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并分析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4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治疗前后均进行Ⅰ型胶原蛋白氨基端前胶原肽(PINP)、Ⅰ型胶原分解片段C端肽β型(β-CTx)及骨钙素变化情况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及早预防骨折发生。对照组则根据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不进行骨转换生化标记物监测。治疗结束时通过骨密度检查判定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骨折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88.89%;对照组治愈率66.00%。两组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后骨转换生化指标均处于本地区临床标准范围内。研究期间观察组发生骨折患者3例,占5.56%;对照组发生骨折患者4例,占8.00%,两组比较骨折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转换生化指标能敏感反应患者骨形成与骨吸收情况,检测简便且廉价,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显著的医疗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运动对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骨量逐渐减少,骨的重建处于负平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由于骨质疏松症早期大多无症状,多数人在发生骨折后才发现,一旦发生骨折,就会造成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早期诊断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对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我们回顾性研究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代谢生化指标,为中老年人合理参加健身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症提出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较敏感生化指标。方法 采用放免法测定46例骨质疏松性骨痛。34例非重力骨折及24例健康者血PINP水平和其它相关指标。结果 骨痛和骨折两组患者PIN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INP与其它骨形成指标有较好相关性。结论 PINP由于在血循环中较稳定,可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是一种因骨量降低、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变化 ,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的疾病。大部分脊髓损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 (os teopenia)。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症属于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一种。从 40年代开始 ,国内外的大量文献对其进行了报道 ,本文就其发病机制、发生部位、发展规律、诊断及康复治疗措施等综述如下。1 发病机制  近几十年来 ,对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症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实验研究 ,对其发病机制有了一定了解 ,但尚不完全清楚。Garland等[1] 报…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的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学谦 《新医学》2006,37(9):616-619
1 引言 骨质疏松症属于骨代谢性疾病中的一类特殊疾病,临床上以骨重建紊乱所致的骨转换率异常,骨量及骨质量改变,骨痛,骨畸形和易发生骨折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和骨量减少,进而引起骨脆性及骨折风险的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逐年增高,如何防治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抑制骨吸收药物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物。该文就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代谢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退化,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为特征,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疾病。在美国约有2500万骨质疏松症患者,每年约有150万患者发生骨折,且约20%的骨折患者在1年内并发肺栓塞、肺炎而死亡;半数髋部骨折的存活者将永久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在我国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虽无确切的报道,但从上海朱汉民的调查结果以T分〈2.0个标准差为标准(DEXA),男性为13.4%,女性为40.1%。据统计大约40%一50%的白人绝经后妇女将患至少一种骨质疏松性骨折。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老龄化和平均期望寿命增长,骨质疏松症将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妇女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与髋部骨折相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更高,骨量减少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特征之一,以往的研究较多地强调骨密度(BMD)在骨折发生、诊治以及疗效评价中的作用.然而,骨量作为引起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危险因素之一,我们应更加关注骨骼的质量,骨骼抗骨折能力的强度.骨强度的提出在骨质疏松的诊治和疗效评价中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1].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椎体骨量骨形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骨矿物含量及骨形态的变化。方法981例骨质疏松症患者用DEXA同步进行骨矿物含量测定和椎体形态学分析。通过骨密度(BMD)测定、脊柱椎体前高(A)、中高(M)和后高(P)的形态学测量及分析得出结合指数(CI),提示骨质疏松及椎体骨折。结果骨质疏松无椎体骨折时椎体形态学并无明显异常变化,当结合指数CI<5SD时,即提示骨质疏松病情较重并伴有椎体骨质疏松骨折。结论这种椎体骨量及骨形态的同步测定得出的结合指数CI能准确、简捷地诊断骨质疏松病情及其椎体骨折。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以骨痛、活动受限,继发重要肢体部位骨折等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研究如何缓解患者周身疼痛、改善肢体功能、预防骨折发生,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降钙素、雌激素替代疗法及众多中成药等内治法的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