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病例1男,16岁.因双手拇指无力,大鱼际肌萎缩4个月而来我院就诊.专科检查:右手大鱼际肌萎缩(++),左手大鱼际肌萎缩(+),双手拇指外展、对掌受限,双手拇指及大鱼际痛温觉正常.神经电生理检查:双侧拇短展肌肌电图为神经性损害,正中神经远端运动潜伏期(LAT)延长,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正常.  相似文献   

2.
病例1男,16岁.因双手拇指无力,大鱼际肌萎缩4个月而来我院就诊.专科检查:右手大鱼际肌萎缩(++),左手大鱼际肌萎缩(+),双手拇指外展、对掌受限,双手拇指及大鱼际痛温觉正常.神经电生理检查:双侧拇短展肌肌电图为神经性损害,正中神经远端运动潜伏期(LAT)延长,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正常.  相似文献   

3.
病例1男,16岁.因双手拇指无力,大鱼际肌萎缩4个月而来我院就诊.专科检查:右手大鱼际肌萎缩(++),左手大鱼际肌萎缩(+),双手拇指外展、对掌受限,双手拇指及大鱼际痛温觉正常.神经电生理检查:双侧拇短展肌肌电图为神经性损害,正中神经远端运动潜伏期(LAT)延长,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正常.  相似文献   

4.
单纤维肌电图在诊断腕管综合征中的表现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评价单纤维肌电图(single fiber electromyography,SFEMG)在诊断腕管综合征中的表现和作用.方法 将临床确诊的14例腕管综合征患者(共20侧)根据常规电生理神经传导检测数据分为两组:患侧跨腕段SNCV(感觉神经传导)均减慢,但拇短展肌CM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正常者为腕管Ⅰ组(10侧),拇短展肌CMAP的潜伏期4.3ms者为腕管Ⅱ组(10侧).各组均行SFEMG检测,得到拇短展肌的纤维密度(fiber density,FD)和单纤维动作电位间间隔的连续差均值(mean of consecutive difference,MCD).10例(10侧)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同法测取FD、MCD值.结果 术前各组SFEbfG检测结果 :拇短展肌MCD平均值,腕管Ⅰ组为67.86μs,较对照组延长了27.47μs;腕管Ⅱ组为83.36μs,较对照组延长了42.97μs.拇短展肌FD平均值,腕管Ⅰ组较对照组增加了0.46,腕管Ⅱ组较对照组增加了0.60.腕管Ⅰ、Ⅱ组的MCD、FD明显高于对照组,Ⅱ组MCD又明显高于Ⅰ组,而Ⅰ组、Ⅱ组FD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单纤维肌电图检测为腕部正中神经卡压,特别是早期卡压的诊断提供了一项新的更为直接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用肌电图 -神经电图检测方法 ,研究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通过桥接至受体神经后再生的状况。方法  1996年 3月至 1998年 9月 ,对 2 8例健侧颈 7移位二期手术后患者 ,定期进行肌电图 -神经电图随访。术后随访时间为 3~ 5 8个月 ,平均 15 .4个月。分别在胸锁关节、胸腋部、腋部、肘部或外侧肌间隔刺激受体神经 (肌皮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 ) ,于该神经支配的相应肌肉上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MAP) ,测定其潜伏期 (L at)、波幅 (Amp)。计算出动力神经纤维在受体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 ,并观察其肌电图表现。结果 患侧桡、肌皮和正中神经支配的相应肌肉 ,分别在术后 4、6和 12个月时检测到神经再生电位。结论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后 ,受体神经中出现再生电位最早的为肌皮神经 ,桡神经次之 ,正中神经最晚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尺神经损伤患者骨间肌同步兴奋的电生理表现.方法 选取自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腕部尺神经损伤后患者50例,分别检测第一、二、三、四背侧骨间肌及第二掌侧骨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记录潜伏期及波幅,肌电图随机选取10个运...  相似文献   

7.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的临床和电生理检测结果,探讨该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分析77例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患者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F波潜伏期及响应率,并分析针极肌电图中上肢肌受累情况.结果 在77例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患者中,男74例,女3例;平均发病年龄(17.7±2.6)岁,平均病程(28.2±25.7)个月;57例患者以单侧上肢受累为主诉.尺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最多见;正中神经和尺神经F波响应率降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均在正常范围内.针极肌电图表现为慢性神经源性改变为主,部分呈活动性改变.其中仅10例发现单侧上肢肌异常,67例均表现为双上肢肌损害.77例患者均有颈7~胸1节段的神经源性损害,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5、6节段损害表现.无一例见颈1~颈4及其他节段支配肌的神经源性改变.结论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神经传导检查突出表现为尺神经CMAP波幅降低,尺神经和正中神经F波响应率降低.针极肌电图表现为双侧颈7、8与胸1节段支配肌呈慢性神经源性损害,可伴有颈5、6节段支配肌受累.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正中神经返支解剖学观察, 总结正中神经返支卡压的损伤机制, 探讨其卡压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2月至2021年10月, 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用12只新鲜手标本, 男性标本6只, 左侧、右侧各3只, 女性标本6只, 左侧、右侧各3只, 解剖正中神经返支并观察其发出的位置, 测量支配大鱼际肌各肌支的长度及正中神经返支走行过程中的易卡部位, 测量结果按性别的侧别分别进行非参数检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 收治21例腕部正中神经返支卡压患者。男14例, 女7例;年龄31~65岁, 平均46.2岁。全部患者均有大鱼际肌萎缩;术前标记正中神经返支入肌点, 并且按压手掌体表投影处大鱼际均有乏力、酸胀不适感;肌电图检查:正中神经末梢运动潜伏期大于4.5 ms, 均出现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 所有患者运动传导速度均小于30 m/s, 运动神经波幅均小于10 mV。正中神经返支手术探查所见, 其主干在拇短屈肌浅头起点处增厚, 腱弓、掌腱膜深层与大鱼际肌肌膜间存在卡压, 术中给予彻底松解, 解除卡压因素。21例患者均门诊随访。结果男...  相似文献   

9.
右骨间背神经自发性断裂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病例资料骨间背神经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多由外伤、卡压等引起。而骨间背神经自发性断裂比较少见,我院于2002年5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性,43岁,因右手伸拇、伸指功能障碍4个月来诊。该患于4个月前因被动牵拉右前臂,致前臂中上1/3部背侧疼痛,3日后伸指、伸拇不能,疼痛消失。查体:右手伸拇、伸掌指关节不能,虎口区感觉正常,前臂背侧肌肉轻度萎缩,伸腕功能尚可,伴有桡偏,肘部活动正常。肌电图示:示指固有伸肌、指总伸肌、尺侧伸腕肌无动作电位,桡侧伸腕肌动作电位混合相。手术方式: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于上臂中…  相似文献   

10.
108例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传导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分析108例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传导测定结果,以求最敏感的电诊断指标。比较108例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肘至腕的运动传导速度测定及指至腕部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三项。指标异常检测率,表明拇指至腕段的感觉传导速度减慢是最敏感的电诊断参量。108例中伴有前臂段运动传导速度减慢的占10.5%。同组病例无症状上肢出现电生理异常者为20%,指示有亚临床的腕管部神经卡压存在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The an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syndrome is characterized by paralysis of the flexor pollicis longus muscle, the flexor digitorum profundus muscle to the index and middle fingers, and the pronator quadratus muscle. The most common cause is entrapment of the an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near its origin from the median nerve by a variety of structures. Compression is most frequently caused by the deep head of the pronator teres muscle, or the fibrous arcade of the 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 muscle. Vascular compression has been reported infrequently. A patient with an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syndrome was found at operation to have the median artery passing through the an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just below the elbow. This artery has not previously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syndrome. A cadaver dissection confirmed the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间前神经卡压的解剖学因素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侧新鲜尸体上肢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观察骨间前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存在的卡压因素.1997年5月-2007年12月,对15例骨间前神经卡压者进行治疗.其中1例行保守治疗;14例行骨间前神经松解,并切除对其形成卡压的腱性组织,其中7例同时结扎卡压在骨间前神经上的血管.15例获得6个月至4年的随访.结果 12侧解剖学研究发现,旋前圆肌深头的腱性组织出现率为91.7%(11侧),骨间前神经几乎均被旋前圆肌两头骑跨;示、中指指浅屈肌腱腱弓出现率为41.7%(5侧);拇长屈肌副头出现率为58.3%(7侧);骑跨于正中神经和骨间前神经之上的异常血管出现率为66.7%(8侧).14例手术者中,7例同时行血管结扎者,术后疗效优于单纯松解骨间前神经和切断腱性组织者.结论 骨间前神经卡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手术彻底解除其走行路径的全部卡压因素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间前神经卡压的解剖学因素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侧新鲜尸体上肢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观察骨间前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存在的卡压因素.1997年5月-2007年12月,对15例骨间前神经卡压者进行治疗.其中1例行保守治疗;14例行骨间前神经松解,并切除对其形成卡压的腱性组织,其中7例同时结扎卡压在骨间前神经上的血管.15例获得6个月至4年的随访.结果 12侧解剖学研究发现,旋前圆肌深头的腱性组织出现率为91.7%(11侧),骨间前神经几乎均被旋前圆肌两头骑跨;示、中指指浅屈肌腱腱弓出现率为41.7%(5侧);拇长屈肌副头出现率为58.3%(7侧);骑跨于正中神经和骨间前神经之上的异常血管出现率为66.7%(8侧).14例手术者中,7例同时行血管结扎者,术后疗效优于单纯松解骨间前神经和切断腱性组织者.结论 骨间前神经卡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手术彻底解除其走行路径的全部卡压因素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卡压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自1990年-2002年,对12例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因、症状与体征、术中所见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年11个月。拇、示指屈曲肌力恢复正常10例,2例部分恢复。结论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主要为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腱腱弓压迫造成,需与旋前圆肌综合征仔细鉴别。早期可保守治疗,一旦肌力明显下降,应及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骨间前神经卡压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间前神经卡压的解剖学因素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侧新鲜尸体上肢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观察骨间前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存在的卡压因素.1997年5月-2007年12月,对15例骨间前神经卡压者进行治疗.其中1例行保守治疗;14例行骨间前神经松解,并切除对其形成卡压的腱性组织,其中7例同时结扎卡压在骨间前神经上的血管.15例获得6个月至4年的随访.结果 12侧解剖学研究发现,旋前圆肌深头的腱性组织出现率为91.7%(11侧),骨间前神经几乎均被旋前圆肌两头骑跨;示、中指指浅屈肌腱腱弓出现率为41.7%(5侧);拇长屈肌副头出现率为58.3%(7侧);骑跨于正中神经和骨间前神经之上的异常血管出现率为66.7%(8侧).14例手术者中,7例同时行血管结扎者,术后疗效优于单纯松解骨间前神经和切断腱性组织者.结论 骨间前神经卡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手术彻底解除其走行路径的全部卡压因素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间前神经卡压的解剖学因素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侧新鲜尸体上肢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观察骨间前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存在的卡压因素.1997年5月-2007年12月,对15例骨间前神经卡压者进行治疗.其中1例行保守治疗;14例行骨间前神经松解,并切除对其形成卡压的腱性组织,其中7例同时结扎卡压在骨间前神经上的血管.15例获得6个月至4年的随访.结果 12侧解剖学研究发现,旋前圆肌深头的腱性组织出现率为91.7%(11侧),骨间前神经几乎均被旋前圆肌两头骑跨;示、中指指浅屈肌腱腱弓出现率为41.7%(5侧);拇长屈肌副头出现率为58.3%(7侧);骑跨于正中神经和骨间前神经之上的异常血管出现率为66.7%(8侧).14例手术者中,7例同时行血管结扎者,术后疗效优于单纯松解骨间前神经和切断腱性组织者.结论 骨间前神经卡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手术彻底解除其走行路径的全部卡压因素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间前神经卡压的解剖学因素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侧新鲜尸体上肢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观察骨间前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存在的卡压因素.1997年5月-2007年12月,对15例骨间前神经卡压者进行治疗.其中1例行保守治疗;14例行骨间前神经松解,并切除对其形成卡压的腱性组织,其中7例同时结扎卡压在骨间前神经上的血管.15例获得6个月至4年的随访.结果 12侧解剖学研究发现,旋前圆肌深头的腱性组织出现率为91.7%(11侧),骨间前神经几乎均被旋前圆肌两头骑跨;示、中指指浅屈肌腱腱弓出现率为41.7%(5侧);拇长屈肌副头出现率为58.3%(7侧);骑跨于正中神经和骨间前神经之上的异常血管出现率为66.7%(8侧).14例手术者中,7例同时行血管结扎者,术后疗效优于单纯松解骨间前神经和切断腱性组织者.结论 骨间前神经卡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手术彻底解除其走行路径的全部卡压因素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间前神经卡压的解剖学因素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侧新鲜尸体上肢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观察骨间前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存在的卡压因素.1997年5月-2007年12月,对15例骨间前神经卡压者进行治疗.其中1例行保守治疗;14例行骨间前神经松解,并切除对其形成卡压的腱性组织,其中7例同时结扎卡压在骨间前神经上的血管.15例获得6个月至4年的随访.结果 12侧解剖学研究发现,旋前圆肌深头的腱性组织出现率为91.7%(11侧),骨间前神经几乎均被旋前圆肌两头骑跨;示、中指指浅屈肌腱腱弓出现率为41.7%(5侧);拇长屈肌副头出现率为58.3%(7侧);骑跨于正中神经和骨间前神经之上的异常血管出现率为66.7%(8侧).14例手术者中,7例同时行血管结扎者,术后疗效优于单纯松解骨间前神经和切断腱性组织者.结论 骨间前神经卡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手术彻底解除其走行路径的全部卡压因素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骨间前神经卡压的解剖学因素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侧新鲜尸体上肢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观察骨间前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存在的卡压因素.1997年5月-2007年12月,对15例骨间前神经卡压者进行治疗.其中1例行保守治疗;14例行骨间前神经松解,并切除对其形成卡压的腱性组织,其中7例同时结扎卡压在骨间前神经上的血管.15例获得6个月至4年的随访.结果 12侧解剖学研究发现,旋前圆肌深头的腱性组织出现率为91.7%(11侧),骨间前神经几乎均被旋前圆肌两头骑跨;示、中指指浅屈肌腱腱弓出现率为41.7%(5侧);拇长屈肌副头出现率为58.3%(7侧);骑跨于正中神经和骨间前神经之上的异常血管出现率为66.7%(8侧).14例手术者中,7例同时行血管结扎者,术后疗效优于单纯松解骨间前神经和切断腱性组织者.结论 骨间前神经卡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手术彻底解除其走行路径的全部卡压因素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骨间前神经卡压的解剖学因素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侧新鲜尸体上肢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观察骨间前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存在的卡压因素.1997年5月-2007年12月,对15例骨间前神经卡压者进行治疗.其中1例行保守治疗;14例行骨间前神经松解,并切除对其形成卡压的腱性组织,其中7例同时结扎卡压在骨间前神经上的血管.15例获得6个月至4年的随访.结果 12侧解剖学研究发现,旋前圆肌深头的腱性组织出现率为91.7%(11侧),骨间前神经几乎均被旋前圆肌两头骑跨;示、中指指浅屈肌腱腱弓出现率为41.7%(5侧);拇长屈肌副头出现率为58.3%(7侧);骑跨于正中神经和骨间前神经之上的异常血管出现率为66.7%(8侧).14例手术者中,7例同时行血管结扎者,术后疗效优于单纯松解骨间前神经和切断腱性组织者.结论 骨间前神经卡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手术彻底解除其走行路径的全部卡压因素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