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卒中发生率及颅内血管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84例TIA患者ABCD2评分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影像资料,根据ABCD2评分分为评分≥4分组(中高危组)和<4分组(低危组);根据MRA评估分为脑血管狭窄≥50%组和狭窄<50%组.评价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血管狭窄≥50%组与血管狭窄<50%组比较,ABCD2评分≥4分的比率增高;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的患者比率增高;脑血管狭窄≥50%组与脑血管狭窄<50%组比较,前者TIA后2 d内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ABCD2评分≥4分MRA显示颅内血管狭窄率高,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的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率高,颅内血管狭窄≥50%组TIA后2 d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92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将30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2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未进展患者68例纳入对照组,单因素分析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对有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并采用ABCD2评分法观察短暂性脑梗死患者30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症状持续时间、颅内动脉狭窄等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症状持续时间≥60 min、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均为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P0.01)。不同ABCD2评分,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不但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还有症状评分等项目,临床使用方便,结合影像学检查将提高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转化为脑部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1月~2011年7月我科住院的TIA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年龄、性别、BMI、吸烟史、嗜酒史、既往有无颅内血管事件病史、先前脑卒中病史、血压、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症状持续时间≥1h、影像学异常(头颅CT显示缺血性卒中病灶)、心房颤动、颈动脉超声斑块、高血脂、溶血磷脂酸、C反应蛋白、冠心病、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因素与90天内缺血性脑卒中转化的相关性。结果TIA后缺血性脑卒中大多发生于急性期(即14d内)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心功能不全、BMI>25kg/m2、心房颤动、既往颅内血管事件病史、CT显示缺血性卒中、颈动脉超声斑块为缺血.性脑卒中转化的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门分析结果显示肢体无力、心功能不全、既往颅内血管事件病史、颈动脉超声斑块与TIA后14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有关;症状持续时间≥1h、言语障碍、肢体无力、BMI≥525kg/m2、心功能不全、既往颅内血管事件病史、CT显示缺血性卒中、颈动脉超声斑块与TIA后90d发生脑卒中有关,α=0.05水平为界。结论:TIA后缺血性脑卒中大多发生在急性期,在TIA发生后就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相关治疗对预防TIA转化为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TIA患者139例,根据影像学检查判断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并比较不同情况的患者7 d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139例TIA患者中近7 d内发生脑梗死的28例,占比为20.14%。TIA患者ABCD2评分等级越高,发生脑梗死患者的占比越高,ABCD2评分等级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IA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发生脑梗死患者的占比越高,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50%且ABCD2评分≥4分发生脑梗死比率和狭窄<50%且ABCD2评分<4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对TIA患者近期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颅内血管狭窄程度越严重,ABCD2评分越高,发生脑梗死的概率越大,要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BCD3-Ⅰ评分联合经颅多普勒(TCD)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136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第7天定为终点事件时间,根据患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n=29)和非脑梗死组(n=107)。采用ABCD3-Ⅰ评分法和TCD计算TIA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两组间症状持续时间(≥60min)、双重TIA、同侧颈动脉狭窄≥50%、MR、DWI高信号、ABCD3-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D3-Ⅰ评分高危组7d内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脑供血动脉重度狭窄TIA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度狭窄和正常或轻度狭窄。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50%且ABCD3-Ⅰ评分≥4分TIA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50%且ABCD3-Ⅰ评分≥4分TI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D3-Ⅰ评分联合TCD ROC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ABCD3-Ⅰ评分和TCD。结论:ABCD3-Ⅰ评分联合TCD对TIA患者短期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评价ABCD3评分系统临床判断患者TIA后早期高危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统计126例TIA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和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对其进行ABCD3评分.结果 TIA发生后7d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0.3%.糖尿病(OR 4.28,95% CI 1.48~12.30,P=0.023)、7d内TIA发作超过2次(OR 6.29,95%CI 2.31~17.12,P<0.001)、同侧颈动脉狭窄≥50% (OR 6.48,95%CI 2.25~19.49,P<0.001)、症状持续超过60 min(OR 4.58,95%CI1.62~12.94,P=0.015)是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ABCD3评分为0~3分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3%;ABCD3评分为4~5分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7.4%;ABCD3评分为6~7分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5.6%;ABCD3评分为8~9分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1.7%,趋势性检验P<0.001.结论 ABCD3评分对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性有一定的预测价值,T1A患者ABCD3评分值越高,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概率相对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ABCD2评分法联合经颅多普勒(TCD)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70例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其中40例患者进行了TCD检查,30例患者进行了MRA检查,TIA发病7d内进行头颅MRI检查,统计脑梗死发生率.结果:70例患者中ABCD2评分低危患者42例,脑梗死发生率4.76%,中危患者20例,脑梗死发生率45.00%,高危患者8例,脑梗死发生率62.50%,中危组和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P<0.01),中危组和高危组两组间脑梗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ABCD2评分联合TCD或MRA对TIA患者近期脑梗死发生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和0.654,且两种检测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3,P=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LDL≥2.6moL/L、症状持续时间≥60min均与TIA后7d内脑梗死形成呈正相关.结论:ABCD2评分对TIA短期发生脑梗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与TCD相比,结合MRA检查,可提高对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3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IA进展至脑梗死与性别、吸烟、饮酒、有脑卒中病史、冠心病及高脂血症无密切相关(P>0.05),与高龄(60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及脑动脉狭窄密切相关(P<0.05);TIA发作持续时间>30 min,发作次数>3次和首次发作距治疗时间>24 h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60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脑动脉狭窄、TIA发作持续时间>30 min,发作次数>3次和首次发作距治疗时间>24 h等是TIA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应用ABCD2评分法对TIA患者短期发生脑卒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婷  陈虹  马春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7):145-145,148
目的:应用ABCD2预测模型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据危险性分层分别计算高危、中危、低危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及ABCD2预测TIA后脑卒中的准确性.方法:432例TIA患者均符合2006年2月美国脑卒中协会颁布并推荐应用的,IA诊断标准.应用ABCD2预测模型对入选患者进行评分,病程第7天为脑卒中事件观察点,录其首次发作后7 d内患有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情况,较不同危险性分层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不同ABCD2评分值脑梗死发生率比较,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根据年龄、血压、单瘫伴言语障碍、单瘫、单纯言语障碍和症状持续时间≥60 min的TIA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龄≥60岁、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有明确的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60 min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压<140/90 mm Hg、单瘫和单纯言语障碍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升高.单纯感觉障碍、发作时间<10 min、单瘫和单纯言语障碍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TIA患者ABCD2评分标准是目前临床上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准确的方法,合基层医院使用,受任何条件限制,面、科学,科研成果极易推广,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对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0月住院治疗被确诊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椎动脉MRA、临床资料ABCD2评分及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后循环TIA中椎动脉优势占有率高于非椎动脉优势;ABCD2评分分层院从低危组到中危组到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呈上升趋势;TIA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较非椎动脉优势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与非椎动脉优势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较非椎动脉优势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动脉优势为导致后循环TIA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ABCD2评分中高危患者椎动脉优势的风险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炎性因子监测联合四种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近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价值,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秦皇岛市第四医院综合内科收治的188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本研究时均采用ABCD2、埃森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卒中预测工具-Ⅱ(SPI-Ⅱ)及ABCD3-Ⅰ行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并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IL)-8。随访3个月记录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并以此为终点事件,采用ROC曲线分析IL-8联合四种评分法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3个月,188例TIA患者中有30例(16.0%)发生脑梗死。脑梗死组糖尿病、心房颤动、症状持续时间≥60 min、双重TIA、同侧颈动脉狭窄≥50.0%及DWI高信号比例高于非脑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ABCD2、ESRS、SPI-Ⅱ、ABCD3-Ⅰ及IL-8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脑梗死发生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发现,ABCD2的AUC面积为0.694,灵敏度为73.3%,特异度为88.6%;ESRS的AUC面积为0.628,灵敏度为63.3%,特异度为57.0%;SPI-Ⅱ的AUC面积为0.551,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53.2%;ABCD3-Ⅰ的AUC面积为0.898,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93.7%;IL-8的AUC面积为0.519,灵敏度为53.3%,特异度为49.4%。IL-8并联ABCD3-Ⅰ漏诊率最低,为4.7%。结论 IL-8并联ABCD3-Ⅰ预测TIA发作后近期缺血性脑卒中漏诊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明确基于中国人群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人,3种ABCD评分系统预测TIA发作后7 d内发生新发脑梗死风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50例TIA病人于入院48 h内采用ABCD2、ABCD3、ABCD3-Ⅰ3种评分系统,根据评分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组;根据病人TIA发作后7 d内是否继发脑梗死分为新发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比较2组TIA病人的3种评分系统评分;记录3种评分的低、中、高危组中TIA后7 d内继发脑梗死病人例数。结果与非脑梗死组比较,新发脑梗死组的3种不同的ABCD系统的评分结果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除ABCD2评分外,随着ABCD3、ABCD3-Ⅰ评分分值的升高,7 d内继发脑梗死率不断增加(P < 0.01);ROC曲线分析发现,3种ABCD评分系统对7 d内继发脑梗死的预测AUC分别为0.67、0.84和0.91,均大于基准线面积的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ABCD3-Ⅰ预测7 d内继发脑梗死准确度优于ABCD3,ABCD3优于ABCD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3种ABCD评分方法均能预测TIA后7 d内继发的新发脑梗死,分值越高,7 d内继发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度越高,ABCD3-Ⅰ预测准确度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ABCD2评分与颈动脉狭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30 d脑梗死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以住院的173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随访TIA后3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ABCD2"评分、颈动脉狭窄程度与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128例,发生脑梗死46例(35.9%);颈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45例,发生脑梗死9例(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5),颈动脉狭窄越重,ABCD2评分越高(Gamma=0.433,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对TIA后脑梗死发生有预测价值,ABCD2评分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度检查能进一步提高TIA脑梗死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按照Johnston等对TI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148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其2、7、9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评分≤3分的TIA 患者有69例,2、7、90?d发生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3例(4.3%)、5例(7.2%)、6例(8.7%);评分为4或5分的患者51例,2、7、90?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5例(9.8%)、8例(15.6%)和10例(17.6%);评分≥6分的患者28例,2、7、90?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8例(28.6%)、10例(35.7%)、13例(46.5%)。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BCD2评分值不同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的影响。方法:对22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作频率在3次/d以上、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 min、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严重的病例、或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脂症是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或降纤治疗的患者发展至脑梗死的比例明显减少。结论:TIA反复发作、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以及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对TIA患者积极抗血栓治疗能明显降低脑梗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6.
魏瑾然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1):118-119
目的探讨用ABCD2评分法在预测患者TIA后7d内卒中风险上的作用。方法应用Johnston SC和Rothwell等建立的7分制ABCD2评分法对38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TIA后7d内发生卒中的患者中,高危组(6~7分)占100%(2/2),中危组(4~5分)占15%(3,20);80%评分35分,所有得6分的患者中100%进展为卒中,所有得5分的患者有66.7%于7d内发生卒中,得分≤4分的患者只有3.0%于7d内发生卒中。结论ABCD2评分法简便易行,可以作为急诊,11A患者分层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用ABCD2量表对中风防治门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进行强化治疗对90d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 依据ABCD2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三组,均在中风防治门诊接受相同标准的治疗,观察TIA患者9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共有653例患者达到了本研究的入组标准,其中639例完成了90d的随访。低危、中危以及高危组的患者分别占32.7%、47.7%和196%。所有患者90d内总的脑梗死发生率为25%,而使用ABCD2量表预测的结果为9.2%。结论依据ABCD2量表评分对中风防治门诊TIA患者进行分层并及时治疗,可以降低不同危险分层TIA患者9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