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兔蛛网膜下腔注射布比卡因PLGA缓释微球量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布比卡因注射液和布比卡因聚乳酸-聚羟乙酸嵌段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在兔蛛网膜下腔注射的运动阻滞时间、强度.方法 布比卡因PLGA微球采用乳化溶媒蒸发法制备,直径大小在50~135 μm左右.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n=8),组Ⅰ注射生理氯化钠溶液和无药微球后注射2.5 mg布比卡因注射液,3 d后注射2.5 mg布比卡因(PLGA)缓释微球,组Ⅱ注射5 mg布比卡因注射液,3 d后注射5 mg布比卡因PLGA缓释微球.组Ⅲ注射10 mg布比卡因,3 d后注射10 mg PLGA布比卡因缓释微球.运动神经阻滞效果采用行走运动障碍作为观察指标并进行评级.结果 注射生理氯化钠溶液和无药微球后,新西兰家兔无运动功能障碍.注射10 mg布比卡因微球与10 mg布比卡因注射液,均可提供完全运动神经阻滞,布比卡因微球阻滞时间较布比卡因注射液明显延长.注射5、2.5 mg布比卡因微球与注射液运动阻滞不完全,布比卡因微球组运动神经阻滞时间短于布比卡因注射液.结论 布比卡因微球运动阻滞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从微球中突释出来的布比卡因药量.  相似文献   

2.
王慕  曾勇  张磊  杨燕  高明敏 《武警医学》2018,29(10):945-948
 目的 探讨负载VEGF、bFGF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微囊复合体对放射性损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以PLGA为支架联合应用bFGF、VEGF构建纳米微囊,作用于小鼠放射性损伤创面作为实验组,单纯应用PLGA为支架,未用bFGF、VEGF的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创面愈合率、创面的病理改变;于伤后不同时间点检测创面新生血管细胞数目、毛细血管截断面积及成纤维细胞数量;RT-PCR检测创面VEGF mRNA 、bFGF mRNA的表达水平;观察其对放射性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创面组织中VEGF mRNA、bFGF mRNA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创面组织进行HE染色,发现实验组肉芽组织增多增厚,成纤维细胞数量及密度均高于对照组;伤后第8天、第15天,实验组的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及毛细血管横截面积均较对照组有所增加,实验组的成纤维细胞计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负载VEGF、bFGF的PLGA纳米微囊复合体可以促进小鼠放射性损伤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海藻酸钙微球缓/控释系统并观察其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影响,为VEGF缓/控释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锐孔挤出-离子交联法制备微球,检测其理化及体外释药性质;培养HUVEC,依据培养基添加物不同,设空白对照组、空白微球组、单用VEGF组及VEGF-海藻酸钙微球组,通过细胞计数法、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考察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微球球形圆整,粒径(560±50)μm,载药量0.72ng/mg,包封率54%,体外释药平稳,达10d以上。细胞培养初期,VEGF组的促分裂增殖作用最强,中后期,VEGF微球组的促分裂增殖作用最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微球组与空白对照组间在细胞计数、细胞活性、细胞周期的各时相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海藻酸钙微球可以保存VEGF活性并持续释放VEGF 10d以上,在较长时期内促进HUVEC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生物可降解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制备载药微球包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并探索不同配比对释放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分子量的PLGA制备不同粒径的载药微球,并经载药微球的合理配比改善其体外释放行为,达到优化工艺、降低成本的目的。结果载药微球粒径约为20μm、分子量10 kU:24 kU的配比为1:2组,粒径为20μm、分子量为24 kU和分子量为10 kU、粒径为6μm的载药微球配比为2:1组的体外释放突释较低,且在14 d内呈线性的零级释放趋势,体外释放行为得到改善。结论 VEGF长效缓释PLGA微球经优化配比后的持续释放能力较传统VEGF微球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不同制备工艺对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缓释微球的影响及微球所包裹的GDNF生物学活性.方法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de-co-glycolide,PLGA)为包裹材料,采用复乳法(W1/O/W2)制备GDNF-PLGA微球,通过两因素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研究PLGA中乳酸(LA)与羟基乙酸(GA)单体组成比例和复乳搅拌速度对GDNF微球的粒径、包封率、突释率和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并用PC-12细胞检测微球所释放的GDNF生物学活性,确定最佳制备工艺.结果 PLGA的单体组成比例可影响微球的突释率(P<0.05),对粒径和包封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随着GA比例的增加,微球中GDNF释放速度加快.复乳搅拌速度由1 000 r/min增加到3 000 r/min后,微球的粒径显著减小(P<0.01),突释率显著增加(P<0.01),体外释放更为快速.微球中的GDNF在37℃下活性有效期可达20 d左右,较单独存放的GDNF活性有效期延长10 d以上.结论 复乳法可制备具有较高包封率和适宜体外释放时间的GDNF缓释微球,且活性有效期延长.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reparation processes on preparation of the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loaded microspheres and observe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GDNF.Methods With polylactide-co-glycolide(PLGA)as the coating material,the GDNF-loaded microspheres were prepared by using double emulsion(W1/O/W2).Two-factor factorial design variance analysis was done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he composition proportion of lactic acid(LA)and glycolic acid(GA)in PLGA and the stirring speed of multiple emulsion on particle size,entrapment efficiency,burst release and in vitro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DNF-loaded microspheres.PC-12 bioassay was employed to detect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GDNF so as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preparation process.Results The composition proportion of PLGA could affect the microspheres'burst release(P < 0.05),with no effect on particle size and entrapment efficiency.with the higher.With higher proportion of GA,the release speed of GDNF in the microspheres was increased.When the stirring speed of multiple emulsion was increased from 1 000 r/min to 3 000 r/min,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microspheres was decrease significantly(P < 0.01),the burst release was increased markedly(P < 0.01)and the in vitro release rate was accelerated.The activity of GDNF in the microspheres could last for about 20 days at 37℃,which was 10 days longer than that of single GDNF.Conclusions Double emulsioncan prepare the GDNF-loaded microspheres with high entrapment efficiency and suitable in vitro release time.In the meantime,the microspheres can extend the validity of GDNF.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以明胶粉形式固化的干扰素α-2b(IFNα-2b)聚乙二醇/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物(PEG/PBT)-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并考察微球制备方法,基质材料,IFNα-2b存在形式[包括液态含人血清白蛋白(HSA),固态含HSA及液态不含HSA]及胶粉粒径对微球性质的影响.方法:将IFNα-2b溶于明胶溶液后,冷冻干燥,研磨制备胶粉,然后用S/O/O法、W/O/W法或S/O/W法制备微球;以粒径、包封率及释放为指标,考察微球的制备方法、基质材料、IFNα-2b形式及胶粉粒径对微球性质的影响;采用ELISA法测定IFNα-2b.结果:以液态不含HSA形式的IFNα-2b为原料药,胶粉粒径为14.5 μm,以PEG/PBT及PLGA( 9∶ 1)为混合基质材料,S/O/W法制备的微球最为理想,该微球突释约为20%,体外可持续释放19 d以上,累积释放量可达80%以上.结论:微球制备方法、基质材料、IFNα-2b形式及胶粉粒径对微球性质影响很大;将IFNα-2b以胶粉形式固化后制备微球可增加其稳定性,利于其连续释放.本研究为蛋白多肽类药物微球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卡铂-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比较不同方法所得微球的形态、载药量和体外释药特点。方法采用相分离法和溶剂挥发法制备卡铂-PLGA微球,显微镜下测定微球的粒径和粒径分布,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微球含药量,计算包封率,考察微球体外释药行为。结果两种方法所得微球球形较好,相分离法制得的卡铂-PLGA微球,平均粒径为22~31μm,含药量为42~61μg·mg-1、包封率21%~31%;体外释放试验中药物于24h完全溶出。溶剂挥发法所得微球平均粒径为38~54μm,含药量为7.2μg·mg-1、包封率约为20%;体外药物突释率约为39%,缓释期药物释放符合Higuchi模型,PLGA75/25、η=0.19和PLGA50/50、η=0.18的微球药物释放速度常数分别为2.40h-1/2和0.85h-1/2;体外14d累计释药分别达到71%和54%。结论相分离法制备卡铂-PLGA微球含药量高,但体外释药快,没有缓释作用;溶剂挥发法所得微球药物突释率较低,体外能控制药物缓慢释放。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嗅球成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OEC)-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C)-细胞外基质成分(extracellular matrix,ECM)-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 acid),PLGA]桥接体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外周靶器官及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SD大鼠右侧坐骨神经15 mm缺损模型后,用OEC、SC、ECM以及自行制备的PLGA导管,构成OEC-SC-ECM-PLGA桥接体进行修复,同时设OEC-ECM-PLGA组、SC-ECM-PLGA组、ECM-PLGA组、PLGA组和自体神经移植对照组.在术后1,3,6,9周行腓肠肌湿重恢复率及运动终板检测,并于术后9周行CM-Dil和霍乱毒素B亚单位-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逆行示踪检测.结果 术后各组动物术侧腓肠肌湿莺和运动终板数量下降,3周后除ECM-PLGA组和PLGA组外,腓肠肌湿重和运动终板数量逐渐增加.9周时OEC-SC-ECM-PLGA组腓肠肌湿重、运动终板数量及运动终板长轴长度与自体神经移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周时CM-DiI和CB-HRP逆行示踪结果显示,OEC-SC-ECM-PLGA组标记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与自体神经移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EC-SC-ECM-PLGA桥接体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的外周靶器官及脊髓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载抑制性胆绿素还原酶A(BVR)多肽及全氟戊烷(PFP)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纳米微球(PPB NBs),评估其体外超声成像效果及与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联合使用抑制乳腺癌增殖及转移的能力。材料与方法 采用双乳法及碳二亚胺催化法制备PPB NBs,观察其形态大小、粒径、稳定性、表面电位及多肽包封率,并观察不同LIFU辐照时间的显影效果、载PFP的PLGA纳米微球(PP NBs)的细胞毒性,检测PPB NBs联合LIFU的抗增殖能力、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结果 PPB NBs乳液呈乳白色,纳米微球为粒径均一的球形,粒径(195.60±8.79)nm,7 d内粒径变化范围在24.50 nm内,多分散系数为0.064±0.030,表面电位为(-7.58±0.50)m V,多肽包封率为(82.94±1.10)%。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发现经LIFU辐照120 s为最佳显像时间,可证明PPB NBs成功包载PFP。PP NBs细胞毒性弱,细胞存活率在浓度最高(0.8mg/ml)时也超过75%。PPB NBs抗肿瘤能力呈浓度依赖性,多肽浓度为1 mg/ml时,细胞抑制率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纳米微球缓释系统(rhBMP-2-PLA-Ns)对体外培养的兔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方法 体外培养兔成骨细胞并鉴定,将rhBMP-2-PLA-Ns和第3代成骨细胞一起培养,免疫荧光法检测成骨细胞核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茜素红染色方法观察矿化结节的形成,Western blot检测rhBMP-2-PLA-Ns对成骨细胞自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作用,并与单纯rhBMP-2组和空白组进行比较. 结果 培养5 d后,各组PCNA阳性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养10 d后,rhBMP-2-PLA-Ns组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单纯rhBMP-2组和空白组,表明rhBMP-PLA-Ns能够明显促进PCNA在成骨细胞核中的表达.与其他两组比较,rhBMP-2-PLA-Ns能显著促进矿化结节的形成(P<0.05);对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显示:三组成骨细胞均有VEGF的自分泌,加入rhBMP-2-PLA-Ns成骨细胞自分泌VEGF的量超过单纯rhBMP-2组以及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rhBMP-PLA-Ns有较好的生物学活性,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矿化和VEGF自分泌的增加,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加快骨创伤的愈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强骨抗萎方对模拟失重条件下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复方强骨抗萎方对模拟失重条件下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影响 ,拟揭示该方对抗骨丢失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方法 分离乳鼠颅骨成骨细胞 ,体外培养后 ,分为正常对照、失重模型、强骨抗萎方大剂量 ( 2 .0 % )、中剂量 ( 1.0 % )和小剂量 ( 0 .5 % ) 5组。置回旋器 ,30r/min ,连续回旋 6 0h模拟失重 ,观察该方对回旋 12h、36h和 6 0h时大鼠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 (ALP)和骨钙素(BGP)生成及ALP基因转录水平 (mRNA)的影响。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模型组成骨细胞在回旋 12h、36h和 6 0h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培养液中的ALP活性均明显降低 ,其中 12h和 6 0h时差异显著 (P <0 .0 5 ) ;且ALPmRNA表达低微 ;BGP活性均减低 ,6 0h时差异显著 (P <0 .0 5 )。与模型组比较 ,中药复方不同剂量组于回旋不同时间点细胞培养液中的ALP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P <0 .0 5 ) ;ALPmRNA表达活性也较高 ;但BGP活性无明显变化。 结论 该方能改善模拟失重条件下成骨细胞的功能 ,缓解其分化抑制状态 ,促进骨基质的形成和成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应用对胎鼠大脑皮质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取孕14dSD大鼠,收集胎鼠大脑皮质NSCs,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传代培养,取P3代细胞,分别加入200μg/LVEGF和(或)20μg/LbFGF进行诱导分化,并设对照组(不加VEGF和bFGF),7d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巢蛋白(Nestin)、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从胎鼠大脑皮质中分离的细胞在体外悬浮生长,形成致密的球形细胞团,传代后能形成新的细胞球,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细胞球nestin表达阳性。诱导分化后的细胞部分表达β-tubulin-Ⅲ,部分表达GFAP。与对照组比较,VEGF和(或)bFGF均可使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比例增加,其中VEGF+bFGF联合作用后NSCs的β-tubulin-Ⅲ阳性率(80.3%)最高,GFAP阳性率(18.6%)最低。bFGF作用后NSCs的β-tubulin-Ⅲ阳性率(60.4%)和GFAP阳性率(38.5%)与VEGF作用后(分别为60.3%、38.7%)比...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低氧预处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旁分泌作用对人成骨细胞( MG-63)增殖、迁移及成骨的影响。方法分别于低氧及常氧条件下培养UCMSC,获取两种UCMSC条件培养基。实验分为3组:低氧培养基组、常氧培养基组、DMEM对照组,分别用3种不同的培养基常温培养MG-63。于培养1、3、5 d后用四氮唑盐( mosmann tetrazoline colorimetry, 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记录各组的光密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划痕法检测细胞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迁移能力;于培养21 d后进行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成骨钙结节的形成。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低氧及常氧条件培养基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含量。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表明,低氧及常氧培养基组的MG-63细胞在培养1、3、5 d后的增殖能力均大于DMEM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氧组大于常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法结果为此两组细胞迁移能力大于DMEM对照组,且低氧组细胞迁移能力大于常氧组;钙结节染色结果显示低氧组成骨钙结节形成最多,常氧组次之,DMEM对照组最少。 ELISA法检测低氧组VEGF含量高于常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氧预处理UCMSC可增强其旁分泌功能,促进成骨细胞MG-63的增殖、迁移及成骨。  相似文献   

14.
改善珊瑚表面成骨细胞粘附和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西兰兔骨央基质成骨细胞作为接种珊瑚的种子细胞。珊瑚块分别用多聚赖氨酸、纤维粘连蛋白(Fn)和单纯培养液处理,接种成骨细胞后形成细胞/珊瑚复合物,在体外培养7、14、21天进行观察。电镜显示,第7天和14天,Fn处理的珊瑚表面有更多的成骨细胞粘附和骨基质的形成。经多聚赖氨酸处理的珊瑚与培养液处理的珊瑚比较,虽然在第7天通过DNA含量的测定具有较多的的细胞数,但在第14、21天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n处理的珊瑚在各时间点细胞数和 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多聚赖氨酸和培养液处理组,同时细胞数随培养时间呈增长趋势。本文实验结果提示Fn处理珊瑚表面可以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粘附和增殖。  相似文献   

15.
戴超  刘翔 《中华创伤杂志》2000,16(7):404-406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穿透角膜移植(PKP)伤口愈人事的影响。方法 12只白名家兔的24只眼采用分层随机方法上组,利用兔自体PKP动物模型,采用临床常用的角膜病给药方法--点眼,通过对伤口愈合强度测定,^3H-TdR掺入液闪计数和AgNORs、VG和HE染色以及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bFGF对PKP术后伤口愈人事速度、强度及其质量的影响。结果 bGFG能增强PKP术后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定向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过程中,碱性磷酸酶(ALP)对hBMSCs成骨能力的影响. 方法抽取骨髓,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在DMEM条件培养基诱导hBMSCs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相差显微镜观察成骨细胞形态,MTT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测定成骨细胞ALP分泌量及成骨细胞胞内ALP含量,RT-PCR检测成骨细胞ALP mRNA的表达. 结果梯度密度离心和黏附贴壁法联合使用可得到均一的hBMSCs;体外定向诱导过程中,成骨细胞ALP含量和ALP mRNA的表达在定向诱导10 d左右开始显著升高,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碱性磷酸酶分泌量以及ALP mRNA的表达呈下降趋势,与BM-Purple染色结果一致. 结论 hBMSCs经定向诱导后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ALP含量的变化能够显著影响hBMSCs诱导成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马焰  高伟  孙月芬  周长满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27(10):895-896,F003
应用培养的新生Wistar大鼠骨骼肌细胞缺氧复氧(A/R)损伤模型,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工因子(bFGF)对A/R损伤及损伤后骨骼肌细胞凋亡(apoptosis)的影响,以探讨bFGF作物药物预处理保护骨骼肌细胞的可行性。结果表明,bFGF预处理呈浓度依赖性地提高了A/R后肌细胞存活率,减少了胞浆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明显上调了骨骼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cl-2的表达,提示bGFG对A/R损伤的骨骼肌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艳华  王东武  阴正勤 《武警医学》2013,24(4):316-318,322
目的研究α晶体蛋白对离体培养的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存活和增殖的影响,探索增强移植OECs存活和增殖的有效方法。方法取大鼠嗅球进行OECs离体培养,细胞计数检测α晶体蛋白组及对照组OECs的存活数目;Brdu掺入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OECs的增殖。结果 (1)培养5 dα晶体蛋白组OECs数目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培养6~13 d,α晶体蛋白组OECs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2)将Brdu加入培养液中8 h后,α晶体蛋白组同视野Brdu阳性细胞数与总细胞数的百分比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3)α晶体蛋白组G2/M期、S期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α晶体蛋白能明显促进离体培养的OECs的存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微囊化基因修饰细胞为载体,在局部持续分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促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NGF基因修饰3T3细胞(3T3-NGF),采用微胶囊制备技术制备微囊化的3T3-NGF细胞;体外培养后分别检测活性和生物活性。选取SD大鼠制备坐骨神经横断损伤模型后,随机分微囊化3T3-NGF细胞移植组(A组)、裸3T3-NGF细胞移植组(B组)、空胶囊移植组(C组)和阴性对照组(D组)。术后不同的时间采用组织形态学检查分别观察各组坐骨神经恢复情况。结果3T3-NGF细胞在微胶囊内保持正常活性和增殖能力,可以持续分泌NGF。移植术后A组的患肢恢复情况好于B,C和D组。移植术后4,8及12周时,各组动物行组织形态学检查,显示A组的损伤远端神经纤维密度、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等评价神经再生的指标均优于B,C和D组(P<0.05),而B,C和D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3T3-NGF细胞,在微胶囊内可保持正常的增殖能力和生物活性;微囊化3T3-NGF细胞移植到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局部,在微胶囊的免疫保护下,可持续分泌NGF,有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