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6例发生PICC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穿刺口感染8例,静脉炎1例,堵管12例,皮肤过敏8例,导管破裂3例,穿刺点渗血3例.经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并发症均得以控制.结论 在PICC导管留置期间予以有针对性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轻者增加患者身体痛苦、经济负担,重者可导致患者在治疗结束前拔管,而影响治疗。为了加强临床护理人员对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的了解,本文介绍了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的形成机理、诊断标准、发生率、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技术近几年广泛应用于临床.经PICC输注药液可以使药物直接进入上腔静脉.由于上腔静脉血流速度快,能尽快稀释药液,就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对组织及血管的损害.临床上PICC操作中常会遇到穿刺失败、送管困难、导管异位等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导管异位.PICC置入的长度由操作者根据患者体表的测量进行估算,这种测量与实际置管长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置管时还可能因操作者因素、患者因素等导致导管异位.本文拟通过分析PICC置管过程中各种因素对置管异位的影响,找出相应对策,提高PICC置管的到位率,减少导管异位所导致的脱管、堵管、静脉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高PICC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铁宏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8,(2):61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到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30例实施了PICC的患者进行直接观察.结果 一次置入导管成功率为96.7%.结论 PICC是一种既安全有效又简单易学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7.
8.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5)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300例脑出血并行PICC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出现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对照组未发生PICC术后感染,共43例;感染组发生PICC术后感染,共257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置管情况、颅内血肿体积、行CT定位下血肿转孔引流术情况、血肿累及脑室情况以及昏迷情况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影响脑出血患者PICC后导管发生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之间的导管移动、糖尿病发生率、感染史、血肿体积、行CT定位下血肿转孔引流术者所占比例、血肿累及脑室所占比例以及昏迷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患糖尿病、进行CT定位下血肿转孔引流术、年龄≧60岁以及昏迷时间≧1周均为行PICC术后发生感染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患糖尿病的影响性最大(P=0.012)。结论年龄≧60岁、患糖尿病、昏迷时间≧1周、发生导管移动以及行CT定位下血肿转孔引流术均为PICC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且糖尿病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合分析集束化管理在预防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血流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113例PICC患儿为实验组,选择于2012年9月-2014年9月医院收治的113例PICC患儿为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实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采用集束化管理方法,统计分析两组患儿的血流感染发生、血栓形成、堵塞发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血流感染发生率为0.88%、血栓形成率为0、堵塞发生率为1.77%,均低于对照组患儿的8.85%、12.39%、13.27%(P0.05);实验组患儿出现1例皮肤炎性反应、2例不明原因发热,对照组患儿出现6例皮肤炎性反应、7例不明原因发热。结论集束化管理在预防新生儿PICC血流感染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具有重要的护理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调整,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胃肠手术及化疗变得越来越常见.同时,肠外营养作为肠内营养困难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主要营养支持手段,对于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而目前肠外营养滴注方式主要是以静脉系统输注为主.虽然通过不同静脉入路方式如钢针、留置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心静脉置管(CVC)等进行肠外营养各有优劣,但随着越来越多研究表明,PICC在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肠外营养中应用较其他方式具有并发症少,舒适度高,预后好等优点.文章就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肠外营养中应用及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导管从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可以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既可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又能避免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护外周血管,减少局部不良反应,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5.
月~2008年6月间PICC后伴有局部皮肤湿疹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为其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为了降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率。方法对置管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与导管的优劣、插管操作是否正规、置管后护理和患者因素密切相关。结论选择优良材质的导管;置管操作要规范、熟练;规范化置管后护理和提高置管患者自我护理意识是预防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徐兰香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0,18(2):124-125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与传统的静脉给药和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相比,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及可由护士操作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头皮静脉、胭窝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其尖端定位于上下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国内在临床较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对置管方法、临床应用范围及并发症等进行了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0)
目的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护理措施,以更好地指导PICC置管。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1月-2013年7月PICC置管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PICC置管的感染情况,并对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使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6例PICC置管患者中,9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为7.14%;共分离出病原菌9株,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阴沟肠杆菌及大肠埃希菌各1株;穿刺次数、护理人员操作经验、刺激性药物使用、白细胞数偏低、静脉炎以及导管留置时间与PICC置管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引发PICC置管感染的因素较多,导致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出现率居高不下,掌握PICC置管患者感染因素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对于降低感染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