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原文247条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历代医家大多认为脾约是胃强脾弱,使脾之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使津液偏渗膀胱,故小便频数,大便干结。  相似文献   

2.
浅谈脾约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书文  蔡小平 《中医杂志》2002,43(7):556-556
《伤寒论》第247条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后世多以“胃强脾弱”、“脾阴不足”、“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解释,我们以为与原旨不符。理解张仲景原意,应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脾约小议     
脾约,见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为“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一般认为脾约的病机为胃强脾弱,脾的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使致津液偏渗于膀胱,而不得濡润于肠道,故小便数,大便硬。但从中医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脾弱不能输布津液,应是大便溏泻,小便反少,而不会相反。因此,笔者结合临床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179条曰:“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又247条曰:“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相似文献   

5.
“脾约”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论述。《伤寒论》原文为“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鞭,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金匮》中所论与其仅有一字之差,即“大便则鞭”之“鞭”字为“坚”字,而意全同。“脾约”,注家及讲义多释为:胃强脾弱,使脾之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使津液偏渗于膀胱。笔者所释与此相反,即脾约乃胃强脾亦强,脾过于为胃行其津液所致。兹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麻子仁丸为《伤寒论》“脾约”证治的一张名方,倍受历代医家推崇。由于仲景于此以脉论机,以脉定证,每使后学对其主证、病机存有疑窦,以致影响该方的正确使用。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如次。 一、以脉论之,“小便数”非本方主证 仲景论中言脉,除阐明具体脉象外,往往还有通过论脉以释病机的临床意义,《伤寒论》249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即是其例。文中“趺阳脉”属足阳明胃经,能候胃气之盛衰;“胃气强”是指病机,提示胃热气盛:“小便数”从字面上  相似文献   

7.
麻子仁丸,又名脾约麻仁丸。始见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症并治》。仲景云:“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革更),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249条)笔者认为,本证是以小便数与大便秘结并见为特征。本方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之证。近年来,运用此方化裁治疗10倒尿频,疗效颇为满意,现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例一、张××,男,64岁,工人。于1985年4月5日,患半身不遂,卧床不起。大便干燥,小便频数。尿常规化验正常。曾用西药及针灸及八正、导赤散均无效。每日  相似文献   

8.
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 ,排便时间延长 ,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 ,此证的病因多种多样。汉代张仲景认为此证可分为“阴结”、“阳结”及“脾约”。《伤寒论·平脉法第二》问曰 :“脉有阳结 ,阴结者 ,何以别之 ?”师曰 :“其脉浮而数 ,能食不大便者 ,此为实 ,名曰阳结也 ,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 ,不能食 ,身体重 ,大便反硬 ,名曰阴结也 ,期十四日当剧。”《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 :“趺阳脉浮而涩 ,浮则胃气强 ,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 ,大便则坚 ,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其后又有“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  相似文献   

9.
王自斌 《光明中医》2008,23(6):836-837
麻子仁丸又名脾约麻仁丸,《伤寒论》所谓“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的脾约便秘。其组成:麻仁、杏仁、芍药、炙枳实、炙厚朴、大黄;近几年来,笔者应用此丸治疗多种病症,收效甚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正确认识"太阳阳明"的脾约证后,再考麻子仁丸,成因当属胃虚热证,是由于胃虚弱,津液不足以上输至脾肺,因此脾受到约束,故津液偏渗下焦膀胱,出现小便数而大便硬。麻子仁丸中用麻子仁,具有平补胃气之功,杏仁有助肺气通利,以助脾气散精归肺,两药均是作用在脾气散精的前后脏腑。麻子仁丸不属于太阳阳明,但仍可称为脾约,从此角度反观《伤寒论》多个方证,可知不少下利或便结证,均可属于"脾约"之列。  相似文献   

11.
麻子仁丸原方见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篇中,仲景用其治疗脾约证,即脾弱胃强,约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干硬者。笔者在儿科临床中运用其原方或加减治疗小儿习惯性便秘,效果显著,现谈谈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胃强脾弱"、"肺失传送,脾亦失调"、"脾胃湿热相搏"等学说,探讨脾约证与麻子仁丸证的涵义及异同,提出麻子仁丸证不等同于脾约证的观点以及脾约证有胃热脾约及脾胃湿热两种理解。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脾约证》"脾弱"病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约”首见于《伤寒论》。历代对“脾约”的认识有:脾阴虚;太阴不固;脾阴外渗;脾土过燥;脾气不展;脾弱。而笔者认为“脾约”乃脾气不足,转输失调,津液偏渗。即“脾不足,令人九窍不通”。其辨证着眼点“大便革更”,“小便数”。用麻子仁丸治之,寓“益气通下”之意。本文揭示了“脾约”证是《阳明病篇》所涉及的一个特殊证型,为“益气通下”之法提供了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4.
"脾约"一词首出《伤寒论》第179条:"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金代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注曰:"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与脾约丸",首次将其病机概括为"胃强脾弱"四字。后世医家对脾约的病因病机阐述不一,见仁见智。故笔者再次从成因及病机等角度入手,对"脾约"进行一次探讨。  相似文献   

15.
肖明珍 《河南中医》2004,24(8):50-50
经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凡胃强脾弱,脾为胃约,水精不布所致之证,皆为“脾约”,非独“麻子仁丸”证。口唇干燥一证,与“脾约”病机相似,当属“脾约”范畴,特录于此,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6.
麻子仁丸治疗2型糖尿病便秘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世建  黎同明  刘妮 《陕西中医》2005,26(12):1357-1358
麻子仁丸出自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由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等组成,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的功能,治疗胃强脾弱的脾约证。作者在临床上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伴便秘患者,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一、麻子仁丸治疗糖尿病张××男54岁1982年10月20日初诊。多食、多饮、多尿并消瘦二年余,曾在某市医院确诊为糖尿病。服降糖西药始有效,而后无效改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患者畏于长期注射求治于中医。曾有医者谓之肾虚而补之未见起色。口干,大便干数日一行,胃脘部硬满,舌质嫩红,苔白少津,寸口脉细,跌阳脉涩。血糖250mg%。此为消渴证。脾阴亏虚,胃失濡养,胃强热结。宜滋脾清热,拟麻子仁丸方煎服。麻子仁30克,白芍、厚朴、杏仁各15克,大黄、枳实各10克。连服5剂后症状减轻,大便  相似文献   

18.
杨弋  叶琳 《新中医》2009,(1):90-90
麻子仁丸出自《伤寒论》,由麻子仁、苦杏仁、白芍、枳实、大黄、厚朴组成,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的功能,原方用于治疗胃强脾弱的脾约证。笔者谨守病机和异病同治的原则,将此方加减化裁运用于临床,改丸为汤剂,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系统的诸多疾病,多能获效,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脾约之我见     
脾约之我见朱珍才(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710000)关键词脾约,病因病机,理论研究对于脾约一证,现行《伤寒论》选读教材普遍认为:脾约一证,是由于胃强脾弱,使脾之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使津液偏渗于膀胱,故小便频数,因而肠中干燥...  相似文献   

20.
麻子仁丸主脾约证为何出现大便硬小便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答: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设麻子仁丸主治脾约证,临床如果能恰当用之,治疗效果非凡,并可治疗疑难杂病。如何认识脾约证,为何会出现大便硬,小便数?试将拙识略述于次,以飨同道。认识脾约证,必须从脾的生理功能入手,方可认清脾约证的病理病变特征,如脾在运化水津方面,一是上输走水道:“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