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家属参与式的护理干预方式,并验证其实施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68例,根据收治的不同组别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2例,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36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家属参与式护理干预。分别在2组患者化疗前、后进行心理状态评估。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心理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属参与式的护理干预模式可缓解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的负性情绪,帮助其保持较良好的心身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终关怀心理干预在提高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中的作用价值。方法入组7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首先进行心理分析,然后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以临终关怀为中心的心理干预护理,包括常规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寻求社会认可,同时对患者家属也进行心理干预护理。结果入组的7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四肢症状改善率明显提高,焦虑、抑郁发生率明显降低,总体生活质量改善率也明显提高(P<0.05)。结论对患者及家属实施临终关怀为中心的心理干预护理能明显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746例乳腺癌患者化疗期心理问题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运用心理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焦虑、恐惧、化疗不良反应症状明显减少.结论 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减轻或消除乳腺癌患者化疗期的负性心理反应,提高生存质量,促...  相似文献   

4.
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家属心理障碍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家属焦虑、抑郁状态的形成因素及心理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对105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家属根据其焦虑或抑郁症状给予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其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结果心理干预前后SAS分别为59.16±4.11、45.35±3.25(t=27.08,P<0.05),SDS分别为54.13±3.67、47.95±2.21(t=15.07,P<0.05),治疗后评定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症状减轻。结论焦虑和抑郁症状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家属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应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心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焦虑和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化疗期的焦虑、抑郁情绪及应对方式对其生命质量的影响程度,为医护人员开展心理护理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生命质量评定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医学应对问卷对105例乳腺癌病人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相关性以及各因素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程度。结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手术期的焦虑、抑郁水平最高;乳腺癌病人术后生命质量水平偏低,而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其应对方式的不同。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影响生命质量。需要在手术后加强对病人的心理疏导,鼓励病人采用积极应对方式面对术后生活,可以更好地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观察心理干预与治疗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情绪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对对照组患者给予支持治疗方法,对观察组的患者在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生存质量、护理质量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的患者的SDS评分和S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存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满意度为96.35%,而对照组满意度仅为69.10%,其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措施,不仅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加强护患之间的关系,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5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放疗、化疗及最佳支持治疗,心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EORTC-QLQ-C30量表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测定.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SDS及S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理干预组第6周SDS及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后可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较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能够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信息与心理支持应用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对其家属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影响,并为这类患者最优化服务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我院血液科于2011年8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家属,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信息与心理支持。记录两组患者家属分别于干预前1d及干预后第12w末接受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评估,并做好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家属在干预前1d的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生活质量总分、主观生活质量及主观健康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信息与心理支持应用于急性白血病家属,能有效提高其社会功能,改善其负性情绪,且能缓解其生理症状,取得较为可观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子宫切除患者的心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子宫切除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46例行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入院时和术后3个月2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由护士讲解疾病相关知识,给予心理指导并加强与家属沟通及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术后3个月,观察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对其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子宫切除后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社区乳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现况并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量表(FACT-B,V4.0)和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表,对上海市徐汇区6个社区的39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社区乳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总分为102.2±16.6.生活自理能力、工作状态、复发状况、医疗保障和中医药治疗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总体生命质量的因素;中医药治疗和生活自理能力是影响情感维度的重要因素.结论 上海徐汇6社区乳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尚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关注社区乳腺癌患者中的弱势人群,开展针对性的癌症康复俱乐部活动等心理干预活动是开展社区乳腺癌患者康复干预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围术期优质护理配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在脑出血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80例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配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行常规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了护理治疗后各方面质量评分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家属满意率,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引流量以及手术时间。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以及引流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0.00%,对照组为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健康宣传上的优良率为62.50%,在基础护理上的优良率是77.50%;对照组在健康宣传上的优良率为45.00%,在基础护理上的优良率是60.00%,两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优质护理配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脑出血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及效果,使患者术后的恢复状况更加平稳,是种非常重要的护理方式,值得临床上加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家属情绪障碍的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2年跟踪心理干预,探讨临床心理干预对缓解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作用。1对象和方法 选取在我院1997年3~9月期间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诊断标准。患者家属220名作为研究对象,只对每位患者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结构式心理护理干预对三叉神经痛手术患者疼痛感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7—2019年行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采取结构式心理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护理依从性、满意度、疼痛、焦虑与抑郁程度以及术后生...  相似文献   

14.
浅谈ICU患者家属心理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院ICU 2008-2009年对351例住院患者家属进行了心理、行为护理干预.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ICU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 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付过程,其结果是可以适应和不适应的[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的效果.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29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为期4周的心理干预.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SCL-90各因子、SAS和SDS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5),心理干预后,患者家属的SCL-90各因子、SAS和SDS的评分较干预前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问题状况较为严重,而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脑出血围术期患者神经功能及家属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抽取2013-09—2016-11我院收治的98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对比2组入院时及出院时神经功能(NIHSS)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及家属负性情绪[焦虑(HAMA)、抑郁(HAMD)]评分,并统计2组护理满意度。结果入院时,2组NIHSS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2组家属HAMA、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家属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92%(47/49),高于对照组的79.59%(3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模式有利于促进脑出血围术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缓解家属负性情绪,对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有效性,为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6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8例,入院一周内两组患者均填写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EORTC QLQ-C30改进的生存质量评定量表,分别测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肿瘤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抗肿瘤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三个月后,再次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心理干预前两组除SCL-90躯体化因子外,其余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后,两组各项因子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心理干预前,两组EORTC QLQ-C30评分在一般躯体功能、心理状态和特殊副反应三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一般躯体功能、心理状态、家庭社会功能、一般副反应、自我评价、特殊副反应和总分六个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常规抗肿瘤治疗联合心理干预对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水平优于单用常规抗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为临床神经科实施心理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9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家属的焦虑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 <0.01),且受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在职情况、家庭平均月收入等因素影响。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较正常人群差,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神经外科患者康复期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护理、治疗外,康复期由责任护士和心理咨询师给予心理干预。结果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健康调查简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避免心理因素对患者及家属造成的痛苦和损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现状。方法选取2012-01—2012-12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178例急危重症患者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第1位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分值为(4.98±0.01)分;第2位保证患者得到最佳救治,分值为(4.92±0.03)分;第3位了解患者治疗效果、预后,分值为(4.88±0.12)分。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家属相比,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家属心理需求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55岁患者家属相比,年龄≤35岁患者家属心理需求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患者家属心理需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根据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全面提升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