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内压(IAP)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膀胱测压法检测重症医学科接受呼吸机治疗的危重住院患者的IAP,对于存在腹腔内高压(IAH)和腹腔间隔室综合症(ACS)患者按照标准流程进行系统管理。并根据其IAP值以及预后分为腹腔高压组(IAH组)、非IAH组、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比较各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IAP、腹腔灌注压(APP)以及血肌酐(Cr)等指标。结果共监测102例患者,其中30例(29.41%)发生IAH,4例(3.92%)发生ACS,死亡14例(13.73%);IAH组IAP、Cr显著高于非IAH组(IAP:15.12±2.78 mmHg比8.09±2.63 mmHg;Cr:133.48±88.69μmol/L比74.37±35.60μmol/L;P<0.05),MAP与A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APP显著低于生存组(60.76±14.89 mmHg比72.51±15.76 mmHg;P<0.05),Cr则显著高于生存组(142.56±78.43μmol/L比85.66±43.72μmol/L;P<0.05),MAP、I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患者常规监测IAP可以早期发现和干预IAH,改善脏器功能以及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ACS)的临床意义仍在探索中,本研究探讨SAP早期并发ACS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02年5月至200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普外ICU收治的74例SAP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SAP的临床诊断标准。通过测量膀胱内压(UBP)间接反映腹腔内压(1AP)。按入ICU时IAP测定值将患者分为两组,IAP≥12mmHg、IAH组(n=44);IAP〈12mmHg、腹压正常组(n=30)。记录SAP患者全身感染率、胰腺感染率、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SAP早期(入院1周内)ACS患者预后差异。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相关资料构成比之间比较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院存在IAH(1AP≥12mmHg)比率为59.46%,入院时IAH患者与IAP正常患者(1AP〈12mmHg)在急性生理和既往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胰腺炎严重程度评分(Ranson评分)以及全身感染率、胰腺感染率、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早期ACS(IAP〉20mmHg)发生率为27.03%,13例早期ACS(1AP〉25mmHg)患者进行了腹腔减压术,腹腔减压术后24h多项与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和组织灌注相关的生理学指标显著改善(P〈0.05),但早期ACS患者在全身感染率、胰腺感染率、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等方面仍较总体患者预后的相关指标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SAP早期常并发ACS,需密切监测IAP和及时腹腔减压治疗。当IAP接近20mmHg或出现器官功能不全早期表现时应积极进行腹腔减压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内压(IAP)变化与肝胆胰术后恢复程度的关系及高危因素,以指导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30例术后IAP升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30例IAP正常患者比较,比较两组膀胱压力、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HR、MAP、RR、PaO2/FiO2、尿量等。结果腹内压与胃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时间、HR、RR、PaO2/FiO2、尿量等有明显关系,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55.0±6.2)h,明显早于LAP升高组的(81.0±13.3)h,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AP〉15mmHg者尿量明显减少。结论腹内压变化与肝胆胰手术后恢复和早期脏器功能损害有密切关系,对于腹部大手术和危重患者腹内压监测应作为护理监测常规。  相似文献   

4.
李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8):3410-3412
目的改进机械治疗创伤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方法,将控制性低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机械呼吸支持应用于创伤性APRS患者,探讨其效果。方法将30例创伤性ARDS的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15例,按常规大潮气量(10—15ml/kg)、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高水平(8—12cmH2O)正压机械通气。实验组15例,给予低潮气量(6—10ml/kg),低PEEP水平(5—8cmH2O)正压机械通气。观察两组机械通气前和通气后2h的氧合指数(PaO2/FiO2)、pH值变化及患者呼吸频率(RR)。结果两组机械通气前的PaO2/FiO、pH值、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PaO2/FiO2为(270.59±15.63)mmHg,pH值为(7.35±0.26),RR为(24±2.74)次/min,与治疗前以上三项(159.48±11.47)mmHg,(7.41±0.17),(3S±3.41)次/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63,2.33,2.56;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上述三项(246.17±14.89)mmHg,(7.38±0.03),(28±3.56)次/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31,2.19,2.24;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死亡3例,对照组死亡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4,P〈0.05)。结论控制性低通气低PEEP机械呼吸支持对创伤性ARDS效果较高PEEP更为理想,能明显改善低创伤性ARDS患者各项生理指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与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观察并收集我院2006年3月至2010年2月体外循环心脏手术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资料包括:(1)术前因素:性别、年龄、术前诊断、术前NYHA分级、APACHE11评分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2)术中因素: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3)术后因素:术后出血量、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术后6h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指标: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嵌顿压(PAWP)、心输出量指数(CI)、动脉血乳酸、6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氧输送指数(DO2I)、氧耗指数(VO2I)及全身氧提取率(O2ext)。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乳酸清除率〉30%)和低乳酸清除率组。首先应用单因素相关分析,筛选出两组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然后再对这些参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从中找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4.55%(2/44)]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34.48%(1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889,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存活组与死亡组间APACHEⅡ评分[(16.9±2.9)分比(19.2±2.6)分,t=2.537],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3.9±5.6)mm比(63.8±4.6)mm,t=5.847],主动脉阻断时间[(101.2±4-34.2)rain比(122.7±22.7)min,t=2.078],术后出血量[(464.0±158.8)ml比(603.2±159.5)ml,t=2.773],机械通气时间[(22.6±5.1)h比(28.8±5.2)h,t=3.857],动脉血乳酸[(3.5±1.3)mmol/L比(5.1±1.5)mmol/L,t=3.912],动脉血乳酸清除率[(38.8±17.4)%比(14.6±9.7)%,t:4.846],Sv02[(69.1±4.2)%比(59.2±6.9)%,t=5.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昴示动脉向乳酸清除率、芹心宰舒张末期内径县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死亡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分别为7.773(95%CI1.364-44.306,P〈0.05),15.186(95%CI2.758-83.162,P〈0.01)。结论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评价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邓春  林晓明 《临床荟萃》2009,24(15):1299-130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和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7年10月应用机械通气治疗AMI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和呼吸衰竭患者26例,观察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呼吸、心率、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心功能分级变化及有效率;根据开始使用机械通气时间,分为早期应用组(A组,n=14例)及非早期应用组(B组,n=12),比较两组病情好转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有效率和病死率。结果治疗后24例存活者的心功能均有改善,由原来的心功能Ⅳ级改善至心功能I~Ⅱ级,呼吸、心率显著减慢,pH值、PaO2、PaC02、PaO2/FiO2均明显改善。A组治疗后2、24小时呼吸、Pa02、PaC02、Pa02/Fi02分别为(26.7±5.9)次/min、(16.2±3.0)次/min,(85±6)mmHg(1mmHg=0.133kPa)、(96±6)mmHg,(42.8±6.1)mmHg、(38.0±2.8)mmHg,(252±24)mmHg、(302±22)mmHg;病情好转时间、通气时间分别为(16±5)小时,(26±7)小时。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机械通气对改善AMI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和呼吸衰竭的病情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干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将80例M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舒伐他汀组(40例)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口服;阿托伐他汀组(4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Vd口眼。随访12周,主要观察指标: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ApoB/ApoAl)比值及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次要观察指标: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FIN)、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体质量指数(BMI),安全性指标:肝肾功能、肌酸激酶(CK)。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ApoB/ApoAl、hs—CRP、TNF-α、IL-6、IL-18及ApoB、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FIN、HOMA—I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UAER均显著下降[瑞舒伐他汀组分别为:1.26±0.25降至0.63±0.22,t=4.44;(6.89±1.43)mg/L降至(2.41±0.36)mg/L,t=7.12;(27.63±7.12)ng/L降至(12.98±3.74)ng/L,t=4.23;(26.47±6.59)ng/L降至(13.16±3.55)ng/L,t=4.45;(318.36±90.45)ng/L降至(172.77±50.65)ng/L,t=3.92;(1.58±0.29)g/L降至(0.83±0.23)g/L,t=4.20;(5.78±0.86)mmol/L降至(3.53±0.69)mmol/L,t=3.85;(3.52±0.54)mmoL/L降至(2.04±0.49)mmol/L,t=3.89;(2.87±0.65)mmol/L降至(1.91±0.57)mmoL/L,t=3.78;(12.08±2.87)mU/L降至(6.87±1.89)mU/L,t=3.98;3.42±0.57降至1.60±0.31,t=4.65;(144.6±13.3)mmHg降至(135.1±12.7)mmHg,t=3.57;(93.6±9.5)mmHg降至(85.2±7.6)mmHg,t=3.59;(29.86±3.37)μg/min降至(22,52±2.56)Ixg/min,t=3.71;阿托伐他汀组:1.24±0.23降至0.92±0.24,t=3.74;(6.84±1.37)mg/L降至(3.50±0.75)mg/L,t=4.24;(27.22±7.36)ng/L降至(18.70±5.82)ng/L,t=3.76;(26.28±6.84)ng/L降至(19.34±5.96)n#L,t=3.75;(311.22±91.98)n#L降至(246.50±74.73)ng/L,t=3.63;(1.56±0.27)g/L降至(1.14±0.26)g/L,t=3.74;(5.65±0.76)mmol/L降至(4.67±0.65)mmol/L,t=3.68;(3.51±0.55)mmol/L降至(2.65±0.57)mmol/L,t=3.70;(2.86±0.68)mmol/L降至(2.05±0.54)mmol/L,t=3.78;(12.04±2.95)mU/L降至(8.91±2.32)mU/L,t=3.74;3.38±0.54降至2.18±0.35,t=3.80;(144.0±13.8)mmHg降至(135.7±12.5)mmHg,t=3.56;(93.4±9.3)miD-Hg降至(85.8±8.9)mmHg,t=3.58;(29.77±3.28)μg/min降至(23.02±2.83)μg/min,t=3.67;P均〈0.01];ApoA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有所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尸均〉0.05);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BMI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治疗12周后,瑞舒伐他汀组的ApoB/ApoAl、hs-CRP、TNF—α、IL-6、IL-18及ApoB、TC、LDL—C、FIN、HOMA.IR与阿托伐他汀组相比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11、2.10、2.09、2.12、2.08、2.07、2.05、2.04、2.04、2.06,P均〈0.05);瑞舒伐他汀组的HDL-C、ApoAl与阿托伐他汀组相比有增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对TG的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对SBP、DBP、UAER的改善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瑞舒伐他汀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结论瑞舒伐他汀可降低MS患者ApoB/ApoAl比值和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其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以及是否能够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方法对60例2型糖尿病伴有不同程度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静脉应用甲钴胺1000μg加入生理盐水10ml,1次/d,连用3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静脉滴注仅硫辛酸6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连续3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20/30),治疗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改善明显(Х^2=6.67,P〈0.05)。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治疗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分别为(43.1±4.1)m/s与(57.7±4.2)m/s,t=20.67、P〈0.05;腓总神经为(37.2±5.2)m/s与(44.8±6.0)m/s,t=13.62、P〈0.05]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正中神经为(41.3±3.7)m/s与(45.4±3.8)m/s,t=4.18、P〈0.05;腓总神经为(37.2±4.1)m/s与(39.2±4.1)m/s,t=3.10、P〈0.05]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治疗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分别为(44.5±5.2)m/s与(52.8±5.8)m/s,t=14.91、P〈0.05;腓总神经为(42.7±4.1)m/s与(50.8±4.4)m/s,t=14.31、P〈0.05]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分别为(44.3±4.6)m/s与(46.8±5.2)m/s,t=3.80、P〈0.05;腓总神经为(41.6±3.7)m/s与(44.3±4.5)m/s,t=3.95、P〈0.05]均较治疗前提高(P均〈0.05),但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均〈0.01)。结论α硫辛酸可明显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症状,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甲钴胺,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BP)治疗腹腔内高压(IAH)患者过程中对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37例IAH患者分两组,治疗组20例,予以CBP治疗72 h;对照组17例予以常规治疗,在治疗0,24,72 h及第7天,测量腹腔内压力,统计胃肠道症状数目,计算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结果 接受CBP治疗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AP)无明显变化(P=0.218),腹腔内压(IAP)显著下降(P=0.001),腹腔灌注压(APP)也较前明显升高(P=0.036);CBP组与对照组相比,入选24h后有2个以上胃肠道症状的患者比例明显降低(P=0.049),而72 h后CBP组有2个以上和3个以上胃肠道症状的患者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接受CBP治疗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0.037);两组患者的28d及60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BP治疗能降低IAP,从而使APP升高,改善内脏血供,使肠道功能显著恢复;本研究提示CBP治疗对患者预后无明显改善,但早期可改善腹腔高压患者胃肠道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胸部护板在以多发肋骨骨折、胸骨骨折为主的胸部创伤早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6例肋骨骨折和(或)胸骨骨折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对照组,16例)、胸部护板治疗组(观察组,30例),对两组患者的疼痛及血气分析指标、肺部并发症、住院时间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疼痛指数评分(VAS)[(4.45±2.23)、(8.15±2.02)分,t=2.921,P〈0.01],血气分析Pa02[(88.16±9.12)mmHg与(77.22±6.24)mmHg,t=2.413,P〈0.05]、PaCO2[(40.91±3.40)mlnHg与(46.06±5.40)mmHg,t=2.335,P〈0.05]、肺部并发症[17%(5/30)、44%(7/16),X2=23.478,P〈0.05]、住院时间[(7.26±4.17)d与(14.26±3.53)d,t=2.430,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部护板在胸部创伤早期治疗中能减少患者痛苦,明显改善病情,且简单易行,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ACPE)并给予相应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ACPE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控制心力衰竭,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并给予相应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h后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及呼吸困难缓解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HR、RR、MAP、PaO2、PaO2/Fi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R(90.21±11.95)次/min、RR(22.15±5.52)次/min和MAP(74.82±8.56)mmHg低于对照组;Pa02(99.58±4.26)和PaO2/FiO2(266.7±18.99)高于对照组;呼吸困难缓解时间(21.15±4.59)min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ACPE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正常状态下腹腔内压力(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简称腹内压)平均为零或接近零,任何腹内容物的容积增加均可导致腹内压增高,当IAP〉12mmHg(1mmHg=0.133kPa)可引发腹内高压,当IAP〉16mmHg可致腹腔间隙综合征(ACS)。ACS可引起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腹内压监测已成为腹腔间隙综合征诊治和病情监测的重要手段。2006年6—12月我科对10例危重患者进行IAP监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对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1例重症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布地奈德组同时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2ml+生理盐水2ml,2次/d,14d为1个疗程。对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改善和血气分析变化情况进行对比性研究,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前布地奈德组与对照组pH、PaO2、Pa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个疗程后,pH、PaO:高于对照组[(7.43±0.04)、(7.34±0.02)、t:3.423;(77.4±16.7)、(62.4±16.5)mmHg、t=3.414],PaCO2低于对照组[(43.4±8.9)、(50.9±9.1)mm Hg、t=5.3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布地奈德组总有效率为96.7%(59/61),对照组为88.3%(5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218,P〈0.05)。结论临床上无创正压通气联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重症哮喘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对血管外肺水(EVLW)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择20例脓毒性休克早期存在血容量不足[即胸内血容量指数(ITBVI)〈750ml/m^2]的患者,给予血定安快速液体复苏至ITBVI〉850ml/m^2为复苏终点,采用单指示剂热稀释法测定的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根据入选时EVLWI监测值将患者分为EVLWI≤7ml/kg(n=8)及EVLWI〉7ml/kg(n=12)两组,监测液体复苏前(Tb)及复苏结束后即刻(T0)、1h(T1)、2h(T2)、4h(T4)血流动力学、EVLWI、氧合指数(PaO2/FiO2)等指标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患者在达到液体复苏终点后T0、T1、T2时ITB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心排血指数(CI)、每搏指数(SI)、中心静脉压(CVP)均明显增高(P〈0.05或P〈0.01),但T4与Tb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两组同时间点ITBVI、GEDVI、CI、SI、CVP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②与Tb相比,两组在T0、T1、T2、T4时EVLWI、PaO2/FiO2均无明显改变(P均〉0.05),但EVLWI〉7ml/kg组在各相同时间点PaO2/FiO2均显著低于EVLWI≤7ml/kg组(P均〈0.05);③在早期复苏过程中EVLWI与ITBVI、GEDVI、CI、SI、CVP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与PaO2/FiO2具有负相关性(r=-0.765,P〈0.01),与肺毛细血管渗透性指数(PVPI)呈正相关(r=0.678,P〈0.01);④20例患者中28d内死亡6例(占30%),死亡患者复苏前后EVLWI均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均〈0.05),但复苏前后EVLWI变化值(△EVLW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早期进行液体复苏可使ITBVI、GEDVI、CI、SI、CVP增加,但不影响EVLW及氧合。EVLWI的升高可能与PVPI增加有关,与PaO2/FiO2呈负相关,并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内高压(IAH)对胃肠外科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转入ICU的152例胃肠外科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存在腹腔内高压分为IAH组和非IAH组。比较两组ICU住院天数、总住院时间、腹部伤口拆线时间、肠瘘发生率、MODS发生率、肠内营养开始时间以及预后情况。结果152例患者中存在IAH为66例(43%),非IAH组86例。两组ICU住院天数分别(5.12±7.65)d和(3.16±2.35)d,腹部伤口拆线时间分别为(14.91±7.54)d和(12.44±4.21)d,MODS发生率分别为47.0%和16.3%,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分别为(9.08±8.51)d和(6.77±3.97)d,及死亡率分别为27.3%和13.9%,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总住院时间,肠瘘发生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腹腔内高压对胃肠外科重症患者的病情恢复及预后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间接腹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监测技术在基层部队腹部战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方法 2015年1-9月,便利抽样法选取解放军第303医院所属基层部队收治的腹部损伤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存在腹内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将患者分为IAH组(n=46)和非IAH组(n=32)。动态观察两组患者IAP变化趋势,比较其入住监护病房时间、总住院时间、输血量、手术探查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并将腹腔内积血量与IAP的关系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IAH组和非IAH组患者入住监护病房时间分别为(6.28±4.5)d和(3.1±1.94)d,总住院时间分别为(48.3±25.9)d和(32.3±17.4)d,输血量分别为(3304.3±985.2)ml和(618.75±220.3)ml,手术探查率分别为93.5%和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AP随腹腔内出血量的增多而增高(R2=0.786,P0.05)。结论间接IAP测定准确、及时,能反映伤员腹部创伤病情变化,具有操作简单、无创和动态监测的优点,适合在基层部队腹部战创伤救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儿腹胀与腹内压(IAP)、腹内高压(IAH)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入住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的0岁~14岁的114例患儿采用人工膀胱测压法获取IAP数据,观察患儿IAH的发生情况,比较有腹胀患儿和无腹胀患儿IAH和腹腔间隙综合征(ACS)的发生率,并分析IAP变异度和腹围变异度的相关关系。[结果]无腹胀患儿与有腹胀患儿IAP均值和IAH发生率不同,且IAP变异度在5mmHg以内时,IAP变异度与腹围变异度呈线性正相关。[结论]IAH和ACS与腹胀、腹围有一定的关系,护士在早期观察中应将腹围变化与腹胀体征结合,及时发现ACS先兆并采取措施,有效降低AC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系统性动态监测为特点的优化护理模式在指导川黄合剂灌肠治疗危重病人腹腔内高压(IAH)/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的临床效果,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6例IAH/ACS病人实施常规护理和基础支持治疗,并采用优化护理模式对腹腔内压(IAP)、呼吸、循环、泌尿、消化、神经等多个系统进行动态监测,指导临床及时进行川黄合剂灌肠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36例IAH/ACS病人治愈25例,好转8例,死亡3例,治疗有效率和死亡率分别为91.67%和8.33%。[结论]通过优化护理模式对多个系统的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可及时发现IAH/ACS的病情变化,尽早干预,可有效提高IAH/ACS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2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住院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24h内分别测定血清尿酸、hs—CRP,出院3个月进行随访并行上述指标监测分析与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与对照组相比uA[(433±62.5)μmol/L与(298±47.6)mg/L,t=7.021,P〈0.05]及hs—CRP[(33.16±12.65)μmol/L与(8.59±2.35)mg/L,t=8.534,P〈0.01]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尿酸及hs.CRP含量与ACS相关并与再发心血管疾病相关(r=0.387,P〈0.01)。结论uA和hs—CRP含量升高是ACS的危险因素,可作为ACS患者治疗中的监测指标,亦具有早期预防和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与有创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有创(35例)和无创机械通气组(3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有创组机械通气2h后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心率、呼吸频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分别为(7.35±0.05)、(7.23±0.02),(92.4±14.5)、(51.3±9.4)mmHg,(56.0±7.7)、(82.6±8.1)mmHg,(10.5±1.1)、(8.5±1.2)分、(110±12)、(131±19)次/min,(26±4)、(35±8)次/min,P〈0.05或P〈0.01];而无创机械通气组仅PaO2、心率、呼吸频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分别为(78.6±8.8)、(53.1±8.9)mmHg,(110±24)、(128±23)次/min,(26±5)、(36±9)次/min,P均〈0.05],6h后pH、PaCO2、GCS才明显改善[分别为7.35±0.03、7.25±0.01,(59.0±6.3)、(79.8±7.0)mmHg,(10.6±2.0)、(8.5±2.5)分,P〈0.05或P〈0.01]。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15±4)、(14±4)d,t=1.102]、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68±25)、(170±23)d,t=1.214]、ICU病死率[分别为(22.8%(8/28)、21.6%(8/37),x2=0.016]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组可以更快地改善病情,无创机械通气组部分患者需要气管插管,但两组在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病死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