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尤怡论治中风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怡 ,字在泾 ,江苏吴县人 ,清代著名医家。幼习儒业 ,长精于医 ,而治病处方 ,一以仲景为宗 ,以其道活人。所著之一《金匮翼》,条分缕析 ,祖述仲景遗意 ,荟萃各家学说 ,参以论断。其中所论中风 ,强调按病期、临床表现辨证论治 ,立有开关、固脱、泄大邪、转大气、逐痰涎、除热风、通窍隧、灸腧穴等八法 ,发前贤未言之奥 ,论中风治疗之则 ,颇有建树。近贤张山雷名著《中风诠》所列治疗八法 ,即本此而略加修正。兹综其所述 ,介绍于下。1 三个特点尤氏对中风的论治 ,有三个特点 :一是认为中风之为病 ,有外感之风 ,亦有内生之风 ,而“无论贼风…  相似文献   

2.
出血性中风的证治经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风为内科急症。稽其病机,历代诸说纷纭,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痰,王履则创“中风非风”之说,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则遵《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旨,倡导“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之论。当代医家以及教科之书,则把出血性中风  相似文献   

3.
气血逆乱是中风的主要病机,据此归纳了中风治血八法,即:凉血止血法、平肝活血法、化痰通淤法、益气通络法、养血柔肝法、溫经通脉法、搜逐通经法、益肾通络法。八法辨证使用,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4.
中风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病症,自古以来医家对其多有论述。历数先贤之著,其病机多责风、火、痰、虚、瘀,其脏腑多谓心、脑、肝、肾,治法不一。和法为中医治疗“八法”之一,为中医治法之总则,在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张山雷"中风八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张山雷先生《中风诠》中提出的“中风八法”,即“闭证宜开”、“脱者宜固”、“肝阳宜于潜镇”、“痰涎宜于开泄”、“气逆宜于顺降”、“心液肝阴宜于培养”、“肾阴渐宜滋填”、“偏瘫宜于宣通”在临床“中风”治疗中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风治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舒文 《陕西中医》1989,10(4):164-165
<正> 中风一病,由于历代对其病机认识差异颇大,辨证施法亦仁智不一,虽然清代以后治法趋向调治肝之阴阳、调理气血、濡脉、通络。但就分型施法仍有争议,笔者综合近几年学术见解,拟法八种,虽不能囊括治法研究全貌,或许能基本反映施法规律。八法选用的基本原则中风病变中心在肝,旁及心肾,病证变化莫测,且多虚实夹杂。前贤近哲虽开创众多法门,但还是很难驾驭多变之证型。我以为执法之要在识证用法,根据病证的变化,法随证变。一般而言。如中风阴虚阳亢,虽风阳萌动,但未成肆暴之时,当施滋阴平肝熄风法;若元阳暴动,气升火燔,属痰热蒙闭清窍,当用豁痰开窍启闭法;腑气不通,风阳挟胃肠浊  相似文献   

7.
王硕  齐文升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376-1377
<正>清末民初名医张山雷是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他考证古典医籍,研究各家学说,重视临床实践,于各科均有建树,并编写了多部临床专著。尤其在《中风诠》一书中,对中风病的研究深入详尽,融汇中西,并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治疗中风的八种方法,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性。张山雷认为《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的论述,正是中风病的机理,据此立"闭证宜开、脱证宜固、肝阳宜于潜镇、痰涎宜于开泄、气逆宜于顺降、心液肝阴宜于培养、肾阴渐宜滋填、偏瘫宜于宣通"八法,指出应用时当"判别证情,分析层次"。  相似文献   

8.
金栋 《西部中医药》2010,23(2):9-10
"怒则气逆"除伤肝外,还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即肝气上逆的病理过程而伤脑。以《内经》理论"怒则气上""怒则气逆"等为依据,参以晚清医家如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之观点,来说明"怒则气逆伤脑"的病机,即"怒-肝气上逆-脑"轴系统。其中怒为病因,而肝气亢逆起中介作用,脑为靶器官。从而引起猝暴中风昏厥等病变,出现脑病症状。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择代表性对中风的论治历代医家,分别论述各医家对"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对"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思想的继承方面以刘完素、尤怡、叶桂为代表,其中刘完素认为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为中风病机,主张疗以寒药;尤怡立中风八法,以应仓促之变;叶桂以"阳化内风"立论。对中风论治的发展方面以朱丹溪、王清任、熊笏为代表,其中朱丹溪以"痰热生风"立论,主张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王清任以"元气不足"为指导创制"补阳还五汤;"熊笏认为卫气少衰,为八方邪气所中是中风的病机。  相似文献   

10.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 ,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归属于中医“中风”范畴。1 中风的病因病机中风为内科急症 ,其病因病机 ,历代诸说纷纭 ,河间主火 ,丹溪主痰 ,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非风”理论 ,清代王清任则专以气虚立说 ,爰立补阳还五汤。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总结前人经验 ,遵循《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之旨 ,倡导“肝阳化风 ,气血并逆 ,直冲犯脑”之论 ,明确了“…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系统地梳理张山雷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相关内容。其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涵盖医经研究、脉学研究、各家学说研究、医史文献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等诸多方面。张山雷力主中西医学汇通,精研中医经典,新撰及修订了一些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专著如《中风斠诠》等,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中医药文献。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疗效确切。临床辨治中风后抑郁多责之于肝,因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治疗多从肝论治,以疏肝解郁为治疗大法。在梳理古代中医文献与现代医学文献的基础上,探讨益气温阳法治疗中风后抑郁,为临床辨治中风后抑郁打开思路,提供多维视角。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结合运用治疗中风(中经络)。方法:对40例中风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治疗组痊愈30例,显效3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85%。结论: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结合运用治疗中风(中经络)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柯娟  王俊华  李翠娥 《河南中医》2015,35(1):153-155
目的:观察针刺"灵龟八法"配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锻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灵龟八法",连续治疗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疗程和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疗效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愈显率(75.0%)明显高于对照组(47.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灵龟八法"配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后遗症效果理想,可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5.
对中风病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中风病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最早提出"中风"病名,隋唐将中风、风癔、风偏枯等归为中风,元代王履首次分为"真中风"与"类中风"。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可归纳为风邪致病、火邪致病、痰湿致病、血瘀致病、因虚致病,证候常非单独存在,而是互相兼见。中风病治法也历经了一个探索完善过程,概括有祛风通络法、通腑泄热法、镇肝熄风法、涤痰化浊法、活血化瘀法、滋补肝肾法与扶正祛邪法等。  相似文献   

16.
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专立"中风论",根据病情的轻重,将中风分为中脏、中腑、中血分;创制三化汤、大秦艽汤、地黄饮子,并应用加减小续命汤、至宝丹与灵宝丹、换骨丹治疗中风;论述了用药禁忌及预防中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周慎教授从阴虚血瘀论治中风经验浅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蒋军林  周慎 《中医药导报》2007,13(11):12-13,20
文章阐述了周慎教授论治中风的经验,周慎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无非虚实二端,虚主要责之于阴,实主要归咎于瘀,阴虚血瘀是中风的基本证型,然证有轻重之分,主从多少之别,有风火痰气之兼,治疗上以滋阴活血通络为基本治法,制柔肝通络汤为基本方,同时结合辨病、对症、"三因"制宜,灵活变通论治,临床疗效显著。提示阴虚血瘀是中风的基本证型,滋阴活血法是治疗中风的重要治法,柔肝通络汤是治疗中风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8.
中风之症有多种治疗方法,本人在临床治疗中,以传统的针灸疗法"巨刺"法,治疗中风疑难症,取得较好疗效,方法有头针"对刺",体针穴位对刺法等,采用"补左泻右"、"泻南补北"、"补虚泻实"等手法,试图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病体康复,并举疑难病症一例,加以分析研究,以冀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通过深入中医典籍,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中医病名、病位进行探源溯流,分类整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古代名称有瘫风、偏枯、拘挛、挛急等,现代名称"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具有较好的科学性,为简便起见,可简称为"中风痉挛"。中风痉挛的病位在于筋、肝以及肝之经、阳明经、机关等,以筋与肝为主。  相似文献   

20.
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位、病机及治疗方法的新见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文献及临床实践,笔者发现既往教科书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中风理论存在一些失误;并提出相应的观点。①中风的关键原因是"痰瘀故邪",不是"风、火"。②"风"产生的原因是痰瘀损伤肝血;"火"产生的原因是痰瘀损伤肝血或闭阻心窍使火郁而暴亢。③中风的受病部位在"神",表现为神机障碍,而非在经络。肝魂损伤致口眼歪斜、运动性失语、肢体瘫痪;肺魄损伤致肌肤麻木不仁;肾志损伤致感觉性失语;心包受邪,心神受蒙致神志异常。④"神"损伤为虚证,补气血是治疗中的关键,兼祛邪,平衡阴阳;肝魂损伤补血为主;肺魄损伤养气为主;肾志损伤,填精为主;心包损伤,气血双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