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125Ⅰ粒子植入对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和细胞增殖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建立12只荷人肝癌BEL-7402裸鼠模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只.治疗组每只裸鼠移植瘤内植入1枚活度为33.3 MBq的125Ⅰ粒子,对照组不进行干预.治疗后每3~4 d测量1次肿瘤直径,并计算治疗组肿瘤的体积抑制率.21 d后处死裸鼠,制作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125Ⅰ粒子治疗组肿瘤体积最大抑制率为49.2%,病理检查显示近粒子处肿瘤细胞变性坏死,远离粒子处可见存活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治疗组PCNA表达强度和bcl-2/bax比值均低于对照组.结论125Ⅰ粒子植入低剂量持续照射可直接杀死荷瘤鼠肝癌细胞或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总活度相同时,不同分布的组织间植入对荷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疗效的影响.方法 建立人胃低分化腺癌BGC-823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植入总活度33.30 MBq125I粒子,按照植入单枚活度及分布不同分为高活度组(33.30 MBq×1枚)、中活度组(16.65 MBq×2枚)、低活度组(11.10 MBq×3枚);对照组植入空源粒子.每组8只裸鼠模型.比较实验和对照组及125I粒子不同分布状态下对移植瘤体积的抑制率、组织病理学改变、局部皮肤反应、裸鼠体质量和存活率.采用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各组存活率均为100%.125I粒子植入第30天裸鼠体质量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中、低活度及对照组分别为(26.44±1.07)、(26.58±0.51)、(27.15±1.37)和(26.92±0.60)g,F=2.23,P>0.05].第30天各实验组125I粒子对肿瘤体积抑制率分别为92.47%,97.15%和89.01%;平均体积各实验组[高、中、低活度组分别为(138.85±16.45)、(52.52±30.54)、(202.72±126.97)mm3]与对照组[(1843.99±447.63)mm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92,3.376,3.269,P均<0.05),中活度组和低活度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8,P<0.05),高活度组分别和中活度组、低活度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00,1.007,P均>0.05).高活度组与中活度组组织病理学分级按直肠癌消退分级标准(RCRG)均为RCRG 1级;低活度组3只为RCRG 3级,4只为RCRG 2级,1只为RCRG 1级.中、低活度组均未出现放射性损伤,高活度组中4只裸鼠于125I粒子植入后9~12 d出现放射治疗肿瘤学组织(RTOG)1~2级放射性损伤.结论 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单源活度的选择和分布方式可直接影响疗效和放射性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小鼠移植性肝癌的疗效及其对邻近组织器官的影响.方法 建立小鼠原位移植性H22肝癌模型20只,10只为治疗组,行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10d,按体重以质量分数10%水合氯醛0.4g/kg腹腔注射麻醉小鼠,测肿瘤大小、血常规、肝功能,取肿瘤组织、粒子植入旁1 cm处肝组织,小肠行病理切片、电镜检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测定,与对照组(另10只模型鼠)、正常组(10只同种健康小鼠)比较.结果 125I治疗组所有小鼠均存活,肿瘤直径缩小至平均0.23 cm(与对照组比较,P<0.05);所有肝功能指标均正常(与正常组比较,P>0.05);血Hb、RBC、PLT变化不明显,而WBC下降明显(与正常组比较,P<0.05).病理检查示,治疗组残存少量肿瘤细胞、中央为大片凝固性坏死,粒子植入旁肝组织出现许多凋亡细胞(与对照组比较,P<0.05)及大片肝细胞气球样变,小肠浆膜下充血水肿、绒毛缩短变粗;对照组肿瘤细胞丰富、生长旺盛,间质中有淋巴细胞浸润.电镜检查示,治疗组肿瘤细胞核染色质边集、固缩、碎裂,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线粒体肿胀,小肠微绒毛出现稀疏、脱落等改变;对照组肿瘤细胞轻微变性,有淋巴细胞溶癌现象.治疗后癌组织、肝、小肠的PCNA表达减少,分别为0.346±0.0167、0.660±0.0381、0.710±0.0158(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小鼠移植性肝癌疗效明显,但对邻近的组织器官亦有一定影响.通信作者吴浩荣,Emailwuhaorong@vip.sina.com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原发性中晚期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均取原发性肝癌中晚期患者30例,在CT引导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随访1~30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30例均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技术成功率100%;30例患者近期疗效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13例,无变化7例,进展2例,21例(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患者肿瘤局部均无明显进展,近期总有效率70%。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能有效控制病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小鼠移植性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在70只小鼠背侧皮下建立H22移植性肝细胞癌模型,选50只移植成功的荷实体瘤小鼠,其中治疗组40只按植入肿瘤的125I粒子活度不同分为A、B、C、D 4组;另10只作为对照组,于肿瘤内植入无活性的空心粒子.植入12I粒子后,连续观察30 d小鼠存活情况,测量肿瘤大小,分别对治疗后肿瘤组织进行细胞学分析,观察125I粒子对肿瘤组织的破坏程度和范围.结果125I粒子植入30 d后,治疗各组(A、B、C、D)和对照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80%、80%、60%、60%和40%;肿瘤的平均体积分别为(203.8±76.5)、(235.7±88.7)、(518.2±178.4)、(965.5±310.3)和(3242.4±879.8)mm3,治疗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细胞学检测示治疗各组125I粒子周围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变性、坏死.结论125I粒子植入治疗小鼠移植性肝细胞癌效果明显,其疗效与肿瘤的周边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外照射治疗肺癌的有效性。方法建立C57BL/6小鼠Lewis肺癌(LLC)实体瘤模型后,按完全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单纯^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内放疗组、单纯外放疗组(15Gy)、^125I粒子组织问植入联合外放疗(^125I+外放疗8Gy)组,每组6只小鼠。分组处理后每3天测量肿瘤体积,15d后处死小鼠并测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制作肿瘤组织标本,行常规病理学检查,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行SNK法q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纯内放疗组、单纯外放疗组(15Gy)及联合放疗组(^125I粒子+外放疗8Gy)LLC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q=11.06,17.13,16.31,P均〈0.05),单纯外放疗组与联合放疗组最明显(抑瘤率分别为50.9%、48.4%),虽目前两者瘤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50,P〉0.05),但联合放疗组抑瘤率高于单纯内放疗组(48.4%与28.6%)。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4组小鼠肿瘤MVD值分别为(23.33±4.84)、(17.50±3.67)、(11.83±2.14)、(12.67±3.39)个微血管/高倍视野(×200),单纯内放疗组的MVD值低于对照组,且高于联合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92和3.25,P均〈0.05),而联合放疗组与单纯外放疗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57,P〉0.05)。结论放疗可通过降低肿瘤MVD值,减少血管生成而抑制肿瘤生长。在达到相同的肿瘤局部控制率的情况下,联合^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照射可有效减少外照射剂量,使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吸收剂量减低。  相似文献   

7.
125I的生物物理学特性适合近距离照射治疗,其作为粒子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特别是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的出现以及B超、CT等影像技术的发展,使125I粒子或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包括粒子植入治疗的规范化、靶区的最佳剂量及其分布、治疗应用前景的客观评价等。  相似文献   

8.
^125I粒子低剂量率连续照射肝癌细胞,能明显上调细胞Bax表达,降低Bcl-2表达,同时明显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且细胞周期发生再分布,照射后细胞被阻滞在对辐射相对敏感的G2-M和S期。研究结果表明,^125I粒子连续照射能够通过诱导凋亡的途径,明显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晚期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20例晚期肺癌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肺癌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通过影像学手段观察近期疗效,并观察临床不良反应.结果 复查20例植入粒子后3个月以上患者的CT影像,其中,完全缓解15%(3/20)、部分缓解55%(11/20)、无变化30% (6/20),总有效率为70%,并发气胸15%(3/20)、咳少量血痰20%(4/20).随访时间3~18个月,1例术后5个月死于呼吸衰竭.结论 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癌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待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人治疗胃癌的有效性及该方法能否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 选取同时期Ⅱ、Ⅲ期胃癌患者76例,按单纯随机分为根治性手术组(34例,仅行根治性手术,D2、D3术式)和根治性手术+125I粒子组(42例,行根治性手术+125I粒子治疗).治疗效果分CR(治疗后肿瘤完全消失达1个月以上)、PR(肿瘤较治疗前缩小50%以上至少1个月)、NC和PD,CR+PR为治疗有效,据此计算有效率.随访并计算患者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根治性手术组总有效率50.00% (17/34),根治性手术+125I粒子组总有效率为73.81%(31/4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78,P<0.05).根治性手术+1251粒子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1.90%(26/42)和42.86% (18/42),均高于根治性手术组[11.76(4/34)和0(0/34);x2=19.771和19.094,均P<0.001].2组毒性和不良反应均较少.结论 根治性手术+125I粒子植入治疗Ⅱ、Ⅲ期胃癌较单纯根治性手术更有效,能进一步提高远期生存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31I标记多肽K237的方法,观察131I-K237对荷人肺癌A549裸鼠肿瘤靶向治疗的疗效.方法 采用Iodogen法进行131I标记多肽K237,人奇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抑制实验和竞争抑制实验检测131I-K237的生物活性.建立荷人肺癌A549裸鼠模型25只,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31I组(11.1 MBq)、K237组(40μg)、131I-K237静脉组(含K23740μg,11.1 MBq)和131I-K237瘤内注射组(含K237 40μg,11.1 MBq).各实验鼠均于注药后15 d再次给药,剂量与前次相同.定期测量肿瘤体积.两样本均数比较用成组设计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31I-K237的标记率为(60.16±1.21)%,经分离纯化后其放化纯为(96.87±0.82)%.HUVEC增殖抑制实验显示131I-K237与未标记K237的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69±5.36)%和(62.68 ±3.83)%,t=1.67,P>0.05].131I-K237静脉注入荷瘤裸鼠后肿瘤/对侧相应部位肌肉组织的放射性(T/N)比值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12 h达到最高,为4.31.治疗结束时,131I-K237静脉和瘤体内注射组、K237组及131I组的抑瘤率分别为75.01%、78.99%、31.15%、12.61%.131I-K237静脉和瘤体内注射组肿瘤平均体积较小,与对照组、K237组和131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233和13.611,P均<0.01).结论 131I-K237易于制备,具有较理想的动物体内动力学行为和对肿瘤的高亲和性,对荷人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是一种具有潜在价值的新型靶向性肿瘤血管生成显像和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25)~I 粒子组织间植入对小鼠移植性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在70只小鼠背侧皮下建立 H22移植性肝细胞癌模型,选50只移植成功的荷实体瘤小鼠,其中治疗组40只按植入肿瘤的(125)~I 粒子活度不同分为A、B、C、D 4组;另10只作为对照组,于肿瘤内植入无活性的空心粒子。植入(125)~I 粒子后,连续观察30 d小鼠存活情况,测量肿瘤大小,分别对治疗后肿瘤组织进行细胞学分析,观察(125)~I 粒子对肿瘤组织的破坏程度和范围。结果 (125)~I 粒子植入30 d 后,治疗各组(A、B、C、D)和对照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80%、80%、60%、60%和40%;肿瘤的平均体积分别为(203.8±76.5)、(235.7±88.7)、(518.2±178.4)、(965.5±310.3)和(3242.4±879.8)mm~3,治疗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均<0.01)。细胞学检测示治疗各组(125)~I 粒子周围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变性、坏死。结论 (125)~I 粒子植入治疗小鼠移植性肝细胞癌效果明显,其疗效与肿瘤的周边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131I-cRGD环肽对荷黑色素瘤小鼠的靶向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用131I标记环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cRGD)肽-探讨131I-cRGD对荷黑色素瘤小鼠模型瘤体生长的双重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氯胺T法对cRGD进行131I标记.建立荷黑色素瘤B16株小鼠模型,将20只荷瘤小鼠按完全随机化法分为4组,每组5只.即实验(131I-cRGD)组、cRGD对照组、131I-甘氨酸-甘氨酸-甘氨酸(cGGG)对照组和空白对照(PBS)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相应药物,观察各组倚瘤小鼠肿瘤体积和质量的变化,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131I-cRGD的标记率和放化纯分别达到(89.14±4.57)%及(99.14±0.72)%.治疗第2l天时.各组与PBS组肿瘤体积相比.抑瘤率分别为64.92%(131I-cRGD组)、37.70%(cRGD组)及24.78%(131I-cGGG组);治疗第28天时,处死各组小鼠,其瘤质量(含治疗第2l~28天自然死亡的4只小鼠)分别为131I-cRGD组(6.48±5.19)g、cRGD组(10.81±6.25)g、131I-cGGG组(14.21±5.91)g、PBS组(18.88±7.59)g(F=3.479,P<0.05),131I-cRGD组与PBS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P<0.05).各组与PBS组肿瘤质量相比,抑瘤率分别为65.72%(131I-cRGD组)、42.76%(cRGD组)及24.77%(131I-cGGG组).治疗第28天时,各组小鼠净体质量(净体质量=小鼠体质量一瘤质量,含治疗第2l~28天死亡的4只小鼠)分别为(29.12±8.66)g(131I-cRGD组)、(25.89±6.49)g(cRGD组)、(24.29±2.97)g(131I-cGGG组)、(20.92±5.95)g(PBS组).差异尤统计学意义(F=1.444,P>0.05).结论 131I-cRGD能抑制荷黑色素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对黑色素瘤治疗具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曲古抑素(TSA)对人甲状腺滤泡状癌细胞株(FTC-133)和荷人甲状腺滤泡状癌裸鼠(NMB—hFTC)肿瘤模型摄碘能力的影响。方法不同量ATRA、TSA诱导VFC-133细胞:ARTA 1.0×10^-6mo/L(A低组)、1.0×10^-4mol/L(A高组)、TSA1.65×10^-7mol/L(T组)、A低+T组、A高+T组和无水乙醇(对照组),96h后行HE染色,测定FTC-133细胞摄碘率;制备NMB—hFTC,成瘤后分组:ATRA组(2mg/kg灌胃)、TSA组(10mg/kg腹腔注射)、联合组(ATRA+TSA,用量同前)、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腹腔注射,均为10ml/kg),剂量均按鼠体质量给予。给药22d后,腹腔注射37MBq ^131I,分别于注射后4,6,12和24h行γ显像,测定体内生物分布;显像后取肿瘤组织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实验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FTC-133细胞摄碘率A低+T组、A高+T组分别为(23885±616.0)和(13849±728.2)计数·min^-1·10^-6细胞,其他各组在(985±84.2)~(17600±782.7)计数·min^-1·10^-6细胞范围内,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0.879,P〈0.001)。^131I注射后6,12和24h联合组裸鼠种植瘤%ID/g分别为6.17±0.46,9.34±0.61,11.19±0.98,其余各组保持在(1.97±0.34)~(5.14±0.65)之间;肿瘤质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23,P〈0.05)。结论ATRA联合TSA,可增强FTC-133细胞和NMB—hFTC病灶的分化、摄碘能力,达到增强^131I杀死甲状腺癌病灶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32P-磷酸铬-聚L-乳酸(CP-PLLA)粒子瘤体植入后对荷人前列腺癌裸鼠移植瘤的抑瘤效应和体内药物分布.方法 采用雄性BALB/c裸小鼠建立人前列腺癌PC-3M细胞株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8只,即空白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各植入3.7、7.4和18.5 MBq粒子1枚).植入后第2天每组各处死3只小鼠,取瘤体标本,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肿瘤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率.另5只裸鼠每2天测量肿瘤体积.植入后1h、2h、1d、2d、4d和8d对裸鼠行放射性核素显像,观察32P-CP-PLLA粒子的放射性动态分布.植入后第14天处死小鼠,测量瘤体放射性活度和质量,计算放射性滞留率和抑瘤率,行常规病理检查观察瘤体和主要脏器病理变化,计算瘤细胞坏死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抑瘤率、瘤细胞坏死率和MVD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结果 放射性核素显像示放射性高度浓聚在植入靶位,并且瘤内弥散.粒子植入后第14天,各活度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820,P<0.01);瘤体病理示坏死性改变,TUNEL检测示肿瘤细胞大量凋亡,凋亡率[第2天分别为(1.66±0.56)%、(34.51±6.68)%、(42.45±6.09)%和(57.01±3.13)%]、瘤细胞坏死率[(4.86±4.12)%、(65.43±8.06)%、(76.18±6.35)%、(85.85±3.05)%]和抑瘤率[(60.82±3.81)%、(73.17±4.55)%、(81.80±4.74)%]均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同步增高.低、中和高剂量组瘤体放射性滞留率分别为(34.36±5.78)%、(41.16±5.26)%和(44.70±3.83)%(F=6.311,P<0.05);空白对照组、低、中和高剂量组MVD分别为62.00 ±5.40、38.16±4.16、23.50±4.59和15.80 ±3.92(q=14.31、23.11、27.74、8.80、13.43和4.62,均P<0.01).肝、脾等主要脏器未见明显病理学异常.结论 32P-CP-PLLA粒子植入后靶向浓聚,持续释放,具有杀伤、诱导凋亡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且抑瘤效应和瘤内药物滞留率均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切伦科夫发光断层成像(CLT)和γ显像进行裸鼠甲状腺摄取131I的多模态成像,探索CLT与γ显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先对4只裸鼠[体质量(21±3)g]尾静脉注射1.67×107 Bq 131I,在注药后0.5、3、12及24h均分别行CLT和γ显像.采用基于漫射方程(DE)的切伦科夫光源重建方法重建裸鼠体内131I的生物分布及在不同采集时间点甲状腺摄取131I的切伦科夫光的功率.对采集的γ显像图像勾画ROI,获得γ计数的平均值,对CLT 1311的切伦科夫光的功率和γ显像获取的γ计数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甲状腺摄取131I的切伦科夫光的功率在0.5、3、12和24h分别为7.80×10-3、1.62×10-12、2.20×10 - 12和2.68×10-12 W.甲状腺摄取131I的切伦科夫光的功率随放射性药物注射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γ显像结果表明131I在裸鼠腹部的摄取逐渐降低,而在甲状腺的摄取越来越高,CLT与γ显像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 =0.7620,P<O.05).结论 CLT具有临床甲状腺成像、甲状腺疾病诊断和疗效判断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