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87年支架置入术应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领域以来,成功解决了单纯PTCA术的急性血管弹性回缩导致再狭窄的问题,但金属裸支架(bare-metal stents,BMS)仍然有约30%的再狭窄率,而药物洗脱支架,特别是雷帕霉素和紫杉醇药物支架的出现,将再狭窄率进一步降至10%以内,随后关于DES与支架内血栓的临床研究显示:雷帕霉素和紫杉醇作为细胞有丝分裂抑制剂,在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同时,也抑制了内皮细胞增殖,从而可能导致支架内血栓甚至支架内再狭窄(in stent restenosis,ISR),本文将对DES再狭窄与支架血栓可能存在的原因和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药物洗脱支架(DES)的诞生和不断优化已经大大提高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随着病例复杂性的增加和DES的超适应证应用,术后再狭窄率正逐年上升。因此,当前DES时代下,支架内再狭窄(ISR)仍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本文将主要就DES置入后ISR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组织病理学及治疗策略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而减少术后再狭窄一直是人们努力的方向。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再狭窄高达39%~67%[1],裸金属支架(bare-metal stent,BMS)置入术后再狭窄可达5%~35%[2],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后再狭窄仍达5%~10%[3]。近些年来出现了预防介入治疗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新技术—药物洗脱球囊  相似文献   

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支架内血栓的基石,CURE^[1]和CREDO^[2]等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已确定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的地位。但近年来,支架内再狭窄(RS)、  相似文献   

5.
张新才 《山东医药》2014,(45):48-49
目的:探讨血浆IP10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行PCI的冠心病患者(均植入冠状动脉支架), PCI术后半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支架内再狭窄且狭窄程度≥参照血管50%患者17例为支架内再狭窄组( ISR组);造影提示支架内再狭窄<50%或无再狭窄患者95例为支架内无再狭窄组( NSR组);另选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胸痛患者10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浆IP10水平。结果 NSR组血浆IP10水平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P>0.05;ISR组血浆IP10水平明显高于NSR组(P<0.05)。结论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血浆IP10水平明显高于支架内无再狭窄者;IP10有可能作为评价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风险的一项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其经历了单纯球囊扩张、金属裸支架及药物洗脱支架(DES)三代介入技术的发展,虽然DES大幅降低了PCI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但患者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依然存在。近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临床实践探索,生物可吸收支架(BRS)应运而生,其在扩张狭窄血管和释放抗增殖药物后,可逐渐降解并被完全吸收,使血管恢复到自然功能状态,已成为PCI新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检索、分析文献总结了BRS的发展历程、应用进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BRS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药物洗脱支架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氯吡格雷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 DES)是近年来介入心脏病学的一项突破性进展,使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再狭窄率大大降低,但同时由于DES置入可以抑制冠状动脉内皮化又有增加支架内血栓形成(stent thrombosis, ST)的风险,且ST临床后果严重,绝大部分患死亡或发生心肌梗死(MI).因此新近提出的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现象由于会影响DES置入术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进而可能增加ST危险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本就氯吡格雷抵抗的概念、发生机理以及临床对策等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药物洗脱支架和再狭窄机制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期杂志刊载了涉及特殊冠状动脉部位介入治疗、电子束CT血流评价再狭窄、炎症因子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效果等相关章。PCI已经进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时代,我们必须正确看待目前的有关DES的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更清醒认识DES置入后再狭窄的机制、评价再狭窄不同指标的真正临床意义,提高我们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水平,进一步改善冠心病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自从Gruentzig于1977年完成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以来,多支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经历了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时代、裸金属支架(BMS)时代和药物洗脱支架(DES)时代。其间既存在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选择及疗效的争议,也伴随着对多支血管病变血运重建策略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本文通过对DES时代多支血管病变血运重建的临床试验分析和探讨。期望对于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药物洗脱支架的希望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诞生及其显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惊人效果再次掀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浪潮,DES将“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合二为一”,既是大胆创举,更是人类智慧和科技高度发达的完美结合。已经获得的研究结果中证实了DES的临床应用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学的一个重要突破并再次将PCI推向新的时代,成为第三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抑制剂(替罗非班)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本文报道2例PCI术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应用替罗非班引起严重血小板减少后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11年3月进行PCI治疗的47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20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15例。分析所有患者冠状动脉的靶血管特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成功率为97.5%,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率为95.6%,其中A、B、C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100%、100%、93.6%。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34支成功率61.8%,严重并发症0.6%。结论 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的成功率均达到95%以上,因此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植入药物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和金属裸支架(baremetal stent.BMS)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36例发病在12 h内或发病超过12 h但仍有胸痛的AMI患者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植入BMS或DES.观察手术成功率、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 136例患者中植入BMS 72例,植入DES 64例,DES组所植入支架的直径明显小于BMS组,而长度则大于BMS组.两组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BMS组总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及靶病变冉血管化明显多于DES组,而心绞痛复发、再发心肌梗死、心功能恶化及心脏性死亡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植入BMS和DES均具有较好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与BMS相比,DES可降低远期靶血管再狭窄和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冠状血管内腔的情况及其与介入治疗方法的关系.方法应用冠脉血管内窥镜观察31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和恢复期)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再通术(PTCR)组14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组10例,支架置入组15例(其中8例行PTCA后置入支架)治疗后即刻及1个月后的冠状动脉内腔血栓的形态、颜色情况.结果在支架置入组中冠状动脉内腔均为附壁内栓,无一例是管腔内血栓;而在PTCR组和PTCA组中管腔内血栓分别占86%和90%,比支架置入组管腔内血栓多(P<0.001).结论通过冠脉血管内窥镜的应用得知,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术在降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及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优于PTCA和PTCR.  相似文献   

15.
支架内再狭窄(ISR)是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远期疗效与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中药因其多效性和安全性,可降低ISR发生率。该文介绍中药干预ISR的基础实验和临床前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金属裸支架(BMS)的应用提高了眦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其再狭窄率仍高达20%~30%,尤其在长病变、小血管病变、完全闭塞、前降支近段病变等发生率高。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出现开创了PCI的新纪元,使术后再狭窄率降至5%~10%。本研究旨在探讨国产DES在冠状动脉初始长病变中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置入支架已成为常规,但金属裸支架(BMS)置入后的再狭窄发生率仍高达20%~30%。药物洗脱支架(DES)出现后大大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DES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8.
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医学领域公认的治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有效手段,但术后冠状动脉(冠脉)再狭窄率高,严重影响了PCI的临床疗效[1]。近些年来,随着药物涂层支架及新  相似文献   

19.
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中冠状动脉内支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CA)中,16例患者因发生冠状动脉内膜剥离,血管急性闭塞及再狭窄而放置冠状动脉内支架,成功15例,认为冠状动脉内支架可有效地防止PTCA术急性并发症(内膜剥离、夹层形成,血管急性闭塞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常用的方法。药物洗脱支架(DES)显著降低裸支架(BMS)早期狭窄率。然而,DES晚期并发症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支架内再狭窄及晚期支架内血栓。近年,病理及影像学证据表明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是支架晚期狭窄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此文系统阐述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