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季节性偏头痛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关系,并寻找相关致敏原。方法用北京协和医院提供的15种吸入性过敏原和美国DPC液相酶联免疫试验对已确诊的100例季节性、80例非季节性偏头痛患者进行过敏原皮试及IgE检测,并对比分析两组结果。结果季节性偏头痛组主要致敏原为夏秋花粉、早春花粉、豚草花粉、蒿属花粉,过敏原皮试阳性率94%,与非季节性偏头痛组(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总IgE比较,前者高于后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季节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为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临床上对患者行过敏原皮试及IgE检测可作为本病诊断的重要指标,并为脱敏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总IgE,过敏原特异性IgE,嗜酸性粒细胞检测的临床意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特应性皮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总IgE水平、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水平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结果特应性皮炎组血清总IgE水平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显著高于轻度与中度,中度显著高于轻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过敏原特异性IgE分级均为0级,特应性皮炎组40例为0级,12例Ⅰ、Ⅱ级,8例Ⅲ级及以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IgE水平、过敏原特异性IgE水平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升高,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水平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何其瑞 《江西医药》2021,56(10):1748-1751
目的 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在不同过敏原致敏模式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性.方法 研究纳入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所有患儿均根据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明确致敏模式,并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清晨空腹状态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析并比较不同致敏模式下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差异.结果 SPT检测结果显示,按阳性变应原数量分为:非致敏组患儿18例(男10例,女8例)、单一致敏组患儿18例(男7例,女11例)、多重致敏组患儿24例(男13例,女11例).CD3+水平比较,非致敏组>多重致敏组>单一致敏组患儿,Tregs细胞水平比较,非致敏组>单一致敏组>多重致敏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CD4+、CD8+、Th1、Th2、Th17细胞及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阳性变应原类型分为:其他组患儿4例(男2例,女2例)、花粉组患儿22例(男10例,女12例)、动物皮屑组患儿15例(男6例,女9例)、霉菌组患儿28例(男12例,女16例)、尘螨组患儿34例(男20例,女14例).Th2细胞水平比较,尘螨组>霉菌组>花粉组>动物皮屑组>其他组患儿,Th17细胞水平比较,尘螨组>花粉组>霉菌组>动物皮屑组>其他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间CD3+、CD4+、CD8+、Tregs、Th1及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过敏原数量患儿外周血CD3+、Tregs细胞及不同致敏类型患儿外周血Th2、Th17细胞水平表达存在显著差异,临床治疗中应根据不同致敏模式患儿的免疫应答方式给予对应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过敏原检测在抗结核治疗发生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483例发生肝损伤的结核患者进行血清过敏原检测,同时检测450例未发生肝损伤的结核患者血清过敏原作为对照。结果:483例肝损患者血清过敏原检测阳性率为62.5%(302/483),而未发生肝损组为21.3%(96/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比较吸入性及食入性过敏原阳性率,肝损组均明显高于未发生肝损组(P<0.01)。结论:抗结核治疗发生DILI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清过敏原检测阳性率,过敏原检测可以了解结核患者的过敏体质状况,是否为肝损发生的易感人群,从而对结核患者的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酶联免疫斑点(enzyme 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技术用于诊断Ⅰ型超敏反应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ELISPOT技术检测90例受试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白介素-4(IL-4)的水平,并将此方法与皮肤点刺试验比较.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用EISPOT技术检测结果为,过敏者总体阳性率为89%,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5%,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70例过敏者中,ELISPOT技术检测阳性率为89%,皮肤点刺实验结果阳性率为66%,实验结果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ELISPOT技术是较灵敏的检测细胞因子IL-4的方法,可作为Ⅰ型超敏反应患者的临床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来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调查问卷以及过敏原检测,分析当地常见的过敏原以及发病情况,探讨过敏性鼻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用于指导患者的预防及治疗。方法于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用致敏原皮肤试验法对该地区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该地区过敏性鼻炎患者皮试阳性率较高的吸入性致敏原主要为尘螨64.29%、室内灰尘50.65%、马尾松花粉50.22%、春季花粉45.24%、霉菌42.21%等。结论该地区过敏性鼻炎患者皮试阳性率较高的吸入性致敏原主要为尘螨、室内灰尘、马尾松花粉、春季花粉、霉菌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常见吸入性、食物性过敏原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免疫球蛋白种类、水平及肾脏损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01~2011-12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16例HSP患儿,ELISA法检测血清7种常见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和7种常见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IgG,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IgA、IgG、IgM、IgE、C3、C4水平,观察患儿肾脏损害情况。结果: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为36.20%,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为73.27%;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组血清IgA、IgE水平较吸入性过敏原阴性组高(P<0.05);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组血清IgG、IgM水平较食物性过敏原阴性组高(P<0.05);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组肾脏损害发生率较阴性组低(P<0.05)。结论:吸入性过敏原IgE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参与HSP的发病,其诱发更加明显的HSP患儿血清IgA增加;食物性过敏原介导的III型超敏反应参与HSP发病,食物性过敏原阳性HSP患儿肾脏损害发生率较阴性组低。  相似文献   

8.
变应性疾病患者变应原皮试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变应性疾病患者吸人性变应原皮试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变应原浸液对1 434例变应性疾病患者分别进行20种吸人性变应原皮内试验,将4~18岁患者设为儿童组(318例),19~80岁患者设为成人组(1 116例).对两组变应原阳性检出率及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检测出变应性疾病有8种,其中变应性鼻炎患病人数位居第一位(1 130例,78.80%);前9位的变应原分别为:夏秋花粉Ⅰ(51.05%),屋尘(48.81%)、混合吸入变应原(48.61%)、蒿属花粉(46.86%)、尘螨(45.19%)、多价昆虫(36.82%)、春季花粉Ⅰ(33.99%)、豚草花粉(31.24%)、春季花粉Ⅱ(30.68%).变应原皮内试验有一项以上阳性者达1 289例(89.89%).19~40岁患病人数最多(53.91%).不同季度间的皮试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青壮年是变应性疾病的高发人群,变应性鼻炎是最常见的变应性疾病,尘螨(屋尘、尘螨)、夏秋花粉(夏秋花粉Ⅰ、蒿属及豚草花粉)是引起变应性疾病最主要的变应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确定病变过敏原,为该病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定量检测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发现吸入性和食物性过敏原。结果 653例患者中检出过敏原者521例,血清总IgE阳性率79.8%;1种过敏原阳性者149例(22.8%),2~4种过敏原阳性者451例(69.1%),5种及以上过敏原阳性者53例(8.1%);吸入性过敏原阳性248例(37.9%),食入性过敏原阳性132例(20.2%),二者兼有273例(41.9%);吸入性过敏原8类,阳性率高的是蒿属植物和艾蒿花粉、尘螨和粉螨,食物性过敏原5类,依次是虾蟹、鳕鱼、黄豆和花生、牛奶、鸡蛋。结论过敏原诱导的变态反应是产生过敏性哮喘的重要原因,蒿类花粉和螨类是最常见的过敏原,病变患者呈现低龄化趋势,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变应原皮试与血清特异性IgE检测诊断变应性鼻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体内变应原皮试和体外特异性IgE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单价花粉变应原浸液对80例变应性鼻炎(AR)花粉症患者作过敏原皮试检查;同时进行血清特异性IgE含量的测定。结果 80例花粉变应原皮试阳性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明显异常,两种检查方法的总阳性率81、4%~66.7%,阳性一致率95.0%~77.3%,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表明两种检测方法的抗原特异性高度一致,对AR病因诊断、减敏治疗中变应原种类的选择及预防等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蟹过敏原蛋白提取物为抗原检测不同人群血清中特异性IgE,为研制蟹类食物过敏症的诊断试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中华绒螯蟹过敏原蛋白提取物为抗原包被酶标反应板,采用ELISA间接法检测1907例人群血清样本中的特异性IgE,比较分析不同人群对蟹类食物的过敏反应性。结果1907例血清中,特异性IgE阳性203例,阳性率为10.65%(203/1907)。3组人群血清IgE阳性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以蟹过敏原蛋白提取物为抗原检测血清特异性IgE具有诊断意义,可为临床蟹类食物过敏症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药物过敏的发生率及常见药物种类。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及深圳市人民医院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组)116例及配对对照组116例。全部SLE患者及78例非狼疮患者已行IgE检测。结果 SLE组有40例(34.5%)患者有药物过敏史,明显高于对照组(14例,1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青霉素过敏比例(27.6%vs.7.8%,P<0.05)和头孢类抗生素过敏比例(8.6%vs.2.6%,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Ig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药物过敏较为普遍,其中青霉素类最常见,临床用药时需注意过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不同严重程度哮喘患儿过敏原状况以指导临床防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3例不同严重程度哮喘患儿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结果所研究患儿不同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的阳性率以屋尘和螨虫阳性率最高(屋尘74.0%,户尘螨63.0%);各组患儿总IgE抗体阳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7869,P<0.0001);各组患儿检出过敏原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437,P=0.0001)。结论屋尘和户尘螨是3岁以上儿童哮喘发作的主要诱因;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哮喘严重程度与其血清总IgE水平的高低呈正相关;对多种抗原表现特异性IgE阳性者往往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皮肤过敏以及血清原检测在儿童哮喘中的应用及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就诊的儿童哮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应用粉尘螨以及屋尘螨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检测,观察组患者应用免疫条带印记法进行血清过敏原检测。另外选取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点刺试验。比较分析三组过敏原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粉尘螨和屋尘螨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血清过敏原呈阳性者32例(80.00%),其中狗毛29例(72.50%),猫毛30例(75.00%),海鲜组合25例(62.50%),粉尘螨30例(75.00%),屋尘螨31例(77.50%)。皮肤点刺试验与血清过敏原检测的尘螨过敏原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点刺试验用于儿童哮喘病过敏原检测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可以作为最佳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BN大鼠和Wistar大鼠在Ⅰ型超敏反应中的敏感性,建立一种灵敏可靠的Ⅰ型超敏反应检测体系。方法BN大鼠和Wistar大鼠分别隔天sc不同剂量的卵白蛋白(10,20和40μg.kg-1),共5次,正常对照组sc给予生理盐水。首次注射后第21天取血清,用ELISA法测定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通过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实验检测其特异性IgE水平;第22天检测激发后大鼠血压、血清中组胺和类胰蛋白酶浓度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N大鼠在卵白蛋白10,20和40μg.kg-1下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显著增加,血压下降,血清组胺和类胰蛋白酶浓度增加;Wistar大鼠仅在卵白蛋白40μg.kg-1组出现上述变化。结论与Wistar大鼠相比,BN大鼠用于Ⅰ型超敏反应的检测更为灵敏。血压和血清总IgE、特异性IgE、组胺及类胰蛋白酶浓度等可作为Ⅰ型超敏反应重要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玉屏风颗粒辅助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观察,及慢性荨麻疹患者检测血清特异性IgE(sIgE)和特异性IgG(sIgG)对临床的指导及意义.方法 分析101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食物性过敏原和吸入性过敏原sIgE及食物sIgG结果 ;其中诊断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106例,其中53例联合使用氯雷他定及玉屏风治疗,53例患者仅使用氯雷他定治疗,疗程4周,治疗结束后对治疗疗效及结果 进行分析,同时停药4周及8周后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101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食物sIgG和sIgE的检测结果 不一致(P<0.01).0~15岁组阳性率最高,不同性别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81.1%(43/53),对照组有效率为67.9%(36/53),联合组治疗优于对照组(P<0.05).停药4周后联合组复发率为9.3%(4/43),对照组复发率为22.2%(8/36);停药8周后联合组复发率为16.3%(7/43),对照组复发率为36.1%(13/36).联合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反复发作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联合测定吸入性sIgE和食物过敏原sIgE及sIgG是寻找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的有效方法 ,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氯雷他定联合玉屏风颗粒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治疗有效,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特应性皮炎血清总IgE和过敏原的测定结果。方法选取本科在2012年7月~2013年8月期间确诊治疗的8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患儿组)及80例体检正常的健康儿童(健康组),使用多种过敏原同时检测化学发光检测系统测定健康儿童和特应性皮炎患儿的血清总IgE及35种过敏原,分析比较两组测定结果。结果患儿组血清总IgE测量结果为(118.7±73.6)U/ml,且≥2级者共60(75.0%)例,健康组血清总IgE测定结果为(57.7±30.4)U/ml,≥2级者共25(31.25%)例,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组共70例检测出过敏原,约为87.5%,健康组共20例检测出过敏原,约为2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是特应性皮炎患儿发病的主要原因,全面检测并正确避免过敏原为预防特应性皮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东莞地区鼻炎患者吸入过敏原检测结果和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分泌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54例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鼻炎类型分为变应性鼻炎(AR)组(AR患者, 262例)和非变应性鼻炎(NAR)组(NAR患者, 292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吸入过敏原阳性检出情况;分析吸入过敏原的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情况,并进一步作吸入过敏原导致s IgE阳性的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AR患者的s IgE阳性检出情况。结果 两组年龄分布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组男性占比66.41%、sIgE检测结果阳性率91.60%、sIgE阳性种类≥2种占比85.88%均明显高于NAR组的57.53%、39.04%、22.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组的粉尘螨、户尘螨、狗毛皮屑、猫毛皮屑、矮豚草、TxCHN1(桤/杨/柳/山毛榉/橡/胡桃)、T11/T15(悬铃木/白蜡)以及蟑螂阳性率分别为85.88%、83.59%、11.83%、11.83%、3.82%、3.05%、2.67%、9.54%,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19.
拉萨地区夏季花粉症主要致敏花粉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拉萨地区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发病率逐年增多的现象,为探明本地区空气中的主要气传致敏花粉开展了此项研究。方法选定7月份患者最多的时期进行空气花粉取样,对门诊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常规吸入组变应原皮试进行观察。结果6张玻片上共观察到671粒花粉,共9种。15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皮试,阳性例数128人,阳性率80.5%;阴性31例,占19.5%。结论本时段拉萨地区空气中主要的气传花粉为蒿属、竹柏科、荨麻科及禾本科,蒿属花粉、夏秋花粉是拉萨地区夏季花粉症患者的主要致敏花粉。  相似文献   

20.
免疫球蛋白IgE在Ⅰ型变态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过敏原诊断方法为激发试验和特异性IgE的检测,都依赖于使用过敏原粗提取物。但是,粗提物中不仅含有致敏组分还含有非致敏组分,往往会干扰诊断从而影响后续免疫治疗效果。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更为准确和稳定的过敏原检测方法。组分解析诊断是一种新的分子诊断技术,它使用纯化的天然或重组过敏原来检测每个过敏组分的特异性IgE水平,避免了粗提物中非致敏组分的干扰,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另外,此方法还能同时检测多种致敏组分的特异性IgE,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本文梳理了组分解析诊断在常见过敏性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并对其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