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五环三萜类柴胡皂苷单体抗耐MRSA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柴胡进行有效成分分离,并对其抗菌作用明确的成分进行结构测定,确定其分子结构,得到结构明确的五环三萜类活性单体Bp3(saikosaponines,Bp3)。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单体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作用及其与头孢唑林的协同作用。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NCCLS)标准,测定Bp3对20株MRSA的MIC及其与头孢唑林的协同作用。结果Bp3对MRSA的抑菌作用优于头孢唑林且联合用药时显著减少了每一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值(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在20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方式。结论结构明确的五环三萜类单体Bp3对MRSA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头孢唑林有协同或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五环三萜类活性单体(saikosaponines,Bp3)的抗耐氟康唑白念珠菌(fluconazole-resistant candida albicans,FRCA)作用及其与氟康唑的协同作用。方法对柴胡进行有效成分分离,并对其抗菌作用明确的成分进行结构测定,确定其分子结构,得到结构明确的单体Bp3,参照(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NCCLS)标准,测定Bp3对20株FRCA的最低抑菌浓度值(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其与氟康唑的协同作用。结果联合用药时显著减少了每一药物的MIC值,在20株FRCA均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方式。结论结构明确的五环三萜类单体Bp3对FRCA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氟康唑有协同或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司丙红霉素的体内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司丙红霉素对800株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并与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和头孢噻肟进行比较;采用小鼠腹腔感染模型,观察司丙红霉素口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小鼠的体内疗效,并与红霉素进行比较。结果 司丙红霉素对112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MSSA)、36株不产酶金葡菌、111株化脓链球菌、32株肺炎链球菌、40株流感嗜血杆菌和30株副流感嗜血杆菌的抗菌活性较强,MIC50值分别为0.5、4、4、0.125、4、0.125mg/L;司丙红霉素对73株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149株产酶金葡菌、53株甲氧西林敏感表皮葡萄球菌(表葡菌)(MSSE)、128株耐甲氧西林表葡菌(MRSE)、153株产酶表葡菌、28株不产酶表葡菌、107株粪肠球菌、37株大肠埃希菌、37株铜绿假单胞菌和37株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活性均较弱,MIC50值除肺炎克雷伯菌为32mg/L外,其余均在128mg/L以上。司丙红霉素对金葡菌显示抑菌作用,对化脓链球菌在2~4倍MIC浓度时显示杀菌作用,司丙红霉素抗金葡菌和化脓链球菌的活性随着pH的增加而增强,血清和接种量对司丙红霉素抗金葡菌和化脓链球菌的活性无明显影响。司丙红霉素对金葡菌、化脓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感染小鼠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对化脓链球菌感染小鼠的疗效优于红霉素。结论 司丙红霉素具有较强的体内外抗菌活性,有进一步开发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meropenem,MEM)分别与依替米星(etimicin,ETM)、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联合用药对临床分离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uhipledrugresistantpseudomonasaeruginosa,MDRP)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38株临床分离的MDRP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抑菌指数(FIC指数)判断联合抑菌效应。结果MEM与ETM联用后,63.2%为协同作用,36.8%为相加作用,没有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MEM与CIP联用后,73.5%为协同作用,21.2%为相加作用,5.3%为无关作用,没有拮抗作用。上述药物联用后,各药MIC50及MIC90均明显降低,浓度一累积抑菌率曲线均表现为左移。结论MEM分别与ETM、CIP联用对MDRP体外联合抗菌效应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5.
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对MRSA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丹参酮及其与万古霉素、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从临床送检的标本中鉴定筛选出20株MRSA。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丹参酮、万古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采用试管棋盘稀释法分别测定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联合使用时对MRSA的MIC,计算联合指数(FIC)。结果丹参酮对MRSA的MIC与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即标准株ATCC29213的MI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丹参酮与万古霉素在体外联合使用时万古霉素的MIC为(0.23±0.27)μg/ml,与单用万古霉素对MRSA的MIC[(O.71±0.42)μ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IC平均为0.75,呈相加作用。上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丹参酮合用的FIC均大于1.0,呈无关作用。结论丹参酮对MRSA有抑制作用。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使用具有相加作用。丹参酮与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联合使用则呈无关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丹参酮有望成为治疗MR-SA感染的辅助用药,为MRSA感染的患者提供一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赵福兰  周明华  王谦 《四川医学》2013,(10):1549-1551
目的 研究夫西地酸对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作用,为夫西地酸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夫西地酸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夫西地酸的MIC为基础,根据抗生素后效应理论,应用光密度法测定了夫西地酸对1株ATCC 29213、2株表面葡萄球菌和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2株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2株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PAE.结果 87.7%的葡萄球菌对夫西地酸敏感,耐药菌主要为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夫西地酸对上述7株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的范围为0.14~1.54 h.结论 夫西地酸对各种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夫西地酸对葡萄球菌具有较短的PAE,且随药物浓度的不同,PAE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性及其以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的发生率。方法用K-B法检测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的耐药性,依据NCCLS2004年发布M100-S14的D-试验方法,测定红霉素对克林霉素的诱导耐药表型。结果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同时耐药分别占80%和54.05%。D-试验阳性占所检测葡萄球菌的26.12%,占红霉素耐药而克林霉素敏感菌株的68.62%。红霉素耐药而克林霉素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D-试验阳性即对克林霉素具有诱导耐药性者分别为75%和66.66%。结论临床微生物室应开展D-试验,检测葡萄球菌中红霉素对克林霉素的诱导耐药性,指导临床医生更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国产磷酸阿奇霉素(Azithromycin)以及对照乳糖酸红霉素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测定药物对常见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及杀菌曲线等。结果:磷酸阿奇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作用较强,MIC90在0.25-16mg/L范围内;在2.0mg/L时,对肺炎球菌表现出较强的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但明显优于红霉素,MIC90为红霉素的1/4。结论:磷酸阿奇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作用与红霉素相似,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作用优于红霉素,该药与红霉素有交叉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曹二龙 《基层医学论坛》2014,(10):1309-1310
目的:检测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的发生率。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6月-12月临床标本分离的179株葡萄球菌,采用M-H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检测葡萄球菌属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的耐药性。结果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同时敏感(26.8%),同时耐药(26.8%),红霉素耐药克林霉素敏感(34.6%),红霉素敏感克林霉素耐药(11.7%)。其中D试验阳性(58.1%),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D试验阳性率分别为52.2%和61.5%。结论红霉素耐药而克林霉素敏感的菌株,应加强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性检测,帮助临床正确选用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链阳霉素B类(MLSB)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西药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方法:测定我市10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万古霉素、大蒜素和川芎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选择万古霉素联合大蒜素或川芎嗪进行联合抑菌实验。结果:万古霉素、大蒜素和川芎嗪抑制MRSA的最低MIC分别为(2.42±0.97)mg/mL、(9.47±2.48)mg/mL和(2.39±0.36)mg/mL。万古霉素联合大蒜素或川芎嗪抑制MRSA的MIC均低于万古霉素单独使用时的MI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万古霉素联合大蒜素的FICI为(0.41±0.15),万古霉素联合川芎嗪的FICI为(0.71±0.24),分别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结论:大蒜素或者川芎嗪联合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可减少万古霉素用量,减轻万古霉素对人体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细胞内抗嗜肺军团菌药物有效浓度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红霉素&#65380;环丙沙星&#65380;左氧氟沙星&#65380;莫西沙星4种抗菌药物对细胞内嗜肺军团菌的抗菌活性&#65377;【方法】 分别采用E-test法和有限稀释法测定上述4种药物对嗜肺军团菌ATCC 33152的细胞外抗菌活性,再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测定上述药物对嗜肺军团菌ATCC 33152的细胞内抗菌活性&#65377;【结果】 细胞外抗菌活性E-test法:红霉素0.047 μg/mL&#65380;环丙沙星0.38 μg/mL&#65380;左氧氟沙星0.125 μg/mL&#65380;莫西沙星0.125 μg/mL;有限稀释法:红霉素0.125 μg/mL&#65380;环丙沙星0.03 μg/mL&#65380;左氧氟沙星0.016 μg/mL&#65380;莫西沙星0.016 μg/mL&#65377;4种药物的细胞内抗菌活性分别为:红霉素0.25 μg/mL&#65380;环丙沙星0.016 μg/mL&#65380;左氧氟沙星0.016 μg/mL&#65380;莫西沙星0.004 μg/mL&#65377;【结论】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U937细胞模型中对嗜肺军团菌ATCC 33152具有很强的细胞内抗菌活性&#65377;其中莫西沙星的细胞内抗菌活性最强&#65377;MTT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用于检测药物对细胞内嗜肺军团菌抗菌活性的方法,可同时检测并对比各种药物样本的细胞内抗菌活性&#65377;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尿路清(由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地肤子、黄柏、崩大碗等组成)对解脲支原体(Uu)的抑菌作用。[方法]以测定药物抑制微生物的最低浓度(MIC)的方法测定尿路清对解脲支原体(Uu)国际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的敏感性,并以红霉素和四环素做对比,测定63株Uu临床菌株分别对尿路清、红霉素、四环素的敏感性,以判断菌株对尿路清的耐药情况。[结果]尿路清对解脲支原体(Uu)国际标准株(T8)的MIC为7.81mg/mL。63株Uu临床菌株中,31株为四环素耐药株,13株为红霉素耐药株,经统计学检验,Uu临床株对尿路清的敏感性分别与对四环素和红霉素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联系(x2=1.85,P>0.05;x2=1.24,P>0.05),对四环素和对红霉素耐药者并不。定对尿路清耐药。[结论]中药尿路清时Uu国际标准株(T8)显示出较强的体外抑菌作用,对临床耐红霉素、四环素的Uu菌株亦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反复早期自然流产(ERSA)与抗心磷脂抗体(ACA)、解脲脲原体(Uu)感染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解脲脲原体感染与抗心磷脂抗体产生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74例反复早期自然流产患者(ERSA组)静脉血中ACAIgM、IgG;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宫颈分泌物中解脲脲原体;同样对60例自愿人工流产(AA组)和53例孕前咨询查体者(PE组)进行相应检测。结果:74例反复早期自然流产的ACAIgM、IgG,Uu阳性率分别为17.75%、22.97%、31.08%,明显高于人工流产组对应的5.00%、6.67%、11.67%(P<0.05)和查体组的1.89%、3.77%、3.77%(P<0.01)。ERSA中解脲脲原体阳性组ACAIgM、IgG阳性率分别为34.78%、43.48%,显著高于阴性组的9.80%、13.73%(P<0.01)。ERSA组中解脲脲原体定量≥1.0×104cp/μl组的A-CAIgM、IgG阳性率46.67%、46.67%与<1.0×104cp/μl组对应的12.50%、37.5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反复早期自然流产与抗心磷脂抗体、解脲脲原体感染密切相关,且抗心磷脂抗体的产生与解脲脲原体感染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丁萍  冯永滨  梁燕  柴雨力 《医学争鸣》1999,20(11):S090-S092
目的:探讨c-myc基因在乳腺癌早期发生过程中的活动状态。方法:利用株人朱上皮细胞MCF-10F,经3种化学致癌物;benzo(a)yrene(BP),dimehthylbenz(a)anthracene(DMBA)和N-methyl-N-nitrosoguanidine,(MNNG)处理并建立了肿瘤性转化克隆细胞素。其中BP,BP1,BP1-E来自PB,DMBA,D3,D3-1来自MNNG处理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癌细胞血管侵润转移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细胞间的细胞粘附分子(ICAM-1)和核转录因子kBp65(NFkBp65)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还采用地高辛-碱性磷酸酶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用原位杂交技术对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结ICAM-1基因的NFkB结合位点进行检测。结果 直肠腺癌患者癌周的淋巴结和癌周直肠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都有ICAM-1和NFkBp65的表达,而在正常人的血管内皮细胞则无ICAM-1和NFkBp65的表达;直肠腺癌患者癌周淋巴结和癌周直肠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内ICAM-1的启动子中存在有NFkB结合位点。结论 ICAM-1的转录取决于可诱导的NFkB蛋白质复合物与ICAM-1的NFkB部位结合。因此,调节和控制NFkB因子的活化能够防止癌细胞的血管转移。  相似文献   

16.
人直肠腺癌血管内皮细胞NFκBp65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癌细胞血管侵润转移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组织和转移淋巴结 ,以及 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细胞间的细胞粘附分子 (ICAM- 1)和核转录因子 κBp6 5(NFκBp6 5 )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还采用地高辛 -碱性磷酸酶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 ,用原位杂交技术对 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 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结 ICAM- 1基因的 NFκB结合位点进行检测。结果 直肠腺癌患者癌周的淋巴结和癌周直肠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都有 ICAM- 1和 NFκBp6 5的表达 ,而在正常人的血管内皮细胞则无 ICAM- 1和 NFκBp6 5的表达 ;直肠腺癌患者癌周淋巴结和癌周直肠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内 ICAM- 1的启动子中存在有 NFκB结合位点。结论  ICAM- 1的转录取决于可诱导的 NFκB蛋白质复合物与 ICAM- 1的 NFκB部位结合。因此 ,调节和控制 NFκB因子的活化能够防止癌细胞的血管转移。  相似文献   

17.
VEGFC、NF-κBp65及Survivin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VEGF-C、NF-κBp65及Survivin在鼻咽癌组织(实验组)及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VEGF-C、NF-κBp65及Survivin在57例鼻咽癌和20例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其与鼻咽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VEGF-C、NF-κBp65及Survivin在鼻咽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68%、61.40%、68.42%,而在对照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0.00%、30.00%、20.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NF-κBp65及Survivin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NF κBp65的表达与VEGF-C及Survivin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VEGF-C与Survivin的表达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NF-κBp65可能通过上调VEGF-C及Survivin的表达促进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及颈部淋巴结转移;VEGF-C和Survivin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存在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NF-κBp65在肝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东华  叶学忠 《安徽医学》2009,30(3):285-288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肝细胞癌(HCC)组织、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NF-κBp65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检测,探讨NF-κBp65的蛋白表达与HCC新生血管生成的关系,初步阐述NF-κBp65在HCC血管生成中的机制。方法选用45例肝细胞癌组织和32例癌旁肝组织、15例肝硬化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SABC)检测NF-κBp65的表达和MVD值,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F-κBp65在HCC中的表达及MVD值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肝硬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HCC组织中NF-κBp65阳性表达组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血管侵犯组显著高于无血管侵犯组(P<0.05)。结论NF-κBp65在HC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肝硬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HCC中NF-κBp65的表达与肝癌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