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杭白菊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确定杭白菊总黄酮的优选超声提取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 ,考察溶剂量、提取次数、超声时间、溶剂浓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用分光光度标准曲线法测定含量。结果 :所考察的因素中 ,杭白菊总黄酮的提取影响程度为 :溶剂浓度 >提取次数 >溶剂量 >超声时间。结论 :超声提取的最佳条件为 :A2 B2 C3 D3 。与常规的提取方法相比 ,具有提取时间短、简单、收率高无需加热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杭白菊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其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杨俊  蒋惠娣  徐娟华 《中草药》2002,33(11):988-990
目的:确定杭白菊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并考察总黄酮含量随杭白菊不同采摘时间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及提取次数对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条件,然后在该条件下对同一种植区域,不同时间采摘的抗白菊进行总黄酮提取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在所考察的因素中,对杭白菊黄酮提取影响程度为: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不同时间采摘的杭白菊,其总黄酮含量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杭白菊黄酮最佳条件为:75%乙醇,100℃水浴回流提取3次,每次1.5h;杭白菊总黄酮含量与采摘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3.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沙棘总黄酮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超声、索氏及回流提取三种方法的黄酮得率,确定最佳沙棘黄酮提取方法,再确定该法萃取沙棘黄酮的最优工艺条件。方法:通过单因素和L-9(3-4)正交实验设计进行提取工艺优化。结果:超声法优于索氏和回流提取法,超声法最优工艺为:提取功率60W,甲醇提取2次,每次1h,料液比1:8。结论:超声提取法具有黄酮产率高、省时、简便、溶剂用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正交设计研究文冠木总黄酮提取工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正交试验优选了文冠木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组为A1B1C3D4,即加药材4倍量的45%乙醇,浸泡12h,回流提取3次,每次2h。该工艺省时,且得率较高94.53%。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骆驼刺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浓度的乙醇、溶媒体积和提取次数对骆驼刺总黄酮回流提取的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结果 骆驼刺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即40%乙醇,料液比1:15,提取2次.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该药材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交设计研究广枣总黄酮提取工艺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目的:为广刺总黄酮提取工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结果:最佳提取工艺组为A1B1C2D2,即加药材8倍量的70%乙醇,回流提取1h,共提取2次,考察结果显示,撮次数2次时叫黄酮提取率提高到92.28%。结论:乙醇提取法优于水提取法,乙醇浓度和溶剂倍量因素对黄内酮溶出含量影响极大,应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7.
正交设计优化野菊花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化超声提取野菊花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以野菊花总黄酮得率为指标,对乙醇浓度、超声温度、超声时间、料液比等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超声时间>超声温度>乙醇浓度>料液比。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质量分数60%乙醇,料液比1∶30(g/mL),在60℃下,超声提取40min,在此最佳条件下,总黄酮得率为4.60%。  相似文献   

8.
正交试验法选优菟丝子总黄酮提取工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郭澄  张纯 《时珍国医国药》1999,10(3):187-188
用正交实验法对菟丝子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探讨,实验确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用8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6h。  相似文献   

9.
为了从迎春花中提取总黄酮,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迎春花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考察了浸提用水的pH值,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液料比5个因素对迎春花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确立了迎春花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用pH=10的稀碱水作溶剂,液料比30:1,浸提温度为95℃,回流提取1次,提取时间为每次80min.  相似文献   

10.
正交试验法优选菟丝子总黄酮提取工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正交实验法对菟丝子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探讨。实验确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用8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6h。  相似文献   

11.
药用白菊花新品种选育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8,他引:13  
目的 :通过对药用白菊花 4个栽培类型的性状观测和产量比较 ,以期为药用白菊花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及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 ,结合方差统计分析方法 ,对白菊花 4个栽培类型的产量和主要植物学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 :白菊花 4个栽培类型在植物学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 ;单株头状花序 (即花头 )的数量是构成白菊花产量的主要因素 (r=0 .92 5 ) ;产量以“红心菊”和“小白菊”显著高于“大白菊”和“长瓣菊”。  相似文献   

12.
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总黄酮动态积累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目的:研究药用菊花总黄酮花期动态积累,为药用菊花总黄酮资源合理利用及最佳采收期确定提供依据。方法:测定不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花期不同时期的总黄酮含量,确定其总黄酮成分动态积累过程。结果与结论:药用菊花在舌状花开放50%管状花开放30%或者舌状花开放70%管状花开放50%,不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总黄酮积累普遍达到较高的水平。只有少数类型在舌状花、管状花全部开放时总黄酮积累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3.
贡菊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目的 :研究贡菊的化学成分。方法 :色谱等方法分离 ,波谱等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3个黄酮类化合物 ,为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 结论 :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贡菊中获得。  相似文献   

14.
安徽药菊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研究安徽药菊茎尖组织培养技术 ,建立最佳培养条件。方法 :取药菊的茎尖 0.5mm左右 ,分别在不同的培养基中培养 ,诱导其为完整植株。结果与结论 :以MS+6-BA 2mg·L-1+NAA 0.2mg·L-1为茎尖诱导培养基较好 ,40d后 ,芽诱导率达 80%以上 ;以MS+6BA2mg·L-1+NAA0.5mg·L-1为芽增殖培养基 ,25~30d后 ,芽增殖系数达 4~7倍 ;生根培养基以MS +NAA 0.5mg·L-1为宜 ,生根率 100% ,根系粗壮 ,移栽易于成活。  相似文献   

15.
超声循环法提取连钱草总黄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在超声条件下寻找提取连钱草总黄酮的优化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以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提取温度、溶剂体积分数为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选择L9(34)正交表,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做为评价指标。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800 W,超声时间90(45,45) min, 提取温度40 ℃,溶剂浓度65%。最佳提取条件下总黄酮的质量分数为5.228%。结论:以乙醇为溶剂,采用超声循环提取技术提取连钱草中总黄酮,提取温度低,时间短,提取效率高,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黄酮类成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目的:研究药用菊花中主要黄酮组分,对药用菊花质量进行评价,同时对其不同黄酮成分动态积累进行测定。方法:稀酸水解药用菊花总黄酮提取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主要黄酮苷元的含量进行比较测定。结果和结论:桐乡菊花类型中特种亳菊总黄酮、槲皮素和芹菜素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9.81%,4.17‰,17.02‰,射阳红心菊木犀草素质量分数最高为6.84‰;江宁菊花类型中特种亳菊总黄酮质量分数最高为7.59%,异种大白菊槲皮素质量分数最高为2.78‰,射阳小白菊木犀草素质量分数最高为4.27‰,济菊芹菜素质量分数最高为11.20‰。不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中不同黄酮类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相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在不同产地黄酮类成分含量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药用白菊花4个栽培类型农药与重金属残留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目的 :通过对药用白菊花 4个栽培类型重金属与农药残留的比较研究 ,为药用白菊花品种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高效色谱仪对药用白菊花 4个栽培类型重金属与农药残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 :农药与重金属残留因栽培类型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 ,但均符合国家外经贸部颁布的《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2 0 0 1年 )。  相似文献   

18.
药用白菊花4个栽培类型内在质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4,他引:15  
目的:通过对药用白菊花4个栽培类型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为药用白菊花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绿原酸、总黄酮、挥发油成分为检测指标,对栽培在同一生境下的白菊花4个栽培类型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绿原酸、总黄酮、挥发油含量因栽培类型或加工方法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