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氧对新生鼠视网膜血管的影响。方法新生Wistar大白鼠40只,建立高氧诱导的新生鼠模型,心脏墨汁灌注进行视网膜形态学观察,并进行视网膜主干血管直径测量、视网膜周边血管复盖率测定及视网膜新生血管计数。结果视网膜主干血管直径高氧组明显小于空气对照组(P〈0.01);视网膜周边血管复盖率和视网膜新生血管数量高氧组明显高于空气对照组(P〈0.01)。结论高氧诱导视网膜血管的改变可能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张琴  韦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11):1078-1081
目的 研究不同临床用氧方式对新生鼠视网膜血管发育的影响以及相应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的表达以探讨ROP发病机制,为早产儿临床合理用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新生7 d Wistar鼠仔150只,按不同吸氧方式称质量随机分为5组.实验组1: FiO2由75%分5 d逐渐降低直至停氧(每天下降幅度约为10%);实验组2:吸入氧浓度( FiO2 )5 d逐渐由30%升高至75%后突然中断吸氧.实验组3:持续吸75%高氧5 d后骤然停氧;实验组4:持续吸75%高氧5 d后分5 d逐渐降低FiO2 直至停氧;对照组:置于同实验条件下的空气中饲养.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法)了解视网膜血管形态改变;眼球切片(HE法)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增生和发育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5组标本视网膜各层VEGF的表达,并进行视网膜组织内VEGF的含量,血管内皮细胞核两者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视网膜铺片和眼球切片HE染色显示实验组2、3视网膜存在缺氧并出现异常新生血管生成的类似ROP表现.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缺氧后视网膜组织内VEGF的表达明显增加,主要分布在视网膜节细胞层和内核层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细胞质和细胞核中.视网膜新生血管芽细胞核数(以与内界膜相关联的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C表示)与视网膜组织VEGF含量呈正相关(r=0.807,P<0.01).结论 吸入高浓度氧后突然停氧可严重影响新生鼠视网膜血管的发育,产生类似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病变.因此临床上应严密监测用氧情况,采取逐渐降低氧浓度的吸氧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经济,简易的方法制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可量化动物模型.方法:新生鼠仔44只称重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于出生后7d置于75%±1%氧箱内饲养5d然后回到正常空气饲养5d,对照组于正常环境饲养.ADP酶法视网膜铺片了解视网膜血管的改变,组织切片HE染色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免疫组化法观察视网膜各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结果:持续高浓度氧使鼠仔视网膜血管收缩变窄甚至闭塞,视网膜中央部大片无灌溉区,相对缺氧使视网膜大血管明显扩张、迂曲,大量结构异常的新生血管形成.实验组平均每个切面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为(32.800 0±0.767 8)个,对照组平均为(2.750 0±0.716 4)个,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VEGF染色较实验组减弱.结论:该模型可重复性强、稳定性高、可定量研究.是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相关治疗的合适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抑制剂GM6001对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高氧使7日龄SD大鼠视网膜血管阻塞,建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模型,然后在玻璃体腔内注射100、75、50、25 μmol/L GM6001和150 mmol/L NaCl溶液(高氧对照组)各0.5μL,正常空气条件下玻璃体腔内注射150 mmol/L的NaCl溶液0.5 μL为正常对照组.行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法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的改变;RT-PCR半定量检测VEGF mRNA和MMP-2 mRNA.结果 GM6001治疗后两层血管网有不同程度地改善,其中75 μmol/L GM6001组显示两层血管网结构清晰,形态基本正常.除50 μmol/L和25 μmol/L GM6001组间VEGF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VEGF mRNA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氧对照组与各组间MMP-2 mRNA表达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M6001可抑制视网膜病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表达规律.方法:①动物模型制作:将生后7d的健康C57BL/6 J小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氧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于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不做任何处理;高氧组将生后7d小鼠连续放氧箱5d后回到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两组小鼠均在出生后17 d处死,摘取右眼制作标本,采用HE染色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来判断ROP模型的制做是否成功.②将生后7d的健康C57BL/6 J小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氧组,每组32只,两组均分别于生后12、14、17、19 d各处死8只,摘取右眼制作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HE染色:正常对照组切片中突破视网膜内界膜长入玻璃体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平均为(1.71±0.472),高氧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25.56±2.4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免疫组织化学法见VEGF的表达主要位于视网膜内界膜附近,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高氧组视网膜中VEGF的表达12 d最低,14 d已增高,17 d时达到高峰,19 d下降,对照组12~19 d波动不明显.结论:①本实验采用的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原因相似,可重复性高,可进行定量研究,是研究ROP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②VEGF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模型中的形成过程中,早期高氧使VEGF下调,引起血管退化,而随后的缺氧又使VEGF上调,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因此,VEGF的异常表达,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抑制剂GM6001对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高氧使7日龄SD大鼠视网膜血管阻塞,建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模型,然后在玻璃体腔内注射100、75、50、25μmol/L GM6001和150 mmol/L NaCl溶液(高氧对照组)各0.5μL,正常空气条件下玻璃体腔内注射150 mmol/L的NaCl溶液0.5μL为正常对照组。行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法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的改变;RT-PCR半定量检测VEGF mRNA和MMP-2 mRNA。结果GM6001治疗后两层血管网有不同程度地改善,其中75μmol/L GM6001组显示两层血管网结构清晰,形态基本正常。除50μmol/L和25μmol/L GM6001组间VEGF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VEGF mRNA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氧对照组与各组间MMP-2 mRNA表达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M6001可抑制视网膜病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高氧诱导新生鼠视网膜病变中血管生成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ar新生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高氧诱导组、高氧对照组和高氧雌激素组。采用高氧诱导法建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模型,对后两组分别皮下注射17β-雌二醇及磷酸盐缓冲溶液,视网膜苏木素-伊红染色,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视网膜中TNF-α的表达。结果在第5天,各组视网膜切片中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及视网膜TNF-α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在第10天,高氧诱导组和高氧对照组视网膜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明显增多,高氧雌激素组则明显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高氧诱导组和高氧对照组视网膜中TNF-α的表达增强,而高氧雌激素组则明显减弱。结论在高氧诱导新生鼠视网膜病变中,TNF-α在视网膜上的表达增强,雌激素可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对TNF-α的抑制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素(endostatin, ES)对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细胞骨架蛋白Tubulinβ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试验分为高氧组、ES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新生C57BL/6小鼠.通过高氧的方法建立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ES治疗组小鼠分别于出氧箱后12 h、36 h随机选择一侧眼球玻璃体腔内注射1 μg ES.对照组小鼠在正常氧环境中饲养.提取3组小鼠视网膜总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定量检测Tubulinβ mRNA在3组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 RT-PCR结果显示氧致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Tubulinβ mRNA的表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4±1.35) vs (4.58±1.17)lg拷贝数/μg,P<0.05];ES作用后Tubulinβ mRNA的表达减少[(3.44±0.96)lg拷贝数/μg],与高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可以抑制Tubulinβ mRNA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这可能与ES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动物模型,研究alphaA-和alphaB-晶体蛋白在其视网膜组织中的mRNA定量表达及定位分布特点。方法:选取34只C57/BL小鼠于出生后7 d(P7)置于(75±5)%高氧状态下饲养5 d,后回到正常环境中;另选取34只同日龄幼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素血管灌注及视网膜铺片法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并行Real time RT-PCR检测alphaA-和alphaB-晶体蛋白mRNA在氧诱导模型鼠和正常视网膜组织中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这两种晶体蛋白在视网膜组织中的定位分布情况。结果:实验组鼠的视网膜血管形态特征为相对低氧状态下5 d后(P17)在其视网膜中周部有血管区和无血管区交界处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出现周边渗漏。实验组alphaA-晶体蛋白mRNA在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20.378,P<0.01);实验组alphaB-晶体蛋白的表达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95,P>0.05)。两种alpha-晶体蛋白阳性细胞均表达在神经节细胞、内核及外核细胞层。结论: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组织中,alphaA-和alphaB-晶体蛋白在视网膜组织中表达具有时空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种经济实用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判断方法。【方法】将鼠龄为 2d的SD幼鼠 2 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实验组动物置于 80 %高浓度氧环境中饲养 1 0d后转至自然空气中继续饲养 ,而对照组动物则一直置于自然空气中饲养。在鼠龄 2 0d时无痛处死幼鼠 ,取眼球作病理切片 ,计数其视网膜新生血管芽细胞核 ,比较分析其结果。【结果】实验组视网膜新生血管芽细胞核数目达到 (1 91 1± 1 5 7)个 ,远远高于对照组的 (37 2± 2 3 5 )个 ,二者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别 (P <0 0 1 )。【结论】高浓度氧能短时间内有效诱导SD新生幼鼠视网膜新血管芽的生长 ,成功构建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 ;病理组织切片是一个经济有效的判断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构建成功与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041 8 61 高氧诱导新生鼠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 /石文静…∥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 2 0 0 4 ,7( 3) —1 68~ 1 70目的 :建立早产儿视网膜病 (ROP)的动物模型 ,为研究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选择 7日龄新生小鼠 5 4只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 2 7只 ,在氧浓度为 75 %的密闭容器中生长5d ,然后回到正常空气中 ;对照组 2 7只 ,吸室内空气。观察两组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铺片经ADP酶染色 ,以了解视网膜血管的改变 ;视网膜切片经常规HE染色 ,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 ,以定量反映视网膜血管的增生情况。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MMP-2在新生小鼠模型中的表达,探讨MMP-2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7日龄C57BL/6J小鼠置于75%&#177;2%高氧环境中,5天后再置于正常空气环境中,建立高氧诱导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小鼠模型。于鼠龄17天时处死动物并摘除眼球,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MMP-2在对照组和高氧组的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16.33&#177;4.13和21.12&#177;6.29,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160,P〈0.01)。结论MMP-2可能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新生血管生成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高氧诱导C57BL/6J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观察CD105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方法:取出生后7 d的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氧组,每组20只.采用高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建立动物模型,H-E染色观察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情况,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D105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表明,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建立成功.高氧组小鼠CD105显著表达,积分光密度为(9 985.63±1 016.28)/鼠,阳性染色面积为(14 246.61±6 052.29) μm2/鼠,而正常对照组仅有微弱表达[积分光密度为(1 625.36±638.44)/鼠,阳性染色面积为(3 619.31±1 760.03) μm2/鼠],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D105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可能有一定作用,其检测对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定性、定量评估及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高氧致慢性肺疾病(CLD)新生大鼠肺组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动态变化及卡托普利的保护机制.方法 足月新生Wistar大鼠2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0只.模型组、盐水对照组及卡托普利治疗组将足月新生Wistar大鼠(连同母鼠)置于氧舱内持续吸入高浓度氧(FiO2:0.9)21 d造成高氧肺损伤模型,空气对照组吸入空气;卡托普利治疗组于生后7 d起经胃管灌服卡托普利30 mg·kg-1·d-1,盐水对照组每天经胃管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每组分别于实验开始后的第1,3,7,14,21 d随机各选取6只麻醉后处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组织TGF-β1的含量,用日产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CE活性,用放免法测定Ang II的含量.采用RT-PCR检测肺组织ACE、AngⅡ、TGF-β1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并同时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4组肺组织ACE、AngⅡ和TGF-β1的含量及mRNA表达在实验后1,3.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盐水对照组14 d明显升高,21 d达高峰,与空气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0.01);卡托普利治疗组14和21 d与模型组、盐水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或0.01),但仍高于空气对照组(P<0.05).模型组、盐水对照组实验后1d肺组织形态学同空气对照组,14 d出现肺组织纤维化改变,21 d出现严重纤维化.卡托普利治疗组肺组织纤维化病变明显减轻.结论 高氧致CLD新生大鼠肺组织ACE、AngⅡ、TGF-β1含量及mRNA表达在高氧后14和21 d明显增高,同时肺组织出现纤维化改变,应用卡托普利干预后上述指标明显低于模型组及盐水对照组,肺纤维化病变明显减轻,表明卡托普利对高氧肺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朱赫  朱丹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1):14-16,129
目的:探讨一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生后7d的健康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氧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于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高氧组将生后7 d小鼠放氧箱5 d后,回到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两组小鼠均在出生后17 d处死,摘取右眼制作标本,采用HE染色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来判断ROP模型的制作是否成功。结果:HE染色:正常对照组切片中很少见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长入玻璃体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平均每张切片中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1.71±0.472)个。高氧组可见较多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平均每张切片中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是(25.56±2.442)个,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实验采用的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与早产儿视网膜病相似,可重复性高,并可进行定量研究,是研究ROP发病机制及治疗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Toll样受体9(TLR9)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在OIR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7日龄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OIR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对照组小鼠于正常空气中饲养;OIR组小鼠置于含体积分数(75±2)%氧气的高浓度氧箱中饲养5 d,然后再放回正常空气中饲养5 d制备OIR模型。2组小鼠均于出生第17天处死,取眼球,采用视网膜铺片法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情况,验证造模是否成功。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视网膜中HMGB1和TLR9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完全血管化,自视盘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均匀分布,血管形态及走形正常。OIR组小鼠视网膜中央处可见血管闭塞区,闭塞区周边可见大量新生血管簇,视网膜血管走形迂曲。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各层间结构整齐,HMGB1蛋白呈红色,主要表达于神经节细胞层,在内核层及外核层可见少量表达;OIR组小鼠视网膜增厚,各层间结构紊乱,组织紧密度降低,HMGB1蛋白在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表达。对照组小鼠视网膜中TLR9蛋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浓度氧(60%O2)暴露对新生小鼠发育的影响及损伤,并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新生鼠慢性肺部疾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30只新生雌性KM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对照组置于空气中(FiO20.21);实验组置于封闭氧箱中(FiO20.6),制备中浓度氧致新生雌性小鼠BPD模型,记录吸氧后2 d、7 d、14 d、21 d、28 d小鼠体重,应用HE染色观察不同时间点HE染色肺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技术观察TGF-β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小鼠体重吸氧7 d后明显降低,HE染色下正常肺泡结构消失、肺泡融合、肺泡间隔增厚。高氧暴露72 h后,TGF-β1的表达升高,随着吸氧时间的增长TGF-β1的表达逐渐升高。结论:持续较高浓度吸氧可致新生雌性小鼠生长障碍和肺泡化阻滞,出现类似人类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肺部改变。TGF-β1在肺纤维化的发生和持续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OX-2)调节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将乳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IR模型组以及COX-2选择性抑制剂NS-398组(每组18只乳鼠).正常对照组小鼠生长于正常空气氧浓度(21%),OIR模型组和NS-398组小鼠于出生后第7天放置于高浓度氧环境(75%)生长,第12天调整氧浓度为正常.NS-398组小鼠于出生后第12~17天每日腹腔注射10 mg/kg NS-398.于第17天,获取3组视网膜标本,采用常规病理学检查在光镜下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Real-time PCR以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视网膜组织中COX-2、VEGF和PI3K/Akt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病理切片未见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OIR模型组和NS-398组均出现与内界膜相连的新生血管,以OIR模型组为甚.COX-2、VEGF和PI3K/Akt在正常对照组均存在一定表达,在OIR模型组呈强表达,在NS-398组的表达明显低于OIR组,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3组间COX-2、VEGF的吸光度值、mRNA和蛋白相对量及PI3K/Akt的蛋白相对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COX-2表达受到抑制后通过下调VEGF的表达减少OIR模型中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在此过程中涉及到PI3K/Akt信号通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TGF-β1在高氧致慢性肺疾病早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及蛋白在高氧致早产鼠慢性肺疾病(CLD)中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高氧诱导早产鼠CLD模型,60只早产鼠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应用免疫组化及RT-PCR技术测定肺组织TGF-β1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肺组织TGF-β1mRNA水平3 d增加,14 d达高峰,21 d仍高于对照组.实验组TGF-β1蛋白表达水平7 d增加,21 d达高峰.结论:TGF-β1的过度表达可能在高氧诱导CLD的肺发育障碍及间质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源性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 EPO)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小鼠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32只7日龄C57BL/6J鼠随机均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OIR组、OIR+0.9%氯化钠溶液组、OIR+rh EPO 10 IU组、OIR+rh EPO 50 IU组、OIR+rh EPO 100 IU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5组采用将7日龄鼠在(75±2)%的高氧环境中饲养5 d,随后转至正常空气中再饲养5 d的方法建立OIR模型。3~6组分别进行0.9%氯化钠溶液和rh EPO(10、50、100 IU)腹腔内注射,自生后7 d开始每日注射一次,共5 d。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法和HE染色法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情况;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VEGF、e NOS、n NOS mRNA和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视网膜中均有大量新生血管生成,并可见血管的扩张、扭曲、闭塞;rh EPO治疗组中新生血管进一步增多,血管扩张更加显著。rh EPO的治疗加重了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并使视网膜组织中VEGF、e NOS、n NOS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外源性rh EPO加重了OIR小鼠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并使视网膜组织VEGF、e NOS和n NOS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