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方小柴胡汤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常见不良反应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1例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干扰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复方小柴胡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4周、6周的HCV、RNA转阴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χ~2=8.965,P0.05);两组患者0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4周、12周、24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小柴胡汤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常见不良反应的干预作用突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于坤 《光明中医》2013,28(9):1829-1830
目的探讨复方小柴胡汤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常见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干扰素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复方小柴胡汤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HCVRNA转阴时间、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水平以及ALT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复方小柴胡汤能够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起到干预作用,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耐受性,提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升清化浊方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抗病毒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白细胞的影响。方法: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皮下注射和利巴韦林口服常规抗病毒治疗,必要时间断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升清化浊方治疗,疗程为4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HCV-RNA、白细胞等变化情况。结果:2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ALT、AST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LT、AST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减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清化浊方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及利巴韦林抗病毒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能够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改善,降低干扰素所致粒细胞减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督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肾阳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督灸联合干扰素组(治疗组)和干扰素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治疗12周、24周、48周患者的肝功能(ALT)、HBV-DNA阴转情况、HBe Ag血清学转换情况、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变化情况以及中医症候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ALT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周、24周时两组间ALT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48周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HBV-DNA阴转率、血清学HBe Ag转换率以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在治疗12周时,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4周、48周时,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对中医症候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督灸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应用干扰素治疗,这对进一步研究督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减毒、增效作用及推广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督灸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在此治疗过程中督灸治疗的减毒、增效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督灸联合长效干扰素α-2a组(治疗组)和长效干扰素组α-2a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12周、24周、48周谷丙转氨酶(ALT)、HBV DNA阴转情况、HBeAg血清学转换情况以及干扰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12周、24周时,治疗组AL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 05),治疗48周时2组ALT水平均正常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24周、48周时,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及HBeAg阴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 05);治疗组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纳差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 05)。结论督灸联合长效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HBV DNA阴转率和HBeAg转换率以及降低干扰素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长效干扰素组α-2a治疗,为督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督灸对干扰素导致的骨髓抑制及不良症状的预防作用.方法 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在应用干扰素治疗的同时予以督灸疗法,对照组仅使用干扰素,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治疗前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治疗后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参芪十一味颗粒对慢性丙型肝炎标准治疗中血细胞降低的改善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135/180μg治疗,每周1次,皮下注射,同时联合利巴韦林800~1 000 mg/d,分3次口服,总疗程48周;将治疗后4~8周白细胞开始下降时给予参芪十一味颗粒(2 g/次,3次/d,口服)治疗的患者设为治疗组(67例),同时将小檗胺片(84~112 mg/次,口服,3次/d)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52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12、24、48周检测外周血细胞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数、血小板、血红蛋白、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HCV-RNA。结果:参芪十一味颗粒治疗组在维护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至治疗范围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提升血小板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对治疗期间肝功能复常及HCV-RNA低于检测线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参芪十一味颗粒可有效提升慢性丙型肝炎标准治疗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尤其能提升血小板水平,未加重肝功能损害,对抗病毒治疗疗效无干扰,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用丙肝冲剂加减联合长效干扰素与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组给予丙肝冲剂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加利巴韦林。2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4周、8周、12周时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4周、8周、12周时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而2组在3个月内HCV-RNA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丙肝冲剂联合干扰素与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近期对临床症状改善的疗效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清热解毒方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和安慰剂的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安慰剂及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治疗组予清热解毒方及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疗程均为4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24、48周及随访24周检测肝功能、HCV-RNA定量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进行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治疗48周后,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应答(SV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LT复常率在治疗后第12、24、48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24周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干扰素不良反应,治疗组在发热、肌肉酸痛及中性粒细胞下降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解毒方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丙型肝炎能有效抑制病毒,减少肝组织炎症,改善干扰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胶囊联合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选取3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扶正化瘀胶囊+干扰素及利巴韦林)和对照组(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观察治疗前、治疗12周、治疗24周、治疗48周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HCV-RNA、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致48周时两组患者在HCV-RNA的阴转率和ALT的复常率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在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善上有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扶正化瘀有良好的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加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院的159例丙型肝炎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奇数为治疗组、偶数为对照组,对照组(79例)给予常规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并口服利巴韦林,治疗组(80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小柴胡汤口服,两组均以24周为疗程,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ST、GGT、TBIL)较治疗前明普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HCV-RNA转阴率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汤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的方案改善肝功能效果明显,抗丙肝病毒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黄升白颗粒联合干扰素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仅采用干扰素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双黄升白颗粒口服予以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计数情况及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实验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比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胆红素、AST及ALT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效果更为明显(P均<0.05);实验组HBe 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在乏力和纳差方面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双黄升白颗粒联合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对外周血白细胞下降有较为明显拮抗作用,同时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并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PI结合小柴胡汤合四君子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2例当作研究对象,平均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应用莫沙必利联合PPI,治疗组应用PPI联合小柴胡汤合四君子汤,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是90.32%,高于对照组的67.74%;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SAS评分及SDS评分明显降低,观察组以上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36项评估量表(SF-36)评分均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PPI结合小柴胡汤合四君子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降低炎症反应,改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最终提升患者的实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芪胶升白胶囊辅助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标准化方案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丙肝抗HCV治疗头12周使用芪胶升白胶囊的病例(37例)为治疗组,同期抗HCV治疗出现白细胞降低,根据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使用说明而减量的病例(29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治疗开始12周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变化,以及病毒学应答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抗病毒治疗开始后2组患者白细胞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辅以芪胶升白胶囊治疗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在0.75×10^9/L以上,无需调整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剂量,且头晕、乏力、感染及失眠等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在EVR、ETVR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而持续病毒学应答方面治疗组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别不明显。结论:芪胶升白胶囊辅助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抗HCV治疗可减缓白细胞下降程度,减轻患者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依从性,使患者获得较高的ETVR和SVR,且安全,服用方便,价格低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益气血类中药配伍对使用a-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过程中由于骨髓抑制的副作用而发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方法:选择78例骨髓抑制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八珍汤(人参、茯苓、白术、当归、川芎、熟地、赤芍、甘草),对照组采用利血生,鲨甘醇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中性粒细胞均有升高,八珍汤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治疗因使用干扰素所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方皂矾丸联合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72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地西他滨治疗,观察组给予复方皂矾丸联合地西他滨治疗。比较两组血常规检查结果、炎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16周,观察组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PMN)及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周,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皂矾丸联合地西他滨治疗可有效降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PLT、PMN等指标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ɑ-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对外周血常规的影响。方法 50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的患者,给予肌注ɑ-干扰素治疗2周,测定治疗前后外周血常规。结果治疗2周后,外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变化不明显。结论肌注ɑ-干扰素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影响较大,可给予口服升白细胞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观察甲硫咪唑与丙硫氧嘧啶对甲亢患者疗效及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治疗的甲亢患者121例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按病情轻重采用不同剂量丙硫氧嘧啶治疗,观察组59例按病情轻重采用不同剂量甲硫咪唑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12周测定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同时记录治疗后白细胞减少发生状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T3、FT4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FT3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8周、治疗12周FT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周时,两组间中性粒细胞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不同病情程度间白细胞减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度患者中,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重度患者中,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病情轻重程度选择不同剂量甲硫咪唑治疗对甲亢效果更加显著,对白细胞计数影响不随剂量变化而变化,在小剂量时白细胞减少要低于丙硫氧嘧啶。  相似文献   

19.
郭景丽 《河南中医》2015,35(2):234-236
目的:观察酸枣仁汤合小柴胡汤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甲硫咪唑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酸枣仁汤合小柴胡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主要中医证候及血清TT3、TT4、FT3、FT4、TSH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酸枣仁汤合小柴胡汤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加味对肺癌化疗骨髓抑制气阴两虚证的疗效及对血清中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中晚期肺癌患者104例患者,参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化疗方案(TP)。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四君子汤加味,化疗第1天开始内服,2次/d,化疗后继续服用1周。比较两组骨髓抑制程度、白细胞减少、中医症状积分及近期临床疗效。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及CD8+水平变化。记录两组患者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rh G-CSF)使用量;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GMCSF和G-CSF水平。结果:治疗后1周,观察组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白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白细胞减少、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近期总有效率为86.27%,显著高于对照组66%(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周CD3+,CD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rh G-CSF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周血清中GM-CSF和G-CS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四君子汤加味辅助用于中晚期肺癌化疗气阴两虚证患者,能改善骨髓抑制程度,降低骨髓抑制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提高免疫功能和血清中GM-CSF和G-CSF水平可能是其疗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