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癌碘油沉积良好患者的影像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以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标准,回顾性分析26例碘油沉积良好肝癌患者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原发灶肿瘤残留和肝内新病灶显示情况,比较CT和MRI对肝动脉化疗栓塞(肝TACE)的随访价值。 1.资料与方法:2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2~83岁(平均54.4岁)。6例经活检或手术证实,其余20例经…  相似文献   

2.
探讨肝动脉造影结合门静脉造影CT诊断细胞肝癌的应用价值。15例患者分别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门静脉造影检查。9例肝细胞肝癌被检出,其中肝动脉造影显示肿瘤血管及结节状肿瘤染色;门静脉造影CT显示肝脏相应部位低密度灶,部分周边略显强化,其形态大小及位置均与肝动脉造影所显示的病灶一致,肿块大小为2.0-5.0cm,9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肝动脉造影结合门静脉造影是诊断肝细胞癌的有效方法,对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检查。  相似文献   

3.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是一种无创性颅内动脉瘤诊断新技术。它可以提供一个三维的脑科像,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文章就3D-CTA的特点,临床应用及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研究的进展状况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肝脏有双重血供,肝动脉供血占20%左右,门静脉供血占80%左右。而肝细胞癌(HCC)病灶90%以上由肝动脉供血,注射造影剂后有明显强化,病灶和肝实质之间有明显的密度或信号差异。门静脉期扫描时,肝实质强化达到峰值,而HCC病灶的密度或信号下降,两者之间也有明显差异,HCC的这种强化方式被称为“速升速降”型,这也是CT和MRI增强扫描诊断HCC的理论基础。增强动脉期扫描的价值更大,除显示病灶的血供特征外,还有助于发现其他特征,帮助定性。如动静脉瘘是HCC的特征性表现之一,血管造影可清晰地显示,动脉期扫描也可显示。动脉-门静脉瘘的表现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中  相似文献   

5.
超声造影检查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景:随着超声造影剂及其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超声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日趋成熟,为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新手段.目的:分析各种不同的肝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检查中的表现,探讨其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SonoVue造影剂对22例不同类型的肝占位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同时以视频影像同步记录造影剂进入肝内血管、肝实质和肝占位性病变的时间和形态的变化.结果:不同类型的肝占位性病变在超声造影检查中显示出不同的动脉相、门静脉相和延迟相的变化.原发性肝癌以造影剂"快进快出"为主要表现;转移性肝癌以延迟相造影剂充盈缺损为主要表现;肝血管瘤以延迟相有显著的造影剂摄取为主要表现;肝脓肿以快速增强持续整个门静脉相和延迟相为主要表现;肝硬化结节则以与肝实质无法区分的同步强化为主要表现.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对肝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明显优于普通超声检查,在显示肿瘤数目,尤其是发现微小病灶方面优于增强CT,提高了超声检查对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动静脉瘘检出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4例确诊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病灶的超声造影资料及经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影像资料,对比观察动静脉瘘的影像表现。结果超声造影剂快速增强,消退的病灶存在明显动静脉瘘。结论超声造影可提示肿瘤病灶动静脉瘘存在,对选择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后定期直接肝动脉门静脉造影新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肝癌切除患者20例,术中插管至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主干,并将IDDS埋植于腹壁皮下,术后定期直接经IDDS推注76%泛影葡胺并拍摄点片,观察肝动脉门静脉显影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均能满意显示肝动脉、门静脉及其分支;造影发现CT漏诊的肝内复发病灶1例,发现肝动脉炎3例及肝动脉肝管瘘1例,发现门静脉主干癌栓1例.结论经IDDS定期直接肝动脉门静脉造影,有助于复发癌的监测及指导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8.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199610/199812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36岁~68岁.均经B超、CT、AFP及肝穿剌活检确诊.AFP>200ng/mL者25例;肿瘤位于肝右叶者15例;肝左叶者9例;双叶者8例;伴门静脉癌栓者12例.1.2 方法 借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采用Seldinger法,经皮股动脉穿剌插入导管,超选择插入肝固有动脉或肝左、右动脉,行经肝动脉灌注(THAI)治疗,用药采用HPF方案,即羟基喜树碱(HCPT)24mg…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介入方法对肝血管性疾病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6例因慢性肝病史临床初诊疑似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患者,增强CT及MRI检查发现门静脉显影时间及形态异常。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4例为肝动脉-门静脉畸形,2例为布-加综合征肝静脉狭窄。造影后分别予以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和肝静脉扩张成形治疗。结果所有介入性治疗操作均获得技术性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治疗后血管造影显示肝动脉畸形血管完全消失或大部分已不显影,肝静脉狭窄解除。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后近期临床门静脉高压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1例弥漫性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2次栓塞后6个月发现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行溶栓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布-加综合征肝静脉狭窄于3年后复发,在外院植入肝静脉支架。结论应用介入方法对肝血管性疾病导致的门静脉高压进行确诊和治疗确切有效,是安全而微创性的诊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动脉灌注栓塞治疗70岁以上老年人中晚期肝癌34例分析黄福贵,邢维华,封月琴一、资料与方法34例为1990年2月至1994年12月经导管进行肝动脉栓塞术(TACE)的老年患者,均经临床肝脏B型超声、CT、磁共振、核素扫描、肝动脉造影等检查及测定甲胎蛋白...  相似文献   

11.
TAE加32P内照射治疗原发性肝癌肝血液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动脉化疗栓塞(TAE)加核素32P内照射以及单纯TAE治疗晚期不能手术原发性肝癌患者(HCC),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1].为了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肝血管血液动力学影响,我们运用彩色多普勒显象仪研究治疗后肝动脉、门静脉血流速度、阻力系数的改变.1材...  相似文献   

12.
小肠平滑肌类肉瘤肝转移的影像学评价和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小肠平滑肌类肉瘤肝脏转移的影像学表现和介入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小肠平滑肌类肉瘤肝脏转移病例,共计46个病灶。病灶直径2-18cm不等。所有患者均行肝脏CT三期扫描和肝动脉造影。介入治疗7例均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1例行左锁骨下动脉植入化疗药盒导系统术(肝动脉PCS术)。3例肿瘤中心液化坏死明显的患者还行经皮坏死物引流和肿瘤内无水酒精注射。结果 46个肝脏转移病灶均表现为实质性或囊实性占位,肿瘤较大时囊变成份增加。CT动脉期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肝动脉造影肿瘤血管、染色丰富。随访3-10月(平均6.7月),4例经肝TACE术后肿瘤缩小,1例进行肝动脉PCS要患者肿瘤大小无变化,2例肿瘤增大。3例经皮肿瘤坏互物引流者肿瘤缩小明显。结论 小肠平滑肌类肉瘤肝脏转移以肝动脉供血为主,为富血供肿瘤。肝TACE术、肝动脉PCS术和经皮坏死物引流术是其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气泡型声学造影剂和二次谐波成象在肝癌诊断中的作用及局限性。方法:13例肝癌病人经外周静 脉注射造影剂(剂量0.5~ 10ml)后检查。二次谐波成象用 1.7/34MHz(ATL-HDI 5000)或1.8/3.6MHz(HP 5500)。结 果:肝动脉期肝脏多数无明显增强,少数病灶内出现斑点状回声增强,门静脉增强后肝组织才明显增强,但肿瘤组织 增强不明显。增强后有利于低回声病灶的显示而对高回声病灶或中高混杂回声病灶显示无益。增强后可显示更多 的瘤血管。结论:微气泡型声学造影剂及二次谐波成象反映的主要是肝组织总体供血量的变化,相对于正常肝组织 来说肝癌总是少血管的,谐波成象可以显示更多的血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能量图(CDE)对肝肿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对40例肝癌和30例血管瘤及10例肝腺瘤样增生结节患者进行了CDE、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检查,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对照。结果:40例肝癌患者其瘤体内3种方法血流检出率分别为:CDFI45%,CDE85%,DSA80%;30例肝血管瘤患者其瘤体内血流检出率分别为:CDFI30%,CDE80%,DSA70%;10例肝腺瘤样增生结节患者其增生结节内血流检出率为:CDE40%,CDFI和DSA无1例显示动脉供血。肝癌动脉肿瘤输入血管检出率为85%,门静脉肿瘤输入血管检出率为45%;肝血管瘤、肝腺瘤样增生结节门静脉肿瘤输入血管检出率为60%,无动脉肿瘤输入血管,CDE较CDFI在瘤体内血流检出上更灵敏。结论:动脉肿瘤输入血管检出率对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肝腺瘤样增生结节有一定的意义。彩色多谱勒能量图对肝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小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价值探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评估螺旋CT(SCT)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的临床价值和限度,探讨肝动脉期的意义,起始、结束和持续时间。方法收集3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细胞癌(HCC)病例,A组49例53个病灶,B组148例,186个病灶,C组52例52个病灶,均行S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C组另行病灶层面动脉期同层动态扫描。统计和分析双期病灶检出率,定性准确性,动脉期病灶强化情况,测定动脉期开始、结束和持续时间等。结果A组53个病灶动脉期的检出率为88.68%,双期为9057%,明显高于超声。在A、B组中,动脉期病灶显著强化的比例为76%和78%。根据同层动态扫描测得的肝动脉期开始、结束和持续时间(平均)分别为16、9秒,39.6秒和22.7秒。结论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尤其是动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很高。因动脉期持续时间短,充分理解和严格掌握动脉期的扫描期相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分析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患者采用DynaCT的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5)。对照组患者仅行2D-DSA造影下TACE治疗,观察组患者在2D-DSA造影后再行DynaCT造影。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以及造影剂用量,2D-DSA造影与DynaCT造影对肝内肿瘤病灶检出情况及供血动脉显示情况,二维X线透视与平扫DynaCT对肿瘤病灶内碘化油沉积的评估。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生存情况,两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以及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中共检出肿瘤病灶93个,病灶供血动脉阳性占比为84.95%(79/93),对照组患者中共检出肿瘤病灶61个,病灶供血动脉阳性占比为55.74%(34/61),观察组患者病灶中供血动脉检出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VX2兔肝癌影像学模型的诊断价值.方法:25只肝脏种植VX2移植瘤的新西兰大白兔于种植后第21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耳缘静脉团注造影剂SonoVue,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瘤及其周边正常肝组织动态超声增强表现.结果:20只(80%)大白兔种植成功.在二维超声上,肿瘤为类圆形等回声肿块,周边可见声晕,部分中心可见低回声坏死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能探测到肿瘤周边或内部点、条状血流信号.注入造影剂后,动脉相见肿瘤周边血管呈环状、树枝状渐进性回声增强,而后门脉相随周边肝实质的强化而回声逐渐减弱,对比正常肝实质呈低回声,表现出典型的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超声造影对于d≤3cm的小肝癌病灶检出率为90.6%,特异性96.2%,阳性预测值96.7%,阴性预测值86.7%,其中对于d<1cm的微小肝癌检出率为85.7%.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可提供肿瘤的动态血流信息,有助于微小病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癌经肝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transcatheter oily chemoembolization, TOCE)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治疗前、后的CT表现特点。方法 50例肝癌患者分别于TOCE联合HIFU治疗前、后行CT检查,测量病灶体积的大小,观察碘油潴留分布特点以及肿瘤密度、形态及边缘改变。结果治疗后 38例(38/50, 76%)病灶体积缩小,单纯TOCE治疗与联合治疗后病灶体积缩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体积缩小率与碘油潴留量有关,与病灶大小无关。联合治疗后30例(30/50,60%)病灶密度降低,强化程度减弱。16例病灶边缘变得更清晰规则。结论TOCE联合HIFU治疗肝癌能使肿瘤体积明显缩小,CT在判断疗效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肝癌门静脉癌栓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约20%~70%的肝癌(HCC)伴有门静脉癌栓(PTT)。癌栓通过门静脉血流向肝内播散,导致肝内播散和复发。PTT是影响HCC预后的最重要的因素。本文就PTT形成机制及其诊断、治疗作一综述。1 PTT的形成机制肝癌细胞侵入肿瘤血管并充盈于血管腔中,向瘤外移至门静脉分支,粘附于门静脉壁并从周围的小动脉(为供应原发肿瘤的动脉分支)获取营养,从而形成PTT。PTT中癌细胞再经门静脉向肝内播散,形成多发转移灶。有人分析了100余例HCC切除病人,认为凝血酶调节素(TM)能抑制HCC的肝内转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螺旋CT、MRI在原发性肝癌(PL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近期疗效评估的价值及意义,为临床在PLC介入治疗术后复查方式选择提供经验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PLC行TACE治疗患者45例,术后复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造影、螺旋CT和MRI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三种影像学检查对TACE治疗后肿瘤残留及新发病灶检出的灵敏度Se)和特异度(Sp)。结果 在小于5 cm病灶的诊断中,MRI(Se=92.3%,Sp=88.5%)和超声造影(Se=89.4%,Sp=84.6%)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显著高于螺旋CT(Se=88.7%,Sp=8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于5 cm的病灶诊断中,三种影像学检查的效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诊断病灶供血动脉来源方面,三种影像学检查的效能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在诊断门静脉癌栓方面,螺旋CT的准确性(92.2%)显著高于MRI(90.8%)或超声造影(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病灶强化预示复发方面,超声造影(95%)、MRI(96.4%)的特异度显著优于螺旋CT(93.7%),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可作为螺旋CT和MRI之外评估PLC患者介入治疗后肿瘤残留及新发病灶检出的另一有效影像学检查,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