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如何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是围产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提高围产保健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我市自1988年开始,每年坚持开展围产儿死亡病例评审工作,收到了显著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资料来源自1988年1月~1989年12月,在本市4所医院中共有围产儿11274例,围产儿死亡182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6.14‰,其中,1988年为17.78‰,1989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围产儿死亡率 ,评价医疗保健工作的质量 ,嘉兴市妇幼保健院 1996年成立院围产保健协作组 ,逐渐完善医院围产儿死亡的报告和评审制度 ,并不断探索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有效途径。现对 1998~ 1999年死亡的 94例围产儿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医院所有临床科室对符合围产期Ⅰ的死亡围产儿及时填写死亡报告卡 ,争取家属同意后进行尸体解剖寻找死亡原因。将围产保健册和分娩情况与死亡报告卡核对 ,检查是否漏报。每季召开围产协作组会议 ,对每一例死亡围产儿进行死亡评审 ,确定可以避免死亡、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和不可避免死亡…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围产保健质量 ,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本文对崇明县1990~ 1999年围产儿死亡监测、评审资料进行分析 ,并提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收集崇明县 1990~ 1999年 36所接产医院 (1997年后接产医院逐年减少 ,目前 16所 )上报的围产儿死亡病例及每家医院常规上报的“上海市妇婴卫生工作报表”的有关数据。1.2 方法全县统一监测方案 ,凡发生围产儿死亡 ,需在 1周内填写死亡报告并上报县妇幼保健所。县妇幼保建所每季度组织 1次由县围产协作组成员参加的评审会议 ,讨论评审每 1死亡病例 ,分别评为Ⅰ、Ⅱ、Ⅲ类…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我县围产儿死亡情况,进一步改进围产保健工作,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我们对费县1994年~1996年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1994年1月至1996年12月我县25所乡镇医院及三所县级医院围产儿资料,共出生围产儿38301例,死亡622例,死亡率为16.24‰。1.2 方法(1)围产儿统计按围产期I计算方法进行计算;(2)对死亡的围产儿按WHO公布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围产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健康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回顾调查 1998年第 1季度~ 2 0 0 2年第 3季度 ,嘉定区住院分娩的围产儿死亡情况 ,研究分析死亡原因 ,以探讨降低嘉定区围产儿死亡率的有效干预措施。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均来源于 1998年第 1季度~ 2 0 0 2年第 3季度嘉定区妇婴卫生工作报表及围产儿死亡个案表。1.2 方法 嘉定区 4家接产医院每季度上报嘉定区妇幼保健所 ,经区围产协作组评审 ,上报上海市妇女保健所。1.3 诊断标准 我国采用的标准是围产期 1,围产儿死亡是指妊娠足 2 8周至出生后 7d内死亡的…  相似文献   

6.
围产儿死亡率是反映社会医疗卫生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与产科质量密切相关。通过对广州市东山区 1994~ 1996年围产儿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分析 ,对影响围产儿死亡的高危因素 ,提出了干预措施。1 资料来源与方法资料来源于 1994~ 1996年东山区围产保健卡 ,3年中活产儿 112 2 4名 ,围产儿死亡 149例 ,其中 114例在本区 6家医院产科分娩 ,35例在东山区外其它 12家医院分娩。围产儿按围产儿 标准 ,资料统计分析采用χ2 检验。2 结果2 .1 死亡情况  3年围产儿总死亡率为 13.2‰ ,1994~1996年各年的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 14.2‰。 13.6‰、11.9…  相似文献   

7.
流动人口的围产保健现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的围产保健现状。方法:对2001~2002年发生的围产儿死亡及院外分娩的产后出血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年共分娩围产儿2116例,死亡52例;本地分娩围产儿死亡率为8. 2‰,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为28‰,两者有显著差异。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中,85. 71%未行系统产前检查;13例院外分娩的产后出血产妇均为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中不可避免的围产儿死亡率为8 .57‰,与北京市的平均水平相近;而到医院分娩可以避免大多数的产后出血。结论: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和致命性的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北京市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缺乏围产期保健和临产后未到医院分娩。  相似文献   

8.
围产保健直接关系到母婴的健康与安全,是妇幼保健工作的主要内容,围产儿死亡率是反映围产保健质量的重要指标,围产儿死亡评审是提高围产保健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回顾性分析上海市青浦区1995~2004年围产儿死亡资料,探讨本区围产儿死亡率、死亡原因和干预措施,为今后工作提供理性和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1988~1990年杭州市城区围产儿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ICD-9(国际疾病分类第九次修订)的基本原则,对杭州市5所市级综合性医院和1所省级综合性医院在1988年1月~1990年12月出生的死亡围产儿进行死亡率调查、死因分析、评审。调查结果显示,围产儿死亡率为10.25‰,其中死胎占46.19%;死产占13.33%;7天内新生儿死亡占40.48%。评审结果:可以避免死亡占1.9%;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占21.43%;不可避免死亡占76.67%。本次调查为确定围产保健工作重点及防范措施,使科研更好地为保健、临床服务,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开展优生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新疆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的3056例围产儿中,死亡围产儿82例。尸体解剖66例,尸检率80.5%,围产儿死亡率26.8‰,其中城市21.5‰,农村38.4‰围产儿死因顺位:畸形、缺氧、低体重、产伤。市区可能避免的围产儿死亡中,78%与产时保健有关,因此,今后围产保健工作的重点是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1.
李娟  崔卫红  马彦彦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2):3611-3612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评价围产保健工作水平,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按照北京市的统一要求,对石景山辖区各助产机构上报的2006~2010年“围产儿死亡登记卡”及妇幼保健院质控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间围产儿死亡率平均为5.16‰,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出生缺陷、不明原因、妊娠并发症、脐带因素,同时孕妇的年龄、孕期检查次数及孕妇的知识技能对围产儿死亡率有影响.结论:加强孕前宣教与咨询,加强孕期管理,加大围产保健宣传力度和广度,提高保健意识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宁波市1997—1999年围产儿死亡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宁波市围产儿死亡高危因素的分析。为制定降低围产儿死亡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汇集宁波市1997-1999年围产儿死亡个案1553例,并经医院、县(市、区)、市三级评审组评审后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结果 宁波市围产儿死亡率11.30‰,围产儿死亡中死胎占41.60%,死产占9.53%,早期新生儿死亡占48.87%,围产儿死亡与出生体重、胎龄及分娩方式有关。结论加强孕期管理,提高围产保健及产科临床的质量。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影响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探讨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对策,以便更好地指导围产保健工作,对1998~1999年龙岩市各市、县医院住院分娩的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根据龙岩市各县级以上医院提供的1998年1月至1999年6月住院分娩出生围产儿统计报表及围产儿死亡报告卡,并按WHO围产期Ⅰ标准,即孕满28周(胎儿体重≥1000g或身长≥35cm)至出生后7d内死亡,包括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者为调查对象,计算死亡率,分析影响因素。2 结果与分析21 围产儿死亡情况 调查住院围产儿12352人,死亡277例,死亡率2243‰。其中死胎8…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1991至2015年近25年围产儿死亡个案进行分析,了解围产儿死亡趋势、原因,总结经验,为探索进一步健全围产保健制度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至2015年上海市围产儿死亡个案,分析死亡趋势、特征及死因.结果 ①近25年围产儿死亡率平均为5.97‰,其中户籍人口平均为4.80‰,非户籍人口平均为7.41‰,近25年间围产儿死亡率逐年下降;②近25年围产儿死亡以非户籍为主,占55.45%,其母亲产次为2次以上的比例逐年上升,从18.80%升至40.76%,双胎死亡比例逐年缓慢上升,2010年开始超过10.00%,2015年达最高水平13.00%;③围产儿死亡中死胎、死产和早期新生儿死亡构成分别为53.35%、8.33%和38.32%,死产死亡构成和新生儿死亡构成逐年下降.死胎率从1991年的4.35‰下降到2015年的1.85‰(χ2=732.383,P=0.000),死产率从1991年的1.18‰下降到2015年的0.12‰(χ2=879.183,P=0.000),新生儿死亡率从1991年的4.90‰下降到2015年的1.18‰(χ2=2 040.316,P=0.000);④围产儿死亡原因顺位中前四位分别为早产儿、严重畸形、宫内窘迫和原因不明,其中先天畸形比例占死亡总数的12.63%.结论 上海市围产儿死亡率处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上海市近20年的孕产期保健措施密不可分,为了进一步控制围产儿死亡率,需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提高孕产妇保健精细化管理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了解苏州市立医院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影响围产儿死亡的原因,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围产保健质量。方法以2006-2013年在苏州市立医院分娩的产妇为对象,以产房《分娩登记本》和电子监测信息系统登记为依据,统计围产儿死亡及死因情况。结果 2006-2013年苏州市立医院本部、北区、东区共分娩围产儿147 201例,围产儿死亡1161例,围产儿死亡率7.89‰。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出生缺陷、脐带胎盘因素、母亲疾病、早产低体重、原因不明。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率高于单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率。外地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率高于本地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率。结论规范外地户籍人口和高危妊娠管理,加强优生优育指导,规范围产保健管理,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兰芳  李笑春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8):2526-2527
目的:分析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提出其干预措施。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间金华市所属3县(市)63家监测医院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年间共分娩围产儿52 070例,死亡504例,死亡率为9.68‰,其中本地户籍围产儿死亡率为9.04‰,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为14.43‰。两组间死亡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流动人口的孕妇受文化程度低、保健意识缺乏、经济状况差、计划外妊娠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孕期未进行任何产前检查者占51.72%;早产儿、低体重儿是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围产儿死亡评审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创造条件可以避免的围产儿死亡明显高于本地户籍围产儿死亡。结论:建立和调整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模式,提供母婴健康援助,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提高流动人口利用保健服务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早期围产保健预防早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围产保健预防早产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8年8月施行围产期保健的1 637例产妇为系统围产保健组,选择2006年1月~2007年4月未施行围产保健的1 451例产妇为对照组。对各级产科报表、孕产妇系统管理报表及围产儿死亡个案表、孕产妇死亡个案表进行核查,统计建卡情况、围产儿早产及死亡情况。结果:系统围产保健组围产儿早产率为5.01%,死亡率为11.00‰;对照组早产率为9.44%,死亡率为22.05‰,两组围产儿早产率、死亡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产儿死亡的原因为:早产、新生儿窒息、先天性畸形、脐带因素等。结论:系统的早期围产保健、定期产前检查、孕期健康教育可及时识别早产的危险因素,通过一定的医疗措施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以降低或防止早产发生。  相似文献   

18.
曹敏  张琴 《上海预防医学》2005,17(12):596-598
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是围产保健工作的主要内容。围产儿死亡率既反映孕期保健质量,又是产科质量的敏感指标。我们将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1992~2004年172例围产儿死亡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基层围产保健综合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本地区孕产妇及围产儿采取综合保健促进措施,进行围产儿全人群死因变化趋势分析,评估管理质量.结果 2001~2003年,全市围产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分别为11.36‰、11.10‰和7.65‰;死因变化趋势出生窒息逐年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及出生缺陷相对增加,其中出生缺陷为死亡的第一要素.结论整合地区资源优势,提高基层助产技术及新生儿新法复苏技术,基础保健及产前诊断结合,落实高位转诊、实行围产保健的环节管理和终末评估,是提高基层围产保健综合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 本文对我市3个医院6年来出生的围产儿素质进行调查,目的在于分析影响我市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探讨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对策,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市围产期保健工作的开展,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的质量. 资料与方法一、资料来源本文统计我市妇幼保健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自1985年1月至1990年底住院分娩出生的围产儿数和围产儿死亡数,根据围产儿死亡病例记载,对死亡围产儿的胎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以及死因等作以回顾性的统计分析. 二、方法按WHO1977年的围产Ⅰ标准以及我国1981年全国围产医学专题学术会总结的定义和标准,即胎龄_28周至生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