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肾上腺隋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这种肿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1]。  相似文献   

2.
非典型嗜铬细胞瘤及其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是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旁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的肿瘤,瘤组织可阵发性或持续性地分泌多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  相似文献   

3.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和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肿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儿茶酚胺,进而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男性略多于女性,以20~40岁好发。  相似文献   

4.
嗜铬细胞瘤是发生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嗜铬组织的肿瘤,能持续或间断地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物质如肾上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代谢紊乱.约85%的嗜铬细胞瘤为良性,故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唯一的治疗方法;但增高的血压使得该手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做好手术期血压的监测和护理对手术的成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嗜铬细胞瘤约90%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其他部位为异位嗜铬细胞瘤,多见于交感神经节、肠系膜下静脉、膀胱等部位.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过多使临床出现陈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头晕、出汗、心悸等症状.肿瘤切除后儿茶酚胺含量骤减等可使血压显著降低,甚至可引起死亡.麻醉管理过程中应高度重视高血压危象、心律失常及低血压的发生[1].现将1例异位嗜铬细胞瘤围术期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发生于肾上腺髓质、腹膜后嗜铬体(Organ of Zucker-kandl)或交感神经节等嗜铬细胞成团聚集之处。据文献报导,90%的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而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多见于腹膜后。胸腔内嗜铬细胞瘤则极少见,绝大多数是在手术或屍体解剖时方得到确诊。作者等  相似文献   

7.
嗜铬细胞瘤是肌体嗜铬性组织内生长出来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约90%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其余发生于交感神经节或副交感神经节等部位。能引起阵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及代谢异常等一系列症状,麻醉处理比较困难,手术危险性大、死亡率高。我院1992~2008年对10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实施了手术,现将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嗜铬细胞瘤是临床上较少见的功能性肿瘤,发生在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嗜铬组织的肿瘤,90%以上为良性,该瘤细胞可阵发性或持续性地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从而引起阵发或持续性的高血压以及一系列代谢紊乱征候群,病情凶险,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治嗜铬细胞瘤唯一有效的措施,但手术并发症多,有一定的风险[1].  相似文献   

9.
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和体内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此病过去发现的较少,患者常被误诊为一般性的高血压,随着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近来已较多发现。本文分析本院自1958年至1977年3月所治疗的50例嗜铬细胞瘤。临床资料一、发病率50例嗜铬细胞瘤,约占同期高血压住院病人的1%。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令最小12岁,最大72岁(表1)。  相似文献   

10.
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性组织内生长出来的一种能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约有90%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其余发生于交感神经节或副交感神经节等部位。由于肿瘤细胞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尤其在麻醉诱导插管、肿瘤探查、剥离时易发生高血压危象,严重心律紊乱,切除肿瘤后又可能导致严重的低血压。其手术安全性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现对26例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肿瘤切除的麻醉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范志强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2):1018-1018
<正>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性组织内生长出来的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约有90%位于肾上腺髓质,其余发生于交感神经节或副交感神经节等部位。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过多是嗜铬细胞瘤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由此可产生一系列与此相关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循环系统的急剧不稳定,手术和麻醉处理较为特殊。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以  相似文献   

12.
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旁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嗜铬组织的肿瘤 ,通过病史、临床与生化检查 ,多数可做出定性诊断 ,CT检查的目的是提供定位诊断并鉴别良恶性病变。本文对我院 1993— 2 0 0 0年收治的 11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和CT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5例 ,女 6例 ,年龄 35~ 71岁。均有高血压病 ,3例为阵发性高血压 ,8例为持续性高血压阵发性加剧 ,其中 2例伴有代谢紊乱 ,曾被误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糖尿病。所有病例测定 2 4h尿 3-甲基 - 4-羟基苦杏仁酸 (VMA) ,8例明显升高。 5例行酚妥拉明…  相似文献   

13.
戴丽 《九江医学》2009,24(3):52-53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属于儿茶酚胺症中的一类,其来源于肾上腺髓质及交感神经系统或其他的嗜铬组织,其中大多数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由于这种瘤组织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从而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一旦确诊,首选手术治疗,通常可达到治愈的目的。在治疗中血压波动及血容量减少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复杂而凶险,做好围术期护理至关重要。我院自2003年至2008年收治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12例,均通过手术摘除瘤体,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魏渭  苟杰  汤化民  林伟 《四川医学》2018,39(12):1380-138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在鉴别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腺瘤中的价值,提高影像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2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18例腺瘤,对两组病例的CT图像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肿瘤大小、密度、强化方式、有无肿瘤血管、有无钙化及坏死囊变。结果嗜铬细胞瘤平均最大直径(4. 26±1. 45) cm,腺瘤平均最大直径(2. 81±1. 63)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嗜铬细胞瘤的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平均CT值均高于腺瘤(P<0. 05)。5例嗜铬细胞瘤见肿瘤供血血管,8例见坏死囊变区; 1例腺瘤见肿瘤血管,2例见囊变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1例嗜铬细胞瘤及3例腺瘤见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腺瘤具有一定特征CT表现,MSCT增强扫描对于两者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嗜铬细胞瘤为功能性肿瘤,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约10%发生在肾上腺以外交感神经节或副神经节的嗜铬组织内,其中发生在膀胱者更为罕见。膀胱嗜铬细  相似文献   

16.
<正> 嗜铬细胞瘤系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和肾上腺外嗜铬组织的肿瘤。肿瘤组织阵发性或持续性分泌过多儿茶酚胺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除高血压为主要表现外,还可有其它多系统(如心血管系、神经系、消化系等)以及代谢紊乱的症状。就危象而言,嗜铬细胞瘤可发生高血压危象、低血压危象、或高血压与低血压交替发生,即有学者称之为儿茶酚胺危象或嗜铬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副神经节瘤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副神经节瘤54例,其中47例为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瘤。7例为发生在肾上腺外的副神经节瘤,2例位于颈动脉体部,3例位于腹主动脉旁,1例位于膀胱,1例位于心脏。48例行CT检查,24例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CT或MRI征象。结果: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直径常为3~5.5cm,肿瘤CT表现为中等密度,密度不均,强化明显。MRI表现为T1WI呈类似肝组织的信号强度,T2W1高于肝组织的信号强度。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结论:副神经节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可确诊。  相似文献   

18.
嗜铬细胞瘤多发生在年轻人。大多数为良性肿瘤,约6%~10%为恶性肿瘤。它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及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嗜铬细胞是分泌和贮存儿茶酚胺类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索)的场所。这种肿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和阵发性高血压及多个器官功能和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9.
B超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合并膀胱内嗜铬细胞瘤1例报告克山病研究所关承华邓晶赵焕喜钟学宽二院门诊B超室金立德嗜铬细胞瘤多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少数发生于肾上腺外交感神经节分布的区域[1]。现将1例首先经B超诊断,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合并膀胱...  相似文献   

20.
李建斌  谢家恩  张辉  邓元明 《西部医学》2018,30(12):1856-1859
【摘要】目的 探讨CT检查对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 对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6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原发性肾上腺肿瘤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肿瘤类型CT表现特征,并测量其平扫、动、静脉期增强扫描CT值。结果 60例原发性肾上腺肿瘤均为单侧病变,皮质腺瘤钙化率与嗜铬细胞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腺瘤边界清晰、规则形态、均匀密度比率均显著高于嗜铬细胞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皮质腺瘤多显示为轻中度均匀强化,嗜铬细胞瘤及皮脂腺癌均为不均匀明显强化,节细胞神经瘤显示轻度不均匀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4例; 皮质腺瘤、嗜铬细胞瘤肿瘤大小分别为100~1071cm、331~1965cm;皮质腺瘤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平均CT值均显著低于嗜铬细胞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类型肾上腺肿瘤CT征象各异,且因其组织成分各异而呈现不同的CT值,肿块密度、强化程度等可作为原发性肾上腺肿瘤诊断与鉴别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