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先天性小肠闭锁肠壁神经系统(ENS)和肠间质细胞(ICes)病理变化特征及病变肠段范围,探讨小肠闭锁术后发生肠动力功能障碍的机制,为小肠闭锁手术切除肠管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小肠闭锁手术切除小肠标本15例及6例非肠道或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足月新生儿小肠标本(对照组)肠壁S-100蛋白和c-kit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观察闭锁两端肠壁ENS和ICCs病理改变及其分布范围。结果闭锁近端肠壁S-100和c-kit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随距离盲端长度的增加,以上指标呈逐渐增加趋势。闭锁近端14cm、远端4cm处,二者病变总体上趋于正常。结论小肠闭锁两端肠壁与肠动力密切相关的ENS和ICCs均存在病变,是小肠闭锁术后肠道动力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在患儿小肠长度允许的情况下,切除闭锁近端肠管14cm,而远端切除4cm,可减少或避免术后肠动力功能紊乱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宋翠萍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98,(5)
本文报道我院1983年~1997年手术治疗肠闭锁25例,治愈率为60%,有72%伴发其它畸形。1991年后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其中治愈的肠闭锁5例在术后14~18天之间行钡灌肠检查,结果发现结肠直径即达术前的3~4倍。说明幼稚结肠在术后两周渐恢复正常。再者,新生儿短肠综合征标准应有别于成人。从新生儿期到幼儿期小肠的增长大约是1~3倍。故如应用静脉营养与要素饮食得当给小肠获得生长、代偿时间,小肠不低于40cm的情况下大多能存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先天性肠闭锁进行手术治疗的要点,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102例先天性肠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02例患儿中,术后痊愈80例,死亡22例。其中A组,共35例,死亡15例,治愈率57.14%;B组,共67例,死亡7例,治愈率89.55%。结论手术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的主要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围手术期的管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全小肠移植术后肠功能的恢复和营养支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肠移植是治疗不可逆性肠衰竭的理想方法,合理安排与实施肠内与肠外营养,对移植肠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手术1-2d后血液动态学平稳,即可开始静脉营养。第3-4天后肠蠕动恢复,即可开始肠道营养,肠道灌注结晶氨基酸类或多肽类要素膳添加谷氨酰胺和中链脂肪酸,有利于肠功能的恢复。完全口服饮食并停止静脉营养,是小肠移植治愈肠衰竭的真正目的。国内首例全小肠移植病人,术后100d肠功能恢复良好,表现为移植肠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肠闭锁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提高疗效的关键.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先天性肠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儿中手术治疗29例,26例(89.7%,26/29)治愈存活,死亡3例放弃治疗3例.并发症:重症肺炎1例,切口感染2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吻合口梗阻2例.死于重症肺炎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2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远期疗效满意.结论 先天性肠闭锁的术后疗效与早期准确诊断、选择合理手术方式、高质量的围手术期监护以及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提高护理水平和治愈率。方法对B超检查发现的4例胎儿畸形(小肠闭锁),出生后短时间内进行一期手术矫治,术前及术后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结果全部病例均获治愈。术后分别随访13年、8年、2年,1年生长发育良好。结论产前B超检查胎儿消化道畸形准确率高;出生后短时间进行手术及加强术前和术后护理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提高护理水平和治愈率。方法对B超检查发现的4例胎儿畸形(小肠闭锁),出生后短时间内进行一期手术矫治,术前及术后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结果全部病例均获治愈。术后分别随访13年、8年、2年,1年生长发育良好。结论产前B超检查胎儿消化道畸形准确率高;出生后短时间进行手术及加强术前和术后护理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中国围产儿先天性小肠闭锁或狭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 1987~ 1992年以医院为基础在全国对孕 2 8w至产后 7d的围产儿进行监测 ,对30 0例先天性小肠闭锁或狭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先天性小肠闭锁或狭窄发生率为 0 .6 9/万 ,与国外一些国家的发生率近似。城乡发生率、男女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先天性小肠闭锁或狭窄是一种单发频率较高的畸形 ,单纯性先天性小肠闭锁或狭窄围产期病死率为 5 15‰ ,且围产期病死率随伴发畸形的增加而增加。本调查分析显示 :先天性小肠闭锁或狭窄是一种常见畸形 ,其患儿的存活率随着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34例先天性肠闭锁患儿诊治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3月~2009年10月34例先天性肠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29例,治愈率87%,死亡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5例,其中并发硬肿症4例,肺炎3例,切口感染3例,粘连性肠梗阻3例,吻合口漏2例。结论早期诊断和术式改进、术前术后良好监护是提高先天性肠闭锁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胆囊收缩素(CCK)对急性胰腺炎(AP)大鼠肠Cajal间质细胞(ICC)网络结构及小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SD雄性大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15只,用于建立急性胰腺炎模型,并按CCK剂量分为AP组、AP+ CCK20组(CCK 20 μg/kg)、AP+CCK40组(CCK 40 μg/kg)3个亚组;正常对照组5只.模型组大鼠采用L-鸟氨酸腹腔注射法造模,正常对照组同时间点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造模24h后按各亚组剂量给予CCK腹腔注射,连续5d.造模6d后,每只大鼠在清醒状态下将墨水2ml灌入胃内,30 min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迅速剖腹,测量变色部分小肠长度及小肠全长,计算二者比值;并取回肠组织行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共聚集扫描,比较各组阳性细胞数.结果 对照组肌间丛ICC数量为(21.16±3.19)个/视野,深肌丛ICC数量为(17.20±1.75)个/视野;AP组肌间丛ICC数量为(5.00±1.05)个/视野,深肌丛ICC数量为(4.52±1.05)个/视野;AP+ CCK20组肌间丛ICC数量为(10.76 +2.09)个/视野,深肌丛ICC数量为(9.84±1.68)个/视野;AP+ CCK40组肌间丛ICC数量为(13.72±2.97)个/视野,深肌丛ICC数量为(12.40±1.81)个/视野;AP组ICC数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 =0.001).正常对照组传输距离为0.71±0.05,AP组为0.54±0.07,AP+ CCK20组为0.68±0.10,AP+ CCK40组为0.74±0.07,AP组小肠运动功能减弱,传输距离变短,使用CCK后有所改善(P =0.003).结论 胰腺炎能够引起ICC损伤,ICC数量明显减少,导致ICC网络结构破坏,小肠运动功能下降,使用CCK后能够减轻ICC损伤,保护ICC网络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改善小肠运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总结新生儿肠闭锁和狭窄的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新生儿肠闭锁和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儿手术后全部治愈.并发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结论 早期诊断、合理的术式和多学科协作模式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专业的护理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及影像判断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胎儿先天性发育异常被发现。目前B型超声已成为孕期筛查胎儿消化道发育异常的主要手段。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胎儿消化道畸形超声诊断及新生儿预后相关进展,总结了胎儿小肠狭窄或闭锁的超声下表现、合并其他器官畸形或超声软指标异常、孕期临床表现以及新生儿预后,以期为超声诊断胎儿小肠狭窄或闭锁后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小儿先天性肠闭锁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5月该院收治的先天性肠闭锁小儿6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第一次排便时间将其分为恢复组和未恢复组,其中术后≤3 d排便43例(68.25%)作为恢复组,术后>3d排便20例(31.75%)作为未恢复组。分别记录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闭锁位置、肺部感染、闭锁分型、术中吻合口直径及静脉营养时间等相关资料。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小儿先天性肠闭锁术后影响肠胃功能的因素。结果 两组患儿肺部感染、闭锁位置、闭锁类型及静脉营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部感染、闭锁位置、闭锁类型及静脉营养时间均可能是小儿先天性肠闭锁术后影响胃肠功能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肺部感染、闭锁位置、闭锁类型及静脉营养时间均是影响小儿先天性肠闭锁术后肠胃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临床中应积极治疗肺部感染,针对严重闭锁类型选择适当手术方案及应对措施,以降低对胃肠的影响,促进小儿术后肠胃功能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16.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及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生命的消化系统疾病.早产儿肠道屏障功能不成熟,很多致病因素可诱发肠屏障功能障碍,造成肠机械屏障损害,微生物屏障建立延迟,免疫屏障发育不成熟,从而引发炎症级联反应导致NEC的发生.早期诊断NEC对于其治疗和预后极其重要,肠道屏障功能损伤标志物的研究有望提高... 相似文献
17.
肠屏障功能障碍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0引言 正常情况下,肠道依靠肠黏膜上皮、肠道免疫系统、肠道内正常菌群、肠道内分泌及蠕动组成的肠道屏障,可有效地阻挡肠道内500多种、浓度高达1012/g的肠道内寄生菌及其毒素向肠腔外组织和器官移位,防止机体受内源性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侵害.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应激状况下,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细菌移位,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从而影响病人的预后.因此,近年来,有关肠屏障功能障碍发生机制的研究及防治对策是日益关注的课题.本文作者就近年来对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发生及防治对策的新认识和观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胃肠动力学的重大进展--胃肠起搏者Cajal间质细胞研究状况与临床意义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知平滑肌和壁内神经是胃肠动力发生与调节的重要结构。一百多年前,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Santiago Ramony Ca-jal率先在肠道发现一种特殊的间质细胞。其后学者们进行了大量有关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这类间质细胞在胃肠电和动力发生及动力障碍机制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纪念SR Cajal的这个重要发现,人们将此类细胞命名为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一、Cajal间质细胞研究的五个时期ICC的研究可分为五个时期。在1889年之前的三十年,已有学者报道动物肠道存在特殊的结缔组织细胞;这很可能就是后来Cajal发…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肠闭锁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肠闭锁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也是新生儿期肠梗阻的常见病因,约占1/3~1/4,男婴多于女婴,发生率1/1500~1/2000,常发生在未成熟低出生体重儿。闭锁可发生于肠道的任何部位,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该病病情较复杂,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充分及时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正确的精心护理极为重要。我院采用手术治疗肠闭锁1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先天性肠闭锁患儿家长围手术期健康教育评价标准。方法以健康教育知、信、行理论为框架,参照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和护理措施分类系统,通过对患儿家长的深度访谈和医护人员的焦点团体访谈及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构建先天性肠闭锁患儿家长围手术期健康教育评价标准。结果初步构建的评价标准体系包含3个维度和41个一级指标。结论该评价体系体现了围手术期护理服务的内涵,可指导临床护理行为,为健康教育质量控制提供评判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