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痹证(肢体痹)是以肢节、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它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等,其中一些痹证经久不愈,而出现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又有称之为“顽痹”、“尪痹”、“历节”等,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2.
痹证论治     
痹者,闭也。外邪侵袭人体,气血闭阻不通,运行不畅而致肢体、关节、筋骨、肌肉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久之能引起功能障碍,甚至肢体变形。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痛风、功能性关节酸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皆属痹证范畴。根据本病的属性及证候表现,临床分为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两大类。  相似文献   

3.
痹者:"闭阻不通也." 因气血经络凝滞不通所致的痹证,临床甚为多见.多属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经、骨质增生等病,因患者多见于农村的中老年、体力劳动者,笔者身于基层工作三十余年,每当看见患者、因关节的损伤变形伸屈受限、行走艰难、痛疼呻吟的病理姿态.  相似文献   

4.
痹证,历代诸家、医书均有论述。盖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痛风、结核性风湿症、红斑狼疮及皮肌炎累及关节者、炎症性肠病关节型等,均为中医“痹证”之范畴。  相似文献   

5.
痹证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也是用针灸治疗最广泛的一种疾病。《中藏经》解释“痹者,闭也。”郑玄《易·通志》云:“痹者,气不达为病”。凡由气机闭塞不通的疾病均可称“痹证”,如“喉痹”等。本文论述因经脉痹阻不通,而表现筋肉关节部位疼痛、重着麻木、甚至肿胀的病症。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慢性、对称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关节的肿胀、疼痛、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畸形为主要症状.类风湿关节炎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尪痹”,属于“痹证”范畴.中医学对于痹证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及治疗经验.《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中藏经》提到:“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痹证者关节疼痛肿胀甚至功能障碍,不外乎外邪侵袭,风、寒、湿、痰阻遏阳气的通行,甚或外邪内侵脉络致瘀阻成痹,经络无法得到阳气温煦,则不通则痛.通阳法,顾名思义畅通阳气,即宣通被外邪所遏阻的阳气.在痹证的治疗中,以通阳之法使经脉气血流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邪毒内伏致顽痹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痹证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病等,其预后有如《素问·痹论》曰:“黄帝曰: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间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临床上为何多种关节病因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最终导致关节变形、而致肢体废用?笔者认为邪毒内伏是不易根治且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1伏邪致痹源于《内经》伏邪学说溯源于《内经》。《灵枢·贼风》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必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  相似文献   

8.
“痹证”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病程较长、病情顽固,久治不愈者则称为“顽痹”。顽痹在临床并不少见,邢老擅用虫类搜剔之品治疗该病,疗效较好。兹选治案二则,报导如下; 案一: 庞××、女、32岁,西安市运输公司工人。1984年9月6日初诊。 1971年农村插队,居处低洼潮湿,每于劳动后汗出当风。初起感到两膝关节疼痛,以为劳累所致,未予注意和治疗。致使疼痛逐渐加重,波及腰胯、肩肘、手指、足趾诸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性关节炎 (简称类风关 )是以关节滑膜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在中医学中属“痹证”范畴 ,辨证大体分为寒热两类 ,而类风关热痹证临床上较为多见 ,其表现以关节灼痛、局部肿胀、皮色变红、触之觉热为主。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热痹证的研究有较大进展 ,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理论探讨早在《内经》时代就有对热痹证的明确论述。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提出“厥阴有余病阴痹 ,不足病生热痹”[1]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治》中采用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治疗“风湿” ,即…  相似文献   

10.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病变.我院采用"异病同治"之法,以四妙丸加味治疗各种痹证,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痹证是以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针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古代医家拟定了疏风散寒、燥湿清热等治疗总则。“治行痹者,散风为主……治痛痹者,散寒为主……治着痹者,利湿为主”[1]。然痹者闭也,经络闭塞,气血凝滞,血脉不通,不通则痛,故痛是痹...  相似文献   

12.
《素问·痹论》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为总纲,全面论述了痹证的成因、病机、症状、分类及治则、予后。该篇围绕外邪与内因“相合”致痹的核心论点,论证营卫失调、脏腑内虚,复感外邪,发为痹证的病理机转,并详尽阐明了脏腑痹证的症状,从而启示后人,痹证是一种全身性的病变,这种病机突出“内因论”,辨证强调“整体观”的学术观点,为我们探讨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各种痹证,指出了正确的研究途径和科研设计方向。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 ;RA )是一种病因未明 ,以关节炎症为主的慢性反复发作的全身性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 ,RA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虚实夹杂为主要表现的虚损性疾病[1] ,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症状、治疗方法、预后等均有阐述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内经》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具有里程碑性的医学典籍 ,而且为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内的痹病类疾病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 ,并单列了两篇有关的“痹证”专论 (《痹论》、《周痹》)。最早提出了风寒湿邪与机体“外内…  相似文献   

14.
张淑萍  张秀霞  高义 《吉林医学》2007,28(4):559-559
痹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肌肉风湿症等疾病.祖国医学认为,痹证是由于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肢体、关节、肌肉等处有酸楚、疼痛之感,并随气候变化而加剧.  相似文献   

15.
系列方治疗痹证500例张炳秀李光曙(安徽省六安地区中医院237006)关键词:痹证;三生斑蝥酊;尤马二虫丸中图法分类号:R255.6中医“痹证”包括现代医学诊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笔者自1975年以来,用自拟系列方治疗痹证...  相似文献   

16.
所谓“痹证”,多以关节肌肉疼痛、痠沉肿胀、麻木、活动障碍或强直变型为特点,包括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末梢神经炎及骨关节病等。 自1973年以来,我们对“痹症”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其中风寒湿痹属寒偏重的一些患者(关节肌肉剧痛,得热痛减,遇冷加重,关  相似文献   

17.
高映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类风湿性关节炎 (RA)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 ,具有慢性、反复发作、致残率高的特点。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确 ,治疗基本限于对症治疗 ,尚不能有效控制病变发展。高映智老中医行医近 40载 ,对RA的治疗有独到的经验 ,现整理如下。1 病机认识高老认为RA属于中医“痹病”范围。从“五体痹”来讲 ,当归属于“骨痹”和“筋痹”范畴。RA是一类特殊的痹证 ,从其发病一开始就应以“骨痹”和“筋痹”的认识来对待 ,不必待其骨节变形 ,筋骨痹诸特征性症状出现。否则就会失去早期极好的治疗机会。本病的发生 ,根本原因在…  相似文献   

18.
凡肌腱、筋骨、关节间发生酸、麻、肿、痛,甚至运动受限制等症,统称为痹证。“痹”者,闭也。前人认为人体受风寒湿三气混合侵袭,以致经络闭阻,气血不能畅达,就会发生痹证。《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痹证的病因既然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之邪,治则固应以驱风、散寒、去湿等法为主。故古人根据三气各有偏胜之不同,制定有蠲痹  相似文献   

19.
<正> 风湿性关节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运动系统疾患。祖国医学对本病大体上包括在“历节病”及“痹证”的范畴之内。远在我国古代医书上已有了详细的记载,无论在病因,症状及治疗等方面,均有丰富的论述。对病因方面历代医学家均认为是由于“风”、“寒”、“湿”三邪之外因所致,再加上先天禀赋不足或内伤气血亏损之内因相合而致病的。如《素问.痹论》黄帝问:“痹之安生?”歧伯答曰:“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合故不为痹:”宋严用和曰:“痹者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湿寒气而成痹也”,又曰“白虎历节由体虚之人将理失宜,受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多将类风湿性关节炎(RA)归入“痹证”,久痹可致瘀。为探讨痹证之“瘀”与RA时微循环改变的关系,我们对经风湿病专科确诊的8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甲皱微循环进行了观察,并与101例正常人甲皱微循环做了比较,结果如下。1.管袢清晰度清晰者49例,尚清晰者34例,模糊者1例,与正常人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