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晓  王富昌 《西部医学》2007,19(2):239-240
探讨中医内病外治机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更新外治方法,有利于中医外治的发展,但外治的基本理论需进一步规范,外治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本文就中医外治概念、方法、机理等作简要探讨,希望对中医内病外治法的发扬光大有所裨益,从而发挥它独有的特色和优势,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医“六郁”之说学术源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震亨以人身诸病多起于郁,气郁然后湿、热、痰、血、食相因为病,创立六郁之说,制越鞠丸通治六郁病证。戴原礼在其论治六郁的基础上,提出"六郁责诸中焦"之说,辨治六郁,须分中外风、寒、湿、热四气之不同;王纶在继承其医学思想的基础上,发挥了杂病以气、血、痰、郁论治的观点;龚廷贤在丹溪治郁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补充证治方药,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整理明代温补派医家赵献可《医贯》学术思想,从医理论述、临床辨治方面进行探析。认为赵献可温补理论根源为命门水火理论,补水火核心方剂六味丸、八味丸为全书方中双魁;善辨水火,善用两方治疗痰病、中风等临床诸病;善研医理,发挥五行学说,提出“五行生克互藏”新说;阐发治郁五法,发挥六郁,提出“治郁从木郁”等新论,推崇逍遥散通治郁病;认为中风是阴虚阳暴绝证,应以真阴真阳为本论治,须参附大剂,速救其阳,继用六味丸、十补丸,补充真阴,并提出调补和预防中风的方法;针砭滥用寒凉之弊。  相似文献   

4.
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率逐年增高而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中医可从多维度对本病进行有效辨治,包括从病因、病机、病性、症状、病类、体质、证候及其多层次综合的角度立法遣方论治。文章主要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辨因论治、辨机论治、辨性论治、辨病论治、辨症论治、辨体论治、辨证论治及各维度的结合,以拓宽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辨治体系,力求在临床化繁为简,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变化,动态辨治,直达病所,发挥以中医思维主导的疗效优势。  相似文献   

5.
李育英  任爽 《河北医学》2011,(11):1558-1560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预防工作,积极倡导"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曾明确提出"不治己病治未病"这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中有治,治中有防,长期以来为保障我国人民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传染病已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其发病急、传播快、来势凶、病情险仍使人们谈病色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徐景藩教授分三型治疗胃病的经验.方法:搜集徐景藩教授治疗脾胃病病案,归纳、分析其证治规律,并举三个典型病例进行详述.结果:徐景藩对脾胃病强调定病、定位、定性,重视腹诊,并将胃脘痛分为中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和胃阴不足证三个主要证型,善于发挥升、降、消、补、润、燥、清、化八法的运用经验,其处方往往是集药治、食疗为一体.结论:徐景藩教授的治脾胃病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著名风湿病专家朱良春教授认为,阳虚失煦、外邪乘虚入侵所致不通为痹证病机关键,故治宜"温"、"通",强调治痹证必须从其本出发,以复壮肾督之阳气、发挥其温柔濡润之功为基本大法。温而通之及发挥虫蚁类药的搜剔窜透的特殊作用使瘀去滞开、经络通畅是朱老临证的特色。从痹证的根本病机着手采用"温通"原则并应用虫类药以开痹通络的方法,可为临床治疗痹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用气、血、痰、郁为纲辨治杂病,始于丹溪,具体内容体现于《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脉因证治》等书籍中。后人逐将之概括为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历代医家又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补充阐发,使得理法方药不断完备,初步形成了独特的杂病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9.
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的肃降.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应重视肺肠并治,脏腑兼顾.肺肠并治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和肠病及部分皮肤病,可收到较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思想,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好防复”三个方面。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在守护学生成长成才、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借鉴“治未病”理念,构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三级防护体系,并以成都医学院为例开展实践探索,为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