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OrbscanⅡ测得角膜后表面高度及角膜中央厚度改变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的相关性。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6人53眼,常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记录术前、术后1d、1w、1m、3m的角膜后表面高度、角膜中央厚度及角膜内皮镜计数,采用SAS8.2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指标前后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简单直线相关计算术后3m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与术后第ld角膜后表面高度增加率的相关性,术后3m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与术后第ld角膜中央厚度增加率的相关性,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①36人43眼完成该研究,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为2336±378cells/mm^2。②OrbscanⅡ显示术后第1d角膜后表面高度增加≤10%3眼,10.1%-20%4眼,〉20%36眼;角膜中央厚度增加≤5%13眼,5.1%-10%23眼,〉10%7眼。③角膜内皮镜计数显示:术后第1d 2324±382cells/mm2,1w2163±364cells/mm^2,1m2070±330cells/mm2,3m2038±332cells/mm^2,术后1w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为7.4%,1月为11.4%,3月为12.7%。④简单直线相关分析:术后第1d角膜后表面高度增加与术后3m角膜内皮细胞选择率有相关性(R^2=0.14 p〈0.01),术后第1d角膜中央厚度的增加与术后3m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有相关性(R^2=0.66,P〈0.001)。结论 术后第1d角膜后表面高度增加、角膜中央厚度增加与术后3m内皮细胞丢失率有相关关系,提示术后第1d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增加及角膜中央厚度的增加可以预测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  相似文献   

2.
熊世红  安鑫  王艳玲 《眼科》2014,(3):173-176
目的观察Ⅱ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5年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友谊医院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的白内障患者71例(87眼)。方法合并Ⅱ型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38例(44眼)为糖尿病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3例(43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5年采用角膜内皮镜观察角膜内皮数量及形态学的变化。主要指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结果术前,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患者术后5年与术前相比,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增加,变异系数增加(P均〈0.01)。对照组患者术后5年与术前相比,变异系数增加(P〈0.01),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平均内皮细胞面积无明显差异(P均〉0.05)。术后5年,糖尿病患者的内皮细胞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平均内皮细胞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变异系数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小样本的回顾性病例研究显示,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重,修复慢,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3.
小梁切除术对角膜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钰  张纯 《眼科新进展》2005,25(6):550-552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7例患者32眼进行前瞻性研究,A组(22眼)术后无并发症;B组(10眼)术后浅前房(浅Ⅰ~Ⅱ)。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应用Orbscan Ⅱ进行角膜9个方位测厚,并对结果行配对t检验。结果A组术后1周角膜厚度较术前无显著变化(P〉0.05):中央、下方、颞侧和颞下方角膜厚度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有显著减小(P〈0.05)。B组术后1周在多数方位上角膜厚度显著增加(P〈0.05),角膜厚度的改变量显著大于A组(P〈0.05):术后3个月中央区角膜厚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各方位角膜厚度改变量与A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在无并发症的小梁切除术后1周恢复.术后浅前房(浅Ⅰ~Ⅱ度)增加内皮细胞功能的损伤。术后中央和颞下区角膜内皮细胞的代偿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晶状体眼、晶状体脱位及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眼科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间接受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15例(15只眼)无晶状体眼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术前与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变化,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后角膜水肿、前房闪辉及人工晶状体位置。手术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手术前后患者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其中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的变化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拟合方程。结果术后1d患者视力显著提高,术后1周较术后1d略有改善,术后1个月后趋于稳定。术前裸眼视力≤0.2,中位数为0.04;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为0.3~1.2,中位数为0.8,其中裸眼视力≥1.0者4只眼(26.7%),裸眼视力≥0.5者11只眼(73.3%)。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3~1.0,中位数为0.6;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为0.3~1.2,中位数为0.9,其中最佳矫正视力≥1.0者4只眼(26.7%),最佳矫正视力≥0.5者13只眼(86.7%)。术后15只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并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且术后视力保持稳定。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3.410, 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3.035,P<0.05)。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932~3325个/mm2,术后1 d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2224.3±746.1)个/mm2,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2214.9±742.1)个/mm2,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2202.4±743.9)个/mm2,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2164.9±724.4)个/mm2,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2138±715.3)个/mm2,术后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2123.6±712.3)个/mm2。术后各时段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2.76,-3.27,-3.00,-3.52,-3.11;P<0.05)。术后角膜无明显水肿,人工晶状体位置未见明显偏移。结论 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无晶状体眼、晶状体脱位及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患者的既安全又有效的方法,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近视眼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青年近视患者200例(400眼),按屈光度分为4组,应用0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的角膜中央点、最薄点、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以及距中心1.5mm、2.5mm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颞侧、鼻侧的后表面高度及相对应的前、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进行测量。结果角膜后表面前突极值为(0.024±0.007)mm,多位于颞下(50%)、鼻下(16%)部位。后表面前突极值依次位于后表面平均屈光力最大点(49.75%)、最薄点(33.50%)、旁中心1.5mm颞下(9.25%)和颞侧(8.00%)。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最薄点、中央点3个点的后表面高度在不同近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角膜后表面高度与其影响因素相关分析: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118、-0.138.P值分别为0.000、0.006);最薄点:后袁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1、-0.113,P值分别为0.000、0.024):中央点:后表面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严重程度与角膜内皮细胞细胞形态和数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日本Topcon角膜内皮计对101例(201眼)确诊为DR的患者行5个方位角膜内皮检查,以DR新的国际临床分级标准进行分期,比较不同分期DR之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面积、面积标准差、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以及中央角膜厚度等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Ⅰ期患者平均角膜内皮细胞面积为(380.11±33.42)μm2、内皮细胞密度为(2 741.03±247.45)mm-2、六角形细胞比例为(52.14±6.85)%、平均中央角膜厚度(0.59±0.03)mm;而Ⅴ期患者各数值已分别变为(412.26±52.88)μm2、(2 508.39±398.60)mm-2、(48.99±5.74)%和(0.55±0.03)mm.以上各指标在Ⅰ期和Ⅱ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Ⅲ期、Ⅳ期和Ⅴ期平均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内皮细胞密度及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与Ⅰ期、Ⅱ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Ⅴ期六角型细胞比例和细胞面积变异系数与Ⅰ期、Ⅱ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随着DR严重程度增加,角膜内皮呈现细胞密度降低、平均细胞面积增加、六角形细胞比例及平均中央角膜厚度数值减少.提示糖尿病可对患者的视网膜和角膜组织造成明显损害,且二者损害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眼球挫伤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应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对有眼球挫伤史者27例(54只眼)的伤眼(27只眼)及对侧健眼(27只眼)角膜内皮细胞进行观察,测量数据以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球挫伤组为(1840.80±332.87)/mm2较健眼组的(2694.30±211.32)/mm2下降(t=9.729,P〈0.01);平均细胞面积挫伤组为(568.16±147.61)μm。较健眼组的(359.33±69.07)μm2增大(t=6.463,P〈0.01);平均细胞而积的标准差挫伤组为243.41±135.45较健眼组的161.12±19.00增大t=4.765,P〈0.01);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挫伤组为(41.10±10.17)%较健眼组的(31.01±3.53)%增大(f=4.915,P〈0.01);六角形细胞所占比例挫伤组为(49.88±9.07)%较健眼组的(57.71±5.30)%降低(t=3.581,P〈0.01)。结论眼球挫伤可致角膜内皮细胞单位面积细胞密度F降、平均细胞面积增大、平均细胞面积的标准差增大、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增加和六角形细胞所占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兔眼角膜的解剖学特征,为眼的动物实验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对46只新西兰白兔的92只眼角膜行Orbscan-Ⅱ检测,并分析各项检查参数。结果兔眼的平均角膜直径为(11.72±0.65)mm;平均角膜中央厚度为(391.91±21.78)μm,角膜最薄点厚度平均为(371.57±22.27)μm;兔眼的平均前房深度为(2.41±0.29)mm;兔眼角膜3mm光学区的平均屈光力为(46.53±2.02)D,5mm光学区的平均屈光力为(46.16±1.88)D;兔眼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图按形状可分为中央岛、不完全桥、规则桥、不规则桥及未分类型;兔眼Kappa角为(6.59±3.26)。。结论兔眼的上述测量参数多与人眼接近,但角膜厚度比人眼薄,角膜屈光力大于人眼,可作为眼表疾病和部分角膜屈光手术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眼的损害程度。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按年龄及核硬度匹配后分为两组。试验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600~1000个/mm2;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2300个/mm2。每组35例(35只眼)。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中央角膜厚度,对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和中央角膜厚度增加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个月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7,P=0.16),术后6个月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0.50,P=0.48)。术后3个月试验组中央角膜厚度增加率高于对照组(X2=10.83,P=0.00),但术后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7,p=0.26)。结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的患者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程度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正常的患者相当,并且中央角膜厚度呈一过性增加,大部分患者术后6个月恢复。  相似文献   

10.
角膜厚度改变与暴露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添场  童绎 《眼科》1997,6(1):38-39
应用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76例15O只眼角膜暴露前后的厚度改变,结果显示角膜暴露前中央厚度平均为548.4±47.0μm,暴露3分钟后平均为536.2±49.3μm,5分钟后平均为519.9±51.6μm,10分钟后平均为493.6±49.8μm。角膜暴露3分钟与5分钟角膜厚度改变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暴露5分钟与10分钟角膜厚度改变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角膜暴露5分钟后45岁以上者角膜中央厚度改变明显高干45岁以下者(P<0.01)。不同眼别及性别间角膜暴露后的厚度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角膜暴露时间越长,其厚度改变越明显,年龄大,角膜暴露后更易脱水变薄。提出放射状角膜切开术中应尽量缩短角膜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青少年近视患者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延缓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及其对角膜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观察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配戴角膜塑形镜且连续配戴5 a的153例(153眼)青少年近视患者,分别于戴镜前及戴镜后1 a、2 a、3 a、4 a、5 a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评估角膜状态,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检测眼轴长度,采用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六边形细胞比例及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等,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裸眼视力及等效球镜度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42.515、415.389,均为P<0.001)。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轴增长速度平均为每年0.16 mm。戴镜5 a中,64眼(41.83%)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70.31%为1级或2级角膜点状染色。与戴镜前中央角膜厚度相比,戴镜后不同时间的中央角膜厚度均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戴镜前相比,配戴角膜塑形镜5 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内皮细胞面积均无显著变化(F=0.328、0.735,均为P>0.05);但六边形细胞比例显著降低(F=12.020,P<0.001),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显著增高(F=23.016,P<0.001)。结论 青少年近视患者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获得良好的裸眼视力,且可有效延缓眼轴增长速度,长期戴镜未引起严重的角膜或结膜并发症,对角膜内皮细胞、中央角膜厚度影响均甚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知觉、泪液分泌等眼表改变,及激光共焦显微镜下角膜上皮、神经纤维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依据眼底情况分为无眼底改变(NDR)组[42例(59眼))和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组[66例(86眼)1;选取无全身及眼部疾病的健康体检者(性别、年龄匹配)33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角膜敏感度测定、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膜分析、角膜荧光素染色及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分别对相关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NDR组除泪膜分析结果(大于等于Ⅲ级者占32%)与对照组(1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其他观察项目均无统计学意义。PDR患者角膜敏感度为(33.0±12.4)mm,低于对照组的(47.2±9.7)mm(P〈0.01);泪液分泌量为(11.8±4.2)mm,少于对照组的(15.2±4.3)mm(P〈0.011;BUT值为(7.3±2.5)s,低于对照组的(13.7±4.0)s(P〈0.01);泪膜脂质层光干涉图像为Ⅲ级及以上者占50%,高于对照组的14%(P〈0.01);角膜荧光染色阳性者占74%,高于对照组的8%(P〈0.01);角膜上皮细胞密度为(4407±480)个/mm^2,小于对照组的(4736±313)个/mm^2(P〈0.01);角膜神经纤维密度为(898±153)Ixm/视野。低于对照组的(1231+176)txm/视野(P〈0.05)。且随糖尿病患病时间的延长,角膜敏感度下降fr=0.657,P=0.020)、角膜荧光素染色增多(rm=-0.460,P=0.012)、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减少(r=-0.473,P=-0.020)。结论NDR患者角膜会出现轻度改变,应引起注意,需定期检查;PDR患者角膜已发生明显改变.应积极诊治。  相似文献   

1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近视眼行LASIK手术157例(306只眼),按术前是否配戴角膜接触镜(CL)分为A、B两组:A组未配戴CL,共98例(190只眼);B组配戴CL并于停戴2周后接受手术,共59例(116只眼)。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5.00 D~1500D,平均为(~8.24±1.23)D,切削深度平均为(123±20.37)μm。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并分析切削深度与内皮细胞的相关性。结果A组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3006.35±345.11)个/mm^2,术后3个月为(3056.75±357.36)个/mm^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增加(260.7±102.4)个/mm^2,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结构无明显改变。A组角膜切削深度与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相关性,(r=0.0267,P〉0.05)。结论LASIK术后早期不引起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是一种矫正近视眼安全的角膜屈光手术,但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的远期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甘油冷冻保存角膜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ALK)治疗圆锥角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屈光状态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圆锥角膜患者用甘油冷冻保存的角膜材料行DALK治疗的44例(49眼)病例资料,其中17例(17眼)患者于术后1个月、1年、2年、3年、4年按期进行随访,且随访资料完整。分析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视力以及屈光状态。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9.0±12.6)个月,无一例发生植片免疫排斥。术前平均内皮细胞密度(ECD)为(2597±578)个/mmz.术后1个月、1年、2年、3年、4年时平均ECD为(1790±409)cells/mm2、(1703±443)cells/mm2,(1632±389)cells/mm2、(1638±357)cells/mm2、(1675±283)cells/mm2、(1611±421)cells/mm2。术后4年ECD较术前减少34.2%。术前平均裸眼视力(UCVA)为(1.40±0.60)logMAR,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0.98±0.54)logMAR,术后1个月、1年、2年、3年、4年平均BCVA分别为(0.44±0.12)logMAR、(0.36±0.20)logMAR、(0.32±0.23)logMAR、(0.29±0.20)logMAR、(0.27±0.16)logMAR。结论使用甘油冷冻保存的角膜材料的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可获得较好的视力,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低.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长期全眼球冷冻保存角膜行穿透角膜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抽空房水,C3F8充填前房全眼球冷冻保存(-20℃)角膜行20例穿透角膜移植术,最短保存时间为28d,最长为133d,平均39.6d,本组20例患者,病灶范围均在8mm以上,穿孔达(4~5)mm左右。结果术后半年,角膜半透明5例,内皮细胞平均密度为1076.3celll/mm^2,视力维持在数指/1尺,14例患者角膜混浊,视力手动~光感,其中5例患者半年后再次行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在术后3m时,发生继发青光眼,患者坚决要求行眼球摘除术。结论前房注气(C3F8)全眼球冷冻保存角膜使角膜内皮细胞具有一定活性,方法简便、易行,可为眼科急诊提供穿透角膜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oria M290一次性微型板层角膜刀制作角膜瓣的可预测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共入选104例(208只眼)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患者参加此研究。术中使用Moria M290一次性微型板层角膜刀制作角膜瓣,所有患者均使用全新刀头,先右眼制瓣,然后左眼制瓣。制瓣前及制瓣后均使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术眼中央角膜厚度,同时测量角膜瓣直径及蒂长。结果平均角膜瓣厚度为(113.26±12.12)μm,其中右眼平均角膜瓣厚度为(121.42±12.08)μm,左眼平均角膜瓣厚度为(107.24±12.24)μm,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1)。右眼平均角膜瓣直径(9.46±0.15)mm,平均蒂长(5.16±0.25)mm;左眼平均角膜瓣直径(9.39±0.19)mm,平均蒂长(5.09±0.24)mm,两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8和P =0.95)。角膜瓣厚度与患者年龄,术前屈光度,术前角膜曲率及角膜直径均无明显相关性(分别P =0.56,P =0.50,P =0.19,P =0.42),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呈正相关性(r =0.448,P <0.01)。结论 Moria M290一次性微型板层角膜刀制作角膜瓣预测性良好,角膜瓣厚度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TECD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ECD综合征的临床特征,病程转归以及致病因素。方法:(1)对25例临床诊断为TECD综合征的患者行眼前节检查,角膜厚度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数量以及眼压检查;(2)认定引起TECD综合征的化学物质。结果:(1)多数TECD综合征患者同时还伴有大片状或弥漫性虹膜缩,瞳孔开大强直和斑块状或颗粒状色素性KP。(2)电镜下发现TECD综合征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和虹膜色素上皮细胞,其超微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异常;(3)TECD综合征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大,平均67.6%。(4)TECD综合征会导致角膜内皮细胞不可逆性的功能失代偿,形成永久性角膜水肿,大泡性角膜病变和瘢痕性角混膜混浊。(5)手术器械残留的消毒剂是导致TECD综合征的主要原因,13眼占52%。结论:(1)除了Breebaart等归纳的7个体征外,TECD综合征患者还伴有虹膜和瞳孔的异常表现。(2)TECD综合征具有发病速度快,病变范围广泛,预后较差等特征。(3)注意将手术器械残留的消毒剂冲洗干净是预防TECD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田磊  周跃华  张青蔚  王宁利 《眼科》2010,19(5):299-303
目的探讨应用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的形态及其厚度的相关影响因素。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的36例(72眼)应用IntraLa。seFS60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后行LASIK手术患者。方法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检查并记录相关资料,包括角膜曲率、角膜厚度、角膜直径等。术后1个月应用VisanteOCT测量角膜上0°、45°、90°和135°四条经线所在截面上特定5个点的角膜瓣厚度,中央角膜瓣厚度与术前角膜曲率等参数进行线性相关分析。主要指标不同测量点的角膜瓣厚度值及相关系数。结果术后1个月,每个角膜上20个测量点对应的角膜瓣厚度均值分散在预计值110μm周围,其中20个对应测量点中最大最小标准差变异分别为9μm和5μm。实际角膜瓣厚度与预计值差值≤5μm的测量点占到全部测量点的55.07%。中心、旁中心、周边区域角膜瓣厚度分别为(110.72±3.76)μm、(110.99±3.52)μm和(110.00±3.62)μm;4条经线所在截面角膜瓣厚度分别为(109.80±4.02)μm、(110.82±3.98)μm、(110.78±4.01)μm和(110.79±3.54)μm;右眼、左眼中央区角膜瓣厚度分别为(110.47+4.29)μm和(110.97±3.16)μm(P均〉0.05)。术后中央角膜瓣厚度与术前患者角膜曲率、角膜厚度、角膜直径、年龄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应用IntraLaseFS60飞秒激光制作的LASIK角膜瓣形态均一规整,受术前个体差异及环境因素影响小。  相似文献   

19.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内皮慢性失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利军  赵靖  史伟云  高华  谢立信 《眼科》2009,18(3):169-174
目的探讨圆锥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PK)术后角膜植片内皮慢性失功的临床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圆锥角膜患者PK术后角膜植片内皮慢性失功148例(163眼)。方法所有患者实施PK术,采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A型超声测厚仪和眼前节OCT扫描系统对角膜植片进行评价。主要指标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六边形细胞百分率、内皮细胞丢失率、内皮细胞形态、中央角膜厚度(CCT)及最佳矫正视力。结果PK术后3年内患者植片ECD呈下降趋势,内皮细胞年丢失率为14.2%±10.9%。术后1.5年较术后1年的ECD有明显下降(舟O.002)。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植片内皮六边形细胞百分率均在50%以上,CCT在500μm以上,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辟10.869)。PK术后5年以上复查,患者角膜植片ECD仍呈下降趋势,但个体差异性较大,多数患者的六边形细胞百分率仍在50%以上,内皮细胞面积增大是局部性的,CCT保持在500μm以上。150例未发生排斥的角膜植片除2例发生植片混浊外,其余均保持透明,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ECD的超生理下降和局部内皮细胞面积增大是PK术后角膜植片内皮慢性失功的主要临床表现。内皮慢性失功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性,且在同一个体不同时期发展程度亦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定量分析,评估糖尿病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应用全自动角膜内皮细胞分析仪对299例360眼进行角膜厚度及内皮细胞形态检测。正常对照组148例175眼,糖尿病患者151例185眼,其中非增殖期组患者92例110眼,增殖期组59例75眼。比较各组患者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六边形细胞比例、变异系数及角膜厚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糖尿病组与正常组角膜相比,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及中央角膜厚度增加,中央角膜平均细胞密度以及六边形细胞比例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增殖期组与非增殖期组比较,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增加及六边形细胞比例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央角膜厚度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相比,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结构存在异常,并且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加重,尤其以变异系数以及六边形细胞比例变化更为显著,因此糖尿病患者角膜的抗损伤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