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邪则热变最速”。温邪道传或内陷心包,则易出现神志改变,轻则嗜睡,恍惚,甚则昏迷谵狂。救不及时,则神机幻灭,故辨明神昏之病因病机、病变阶段殊为重要。医著论文言及神昏多责之邪陷心包,而径投“三宝”未必应手。实际上,卫、气、营、血均可出现神志失常,兹结合《温热论》及临床实际略言一二。1 邪在卫分 一般而言,温邪初起,邪浅易治,较少出现神志改变。但温邪、暑湿侵袭肺卫,一旦不得及时外解,骤逼人里,肺卫失宣,闭塞气机,邪热扰乱神明则致神昏。1.1温邪在卫《温热论》19条…  相似文献   

2.
自叶天士《温热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后,诸家解释,颇不一致。目前,对“顺传”和“逆传”仍争论不休。《河南中医》1990年第1期刊出了徐纲同志的《也谈“顺传”、“逆传”》一文,旁征博引,说理详尽,正名顺逆,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3.
自《内经》提出反治法以来,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根据《内经》的思维方式,对反治法的认识也应大道至简,将其理解为在逆向思维指导下,采用与常规相反的治法即可。王孟英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温病学家,其深得《内经》反治法的精髓,临证从不先入为主,如针对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温病辨证纲领,认为“苟无其顺,何以为逆”,提出了温病顺传的理论。结合其医案对反治法进行研究,能开阔临证思维,对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贯众60g,大青叶60g,连翘60g,苍术60g,藿香60g,佩兰60g,白芷8g,甘松8g,冰片0.5g。此验方是先父潜心研究《温疫论》、《温热论》等温病著作基础上,根据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著名论断,研制的严把口鼻入口关的防流感口罩。  相似文献   

5.
<正>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一语,见于《外感温热篇》之首。《外感温热篇》为清代医家叶天士游洞庭山时,门人顾景文随于舟中,将其口授之语录记而成。自章楠改题定名之后,这句名言便被奉作认识全部温病的提纲,其实只不过是试图概括风温而已。叶氏医案有云:“吸入温邪,鼻通肺络,逆传心包络中……。”有人认为,“这  相似文献   

6.
“逆传心包”与“上逆心包”语见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第一条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第三十七条谓:“然热陷血室之证……往往久延,上逆心包,胸中痛,即陶氏所谓血结胸也”。两条皆言逆传心包,但究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程病位、治法方药等均有显著差异,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1642年出版的<温疫论>共二卷分八十五论,内容包括瘟疫论细述.1746年出版的<温疫论>中精辟论述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叶天士、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对瘟疫论述为:"太阴之病,脉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干咳,午后热甚,这是温邪犯肺所致."<温病条辨>把温病分为湿热性温病和温热性温病.  相似文献   

8.
赵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0):15-15
温邪郁表、取辛温开闭 温热之邪,途经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其传变大多由表及里,由卫气而及营血。因肺居上焦,开窍于鼻,且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主人体一身之表;故温邪外侵,必先犯肺而出现肺卫表证。如温病初期邪犯肺卫,治疗及时,病邪即可外解而不致内传。否则邪不外解,则可由肺卫而内陷心包营分,因肺热内陷心包,致病情之急剧转变,病势重险,故称“逆传”。温病除“逆传”外,尚有按一般由浅人深逐步发展的“顺传”过程;其病机演变为上焦肺卫之邪,依次传人中、下而焦;如前贤王孟英所言:“温邪始从上受,病在卫分……则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人营分内陷为逆也。苟无其顺,何以为逆”。  相似文献   

9.
一、对本病的认识大叶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肺部炎性病变。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多属中医温病“风温”、“春温”、“冬温”等范畴,是卫气营血俱可见的一种典型热病。发病原因是:内因是正气不足,肺卫失固;外因是寒温失常、劳倦,或酒后当风,或冒雨涉水,或触犯时邪—如冬令非时之暖,或春日风热之盛,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或风寒入里化热,首先侵犯肺卫而发病,即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气而司呼吸,风热犯肺,肺失宣降,以致痰浊内生,痰热搏结,壅塞气道,则肺气郁阻,而出现咳喘、气急、咯痰、胸痛等痰热壅肺的症候。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阐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治未病 ,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防患于未然。这是《内经》的主导思想 ,其“不治已病 ,治未病”的说法 ,就是这个意思。《内经》对治未病含义有二 :(1)未病之前 ,防止疾病的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曰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恬忄詹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就是要求人们加强养身摄生 ,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抗御能力。 (2 )已病之后 ,防止疾病的传变。已患病了就要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杜绝疾病蔓延传变 ,即所谓“上工救其萌芽”。然而 ,张仲景发展了《内经》的“治未病”思想。《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11.
温病是中医对急性发热性疾病的总称,大多属于传染性、感染性的发热性疾患.温病学说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以前的医学家对温病的认识虽多有记述,但因局限于伤寒六经分证,对瘟热时疫的诊治往往不能切中病情.清代(1746年)叶天士的《温热论》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相似文献   

12.
王宗仁 《医学争鸣》1996,17(4):307-308
“逆传心包”与“上逆心包”辨析王宗仁(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医科,西安7l0033)关键词温病,心包络,逆传,下焦,医学,中国传统中图号R254.2“逆传心包”与“上逆心包”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病篇》第1条:“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第37条:...  相似文献   

13.
根据时间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预防保健与治疗疾病的措施,是《内经》论治学说的特点之一。下面就《内经》“因时制宜”的理论及其临证规律做一探讨,以期为创建新兴的时间生物医学的分支——时间治疗学(chronotherapeutics)做点滴贡献。 《内经》高度强调自然与人体节律在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因天时而调血气也”,并明确指出:“以日之寒温,月之盛虚,四时气之浮沉,  相似文献   

14.
温热病发于四时,由温热邪气而致。“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温病条辨》)温热之邪侵入人体,阳热炽盛,消灼阴津,热愈炽,津愈伤,温热伤阴是温热病的基本病机。这一病机,始终贯穿于温热病的各个阶段。病在卫分,则伤肺阴,病在气分,则伤胃律,病在营血伤肾液。阴液耗伤程度,标志着温热病的预后及转归,故“温热为法,法在救阴。”1 祛邪除热——防止伤阴津1.1 辛凉保津 温热病多从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温热篇》)温为阳邪,初犯人体即有高热,口微渴,舌边尖红等邪热伤阴征象。此时宜尽早祛邪外出,使邪从卫分而解。“太阴风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对促、结、代脉的认识不尽相同。如对于促脉,《内经》认为系急促之脉(《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又有认为系急促之中有一歇止者,如《伤寒论·辨脉法》云:“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对结脉,《内经》中已有结动之名(《灵枢·始终篇》:“六经之脉不结动也”),但未言其脉象。《难经·十八难》中提出:“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但未提及脉之迟数。至《伤寒论·辨脉法》始提  相似文献   

16.
邪毒内伏致顽痹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痹证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病等,其预后有如《素问·痹论》曰:“黄帝曰: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间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临床上为何多种关节病因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最终导致关节变形、而致肢体废用?笔者认为邪毒内伏是不易根治且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1伏邪致痹源于《内经》伏邪学说溯源于《内经》。《灵枢·贼风》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必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  相似文献   

17.
自然 乐观 淳德——论《内经》养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养生理论受先秦道家影响颇深,尤以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为甚。“自然无为”是道家道德完美的最高境界。概括起来即自然,乐观,淳德。 1 顺应自然,生活守常——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身体健康的保证 《内经》论养生长寿,讲究人法天地自然之理,遵重天地阴阳变化的自然法则与规律。首先,《内经》肯定了人的天年寿限。《内经》中“天年”、“天数”、“天寿”等概念,均体现了对人的自然寿限常  相似文献   

18.
万友生先生系江西中医学院教授,当代名医.先生习歧黄术五十余年、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寒温统一”是先生继承祖国医学的一大心愿.如今、《寒温统一论》(以下简称《统一论》)出版,先生心愿得遂.后学如我,喜读大著,深感此书顺历史发展之潮流,得辩证沦治之精英,于探讨理论、指导临床、大有裨益。1 顺历史发展之潮流寒温合论,肇自《内经》,有论无方,并不全面.张仲景踵事增华,创六经辩证,具理法方药,亦寒温合论,只是详寒略温.刘河间倡言火热,主寒凉,非分庭抗礼,实欲补仲景详寒略温之不足。刘氏而后,形成了寒温分论  相似文献   

19.
吴鞠通是继叶天士之后又一温病大师,在继承叶天士学术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编著了系统论述四时温病的专书。《温病条辨》被誉为“温病之津梁”,“温病传世之作”。其主要贡献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倡导三焦辨证纲领倡导三焦辨证纲领,论述了九种温病的证治。吴鞠通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将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贯穿其中,使温病的辨证理论纵横交错,更具体地落实到经络脏腑之上,显得更为系统完备。《温病条辨》上焦篇第2条“风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指出温邪的侵入途径及发病部位与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精神一致…  相似文献   

20.
《内经》论痿 ,散见于多篇 ,而以《素问 .痿论》记述尤详。病因分内外 ,构筑了痿证复杂的病因学基础。论病机突出在肺 ,但“肺热叶焦”不能完全概括痿证的一切病机 ;五脏气热和阳明虚、宗筋失养也是其重要病机 ,然又总以气血津液的消损为其基本病机特征。论治疗突出在阳明 ,但“独取阳明”非指独一之法 ,应从广义上理解“治痿独取阳明”之经旨 ,既要重视阳明 ,又须结合其他脏腑经络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 ,才符合《内经》旨意。后世对于痿证理论的阐发 ,也是建立在《内经》论述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