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衰减斑块(A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试验设计属于前瞻性研究,以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入住心内科且符合条件的225例 ACS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一般临床资料、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特点、冠脉造影血流情况和PCI后30 d内心血管并发症。长期随访以电话随访为主,辅以住院随访、门诊随访,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生存率估算应用Kaplan-Meier法,组间生存率曲线差异采用 Log-Rank检验。结果 AP 组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均较非 AP组显著增大,两组之间球囊扩张后即刻校正的 TIMI帧数(CTF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P组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非 AP组,但是长期随访后两组之间无不良心脏事件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9,P =0.640)。结论 AP不影响PCI后 ACS患者的长期预后,但是影响其近期预后,这有助于 ACS患者急性期进一步的风险分层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二维超声室壁运动异常节段分布与冠状动脉损伤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ACS患者二维超声室壁运动异常节段分布情况,并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进行比较。结果①冠状动脉病变以左前降支(LAD)受累最为多见(45%);②LAD单支病变与前壁、前间隔及心尖部室壁运动异常有关(P<0.05)。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病变,主要为前间隔和下壁运动异常;而单纯的下壁室壁运动异常多为左旋支与右冠状动脉病变引起。3支病变造成心肌运动普遍减低,且以侧壁及前侧壁的室壁运动异常则更为显著(P<0.05)。结论二维超声心动图室壁运动异常与冠脉病变范围有较好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比较急诊PCI与延迟PCI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为“罪犯血管”的AMI患者22例,急诊PCI组13例,延迟PCI组9例。应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左室收缩功能及心腔内径的改变。结果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两组患者心功能均较术后7d明显改善(P〈0.05),而左室内径较术后7d缩小(P〈0.05)。术后各阶段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后延迟PCI与急诊PCI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均有心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基本原因 ,而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及血管内血栓形成则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重要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是个隐匿发展的慢性过程 ,在经过多年的无症状发生 ,发展后为什么突然并发威胁生命的血栓形成呢 ?文献报告[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管腔狭窄程度不成正比 ,而与管壁病变、粥样斑块的成份和脆性有关。斑块中炎症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改变了斑块的脆性 ,从而导致斑块破裂[2 ] 。本文就斑块破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作一综述。1 急性冠状动脉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斑块负荷(PB)与冠状动脉重构之间的潜在关系。 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与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的ACS患者91例。其中正性重构[重构指数(RI)>1]60例,负性重构(RI<1)31例;PB<60%9例,60%≤PB<70%19例,70%≤PB<80%48例,PB>80%15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正性重构与负性重构ACS患者斑块横截面积(P-CSA)、管腔横截面积(L-CSA)、外弹力膜横截面积(EEM-CSA)、平均EEM-CSA、PB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PB的ACS患者P-CSA、L-CSA、EEM-CSA、RI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PB、P-CSA、EEM-CSA、L-CSA、RI的相关性。 结果正性重构与负性重构ACS患者P-CSA、L-CSA、EEM-CSA、PB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负性重构ACS患者平均EEM-CSA大于正性重构ACS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24 ± 1.98)mm2 vs (17.30 ± 3.16)mm2,t=2.46,P<0.05]。不同PB的ACS患者R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SA、EEM-CSA、L-CS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56、28.97、7.14,均P<0.001),且随着PB增加,P-CSA、EEM-CSA均增加[P-CSA:(6.01 ± 1.68)、(9.12 ± 2.00)、(11.42 ± 2.05)、(14.05 ± 4.00) mm2,EEM-CSA:(11.43 ± 1.90)、(13.64 ± 2.93)、(15.14 ± 2.64)、(16.64 ± 4.08) mm2],L-CSA减少[(5.44 ± 0.89)、(4.52 ± 0.99)、(3.72 ± 0.74)、(2.60 ± 0.63) mm2]。且PB与P-CSA、EEM-CSA呈正相关(r=0.76、0.50,P均<0.001),与L-CSA呈负相关性(r=-0.74,P<0.001);RI与PB、P-CSA、L-CSA、EEM-CSA均无相关性。 结论冠状动脉重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除PB以外,可能还存在其他因素影响重构的方向,另外RI作为血管重构的评估标准可能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介入治疗80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为1~80月,中位数为24个月。结果:随访期间死亡2例(2.5%),非致命性急性心肌梗死3例(3,75%),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例,心绞痛复发8例(10.0%),行血运重建术3例(3.75%)。以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6年生存率为97,5%,无心脏事件生存率1年为89,0%,6年为85.6%。Cox回归分析显示:支架放置与心脏事件呈负相关,而病变支数与心脏事件呈正相关。糖尿病病史、病变支数与心绞痛复发呈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良好,可明显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A组)46例和稳定斑块组(B组)66例,按照疾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52例为ACS组,稳定性冠心病60例为sCAD组,对比A组和B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分析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危险因素,对比ACS组和sCAD组IVUS参数及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吸烟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有关,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是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ACS组易损斑块率显著高于CAD组(P<0.05)。 ACS患者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均与血管重塑指数呈正相关(r=0.354,0.369,0.329,0.324),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392,-0.401,-0.362,-0.384),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斑块负荷呈正相关(r=0.294,0.384)(P均<0.05)。结论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及ACS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监测与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冠状动脉远端保护装置的急性心梗患者局部和整体心功能的改变。材料与方法:常规PCI对照组30例,应用远端保护装置的实验组2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3月、6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室壁运动记分指数(WNSI)及左室容积。结果:实验组术前各项指标均与常规PCI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中均回抽出肉眼可见的红色/白色血栓。术后1m、3m及6m时实验组EF值、3m和6m时WMSI和左室收缩与舒张末期容积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与两组在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改善方面一致。结论:联合使用远端保护装置,可有效改善心肌灌注,提高局部和整体心肌收缩能力。超声心动图可以观测、评价其近期和远期再灌注效果,且可进行长期监测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I。CAPA)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5例AI。CAPA患者的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超声心动图误诊4例,随访期2例婴儿型患者死亡。婴儿型患者术后短期、中期随访左室前后径明显缩小[(42.6±1.3)mm对(36.0±1.5)mm对(34.2±1.6)mm,P〈0.001],短期左心室收缩功能好转[(37.2±3.0)%对(58.6±2.4),P〈0.001];成人型患者术后随访左室前后径明显减小(P〈0.001),二尖瓣反流情况改善。结论超声心动图在ALCAPA早期诊断、术后评估及随访观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I)技术获取可疑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左心室区域及整体纵向分层应变,探讨分层应变参数预测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疑诊NSTE-ACS的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其中,对照组(冠状动脉无狭窄或狭窄率<50%)2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组51例。冠心病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是否闭塞分为冠状动脉狭窄组32例,冠状动脉闭塞组19例。应用Echo PAC软件分析二维动态图像获得左心室18节段收缩期纵向分层应变,计算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及心外膜下心肌区域纵向应变(TLSendo、TLSmid、TLSepi)及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心肌整体纵向应变(GLSendo、GLSmid、GLSepi)。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左心室区域及整体心肌纵向分层应变参数差异,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狭窄率≥50%)即冠心病的金标准,绘制不同参数预测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与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组患者比较,冠状动脉闭塞组患者TLSendo、TLSmid、TLSepi及GLSendo、GLSmid、GLSepi均减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闭塞组vs对照组:t值分别为-5.819、-5.049、-4.845、-5.955、-5.036、-4.724,P均<0.01;冠状动脉闭塞组vs冠状动脉狭窄组:t值分别为-2.983、-3.059、-2.903、-2.989、-3.192、-3.387,P均<0.01);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冠状动脉狭窄组患者仅TLSendo及GLSendo减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81、-4.164,P均<0.01);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组、冠状动脉闭塞组患者TLSendo、TLSmid、TLSepi及GLSendo、GLSmid、GLSepi均呈梯度递减,但仅对照组患者3层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LSepi vs TLSendo、GLSepi vs GLSendo:t值均为-10.083,P均<0.01;TLSepi vs TLSmid、GLSepi vs GLSmid:t值均为-4.559,P均<0.01;TLSmid vs TLSendo、GLSmid vs GLSendo:t值均为-5.549,P均<0.01);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组、冠状动脉闭塞组患者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区域及整体纵向应变与心外膜下心肌区域及整体纵向应变绝对值差值(?TLS及?GLS)逐渐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闭塞组vs对照组:t值分别为6.915、7.489,P均<0.01;冠状动脉狭窄组vs对照组:t值分别为4.923、7.202,P均<0.01;冠状动脉闭塞组vs冠状动脉狭窄组?TLS:t值为2.250,P<0.05),提示心内膜下心肌功能的显著受损。ROC曲线显示,GLSendo及TLSendo预测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优于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心肌应变参数及总体心肌应变参数。结论可疑NSTE-ACS中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各层心肌收缩功能不同程度减低,尤以心内膜下心肌减低最显著,2D-STI技术获取的纵向分层应变参数可用于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各层心肌区域及整体收缩功能受损差异,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显著狭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负荷心肌超声造影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的无创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CMD)。方法:人选161例因胸痛住院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三磷酸腺苷负荷心肌造影,用QLab定量分析静息和负荷后平台期信号强度(A)和信号强度增加率(β)。心肌血流量(Myocardial blood flow,MBF)用A×β表示,CFR=MBF负荷/MBF静息。CMD定义为CFR<2.0。用Logistie多元回归分析筛选CMD的影响因素。结果:在非阻塞性胸痛患者中CMD发生率为51.6%;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正常者相比,CMD中糖尿病高脂血症和E/e'>15比例明显增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E/e'>15是CM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负荷心肌超声造影是测定CFR的有效无创方法;在非阻塞性胸痛患者中CMD发病率高,且与左室舒张末压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稳定斑块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引起血小板粘附、血管痉挛、血栓形成 ,导致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缺血性猝死 ,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 e,ACS) [1 ] 。是冠心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其发生、演变过程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演变动脉内膜的慢性微小病变 ,通常是因为血管在转折处或近分叉处血液涡流的结果。除高血压导致的局部切力增加 ,高血脂、高血糖代谢产物的增多、吸烟的化学刺激、血液内儿茶酚胺、免疫复合物或感染 ,都会产生慢性微小内皮损失或功能障碍 ,导致脂类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肌超声造影(MEC)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血流再灌注定量分析的价值.方法 对15例冠心病患者分别于PCI术前及PCI术后在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条件下行心肌超声造影检查.采用自动追踪增强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得出造影剂强度(A)、斜率(β)、A×β、造影剂到达时间(AT)及达峰时间(TTP).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清晰的左心室显影.正常灌注区均获得较满意的心肌显影,而缺血区心肌显影不良.异常灌注区域AT、TTP均较正常灌注区域延长,而A×β则显著减小(P<0.05);单支冠脉狭窄>70%息者PCI术后的A、β及A×β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冠脉狭窄<70%患者的A、β及A×β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PCI可以有效改善病变心肌节段的微循环,心肌超声造影能够准确、快速、有效地评价PCI术后心肌再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血管内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左冠状动脉主干部(左主干),阐述两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特点.方法 冠心病患者129例,其中合并糖尿病史40例,无糖尿病史89例.所有患者在进行左冠状动脉系统的介入检查和治疗时,给予左主干的血管内超声检查,并在每间隔1 mm的超声断面上测量血管外腔面积、内腔面积、斑块面积以及钙化角度,然后将所有检测断面的相应数值相加,从而得到整个左主干的外腔容积、内腔容积、斑块体积和总的钙化负荷,最后比较各检测数据在合并糖尿病组和无糖尿病组的差别.结果 不论在最小内腔面积的血管断面还是在整个左主干,血管内外腔和斑块大小在两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组的钙化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67.5% 对 44.9%,P=0.022);定量测量最小内腔面积的血管断面上总钙化角度,糖尿病组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27);整个左主干总的钙负荷,糖尿病组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 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即使左主干的内外径和斑块的大小不存在差异,管壁的钙化情况和斑块的构成却显著不同,前者钙化出现的阳性率和钙化程度均明显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国产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PCI治疗的325例年龄≥60岁的ACS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210例)和对照组(115例).两组患者术中均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支架植入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血流(TIMI)3级的比例,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轻微出血、大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术后30 d和12个月的病死率、心肌梗死(心梗)和靶血管血运重建(TVR)的发生率.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后即刻TIMI血流3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99.05%比94.78%,P<0.05),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47%比2.61%,P<0.05);替罗非班组术后30 d和12个月病死率、心梗和TVR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 d:0、0.47%、0.47%比2.61%、3.48%、2.61%;12个月:0、0.47%、0.47%比2.61%、5.22%、5.22%,P<0.05或P<0.01);替罗非班组轻微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比4.35%,P>0.05);两组均无大出血病例;替罗非班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对照组有所升高(0.95%比0,P>0.05).结论 国产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善老年ACS患者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状况,有效降低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减少术后30 d和12个月的病死率及心梗和TVR发生率,且不增加大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纵向应变探讨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前后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改变情况。方法 32例心绞痛(左前降支病变)患者和30例正常人(对照组),分别记录PCI术前、术后3个月和正常人心尖四腔切面,二腔切面,左心室长轴高帧频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各个节段的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值。结果 PCI术前患者(术前组)与对照组比较,心肌节段的纵向应变值减低(P<0.05),且与冠状动脉造影左前降支病变分布范围相一致;与PCI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患者(术后组)相应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应变值较前改善(P<0.05),且部分节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斑点追踪二维纵向应变不但能定位诊断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而且能够定量地评价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胎儿主动脉缩窄的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参数,探讨超声参数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而分析多参数评分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主动脉缩窄的胎儿49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缩窄组及正常组,综合分析胎儿心室、主动脉、肺动脉、主动脉弓、动脉导管、大脑中动脉、脐动脉的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比值。结果左室/右室(LV/RV)、肺动脉/主动脉(PA/AO)、主动脉峡部/动脉导管(AI/DA)的内径比值及大脑中动脉/脐动脉腹内段(MCA/inUA)的流速相关比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5,有一定的诊断准确性(P〈0.05)。卡方检验表明单一参数的一致性比较低,当比值个数为3~4个时,Kappa值分别为0.687(P=0.000)、0.649(P=0.000),诊断价值相对较高。结论胎儿主动脉缩窄的超声诊断具有一定难度,单一胎儿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胎儿主动脉缩窄的诊断意义有限,综合评估及联合多个超声参数可提高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瘘的超声诊断与临床对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进一步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瘘的价值。方法 对18例冠状动脉瘘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与手术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8例冠状动脉瘘有17例首先由超声诊断,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的6例右冠状动脉瘘和4例左冠状动脉瘘的诊断符合率为100%,8例单发瘘的诊断符合率为100%,2例多发瘘病例,手术前未提示多个瘘口,5例左室瘘的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瘘口特征非常清楚。10例右室瘘和3例右房瘘超声虽然提示了瘘入腔室,但有6例未提示具体引流部位。结论 研究冠状动脉瘘的具体引流部位和多发瘘是超声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瓣反流对冠状动脉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双嘧达莫负荷试验 ,探讨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的冠状动脉循环特点及血流储备 (CFR)功能。方法 对照组 15例 ,主动脉瓣反流组 18例。应用TEE测量静脉注射双嘧达莫前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内径和血流频谱 ,以药物负荷 (D)与基础状态下 (R )冠状动脉舒张期峰值流速 (PDV)比 (D/RPDV )为CFR的代表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主动脉瓣反流组基础状态下冠状动脉内径扩大 ,流速增加 ,D/RPDV减低 ( 2 .36± 0 .74vs 3.43± 0 .6 2 ,P <0 .0 1) ;PDV与左室舒张末期压力、收缩压和心率正相关 (P <0 .0 5~ 0 .0 0 1) ;与左室射血分数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主动脉瓣反流对冠状动脉循环的影响主要为基础状态下冠状动脉内径扩大、血流速度增加及CFR减低 ;CFR减低可能是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主动脉瓣反流患者心绞痛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最有效方法,然而,AMI急诊PCI可能并发无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NF),导致左心室局部、整体收缩和同步性降低,减弱心室射血的力学效应,促进心室重构,直接影响着AMI患者的长期预后,是AMI再灌注治疗时代面临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