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多见于急性胆囊炎、肝炎、胃炎、肝硬化等疾病,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现将杨积茂老师治疗胁痛的经验总结如下。1辨证以气血虚实为纲胁痛首先应分清气滞、血瘀、湿热、阴虚的不同。一般而言,胁痛以胀痛为主,痛无定处,疼痛随情志变化  相似文献   

2.
王芩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6-126
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明代著名医家。其自幼天资聪颖,对诸子百家穷研博览,精通易理,尤精于医术。不仅十分重视医学理论的研究,同时对临床实践也极为重视,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疗主张补阴温阳,慎用寒凉攻伐,临证时常用补阴温阳方药。被后世称为一代温补宗师,是对中医学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临床经验颇为丰富,临床屡收奇效。兹就其对胁痛一证的辨证论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文君 《福建中医药》2009,40(4):59-59,62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特色,沿用数千年,被认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但随着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辨证论治的理念逐渐暴露出缺点与不足。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使整个辨证体系日臻完善。疗效是检验治疗方法的唯一标准,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辨证论治与辨痛论治相结合的大量医疗实践成绩显著,两者的结合给中医治疗学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医病位辨证思想的内涵,不仅包括现代医学解剖学的实体病位,还有传统医学的人体生理病理功能体系,如五脏辨证理论、六经辨证理论、经络辨证理论、归经理论等,它们从空间与时间、宏观与微观等不同角度阐述病理生理,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现从病位辨证角度出发,在古今诸家医案医话和现代临床报道的基础上进行检索、筛选、整理,横向总结胁痛的西医辨病与中药、针灸治疗方法,提出了以胁痛为主诉的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用药结合的临床思路。这种思路不仅使治疗方向更加明确,也能更加清晰地缕清诊疗逻辑,同时可吸收应用现代中药理论,加深中医与当前诊疗实际的契合,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从辨证论治的缺陷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
7.
胁痛101例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兰 《福建中医药》1992,23(4):24-24
  相似文献   

8.
浅谈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陵冬 《国医论坛》2004,19(4):17-18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有别于其他医学且最具特色的重要环节,由此也让许多人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中医只讲“辨证”,不讲“辨病”与“辨症”,这实际上不符合中医学发展的客观情况,是对中医学的片面理解。毋庸置疑,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体系的核心,也  相似文献   

9.
胁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多种内科病都能出现胁痛。证分虚实,或因气滞、血瘀、湿热致肝胆不利,经络瘀阻或由于肝肾阴亏精乏,脏失所养。笔者临证非见痛即止,首分虚实,整体辨证,同病异治,收效满意。颇有心得,仅举二例与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10.
辨病与辨证如何有机结合,辨病用药与辨证用药如何取长补短,一直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笔者通过文献复习和临床实践,颇有感想,就此略陈浅见。  相似文献   

11.
1脾虚肝郁方某,女性,32岁,某厂清洁工,1997年3月9日初诊。10多天前与人争吵,是日即觉右胁不适,日益加剧。近3d右胁胀痛,走窜不定,胸脘痞闷,喜叹息,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四肢乏力,时而自汗,夜寐不安,口苦口干不欲饮水,不思饮食,食则脘胀,小便...  相似文献   

12.
胁痛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胁痛是肝胆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诸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脓疡、胆囊炎、胆石症、胆息肉、肝癌等疾病都会出现胁痛。而胁痛的发生机理亦主要责之于肝胆 ,同时与脾胃相关。1 辨证论治肝胆湿热型 :多因湿热蕴结于肝胆 ,继而影响脾胃而成。除出现胁痛外 ,常伴有口苦 ,恶心 ,纳呆 ,目黄 ,身黄 ,尿黄 ,舌红苔黄腻 ,脉弦数。治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法 ,方用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等。肝郁气滞型 :常因情志失调 (如郁怒伤肝 )诱发 ,肝失疏泄 ,阻于胁络而得病。胁痛以胀痛、窜痛为主 ,且伴有胸闷不舒 ,嗳气纳少 ,苔薄脉弦。治以疏肝…  相似文献   

13.
胁痛作为一种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病种不同而病机各异,用药亦各有侧重,通过辨病与辨证结合,归纳出胁痛常见经脉脏腑疾病归纳病机与用药病机用药.胁痛虽病因繁多,且疾病的证型偏向不同,但病理因素不外气滞、湿热、痰饮、阴虚,凡痛证不能盲目止痛,用药需根据疾病特征、病理特点及病机转变针对性用药.  相似文献   

14.
吴强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0):958-958
胁痛是由于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等原因 ,造成肝胆疏泄不利 ,或精血亏损 ,脉络失养而痛。临床表现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证。笔者在消化科工作数年 ,通过对 65例胁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在中医药治疗的同时 ,结合胁痛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辨证施护 ,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5例患者中 ,男 2 4例 ,女 41例 ;年龄在 3 3~ 76岁 ;中医证候分型 :肝气郁结 18例 ,瘀血停着 13例 ,肝胆湿热 19例 ,肝阴不足15例 ;平均住院 2 0 d。2 一般护理2 .1 病室环境应安静、清洁、室温适宜 ,空气新鲜。2 .2 饮食宜进清淡蔬菜及…  相似文献   

15.
作者认为中医学的特点应是整体观念与辨病辨证论治,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其理由有7:1、辨病辨证论治是《伤寒杂病论》的本意;2、辨病辨证论治源于《内经》;3、辨病与辨证是《诸病源候论》探求病源和归纳证候的方法;4、温病学运用和发展了辨病辨证论治;5、辨病辨证论治是临床实践的需要;6、辨病辨证论治能促进中医对病的认识;7、辨病辨证论治有助于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16.
干咳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干咳一证除了燥胜阴虚、肺失滋润而干咳外,还可由于胃气不和、病气干肺,宿痰内伏、复感外邪,肺窍不利、门户不畅等引起。对干咳的治疗既要辨病因、病位,又要察虚实寒热,求得“病气”所在,治以祛除“病气”为要。  相似文献   

17.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本文就两者在临床上的结合运用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即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症)用药相结合;专证专方专药与辨病(症)用药相结合,传统的中医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认为通过不断研究总结,有利于中医治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根据肝病胁痛的性质,阐述肝病胁胀痛、隐痛、窜痛、热痛和坠痛的病因病机及辨治方药。  相似文献   

19.
辨证与辨病     
所谓辨证 ,即辨别证候。就是中医用四诊 (望、闻、问、切 )的方法 ,收集病人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病史 ,再运用中医理论加以分析 ,综合和归纳 ,找出各个症状、体征、病史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判断疾病发生的原因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劳倦等 ) ,疾病的部位(在表、在里 ,以及卫气营血 ,经络脏腑等 ) ,疾病的性质 (属阴、属阳、及寒热虚实等 ) ,以此得出“证候”的概念。所以 ,中医的“证” ,不同于症状 ,症状是个别的 ,孤立的临床表现 ,不能说明疾病的本质 ,仅是疾病的现象 ,因而也就不能制定相应的治疗法则。“证”虽然也从症状着手 ,但…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是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一般认为这两种原则始于《伤寒杂病论》,实际在《内径》中已有所记载。在人类已经进人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去认识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呢?作者试对此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