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关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某师范院校大学生180名(均为住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教(PSQI)、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1)大学生睡眠问题检出率为17.2%;(2)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与睡眠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0.320,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0.247,P<0.01).PSQI总分高低分组在生活事件及消极应对方式使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3)生活事件对睡眠质量有显著预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在社交焦虑对睡眠质量的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应对方式没有中介效应.结论 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睡眠质量有显著预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具有显著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上海市浦东新区老年人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得分情况,了解其睡眠质量现状,探讨老年人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01名老年人进行PSQI量表测试,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水平,对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有睡眠障碍者(PSQI总分5分)432人(28.7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以PSQI总得分的第一分位组(26.30±3.83)分作为参考,PSQI总得分的第三分位组中人群MMSE得分降低[(24.49±4.82分),P=0.00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女性和年龄在60-70岁人群中PSQI总得分与MMSE得分呈负相关(β=-0.510,Sx=0.157,P=0.001;β=-0.874,Sx=0.245,P0.001)。结论本研究提示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群中尤其是女性和60~70岁人群中睡眠质量与认知功能呈现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对165例失眠症患者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评估,并据此分为高分组85例与低分组80例;采用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训练系统(SPCS)采集HRV,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结果:高分组SCL-90中焦虑因子及睡眠与饮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P均0.05);两组患者HRV中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LF/HF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SQI总分与HRV中TP、LF、HF呈正相关(r=0.196,0.185,0.223;P0.05或P0.01),与LF/HF呈负相关(r=-0.304,P0.01)。结论:严重失眠的患者易产生焦虑情绪;失眠严重程度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原发性震颤(ET)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因素.方法 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62例ET患者和6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抑郁评定,以及对ET患者进行震颤评定量表(Fahn-Tolosa-Matin Tremor Rating Scale,TB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结果 62例ET患者中,有33例(53.2%)伴发抑郁,其中轻度抑郁22例(35.5%),中度抑郁11例(17.7%);60名对照组中7名(11.7%)伴发抑郁,其中轻度抑郁5名(8.3%),中度抑郁2名(3.3%),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898、13.043、6.649,均P<0.01).ET患者抑郁组与非抑郁组HAMD各因子比较显示两组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睡眠障碍及绝望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组与非抑郁组PSQI总分及各因子比较显示PSQI总分、主观睡眠质量(F1)、入睡时间(F2)、睡眠干扰(F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抑郁与ET症状的严重程度、睡眠质量、性别相关(β=0.589,P=0.000;β=0.469,P=0.000;β=0.256,P=0.027).结论 ET患者中抑郁有较高发生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工作和兴趣减退、忧虑、睡眠障碍、迟缓、自卑感等,抑郁程度与ET症状的严重程度、睡眠质量、性别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者美沙酮替代治疗早期的主客观睡眠特征. 方法:选择20例美沙酮替代治疗早期的海洛因依赖者(海洛因依赖组)和20名正常人为对照(对照组),进行全夜多导睡眠图(PSG)的监测,以评估受试者的客观睡眠状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鼍指数问卷(PSQI)、爱泼沃斯嗜睡评分量表(ESS)评估受试者的主观睡眠状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海洛因依赖组主客观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效率降低,主观入睡潜伏期延长(P<0.01);主观睡眠时间、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与PSG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洛因依赖组PSQI及ES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ESS评分与慢波睡眠的减少呈显著负相关(r=-0.614,P=0.004). 结论:海洛因依赖者美沙酮替代治疗早期睡眠质量差,主客观睡眠评估不一致,患者白天困倦感与慢波睡眠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女性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其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女性失眠症患者42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评定患者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并分别对SCL-90和PSQI、EPQ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42例患者的SCL-90总评分及其他8个因子评分均高于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PSQI总评分及7个因子评分、SAS、SDS评分均高于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SQI的睡眠质量因子评分与SCL-90总评分及其9个因子评分均呈正相关(r=0.605~0.934,P均0.01);EPQ的精神质因子评分与SCL-90总评分及其8个因子评分(除恐怖因子外)均呈正相关(r=0.413~0.725,P0.05或0.01),神经质因子评分与SCL-90总评分及其9个因子评分均呈正相关(r=0.642~0.868,P均0.01)。结论女性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且常伴有焦虑、抑郁症状,其心理健康状况与睡眠质量和个性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失眠(PI)患者神经心理、认知功能的改变及其与失眠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原发性失眠患者40名,对照组为正常睡眠者(NS)50名。两组均行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WHO-UCLA词语学习、划销实验量表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I组PSQI、HAMA、HAMD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词语学习能力、数字划销工作效率下降(P0.05)。PI组患者睡眠质量下降与焦虑情绪有明显正相关性(r=0.350),学历、病程及HAMD评分与睡眠质量存在线性关系(α=0.1,F=13.44,P0.05)。对影响认知功能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睡眠质量及HAMA评分与认知功能有显著相关性(α=0.1,F=12.943,P0.05)。结论 PI患者睡眠质量、认知功能下降,焦虑、抑郁情绪明显。睡眠质量与焦虑情绪显著相关,睡眠质量的下降可引起认知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与其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63例抑郁症患者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量表(PSQ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生活事件量表(LES) 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进行评定,并分析PSQI与另6个评定量表结果的关系。结果抑郁症患者有睡眠紊乱占总数77.8%。PSQI 总分和因子与SCL-90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总均分有显著相关性(P<0.05)。PSQI与SAS、STAI中的SAI呈正相关(P< 0.01),但与STAI中的TAI无相关关系(P>0.05)。SDS的躯体化障碍因子与除睡眠持续性因子外的PSQI因子和总分有明显相关性 (P<0.05)。PSQI中日间功能紊乱因子与社会支持总分显著相关(P<0.05);PSQI中睡眠持续性因子与支持利用度显著相关(P< 0.05)。而PSQI与LES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与躯体症状有较密切的关系,睡眠质量差患者的焦虑 程度重,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对改善躯体化症状及焦虑状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MDD)睡眠期电生理活动的特点。方法:对36例MDD患者(MDD组)以及36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NC组)进行全夜多导睡眠监测(PSG);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入组者的抑郁程度和睡眠质量。结果:与NC组比较,MDD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显著降低,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潜伏期显著缩短;睡眠潜伏期、入睡后清醒时间显著延长,觉醒指数显著增加(P均0.001);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睡眠中的N1%显著增加、N3%显著减少(P均0.05);MDD组N2期中睡眠纺锤波的个数和密度显著降低(P均0.01);PSQI评分与睡眠纺锤波的个数及密度呈负相关(r=-0.30,r=-0.26,P均0.05);HAMD-17评分与睡眠纺锤波的密度呈负相关(r=-0.25,P0.05),与PSQI呈正相关(r=0.76,P0.001)。结论:MDD患者睡眠结构紊乱,睡眠质量下降;且睡眠纺锤波变化可能是MDD的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原发性失眠的疗效。方法:80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3例,完成41例)和对照组(37例,完成34例),研究组给予右侧额叶背外侧区低频(1 Hz)r TMS治疗;对照组予假刺激(0 Hz,部位同研究组)治疗;疗程10 d,未予药物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治疗后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估。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440,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932,P0.05)。协方差分析结果示,研究组治疗后PSQI睡眠质量因子、入睡时间因子、睡眠时间因子、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和总分的改善、以及SAS量表减分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均0.05)。结论:r TMS治疗原发性失眠疗效显著,对失眠伴随的焦虑症状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