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 掌握扬州市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方法,选择扬州市邗江区沿江村和仪征市长江村为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于2005~2010年开展螺情、病情等纵向监测,分析疫情变化趋势,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监测显示扬州市国家级监测点螺情得到了有效控制,2010年有螺面积比2005年下降69.0...  相似文献   

2.
2005~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综合分析2005-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监测数据,进一步掌握血吸虫病流行动态和规律。方法在全国选择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整理分析人畜病情、螺情监测资料,分析监测结果。结果2005-2007年监测点总的居民感染率下降54.90%,年均下降18.30%;居民感染率〉5%的村数逐年减少,至2007年已无〉5%的监测点;连续3年所有年龄组居民感染率均下降;不同年龄组感染率高峰2005年出现在30-50岁组,2007年逐渐后移到50-60岁组。3年来家畜感染率下降了69.22%,其中黄牛和水牛感染率下降明显。有螺面积3年间压缩了8.84%,感染性钉螺面积压缩了53.23%。活螺平均密度、感染螺平均密度均逐年下降,但钉螺感染率3年间有反复。结论2005-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牛感染率及螺情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2006年浙江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2006年浙江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2005年监测点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血吸虫病监测。结果病情监测未发现本地急性感染和新感染病人(畜),但流动人口监测发现1例输入性急性血吸虫病。螺情监测有螺面积2 260 m2,活螺平均密度0. 099 1只/0.1 m2,有螺框出现率0.690 3%,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监测点不仅有残存钉螺,而且存在输入性传染源,极易引起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必需加强本地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镇江市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选择镇江市扬中市石城村和丹徒区三洲村为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于2005-2010年开展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石城村和三洲村监测点活螺平均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感染性钉螺面积、居民血检阳性率分别较2005年下降了98.4%、0、0、71.8%和70.4%、100%、100%、81.5%,2个监测点连续6年均未发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结论 镇江市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畜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钉螺面积变化不大,下一步应加强江滩有螺环境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山区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变化规律,为科学制定山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2005年在西昌市川兴镇新农村设立国家级监测点,连续每年开展血吸虫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监测工作。结果 2005-2010年监测点人群血吸虫血清阳性率从26.35%下降到7.57%,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2.57%下降到0.71%。2005-2010年监测点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家畜。2005-2010年监测点钉螺面积从16 240 m2下降到3 920 m2,活螺密度从1.13只/0.11 m2下降到0.19只/0.1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西昌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应继续做好监测工作,加强综合治理,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镇江市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情况。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方法,2005~2007年每年对镇江市2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丹徒区三洲村和扬中市石城村开展螺情、病情等纵向观察并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有螺面积、活螺密度、阳性螺密度、血检阳性率分别为38.4 hm2、3.76只/0.1 m2、0.014 8只/0.1 m2、4.60%;2007年分别为41.9 hm2、2.40只/0.1 m2、0.012 8只/0.1 m2、2.07%;活螺密度与血检阳性率在防治措施实施后略有下降。丹徒监测点家畜感染率较高,耕牛感染率为21.1%,羊感染率为5.3%。结论3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显示,人群病情相对稳定并维持在较低水平,监测区江滩综合治理和传染源监测等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5-2013年洪湖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态势,为制定全市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每年在监测点开展人畜查治病、查灭螺和相关因素监测,并对9年来的病情和螺情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与2005年相比较,2013年洪湖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由1.76%和20.93%下降到0,活螺平均密度由4.20只/0.1 m2下降到0.17只/0.1 m2,连续9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9年间,监测点药物灭螺总面积为68.38 hm2,扩大化疗634人次,救治晚期血吸虫病病人16人次,对学生开展健康教育3 836人次,发放宣传单(画)5 685张,办宣传栏板报17期,在有螺环境竖立警示牌5处。结论洪湖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已呈低度流行态势,下一步应加强螺情监测与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掌握扬州市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方法,选择扬州市邗江区沿江村和仪征市长江村为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于2005~2010年开展螺情、病情等纵向监测,分析疫情变化趋势,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监测显示扬州市国家级监测点螺情得到了有效控制,2010年有螺面积比2005年下降69.08%,感染性钉螺面积下降100%;人群病情相对稳定在较低水平,未发现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例,未发现家畜感染.结论 扬州市采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成效显著,但江滩的综合治理和传染源的监测等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2005-2008年仁寿县志气村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掌握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防治策略和考核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方法,对仁寿县志气村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 2005年、2006年粪检分别发现阳性者3人及6人,人群感染率为0.53%及1.17%,2007年、2008年未检出阳性者;仅在2005年检出2头阳性耕牛;有螺面积、有螺框数出现率及活螺平均密度逐年下降.结论 监测点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存在残存钉螺.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分析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了解监测点疫情变化趋势,为及时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收集2008年全国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病情和相关因素的调查数据,分析监测结果。结果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居民血检阳性率和感染率分别为9.86%和0.67%,家畜感染率为1.62%,较2007年均有明显下降,但监测点家畜圈养仅占6.07%。共查出感染性钉螺面积177.70 hm^2,新发现钉螺面积7.64 hm^2,活螺平均密度为0.32只/0.1 m^2,钉螺感染率为0.15%。结论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畜病情及螺情均较2007年有所下降;家畜依然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需进一步加强家畜管理,同时应关注螺情监测和钉螺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监测数据,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区螺情变化情况,为钉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按照不同流行类型开展螺情监测.其中流行区监测点采用系统抽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绵阳市血吸虫病疫情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在绵阳市万和村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血吸虫螺情及病情监测.结果 2011年绵阳市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血吸虫感染率0,家畜平均感染率2.5%,全村有螺面积11120 m2,活螺平均密度0.43只/0.11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2011年绵阳市万和村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人群病情稳定,但有家畜感染,应加强家畜血吸虫病防治.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200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的疫情数据,了解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方法80个监测点统一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数据汇总整理,分析2006年的监测结果。结果 2006年全国监测点人群血检阳性率为13. 60%,粪检阳性率1.59%,均比2005年有所下降;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5.79%;现有晚期血吸虫病人143例,共报告急性血吸虫病人12例,各监测点均无突发疫情报告。共检查家畜5 365头,圈养家畜仅占4. 74%,其余均为敞放或圈放兼有的饲养方式,家畜感染率为5.93%,比2005年下降34. 49%,尤其是黄牛和羊的感染率比2005年有所下降。2006年春季共调查钉螺面积7 429.63hm2,查出有螺面积4 994. 01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621. 75 hm2,新发现钉螺面积21.75 lirri2.活螺平均密度为0. 544 8只10.1 II12,钉螺感染率为0. 37%,较2005年的0.26%有所上升。结论2006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家畜中的黄牛和钉螺疫情较2005年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及时掌握血吸虫病流行现状,疫情动态变化,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和《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实施方案》规定的项目及内容,对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仁寿县珠加乡志气村开展了2005年监测工作。结果查出有螺面积29 770 m2,活螺密度5.09只/框(每框=0.11 m2),未发现感染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0.53%(3/561)。耕牛感染率2/9。结论仁寿县血吸虫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应加强沟渠灭螺和耕牛治疗,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及时掌握血吸虫病流行动态和流行规律。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开展4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工作,并分析2005年疫情监测结果。结果监测点的疫情严重程度不一,山区血吸虫病流行仍然较重,且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状况有高感染率、低感染度的流行特点。结论家畜传染源在血吸虫病传播中占有特殊地位,监测点螺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应进一步加强控制钉螺和家畜血吸虫病防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2005~2006年江西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螺情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5~2006年江西省12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螺情调查结果,掌握各监测点钉螺消长情况。方法依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对各监测点钉螺孳生环境与可疑环境进行调查,比较两年的各项螺情指标。结果2006年12个监测点的有螺面积较2005年下降17.27%,但各监测点有螺面积下降幅度不相一致,有10个监测点查出有阳性钉螺分布;另外各监测点活螺密度、阳性螺密度也有较大波动。结论各监测点螺情依然严重,应加强控制钉螺的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安徽省2006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调查结果,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参考。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开展监测工作,统计与分析各项调查指标。结果全省12个监测点人群感染率为0.95%,牛的粪检阳性率11.2%,活螺密度1.64只/0.11m2,阳性螺密度0.0026只/0.11m2。结论大多数监测点人群感染率较2005年明显下降,但控制家畜感染与控制螺情仍是当前防治工作难点。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7年全国血吸虫监测点监测结果,为制订防控血吸虫病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与整理全国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的凋查数据,汇总与分析各项监测指标。结果2007年全国监测点的居民血清学检查阳性率12.34%,人群感染率0.92%,家畜感染率2.90%;活螺平均密度0.43只/0.11m2,感染螺平均密度0.0007只/0.11m2。结论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家畜和螺情的疫情指标仍呈下降趋势,但个别监测点家畜感染率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05~2008年安徽省12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螺情调查结果,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对各监测点钉螺孳生环境与可疑环境进行调查,并运用GPS定位仪对查螺航迹、螺点和钉螺面积进行测定,比较4年各项螺情指标.结果 近4年有10个监测点,25个环境查出116 hm2阳性螺面积,占实有钉螺面积的11.2% 各监测点活螺密度和阳性螺密度升降幅度不一.结论 应用GPS提高了螺情统计指标的精确性,各监测点螺情依然严重,应加强控制钉螺措施,提高药物灭螺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2007年浙江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常山县开展血吸虫病监测。结果2007年未查出当地病人、病畜和输入性传染源:监测村查出有螺面积1730m2,活螺平均密度0.04只/0.11m2,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监测点尚有残存钉螺.仍应加强监测点的螺情和传染源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