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辨脉法篇与平脉篇,详细的论述了切脉的部位,脉的生理、分类、形状、主病,五脏平脉,误治脉象,欲解脉象,死候脉象、以及各种病脉,脉的治法等。因此学习和研究仲景切诊者,都以《伤寒论》为主,很少有入学习和研究《金匮》的切诊。但是仲景的切诊除在《伤寒论》中  相似文献   

2.
麻黄汤证脉象析疑刘承哲王惠琴刘炜(安徽省灵璧县虞姬医院234200)关键词:《伤寒论》;麻黄汤证;脉象中图法分类号:R222.16麻黄汤是《伤寒论》用于太阳伤寒表实证的方剂。关于该方之脉象,大多根据第46条认为是脉浮紧。本文就《伤寒论》有关内容结...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脉象特点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伤寒论》脉象的论述,集中体现了仲景脉学思想及脉诊特点,为后世脉学的发展与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某些脉象的涵义和运用,与后世脉学相比又有其独到的特点。本文对此作初步探讨如下。主病的多重性《伤寒论纲目》指出:“病气之阴阳既成,脉之阴阳必应。”说明病脉是正邪斗争消长,脏府气血盛衰的外在反映。这种反映有其规律性。如浮主表、沉主里、数主热、迟主寒。《洞垣全书·脉诀阐微》指出:“脉理甚微,原非一言可尽;人病多变,又岂一脉能包。”《伤寒论》以其精辟的论述,独到的见解,阐明了脉象主病的多重性,突破了脉象主病的一般性认识,揭示了脉同而病异的病理机制。本文举浮、迟二脉为例,探  相似文献   

4.
用八纲辨证的方法,探讨《伤寒论》脉法与证之间的关系.《伤寒论》虽然不是脉学专著,但其脉法与《内经》、《难经》一脉相承,与八纲辨证密切结合,朴实简明,使后学者见脉知证,具有临床实用性.学习《伤寒论》脉诊,先要明辨常脉,知常达变.分别阴脉阳脉,以察病之性质,治疗之难易.以脉之寸关尺应人体上中下三焦.以脉之沉浮分病之在内在外,在荣在卫,在气在血.着重论述了邪在六经代表脉象以及寒热,气血,虚实之病的脉象的不同特点.疾病在邪正进退,传经,死生,欲愈,也有其典型的脉象可寻.最后强调了脉症合参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伤寒论》丰富的脉学内容,阐述了张仲景平脉定病,以脉示位,从脉求因,籍脉析理,据脉论治以及从脉象判断疾病的传变与预后的设脉特点和脉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原文论述麻黄升麻汤证时,强调"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的脉象特点,成为脉证合参的重要指征,惜其语焉未详,故后世对此颇有争议.从脉象角度来解读本方证,对麻黄升麻汤证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以《伤寒论》的脉法体系为依托,结合临床中对厥阴病脉象的总结,深入挖掘麻黄升麻汤证脉象中"厥"的形成、诊断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此文主要围绕“平脉”的基本概念及“平脉法”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归纳、分析阐发。按照原文编排体例,用串解的方式,依次从平脉大纲、诊脉之法、特异病脉、脉象类别及诸脉主病五个方面,重点解难辞、义,会通《內》《难》《金匱》及六经病篇来讨论“平脉法”的脉法奥旨及脉学思想。认为“平脉法”与“辨脉法”比较,立论偏重于临床脉诊的具体问题,如诊脉辨证的一些具体方法、特异疾患的脉象表现、临证脉象的类别及诸种脉象主病的举例论述等。指出,“平脉法”不但是《伤寒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医古代脉学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付国魁 《河北医学》1996,2(2):171-172
葛根芩连汤证浅析(河北省沙河市医院054100)付国魁"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此为《伤寒论》之第34条,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文中葛根芩连汤,由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承袭了《内经》正常人脉象浮、沉与四季变化相关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生理状态下人体脉位与体格、精神状态有关。作为病脉,浮脉主表证、阳热亢盛证、虚证、痈疡病,提示阳气来复;沉脉主里证、湿邪。浮沉之脉位变化可以反映疾病发展趋势。这些论述对后世浮脉主表证、虚证,沉脉主里证的脉诊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 桂枝汤是《伤寒论·辩太阳病脉症并治篇》之主方,用于太阳病中风证。临床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或浮弱为辨证要点。本方治病广,疗效佳,为《伤寒论》之要方。据统计,《伤寒论》共113方,其中由桂枝汤加减变化而成的方占20余首。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柯韵伯说“此方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头  相似文献   

11.
脉象记载最早见于《内经》,仅描述了脉象的形状,系统地运用于临床首推《伤寒论》。该书对脉象机制分析甚微,对浮脉之记载,内容尤为丰富,有时在四诊中居于首位,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本文兹就《伤寒论》浮脉有关原条文进行讨论,不包括因语法关系省略浮脉记载的条文。不妥之处,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2.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的“读法”篇有以下心得创见:读《伤寒论》不能将“伤寒”二字倒读作“寒伤”,“伤寒论”不是“寒伤论”;反对“三纲鼎立”学说,认为伤寒之“寒”,包含“风”、“寒”两方面,即风寒一体,统一于“寒”;理解太阳病提纲,不要单纯理解为太阳之气病、太阳之经病、手太阳小肠经病、足太阳膀胱经病、太阳之头项病而脉不病;读“太阳病篇”不要拘泥于“太阳之为病”、“太阳病”、“太阳”等字眼,不要拘泥于“传”字、“表”字、“里”字以及“三日阳尽,六日阴尽”,要从整个传变过程中理解太阳病;并通过批驳喻嘉言、黄元御、陈修园,对《伤寒论》原文编次、温病、柴胡证、合病并病、过经不解、中风伤寒、传变、传经等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伤寒论》理论问题中,应结合《内经》、《难经》、《金匮要略》,探索经文内在联系;结合《神农本草经》理解仲景组方规律;参考历代注释,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13.
考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注),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超,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止,十篇皆以同样的字句,同样的格式:“辨××病脉证并治”名篇。仲景为何不以“太阳病”、“少阳病”等名篇,却郑重地添加了“辨”及“脉证并治”的字词呢?这不能不细究之。“辨”,即辨识脉证,也就是我们如何认识疾病的过程。“并治”,即一并讨论其证的治法、治方,也即“论治”。由于受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公元三世纪初的先师仲景,不可能依靠任何物理测试和生化检验的数据来辅助诊断,只能凭借四诊中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脉象和证候,以“六经”和“八纲”为纲领,进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58条的“阴阳自和”,过去一般解释为“阴平阳秘”,是从病机的角度理解,但细考《伤寒论》多条论述“自和”的原文,所表达的均是“脉证”是否相符,而“阴阳自和”更专指寸尺部位的脉象是否阴阳脉相等同,以判断疾病是否向愈.以诊察脉象的角度理解“阴阳自和”,对于临床判断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青龙汤证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伤寒论》中原文38条、39条均论大青龙汤证,而对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及“伤寒,脉浮缓”的认识,诸家各持己见,经分析认为《伤寒论》对外感病的阐论,重在发病、病机与辨证论治。由于人体体质有差异,反应有差别,所以有时也会表现出特殊的情况,大青龙证之表现则有常亦有变。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这部有法有方、承先启后的著作,是医学的宝贵遗产,已为大家公认的事实。其微妙意旨,约略述之如下。辩证大法平脉辨证,是《伤寒论》在《素问·热论》、《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明确的发挥。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为湿病。太阳中暍,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为热病。这就简明扼要的分出了风寒温湿热等五病各个证状。其间有相同的、有不  相似文献   

17.
结脉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节律失常的脉象.但其脉象的具体标准却还未完全统一。《内经》中没有结脉的记载.记载结脉脉象最早的书籍是《难经》。《难经·八十一难》曰:“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指出结脉的脉象是脉来歇止、止无定数。至于结脉的脉率,文中没有提到。直到东汉.《伤寒论·辨脉法》云:“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俞震《古今医案按》按语中的脉学特点及思想,从而丰富中医脉诊的理论体系,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借鉴。 [方法] 以《古今医案按》中530余条按语及部分医案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医经典著作中相关论述,对俞氏按语中的脉学特色进行分析。 [结果] 分析认为,由于时代背景及师承缘故,俞氏辨证以脉诊为中心;根据脉象与药物的规律凭脉用药,同一患者脉象相同则病机未变,症同而脉不同考虑同病异治,若患者无证可辨时,脉诊为用药的可靠根据;判断预后方面,俞氏依据脉象转变评估病情顺逆;同时利用经络循行解释脉象变化,揭示脉象具有时间关联性。 [结论] 《古今医案按》按语中包含了丰富的俞氏脉学思想,为脉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范例,值得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9.
理中丸首见载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及《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治疗伤寒太阳病下利不止,或寒性霍乱之患者。后世医家化丸为汤,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方用药简练,配伍精当,疗效卓著。笔者在临床中,在该方的基础上,创著几方,运用于下利,血症、腹痛、黄疸等病,疗效可靠,兹介绍于下: 下利脓血案  相似文献   

20.
五苓散方原载于仲景《伤寒论》太阳篇,在《金匮要略》中亦有论述,为后世经方学派及时方学派常用方剂之一。伤寒、金匮将五苓散用于太阳病,恶寒发热,或发汗后,口干、口渴、欲饮水、脉浮、小便不利等症,如“太阳病,发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