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留后交叉韧带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手术配合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2006年1月间我院对26例30膝患有严重膝关节炎患者采用保留后交叉韧带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整理情况。结果26例30膝手术均顺利进行.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例伤口延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充分术前准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熟悉手术步骤,正确传递及使用器械,熟练地配合手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保留后交叉韧带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1例采用保留后交叉韧带的非限制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结果,并采用HSS评分标准进行分析。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0个月,疗效优19例,良2例。结论保留后交叉韧带全膝关节置换是有效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配合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提高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愈后效果。结果:手术配合提高了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质量,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手术配合、术前准备、术后护理都是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人工韧带重建的术中配合经验。方法前交叉韧带断裂26例患者行关节镜下膝关节人工韧带重建术,手术护士与手术医师默契配合确保手术圆满成功。结果前交叉韧带断裂26例均顺利进行,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严格无菌操作,充分术前准备,熟悉手术步骤,正确使用仪器和器械是手术配合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采用股薄肌腱联合半腱肌腱四股肌腱重建前交叉韧(ACL)、后交叉韧带(PCL)、前后交叉韧带对23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在关节镜下行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术前准备和术中配合情况进行总结。结果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良好的术中配合下,包括准确了解手术者的操作习惯,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性能及操作步骤,膝关节镜下重建交叉韧带手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未出现恐惧感,术后精神状态很快恢复良好,未发生止血带反应,术后未发生感染,术后膝关节肿胀不明显,未行关节腔穿刺,所有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正常,无膝前痛,无膝关节不稳发生,无弹响。结论良好的护理配合是保证患者安全,提高膝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效率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与替代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术中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对照组术中采用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比较两组术后1、3、6个月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量表(HSS)]、膝关节活动度、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与替代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效果相当,但前者术后引流量少于后者,手术时间短于后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利用同侧半腱肌腱重建晚期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7年1月-2006年6月,关节镜下利用半腱肌腱重建晚期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26例.结果 24例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患膝手术前后的功能,术前平均36分,术后平均85分,优良率86%,术前26例膝后抽屉试验阳性,术后3膝弱阳性,术前22膝lachman试验阳性,术后2膝弱阳性,术后遗留膝关节运动后疼痛1膝,可忍受,1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达25°,经膝关节粘连松解,功能完全恢复.所有病例未出现股后肌无力及隐神经损伤.结论 应用半腱肌腱重建晚期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恢复了膝关节交叉韧带的结构,及膝关节的稳定.该技术取材方便,手术方法简单,无需内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利用同侧半腱肌腱重建晚期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7年1月-2006年6月,关节镜下利用半腱肌腱重建晚期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26例.结果 24例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患膝手术前后的功能,术前平均36分,术后平均85分,优良率86%,术前26例膝后抽屉试验阳性,术后3膝弱阳性,术前22膝lachman试验阳性,术后2膝弱阳性,术后遗留膝关节运动后疼痛1膝,可忍受,1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达25°,经膝关节粘连松解,功能完全恢复.所有病例未出现股后肌无力及隐神经损伤.结论 应用半腱肌腱重建晚期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恢复了膝关节交叉韧带的结构,及膝关节的稳定.该技术取材方便,手术方法简单,无需内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42例(51膝),其中单膝置换31例,Ⅰ期双膝置换10例.不保留后交叉韧带的后稳定型假体45膝,旋转半月板平台6膝.精技假体18膝,普鲁士假体12膝,施乐辉5膝,台湾联合7膝.术后1年对以上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患者术后都有不同程度KSS评分较术前增加明显(P<0.05),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终末期的较好选择.术中截骨、软组织平衡,术后功能锻练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出血量大,探讨保留后交叉韧带人工膝关节假体能否减少TKR手术出血量。方法 2006年6月~2010年3月,对67例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施行单膝TKR术。保留后交叉韧带的膝关节假体组(A组)23例,均行单膝TKR;后稳定型髁间开放式膝关节假体组(B组)44例,均行单膝TKR;患者均在相同麻醉下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比较A、B两组术中、术后和手术总出血量。结果 A组及B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60±129)、(356±97)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血量分别为(548±154)、(698±16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总出血量分别为(909±203)、(1052±20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后交叉韧带型膝关节假体TKR术后出血量及总出血量少于后稳定型髁间开放式假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手术配合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39例患者术前、术中护理方法,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和术中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结果本组随访平均6个月(1个月~1年),患者满意度达100%。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各种退行性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1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士平  宋树春 《中原医刊》2006,33(19):44-45
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膝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其中人工假体有后稳定型和保留后交叉韧带型。方法为探讨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及常见并发症,对145例207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随访,随访1~8年,并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1]进行评分。结果优良率达92.7%。病人术后在疼痛、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等方面有明显改善。结论对于屈曲挛缩畸形类型膝关节,后方稳定型假体具有更好的优势。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术前护理准备及术中护理配合。方法:对132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在关节镜下行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情况进行总结。结果:由于充分的术前准备及熟练的手术配合,132例手术全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良好的手术配合是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提高手术效率不可缺少的部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不同方式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的术中护理配合。方法:对70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在关节镜下行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情况、术后回访进行总结。结果:在良好的护理配合下,膝关节镜下重建交叉韧带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缩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关节恢复较好。结论:准确熟练的手术配合可以提高手术效率,促进患者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15.
冷治群  秦琴 《吉林医学》2014,(12):2684-2684
目的:探讨和总结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术中护理配合体会。方法:对30例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配合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手术的护理配合要点及防止并发症注意事项。结果:3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用物准备齐全、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熟悉的手术配合是确保手术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保留后交叉韧带全膝关节置换术在骨性膝关节炎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80例骨性膝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实施药物治疗,实验组(40例)采用保留后交叉韧带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满意度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为(99.13±9.90)°、膝关节功能评分(h SS评分)为(88.66±5.05)分,高于对照组的(92.44±10.80)和(45.54±7.6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膝关节炎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保留后交叉韧带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术前与术后护理。方法:5例6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术前常规准备,术后做好生命体征观察、预防感染、预防并发症、饮食指导、功能锻炼方面等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结果:术前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手术,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安全可行,可使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并可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后交叉韧带采取保留与切除两种处理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至2014年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患者5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35例;左侧20例,右侧36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6.56±10.33)岁,病程6~15年。术中保留后交叉韧带者34人;术中行后交叉韧带切除者22人。比较二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膝关节评分及关节活动度等指标。结果 56例患者经12~36个月随访,平均(25.6±7.3)个月。后交叉韧带保留组和后交叉韧带切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3±21)min、(98±23)min(P>0.05);术中出血分别为(361±120)mL、(355±98)mL(P>0.05);膝关节评分分别为90.2与88.6分(P>0.05);关节活动度分别为伸:-1.0与-2.5(P<0.05),屈:111与112(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膝关节评分及关节总活动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伸展位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后交叉韧带的保留与否对手术效果影响不大,应依据术中膝关节具体情况以及术者习惯,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总结表面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骨关节病的临床效果及经验。方法对41例43膝的骨关节病病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单膝关节置换39例,双膝关节置换2例4膝。应用后放稳定型假体12例12个膝关节,保留后交叉带型假体29例31个膝关节。结果35例36个膝关节获1年以上随访,采用HSS评分标准,膝关节评分从术前35分提高到术后89分,术后34个膝关节活动度≥90°,34/36膝关节术后膝关节力线正常,2例残留5°~7°内翻。结论表面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骨关节病可取得良好效果。术中精确的截骨操作与正确的软组织松解获得的软组织平衡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12例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手术配合,探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要素.方法 通过我院骨科12例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治疗的总结,分析术前及术中护理配合要点.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结论 术前熟悉手术操作程序、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熟练、默契的配合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