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0 年 1 月至2007 年10月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IFI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 年间共诊断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IFI 38 例。IFI发病与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持续时间>5 d、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7 d、合并糖尿病、住院天数>20 d、使用含激素的化疗方案等因素相关。IFI临床表现随感染部位的不同和感染真菌菌种不同而异,肺部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25例,65.8 %)。菌种主要为白色念珠菌(14株,38.9 %)、曲霉菌(7株,19.4 %)。虽经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治疗,但仍有10例患者因难以控制的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IFI发病率高、预后差,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及早进行预防性治疗或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注射液对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分层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接受伊曲康唑注射液分层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伊曲康唑对全部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8.12%(93/160),其中经验治疗、诊断驱动治疗和目标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65.82%(52/160)、53.57%(30/160)、44.00%(11/160),三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13%(13/160),主要为肝功能损害。多因素分析显示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不受年龄、真菌感染病史、是否存在粒细胞缺乏、是否初治等因素的影响。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对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各个分层治疗均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实体瘤化疗后真菌感染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30例恶性实体瘤化疗后真菌感染患者,包括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3例,常规强化治疗17例。按时间先后分为两组,1996年6月~2003年11月真菌感染15例患者均用两性霉素B治疗,2003年12月~2005年10月真菌感染15例患者均用伊曲康唑治疗。观察并评价两药疗效和毒副作用。结果: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实体瘤中性粒细胞减少真菌感染疗效分别为86.8%和93.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482);两性霉素B组出现发热、寒战33.3%、低血钾39.6%,伊曲康唑组均未出现以上不良反应,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药治疗真菌感染疗效相似,但伊曲康唑的毒副作用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血液恶性病患者合并侵润性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对30例按标准诊断患者应用伊曲康唑注射液,剂量200~400mg/d第1天,以后200mg/d用药14天。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66.7%,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与拟诊病例有效率分别为71.3%、86.3%、25.0%。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与拟诊病例有效率之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粒细胞减少,应用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是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伊曲康唑注射液起效时间3天~7天,中位时间4天。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对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显著,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伊曲康唑序贯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伊曲康唑序贯治疗4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观察其有效率、退热率、肺部影像学表现及毒副反应。结果伊曲康唑序贯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IFI的总有效率为61.7%,临床诊断、拟诊病例的有效率分别为64.3%、62.5%;其中发热患者35例,退热率77.1%;肺部CT表现阳性者43例,炎症较前吸收者占67.4%。毒副反应主要为低钾血症、肝损伤、黄疸、恶心、味觉异常、寒战。结论伊曲康唑序贯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IFI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可作为抢先治疗和经验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治疗老年恶性肿瘤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恶性肿瘤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患者采用伏立康唑注射液治疗(伏立康唑组),31例患者采用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伊曲康唑组),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伏立康唑组患者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发生率分别为82.8%和13.8%,伊曲康唑组患者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0.9%和25.8%,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伏立康唑治疗老年恶性肿瘤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优于伊曲康唑,安全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泊沙康唑和伊曲康唑预防及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常规化疗的57例白血病患儿,分别应用口服伊曲康唑及泊沙康唑预防及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分别对两组的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泊沙康唑组CR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伊曲康唑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泊沙康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伊曲康唑组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不良反应方面,泊沙康唑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伊曲康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神经毒性、视觉障碍、肾功能损害及消化道反应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泊沙康唑预防及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有效率高于伊曲康唑,其肝功能损害的不良反应同时也高于伊曲康唑。  相似文献   

8.
恶性血液病并发呼吸道真菌感染6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并发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原因、诊治及预防。方法 对68例合并呼吸道真菌感洒患者观察临床症状、体征、通过痰培养确诊,分析其原因。并以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治疗,比较疗效。结果 68例患者中合并念珠菌感染58例,曲菌2例,毛霉菌8例,经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后,酮康唑组治愈率38.5%,伊曲康唑组88.9%,氟康唑组97.3%。结论对呼吸道真菌染应注意早期预防、早期诊断、选用高效低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并发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AL并发IPA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AL患者强烈化疗后第8.6d(4~11d)出现中性粒细胞(ANC)缺乏(ANC〈0.5×10^9/L),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达15d(6~20d),并在此期间出现持续发热、咳嗽、少痰、痰中带血、胸痛等症状;在发热后6d(3~10d)行CT检查均发现胸膜下结节或肺内多发结节影,呈晕征改变,2例伴有类圆形空洞病灶;4例行痰培养发现烟曲霉菌。4例患者予两性霉素B治疗,2例好转,1例疗效欠佳改用卡泊芬净后好转,1例因并发肾功能衰竭死亡;另外3例患者予伏立康唑治疗后好转。6例好转者随访中位时间1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粒细胞缺乏是IPA发病的高危因素,CT检查有助于IPA的早期诊断。伏立康唑是治疗IPA的首选药物,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均优于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化疗期间肺部真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使用伊曲康唑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间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97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感染发生情况、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炎症因子水平和肺功能等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癌患者化疗期间肺部真菌感染病原菌以烟曲霉菌、新生隐球菌以及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感染概率最高,在感染患者中的占比分别是26. 2%、23. 8%和23. 8%。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及毛霉菌的感染概率均较小。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总体高于伊曲康唑,尤其是主要感染菌烟曲霉菌、新生隐球菌以及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8. 2%、10. 0%和30. 0%,均高于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患者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少于治疗前,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以及白介素-6(IL-6)水平在治疗后明显比治疗前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患者治疗后最大呼气第一秒呼出气体量容积(FEV1)、用力呼气量(FVC)和FEV1/FVC各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有大幅度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肺癌患者化疗后真菌感染率较高,尤其是烟曲霉菌、新生隐球菌以及白色假丝酵母菌,且患者采用伊曲康唑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62例院内感染的血液病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62例患儿共发生79起医院感染,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消化道及血液系统为主,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和真菌,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倍能)和头孢吡肟(马斯平)高度敏感(90.48 %和87.13 %)。粒、单核细胞减少、化疗、激素和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为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为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对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总数<1.5×109/L的患儿进行保护性隔离,倍能和马斯平可作为血液病患儿的首选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合并粒细胞缺乏患者并发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粒细胞缺乏合并DFI患者的资料.结果:接受骨髓移植、多次化疗、反复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的粒细胞缺乏患者,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明显降低,同时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破坏了宿主正常菌群生态平衡,成为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医院内DFI的病原菌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占61.8%;应用rhG-CSF等药物能缩短粒缺的时间,有利于DFI的治疗.结论:粒细胞缺乏的血液病患者极易并发深部真菌感染,应尽早行保护性隔离.应及时应用rhG-CSF,缩短白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高度怀疑真菌感染病灶存在时应预防性应用抗真菌治疗,适时据培养结果选用有效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合并粒细胞缺乏患者并发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粒细胞缺乏合并DFI患者的资料。结果:接受骨髓移植、多次化疗、反复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的粒细胞缺乏患者,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明显降低,同时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破坏了宿主正常菌群生态平衡,成为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医院内DFI的病原菌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占61.8%;应用rhG-CSF等药物能缩短粒缺的时间,有利于DFI的治疗。结论:粒细胞缺乏的血液病患者极易并发深部真菌感染,应尽早行保护性隔离。应及时应用rhG-CSF,缩短白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高度怀疑真菌感染病灶存在时应预防性应用抗真菌治疗,适时据培养结果选用有效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泊沙康唑预防或挽救性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接受泊沙康唑预防或挽救性治疗IFD的25例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32.6岁(16~64岁).其中18例接受了泊沙康唑预防性治疗,7例接受了泊沙康唑挽救性治疗.结果 18例接受预防性治疗的患者在治疗期间或治疗结束后12周内,均没有出现IFD的临床表现(即无突破性真菌感染的病例),预防性治疗的平均疗程为21 d(14~35 d).7例接受挽救性治疗的患者均为伏立康唑治疗无效或不耐受者,挽救性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7,其中4例治愈,2例有效.所有患者中没有发现与泊沙康唑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泊沙康唑用于预防或挽救性治疗血液病患者IFD,均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在实体恶性肿瘤与血液肿瘤患者中的发病率、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抗真菌治疗结果,从而提高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实体恶性肿瘤或血液肿瘤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并进行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两组间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抗真菌治疗缓解率、用药中位时间差异。结果:实体恶性肿瘤患者合并IPFI 30例,发病率0.42%;血液肿瘤患者合并IPFI 228例,发病率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体恶性肿瘤组和血液肿瘤组男性比例分别为33.3%(10/30)和61.4%(140/228),多因素分析粒缺状态、有类固醇激素治疗、糖尿病史、慢性肺部疾病史、有咳嗽咳痰症状、G/GM试验阳性率、微生物培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年龄≥65岁、发热、呼吸困难、肺部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方面无明显差异。血液肿瘤组中联合抗真菌治疗比例为35.1%(80/228),实体恶性肿瘤组无,两组患者治疗中位时间为(17.89±7.738)天和(13.55±5.176)天,总有效率为61.5%(91/148)和75%(6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在血液肿瘤患者中发病率更高,血液肿瘤联合抗真菌治疗疗效确切且安全,值得在实体恶性肿瘤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人类微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B19)与临床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与血液病的相关性尤为显著。对B19感染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淋巴瘤、溶血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将为此类疾病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分析放化疗导致白细胞计数≤1×109/L的癌症住院患者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效果,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4年426例放化疗导致白细胞计数≤1.0×109/L的癌症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与患者医院感染获得情况.结果 426例住院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感染率为11.0%,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感染率为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815,P=0.009).发生感染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位值为0.73×109/L,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0.77×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57,P=0.20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和胃肠道为主,分别占48%、12%、11%.病原菌检出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为主.结论 放化疗致癌症住院患者白细胞计数≤1×109/L时,给予合理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血液病相关颅内出血(ICH)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医师的认识。方法 1998年1月至2010年5月发生的与原发血液病相关的ICH病例31例,回顾性分析其基础疾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ICH的血液病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多见,分别为13例和6例,多表现为头痛、烦躁、恶性呕吐和意识障碍,缺乏定位体征,影像学表现以渗血为主,CT与MRI诊断的符合率为60 %(3/5),头颅MRI的ICH检出率高于CT。总病死率为71 %(22/31),发热、白细胞>5×109/L、血小板<50×109/L、免疫球蛋白增高、凝血功能异常、全身多部位出血等是ICH的危险因素,具备≥2个危险因素者病死率为86.4 %(19/22),显著高于有≤1个危险因素的患者病死率[33.3 %(3/9)](χ2=8.718,P=0.003)。结论 血液病相关ICH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头颅MRI有助于提高血液病相关ICH诊断率,发热、白细胞>5×109/L、血小板<50×109/L、免疫球蛋白增高、凝血功能异常等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可导致血液病ICH患者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白血病化疗后合并播散性曲霉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白血病化疗后合并播散性曲霉菌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结果3例患儿的基础疾病均为白血病,存在多个侵袭性真菌病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包括:反复发热而抗生素治疗无效,皮下硬性结节,肺部CT提示结节影、空洞,磁共振成像提示肝、脾、肾散在低密度灶(T2加权),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阳性,均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确诊后,2例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抗真菌治疗超过4周,并在临床症状好转、中性粒细胞恢复及影像学提示病灶好转或无进展情况下恢复化疗,同时予口服伏立康唑维持治疗,随访6~12个月,播散性曲霉菌病达治愈标准.1例白血病持续完全缓解,截至随访结束仍生存;1例因家属要求暂停化疗,白血病复发死亡;1例因治疗无效或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多次调整抗真菌治疗方案后感染仍无法控制,且因长时间暂停化疗,白血病复发,最终死亡.结论 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反复发热,并有多发皮下硬性结节、肺部结节或空洞、肝脾肾散发性低密度灶、GM试验阳性,应考虑合并播散性曲霉菌病.有效且足疗程的抗真菌治疗,并在适当时机兼顾化疗,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