 .0 3 0 0 2± 0 .0 0 3 6) mm3到 (0 .5 6± 0 .0 1) mm3,最大吻尾径从 0 .8mm到 1.76mm;最大背腹径从 1.15 6mm到 2 .3 60 mm;最大内外径从 0 .0 65 mm到 0 .185 mm。提示 ,在生后一年中 ,尾壳核、苍白球和边缘区的形态基本未发生明显变化 ,在各个方向上基本呈均匀增长  相似文献   

18.
将HRP分别用微电泳注入10只大鼠的背海马CA_1区起层或辐射层,观察了下述通路的标记细胞位置和轴突走向:1.内侧隔核—背海马CA_1通路,轴突经背穹隆,海马槽直抵背海马CA_1区,不经海马繖女末梢既终止于起层又穿过锥体细胞层而终止于辐射层。2.海马联合通路,抵背海马CA_1区者主要由对侧CA_4锥体细胞发出的纤维组成,但终止于起层的纤维部分来自对侧CA_3区。3.海马内联系,在CA_3区透明层出现致密点状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大鼠扣带皮质各区的传入联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HRP-TMB逆行追踪法研究了扣带皮质各区的传入联系。结果表明扣带各区间存在着纤维联系,与新、旧及中间皮质有联系,与皮质下结构间存在着较广泛的联系。扣带皮质前、后部的传入显著不同,例如与痛及抗痛反应有关的丘脑束旁核、尾状核、隔外侧核及中缝背核等主要与其前部相联系。此外,还观察到目前尚未见之报道的丘脑带旁核、梨状皮质及内嗅皮质投射到25区,脚间核投射到32和24区,隔外侧核投射到24区,斜角带核投射到扣带皮质的5个区域。关于脚间核和隔外侧核向扣带皮质的投射与本研究室脚间核、隔外侧核传出研究所见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