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绍军 《药物与人》2011,(12):52-53
冬季,即从立冬之日起,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为止。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因此,冬季养生的总体原则是敛阴护阳。  相似文献   

2.
<正>众所周知,《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书之一,里面记载了很多古人的养生之道,今天笔者就带大家来看看古人在寒冷的冬季是如何养生的。《黄帝内经》中关于冬季养生是这样记载的: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  相似文献   

3.
<正>中医认为生命的关键在于平衡,五脏气血调和,人体阴平阳秘,则既不会感受外来邪气,亦不会自有内生之邪。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生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那么究竟该如何正确的养生呢?《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天有四季,而冬季正是补养的最佳时机《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  相似文献   

4.
《素问&#183;四气调神大论》有关冬季养生的论述:“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冬三月,草木凋零,冷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而寒为阴邪,易伤人之肾阳。因此,冬令养生贵在养藏固精,补肾敛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  相似文献   

6.
深冬养生经     
朗轩 《食品与健康》2009,(12):37-37
《礼记》说:“北方为冬,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  相似文献   

7.
正孕妇作为一类特殊的人群,在妊娠期间身体和心理均发生明显变化,《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在寒冷的冬季孕妇更需要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注意孕期保健。  相似文献   

8.
养生格言     
《长寿》1995,(12)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相似文献   

9.
冬季,天寒地冻,大多数的动植物都处于冬眠状态,所以人们也应该遵循自然界“蛰伏闭藏”的规律,采取以“伏藏”为主的养生保健方法。《黄帝内经》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段论述是古人对冬季养生提出的总原则,后世医家根据此精神提出:宁静养神,避寒保暖,多食温热,适量运动,补肾敛阳,以合“伏藏”之道的养生保健方法。精神养生保健精神养生的原则:宁静为本,保养精神。“宁静为本,保养精神”,就是要以安定清静为根本,…  相似文献   

10.
王宇锋 《健康向导》2009,15(6):54-55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大意是,冬天,大自然处于闭藏状态,人也应潜伏生机,不要扰动阳气。做法是,早点睡觉,晚些起来,甚至到太阳出来再起床。就是说冬季人们应该遵循自然界"蛰伏闭藏"的规律,采取以"伏藏"为主的养生保健方法。  相似文献   

11.
被传统医学奉为经典的《黄帝内经》在阐及冬季保健养生时,开宗明义地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大体意思就是:冬季气候寒冷,草木凋零,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时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刻,应注  相似文献   

12.
养生,千万别遗忘了眼睛!冬季气温骤降,寒气袭人,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故冬令保健应以保持体内阴阳平衡、藏精御寒为主。我们的祖先早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出了"冬主闭藏,冬季养藏"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3.
《内经》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冬季是气候寒冷、万物收藏的季节,此时阴寒盛极,阳气闭藏。因此,冬季的养生活动应注意敛阳护阴,以养藏为本,注意防寒保暖,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从而与冬令收藏的气候相适应,正如《内经》强调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相似文献   

14.
到了秋分.就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秋分时昼夜时间相等,养生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  相似文献   

15.
广了 《现代养生》2003,(12):15-15
“冬者,天地闭藏,水冰地坼”。其性寒冷,保养宜以抗寒为中心,重在补肾,以闭藏为主导,以温补为大法,天、地、人物,贵在相宜。 调摄保养 “寒冬冷凉,首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除相应地添衣挡风外,需调摄人体适应机能,闭藏精气,补气养血,舒筋活络,提高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自古人们就非常重视饮食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保其正也"的说法。意思是说,在患病过程中必须注意饮食调养,避免饮食的失当,才能保持人体的正气,战胜病邪。《金匮要略》中讲:"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更说明了饮食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与恢复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根据《素问》之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说的意思,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水面结冰,大地冻裂,所以人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就像军队埋伏、就像鱼鸟深藏、就像人有隐私、就像心有所获等一样;还要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而使阳气大量丧失.这乃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肾气,到了春天还会导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闭藏机能在冬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春天时焕发生机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缘故.  相似文献   

18.
孙清廉 《长寿》2010,(7):36-36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饮食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如早在《金匮要略》中就有“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之说,说明了饮食对身体健康、疾病的发生与康复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与其他季节相比,冬季的养生更为重要.正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瘟”.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也明确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养生者少.”中医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也告诉我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说,我们在起居、情志、饮食、运动、食疗、药补、按摩等方面,一定要调摄有道,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顾护阳气,涵养阴精,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0.
正山茱萸以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入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味酸、涩,性微温,入肝肾经。酸涩主收,温能助阳,故能补益肝肾、涩精缩尿止汗。肾主闭藏,宜秘而不易泄;肾气虚,闭藏之职失权,是以阳痿、遗精、尿频、汗出及妇女月经过多、漏下不止。肾主骨;肝肾不足,筋骨失荣,是以腰膝酸软、四肢乏力。虽五脏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