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预冲方法对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和出血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的2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采用生理盐水冲洗肝素密闭式循环(128例),对照组采用不同浓度肝素生理盐水缓慢冲洗(128例),统计两种方法的预冲时间、生理盐水及肝素成本,比较两种预冲方法对灌流器、透析器凝血率和患者出血率的影响。结果 (1)干预组的预冲时间为每次(33.6±2.5)min,生理盐水及肝素成本分别为17.6元/次和7.6元/次;对照组的预冲时间为每次(45.6±3.2)min,生理盐水及肝素成本分别为34.4元/次和15.2元/次,两组的预冲时间、生理盐水及肝素成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血液灌流器凝血率为2.3%,血液透析器凝血率为3.9%;对照组血液灌流器和血液透析器的凝血率分别为3.9%、7.0%,两组灌流器、透析器凝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患者出血率为3.9%,对照组患者出血率为14.8%,两组患者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生理盐水预冲肝素密闭式循环,可明显降低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患者的凝血率和出血率,节省护士操作时间、节约成本,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黄疸婴儿大隐静脉采血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例黄疸婴儿按抽血的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行头皮针大隐静脉采血,对照组行头皮针常规头皮静脉采血,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标本的凝血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5%,对照组85%,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标本的凝血率为0,对照组标本的凝血率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疸婴儿采用大隐静脉采血效果优于头皮静脉采血,头皮静脉不好、需血量较多的黄疸婴儿最好采用大隐静脉采血.  相似文献   

3.
李遵凤  张美芳  李绪霞  李琳 《妇幼护理》2022,2(21):5029-5031
目的 分析手术病理标本管理中风险防范式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 2021 年 1 至 6 月期间我实 验室制作的 2000 例标本。将 1000 例使用传统的标本管理方法的标本纳入常规组;将 1000 例使用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的标本 纳入到研究组。分析对比两组手术病理标本的管理质量、管理合格率、以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手术标本管理合 格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标本的平均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医护人员对研究组标本的满意度明 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手术标本的管理中使用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能够提高手术标本处理合格率,提升手术标本的 管理质量和医护人员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针对性检前管理对提高血液标本检验质量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行生化检验的患者根据不同管理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检前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比较两组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规范操作、环境管理、信息核对、储存管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标本采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检验差错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检前管理应用于血液标本检验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可提升采集人员的操作质量,降低检验差错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前馈控制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贵港市人民医院门诊采集的274份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采集的137份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2020年2~5月采集的137份血液标本作为观察组。对照组血液标本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血液标本采用前馈控制进行管理。比较2组的血液标本合格率、血液标本质量及护理人员不良操作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血液标本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 <0.05),护理人员的不良操作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血细胞比容、尿素下降率、尿素消除指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计数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将前馈控制干预措施应用于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有助于降低护理人员不良操作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血液标本的质量和合格率。  相似文献   

6.
高菊林  辛霞  杜娟  雷丽静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2):2050-2051
目的 观察血液净化时法安明持续低剂量泵入抗凝有效性.方法 将100例次血液净化患者分为A组45例次和B组55例次,A组采用无肝素血液净化,B组采用法安明持续低剂量泵入,观察血液净化开始前和结束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观察透析器和血路管凝血情况.结果 A、B两组相比血液净化开始前和结束后APTT和TT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抗凝效果相比B组优于A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有出血倾向患者血液净化时采用法安明持续低剂量泵人优于采用无肝素血液净化.  相似文献   

7.
高露 《全科护理》2020,18(17):2127-2128
[目的]探讨血管难度分级管理模式开展于动脉血气标本采集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医院住院且需动脉血气标本采集的8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血液标本采集,观察组采用血管难度分级管理模式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及病人穿刺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病人穿刺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难度分级管理模式在动脉血气标本采集中使用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病人穿刺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树脂肝素抗凝法在血液灌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需要进行血液灌流治疗的35例患者共计106次按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17例(52次)和观察组18例(54次),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全程肝素法进行抗凝,观察组采用改进后的单树脂肝素法进行抗凝,统计两组血液灌流达到肝素化的平均时间、两组凝血(APTT)时间延长次数、管路凝血次数、发生血栓次数。结果观察组完成抗凝肝素化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凝血时间(APTT)延长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发生管路内凝血及血栓的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改进血液灌流抗凝方法,减少了肝素的用量及肝素化的时间,降低患者出血危险性,保障了患者抢救的黄金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素剂量、透析液温度及血流速度对灌流器内凝血的影响,寻找合适的抗凝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将62例药物中毒患者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2)。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净化肝素量、温度、血流速度。观察组预先(上机前15 min)体外肝素化,提高透析液温度(37.0℃)、加快血流速度(150~180 ml/min)。观察两组治疗过程时效性、凝血程度及凝血时间。结果观察组血液净化治疗有效率80.0%,对照组有效率53.1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下机后凝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级凝血率10.0%、2级凝血率3.33%,对照组1级凝血率21.88%、2级凝血率9.3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预先进行体外肝素化,提高透析液温度、加快血流速度可以大大降低灌流器内凝血程度,保证血液净化的时效性,明显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掌握正确采集血液标本的方法,避免发生医疗纠纷.方法 将9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7例和护理干预组51例,对照组常规采集血液标本,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干预.然后对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标本正确送检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 对采集血液标本进行护理干预,使标本准确、及时、元误的送检,减少了医疗纠纷,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HIV确认为阴性的献血者是否保留、归队为献血者。方法无偿献血者标本(HIV两种试剂检测)仅一种试剂有反应,且A值小于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抗体均阴性,转氨酶正常的献血者,于献血后12个月再采集标本做献血常规检测。结果共收集到46份标本,检测结果仅有1份标本进口试剂有反应性,国产试剂均无反应性,将有反应性标本送省疾病预防控制做确认实验,结果为阴性。结论无偿献血者HIV两种试剂检测(一种国产、一种进口)仅有一种试剂有反应性,且A值小于1者,其他项目均正常的献血者,HIV反应性多是假阳性,进一步检测之后,HIV无反应性或确认为阴性的献血者可以保留。  相似文献   

12.
回顾医院2003年12月~2005年12月发生的48例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护理缺陷,分析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排班方式不科学,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护士采血前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及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等引起。通过改进血液标本采集工作流程,建立护理缺陷登记本;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协调好护理与相关部门的工作;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等措施,对血液标本采集的全过程进行安全管理,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从脐静脉导管采集血液标本化验的可行性和正确采血方法.方法 将留置脐静脉导管的8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采血组和非采血组各40例,比较两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和不良反应.采血组40例在暂停输液30 s后先抽出一定量的血液(观察1组2 ml、观察2组4ml)再采血标本,对照组同时在外周血管穿刺采血标本,检测3组标本的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1组、观察2组与对照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血组和非采血组脐静脉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观察1组采血法即在脐静脉导管暂停输液30 s后先抽出血液2 ml再采血检验对结果影响不明显;脐静脉导管采血对导管正常使用无明显影响,具有无痛苦、成功率高、可反复采集等优点,可作为NICU采集血标本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血培养阳性标本直接鉴定和药敏试验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与常规法(转种后取得的纯菌落上机鉴定及药敏试验)的符合率。方法将血培养阳性标本的培养液混匀于专用接种水中,接种于专用鉴定板上直接上机做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与转种后取得的纯菌落上机鉴定及药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86例血培养阳性标本直接上机与转种菌落上机鉴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血培养阳性标本直接上机与转种菌落上机的药敏试验结果符合率大于95.5%。而直接法比常规法约提前24h。结论对血培养阳性标本进行直接鉴定及药敏试验缩短了检验时间,为菌血症的治疗争取了时间,且与常规法的实验结果符合率高。  相似文献   

15.
黄莺  周蕾  华爽锜 《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0):712-713
目的 提高临床血标本质量.方法 通过制订采血操作流程、护士系统培训及跟踪管理的方法,提高血标本质量.结果 降低了检验科对血标本的拒收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对血标本的质量管理可以提高血标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静脉血样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萌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4):1150-1150,1152
目的探讨静脉血样本在室温下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有无影响。方法50例体检健康者静脉血经乙二胺四乙酸三钾抗凝,置室温(18-25℃)分别于即刻、30min、2h、6h采用SysmexK-2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测定。结果2h内测定血常规各项参数与即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放置6h后,中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与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测定应在2h内完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用全自动密闭洗涤系统对血型改造的红细胞(改型红细胞)进行洗涤,以延长改型红细胞的保存期并提高其制品质量的可行性。方法:用美国血液技术公司生产的Haemonetics全自动血细胞洗涤系统洗涤改型红细胞,考察洗涤后和保存不同时间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检测项目包括溶血指标、K^+、Na^+、乙酰胆碱酯酶、胆固醇、ATP、红细胞的回收率和细菌培养等。结果:与常规洗涤法相比,全自动密闭洗涤法在红细胞的回收率、细菌培养结果和红细胞的长期保存指标上有明显的优势(P〈0.05)。结论:全自动快速密闭洗涤法用于改型红细胞洗涤比常规洗涤法更安全、快速、有效,并可延长改型后的红细胞保存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19年7月在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3 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的样本均分为A、B两份,分别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学数字图像分析仪检查。以人工显微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验方式的白细胞异常检测结果。结果 A组检测结果显示,3 000例患者样本的阳性率为3.67%,灵敏度为90.99%,特异度为99.69%;B组检测结果显示,3 000例患者样本的阳性率为3.67%,灵敏度为97.30%,特异度为99.93%。B组检测的灵敏度高于A组(P<0.05)。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学数字图像分析仪在白细胞异常检测中的灵敏度高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具有效率高、速度快的优势,但仍不能替代人工镜检。  相似文献   

19.
The use of automated blood processors in combination with bottom and top blood containers has been found to improve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quality of blood components. A study was performed to validate a new type of processor (Optipress® II) and compare its performance with a first generation processor (Optipress® I).
Primary separation on the Optipress II was investigated on 570 mL (± 10%) of anticoagulated blood in a nonpaired study. In addition,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in routine production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results of the Optipress I and Optipress II. The whole blood units were kept overnight at room temperature (20 ± 2 °C). Separation was performed under conditions to obtain 55 mL buffy coats with a 50% haematocrit (ht). Platelet concentrate preparation was investigated in a paired study and compared to the routine manual method using PAS II additive solution. Parameters studied were volume, red cell, white cell and platelet counts, ht, haemoglobin (hb, total and free).
Primary separation was more efficient in the Optipress II because the platelet count was lower in the erythrocyte concentrates ( P  < 0.0001), platelets were lower in plasma ( P  < 0.0001) and platelet counts were higher in buffy coats ( P  < 0.0001). Buffy coat volume showed less variation (Optipress II VC = 4%, Optipress I VC = 7.4%). Secondary separation did not show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ptipress II and manual method but was advantageous because of the automatic termination of the procedur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standardization in blood component preparation is possible with an automated blood processor, leading to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blood products for patient care.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末梢血不同放置时间对血常规各参数的影响,以此提高临床血常规检测的工作效率。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50名健康儿童的右手无名指末梢血各300μL,室温下(20~25℃)使用全血细胞分析仪于采集即刻(0min),5、10、15、30min进行血常规检验。结果以15min的测定结果为对照,与其他时点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5min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淋巴细胞绝对值(LYM)、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压积(PC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安排时间,消除分析前误差,减少末梢血放置时间对血常规各参数的影响,对临床数据的准确判定具有重要意义;建议血常规检测时间控制在10~30min内,以此提高临床检测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