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MUC1表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微转移MUC1表达用于分子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31例肺癌患者119枚和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35枚淋巴结MUC1 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巢式RT-PCR技术的敏感性达10-6.RT-PCR检测的119枚肺癌患者淋巴结中65枚存在MUC1 mRNA表达,阳性率为54.6%(65/119);病理学方法检测出41枚淋巴结存在癌转移,阳性率为34.5%(41/119).肺良性病变患者35枚淋巴结中MUC1 mRNA表达均为阴性.淋巴结微转移与肺癌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及pTNM分期均存在密切关系(P<0.05).结论:RT-PCR是一种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的肿瘤微转移检测方法,MUC1 mRNA可能是检测肺癌微转移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肺癌患者三种微转移标志物临床意义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肺癌患者外周血LUNX mRNA 、CK19 mRNA、CEA mRNA诊断微转移的特异性、敏感性,探索肺癌患者微转移的早期诊断.方法以肺部良性疾病30例、健康人10例的外周血为对照,以LUNX mRNA 、CK19 mRNA、CEA mRNA的表达为指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8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手术切除区域44个淋巴结的微转移,并根据淋巴结病理切片、临床分期、随访过程中复发转移率评价微转移的临床意义.结果①LUNX mRNA、CK19 mRNA、CEA mRNA在肺癌组织的表达率均为100%(35/35).②48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LUNX mRNA阳性30例(62.5%),CK19 mRNA阳性24例(50.0%),CEA mRNA阳性32例(66.7%);44枚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区域淋巴结,LUNX mRNA阳性16枚(36.4%),CK19 mRNA阳性12枚(27.3%),CEA mRNA阳性18枚(40.9%).③3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中,CK19 mRNA表达阳性2例(6.7%),LUNX mRNA或CEA mRNA表达均阴性;10例健康人外周血和11枚取自肺良性疾病患者的淋巴结,3个指标检测结果均为阴性.④44枚肺癌区域淋巴结中,普通病理组织学检出6枚(13.6%)有癌转移,阳性率明显低于RT-PCR检测结果(P<0.05).⑤3种微转移指标的阳性率均随TNM分期的增加而升高(P=0.01).⑥随访发现外周血微转移阳性患者的复发率高于阴性患者.结论 LUNX mRNA、CK19 mRNA 、CEA mRNA有可能成为监测肺癌微转移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3.
RT-PCR法检测MUC1 mRNA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对常规病理检查漏诊的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诊断方法。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pN0.1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5枚肺良性疾病的局部淋巴结无MUC1基因mRNA表达,5枚经病理检查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癌的NSCLC纵隔淋巴结中均检测中MUC1mRNA表达,实验组19例患者的78例枚纵隔淋巴结中有6枚检测到MUC1mRNA表达,从而诊断为纵隔淋巴结隐匿转移。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可以提高临床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检测CK19 mRNA和MUC1 mRNA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并分析CK19mRNA、MUC1mRNA作为肺癌微转移检测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对31例NSCLC的119枚淋巴结中的粘蛋白1(MUC1)mRNA、角蛋白19(CK19)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对照组为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35枚淋巴结。结果 31例NSCLC患者的119枚淋巴结中,66枚(55.5%)淋巴结存在CK19mRNA阳性表达,65枚(54.5%)存在MUC1mRNA阳性表达;肺良性病变患者35枚淋巴结中CK19mRNA和MUC1mRNA表达均为阴性,与肺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UC1、CK19基因均可作为RT-PcR法检测NSCLC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两者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肺癌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CT特点及探讨C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颈部CT平扫+增强,并与术后病理比较。结果 14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CT可见的淋巴结共350枚。病理诊断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99例患者可见292枚淋巴结,其中13枚有钙化,200枚有包膜外侵犯,146枚有淋巴结强化,48枚有坏死,其淋巴结短径和长径的平均值分别为6.5 mm和8.5 mm。病理诊断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50例患者中,33例可见58枚淋巴结,无一枚有钙化,7枚有包膜外侵犯,9枚有淋巴结强化,8枚有坏死,其淋巴结短径和长径的平均值分别为4.4 mm和6.1 mm。CT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有无转移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34.0%。结论有无钙化、包膜外侵、强化及坏死及淋巴结的长短径是CT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严格应用这些指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对诊断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转移方式,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廓清范围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作为淋巴结廓清标志,对105例肺癌行完全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廓清术。结果105例肺癌,共清除淋巴结801枚。N1占15.9%(59/371枚),N2占14.9%(64/430枚)。跳跃性N2共12例,分布在纵隔第2、4、5、6、7组淋巴结。肺原发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无明显关系。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亦高于鳞癌。肺癌淋巴结可呈跳跃式纵隔转移,且肺下叶癌较肺上叶癌多见。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组别、多区域及跳跃性特点,系统性胸内淋巴结廓清在肺癌术中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7.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相关性.方法:从形态测量学角度,分析25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和肺门的淋巴结.记录每例淋巴结数目、最大径及病理结果.计算转移频数与淋巴结大小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其中80例患者术前CT扫描的淋巴结所见,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相对照.结果:检查258例标本的2 892枚淋巴结.140例患者为pN0期,118例为淋巴结阳性.2 487枚淋巴结(86.0%)无转移,405枚淋巴结(14.0%)有转移.无转移淋巴结平均直径是(7.05±3.7)mm,转移淋巴结是(10.7±4.7)mm,(P<0.005).1 954枚无转移淋巴结(78.5%)和180枚转移淋巴结(44.3%)直径<10mm.140例无转移淋巴结的患者中,102例(72.9%)至少有一枚淋巴结>10mm118例转移患者中,13.0%淋巴结<10mm.80例CT扫描评估的敏感性是57.0%,特异性80.2%结论:淋巴结大小不能作为评估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浸润的可靠参数.  相似文献   

8.
9.
巢式PCR检测CK19 mRNA和LUNX mRNA诊断肺癌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同海  王正  李富荣  齐晖  任莉莉  周汉新 《肿瘤》2007,27(6):484-486,49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并分析CK19 mRNA、LUNX mRNA作为肺癌微转移检测分子标记物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巢式RT—PCR技术检测39例NSCLC患者的149枚淋巴结和2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47枚淋巴结中的细胞角蛋白19(CK19 mRNA)、肺特异性X蛋白(LUNX mRNA)的表达。结果:39例NSCLN患者的149枚淋巴结中,46枚(30.9%)淋巴结存在CK19 mRNA阳性表达,56枚(37.6%)存在LUNX mRNA阳性表达,常规病理组织学检出20枚(13.4%)有癌转移,巢式RT—PCR方法和常规病理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47枚淋巴结中CK19 mRNA和LUNX mRNA表达均为阴性,与肺癌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微转移与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CK19 mRNA、LUNX mRNA可作为检测NSCLC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标记物,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肺癌转移,从而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及5-Fu新辅助化疗对大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将136例无远处转移的大肠癌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行新辅助化疗两个疗程后手术治疗,B组直接手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人数、淋巴结转移总数目及两组分期。结果A组2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30.9%),B组33例发生淋巴结转移(48.5%,P<0.05)。A组共取淋巴结1091枚,发现106枚有癌转移(9.9%);B组共取淋巴结1106枚,发现143枚有癌转移(12.9%,P<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及5-Fu新辅助化疗可减少大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淋巴结转移数目和病灶大小等因素在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173例Ⅰa~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其中59例接受了系统淋巴结清扫术,114例行淋巴结采样术。测量原发病灶的大小,检测淋巴管癌栓等的情况,根据转移淋巴结数目及病灶的大小的不同进行分组。所有资料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中共切取淋巴结1033枚,x-±s为(5.97±0.20)枚,其中转移淋巴结共244枚(24%),x-±s为(1.41±0.16)枚。173例患者中有45例死亡,2年生存率为71.9%。生存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枚数与可手术NSCLC预后密切相关,在pN2患者中若淋巴结转移枚数越多则预后越差(P=0.016);pN2患者中不同纵隔淋巴结转移站数间的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pN2患者的淋巴结跳站转移与非跳站转移间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7)。原发病灶<3cm,≥3cm且<4cm,≥4cm且<5cm,≥5cm4组间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另外,COX多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管癌栓是可手术NSCLC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P=0.041)。结论:增加对淋巴结转移枚数定义,进一步细化对原发病灶大小的定义以及考虑肿瘤对淋巴管侵犯对分期的影响等,可能会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际肺癌分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自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肺癌标本数据库抽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析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结合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预后与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共纳入268例患者,总淋巴结转移率为51.9%,淋巴结转移率与pTNM有统计学相关性;共清扫淋巴结1 895枚,533枚为转移淋巴结,总转移度为28.1%,其中第6组淋巴结转移度高达44.3%(35/79),第4、5、7、9、10、11组淋巴结的转移度在某些特定分组中有显著差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61.2%,且N分期越高,患者的生存率越低、生存时间越短。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且与预后密切相关。精确N分期对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flu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FDGPET)检查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前纵隔淋巴结及肺门淋巴结癌转移方面的判定价值。方法:将术前作全身PET检查的6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肺癌切除及淋巴结清除后得到的病理结果,与术前PET检查结果相对照,从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方面得出结论。结果:PET对术前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癌转移的评估中,其敏感性约为85.7%,特异性约为93.7%,准确率约为91.9%;PET对术前NSCLC患者肺门淋巴结癌转移的评估中,其敏感性约为54.2%,特异性约为89.5%,准确率约为75.8%。结论:就无创性检查而言,在NSCLC患者术前的“N”分期中,PET检查是目前最好的辅助手段,对帮助临床医师术前评估N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制定治疗策略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周先锋  朱培谦  冯琼  曾飞 《实用癌症杂志》2004,19(5):518-519,532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中美蓝-5Fu区域淋巴结染色显影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20例大肠癌患者术中用美蓝-5Fu混合染色剂进行区域淋巴结染色,显影后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对所获淋巴结按其染色程度分为3个组:①完全染色组(81枚);②部分染色组(67枚);③不染色组(56枚)。3组淋巴结逐个进行连续病理切片检查。结果20例患者手术共获204枚淋巴结。其中有癌转移者占40.2%,无癌转移者占59.8%。完全染色的8l枚淋巴结中有癌转移者占24.6%(20/81),部分染色的67枚淋巴结中有癌转移者占41.6%(27/67),不染色的56枚淋巴结中有癌转移者占64.3%(36/56)。三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①术中区域淋巴结染色的临床意义在于更彻底地清扫淋巴结,而不能借此判断该淋巴结有无癌转移。②引流淋巴结着色程度与该淋巴结是否有癌转移及转移程度有密切关系,其对指导术中区域淋巴结的清扫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③美蓝-5Fu淋巴结染色具有使区域淋巴系统显影和淋巴结化疗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影响分期和预后,胸内淋巴结(包括肺门和纵隔)转移是影响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后淋巴结转移特点进行分析,为手术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5例NSCLC手术病例,比较胸内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从肿瘤原发部位和肿瘤组织类型两方面比较各分组之间淋巴结转移率及跳跃性转移率的差异。结果:205例NSCLC术中共清扫胸内淋巴结977组共3 577枚,平均每例17.4枚。其中220组共508个淋巴结存在转移,有胸内淋巴结转移病例98例,转移率为47.8%。发生跳跃性转移35例,转移率为17.1%。第4、5、7、10、11组淋巴结转移频度较高。肺上叶癌比肺下(中)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性转移。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结论:NSCLC的淋巴结转移多数是按肺内淋巴结到肺门淋巴结再到纵隔淋巴结的顺序进行逐级转移,纵隔淋巴结的跳跃性转移比较常见。NSCLC的淋巴结转移特点与肿瘤的原发部位、肿瘤组织类型有密切关系。手术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对胸内淋巴结进行系统性清扫,特别注意转移频率较高的第4、5、7、10、11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16.
CK19 RT-PCR法检测淋巴结中肺癌微小转移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索检测淋巴结中肺癌微小转移灶的新途径。方法 区域性淋巴结共 15 9枚 ,取自 2 0例可手术的原发性肺癌患者 ,将每枚淋巴结均分为两等份 ,分别进行癌转移的病理学检测和细胞骨架角蛋白 19(CK19)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 本实验建立的CK19RT PCR法可检测到 1× 10 7个正常淋巴细胞中存在的 10个肺癌细胞。在被测的 15 9枚淋巴结中 ,42枚被病理切片和分子学方法同时证实存在转移 ,在余下的 117枚病检阴性淋巴结中 ,CK19RT PCR还发现 2 5枚存在微小转移。结论 与传统病理学检查相比 ,CK19RT PCR法可提高淋巴结癌转移检出率 ,从而准确地评价其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查癌症患者切除淋巴结内有无微小癌转移 ,具有临床、病理重要性。方法  350例 期癌症患者包括非小细胞肺癌 94例 ,乳腺癌 112例 ,食管癌 115例及外阴癌 2 9例病理报告无癌转移的淋巴结 3715枚。应用单克隆抗细胞角蛋白 ( AE1/ AE3)、抗上皮细胞膜 ( EMA) ,及多克隆抗角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重新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的 32 .3% ( 113/ 350 )、被检淋巴结的 5.5%( 2 0 3/ 3715)有淋巴结内隐匿性肿瘤转移。肺癌患者及被检淋巴结的阳性率均比其他肿瘤高。肺鳞癌58%、腺癌 53.8%的淋巴结为阳性 ,分别比食管鳞癌 2 2 .5%、外阴鳞癌 10 .3%及乳腺癌 2 7.7%高 ( P<0 .0 5)。部分乳腺癌患者术后随访显示 :淋巴结阳性患者比阴性者预后更差 ( P<0 .0 5)。结论 说明免疫组化技术可大大提高淋巴结微小癌转移的检出率 ,其阳性率的不同可能与患者的临床经过甚至癌患者的死亡率相关联。  相似文献   

18.
lunx mRNA RT-PCR检测肺癌的微转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9.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与特点。方法:对358例肺癌行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对其中132例N2肺癌病例的281组转移性纵隔淋巴结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两组以上N2转移占62.1%,跳跃式转移占12.1%,左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5,7,6组淋巴结,右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4,7,3组淋巴结;瘤体越大N2转移发生率越高,肺癌分化程度越差,N2转移发生率越高,病理类型不同,N2转移发生率分别为,小细胞癌80.0%,腺癌45.1%,大细胞癌33.3%,鳞癌24.0%,结论:对N2肺癌行广泛,全面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影响。方法:按齐同原则纳入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前给予艾迪注射液,对照组常规准备。术中均按标准术式行食管癌根治,区域淋巴结清除术。术后完成HE染色常规病理检查后,以SP免疫组化法CK(AE1/AE3)和CK10/13作为指标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结果:实验组15例患者共318枚淋巴结,常规病检转移阴性者211枚,其中2例(1333%)共6枚(284%)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表达;对照组20例患者共396枚淋巴结,常规病检转移阴性者263枚,其中10例(50%)共29枚(1103%)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表达。两组比较χ2=114633,P=00007。结论:艾迪注射液能有效地降低食管鳞状细胞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表明其有阻断该肿瘤细胞淋巴结微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