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医药实践》2015,(8):566-570
目的:探讨256层3D CT血管成像(3D-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IM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D-CTA及3D-DSA诊断的38例(40个)颅内微小动脉瘤,以3D-DSA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查对动脉瘤数目、位置、大小、形态、瘤颈、子瘤显示的差异。结果:3D-CTA显示38个微小动脉瘤,漏诊2例2个,2例3D-CTA显示单个动脉瘤,3D-DSA证实为2个动脉瘤。3D-CTA显示2例假阳性。颈内动脉7个,基底动脉环18个,大脑前动脉8个,大脑中动脉7个。CTA与DSA两者均能清楚显示IMA特征性征象情况。结论:256层3D-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显示清晰,与3D-DSA检出无明显差异。256层3D-CTA可以作为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3D-CTA 与3D-DSA 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2年12月-2014年5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20例共132个动脉瘤,回顾性分析3D-CTA 与3D-DSA 对所有动脉瘤的检出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瘤体形态、敏感度与特异度等。结果3D-CTA 与3D-DSA 检出率分别为96.21%和97.73%;在动脉瘤形态显示方面两种方法均能提供有效的显示,其中Ⅲ级显示率分别为91.34%和93.02%;3D-CTA与3D-DSA 的灵敏度分别为96.97%和97.73%,特异度分别为89.39%和88.64%,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3D-CTA 具有无创、快速等优点,可提供动脉瘤毗邻血管、骨骼、组织的信息,同时价格相对较低,作为动脉瘤的筛查方法患者易于接受。对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者可先行3D-CTA 检查,阴性患者进一步行3D-DSA检查,以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53例,均行3D-CTA与3D-DSA检查。CTA图像由2名资深影像医师分别独立判读,DSA图像分剐由1名介入影像医师和1名神经介入医师共同判读。以3D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3D-CTA临床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 3D-DS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4例,病灶51个。3D-CT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4例(医师A)或43例(医师B),病灶47个(医师A)或45个(医师B)。以检出病灶教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均值)和95.0%(均值)。在大小<3 mm的动脉瘤检出结果中,3DCTA与3D-DSA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瘤体最大直径测量方面,3D-CTA与3D-DSA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3D-CTA对微小动脉瘤(<3mm)漏诊率较高,但总体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疑似患者的首选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及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三者分别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性上的差异。方法收集该院收治的可疑颅内动脉瘤待查患者105例,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2D-DSA、3D-DSA及3D-CTA三项检查,比较各项检查颅内动脉瘤确诊情况,根据诊断金标准统计各项检查灵敏度和特异度,并根据上述统计数据分析和评价各项检查临床意义和价值。结果3D-DSA的灵敏度、特异度最高,误诊率最低,3D-CTA次之,2D-DSA最差。3D-DSA、3D-CTA与2D-DS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3D-DSA与3D-CT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D-DSA的诊断效果最差,3D-DSA的诊断效果较3D-CTA好,但差异不显著,应视临床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5.
徐睿  朱继  孙晓川 《重庆医药》2009,38(16):2029-2031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I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收治入院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79例,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79例患者,阴性2例,余77例患者共栓出83个动脉瘤。3D-DSA与3D-CT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上,3D-CTA和3D-DSA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董福仁  张祥林  王志铭  雷振 《江苏医药》2013,39(2):202-204,249
目的 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经普通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8例,均行3D-CTA和DSA检查并同时获得CT三维图像;对颅内动脉显示情况、动脉瘤检出情况、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及颅骨解剖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DSA一样,CTA图像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动脉瘤确诊患者35例,检出动脉瘤42个;其中,DSA检出动脉瘤40个,CTA检出动脉瘤41个.CTA对25个瘤颈形态及与载瘤血管三维立体结构清晰显示,DSA仅对8个动脉瘤颈清晰显示(P<0.05).结论 3D-CTA可以作为临床筛选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减影技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与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情况。方法对40例动脉瘤患者经3D-CTA与DSA检查出的46个动脉瘤予以比较研究,评估出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40例患者的46个动脉瘤,3D-CTA准确检出42个,DSA检出45个,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小动脉瘤的诊断上3D-CTA不及DSA,而3D-CTA在载瘤动脉的显示、瘤壁钙化及瘤周解剖标志等方面,明显优于DSA(P〈0.05)。结论3D-CT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256层CTA与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差异。方法选取198例可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CTA和3D-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的差异。结果3D-DSA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3D-CT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与256层3D-CAT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差异不显著,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9.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应用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比三维DSA(3DDSA)与二维DSA(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作用,说明3DDSA优于2DDSA。方法42例资料完整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2D和3DDSA检查,常规2DDSA检查后即行旋转DSA检查。由3D工作站生成容积再现图像(VR)。从以下5方面随即评价2DDSA、旋转DSA和3DDSA:①图像整体质量,②动脉瘤的显示,③动脉瘤形状的显示,④动脉瘤瘤颈的显示,⑤动脉瘤与毗邻血管的显示。对50个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动脉瘤的显示:2DDSA未能发现3个动脉瘤,这些动脉瘤在旋转DSA上为不确定。VR可以发现所有的动脉瘤。②图像的整体质量:2DDSA可以清楚显示细小动脉,图像整体质量优于旋转DSA和3DDSA。③动脉瘤形状的显示:VR明显优于2DDSA和旋转DSA。④动脉瘤瘤颈和动脉瘤与毗邻血管的关系的显示:VR明显优于2DDSA和旋转DSA。结论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方面优于2DDSA和旋转DS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 3D-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评价的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术前、后MSCT 3D-CTA资料。采用16排螺旋CT扫描,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原始采集数据进行后处理。结果复查的48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夹48个,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5例,后交通动脉瘤18例,大脑中动脉瘤15例。MSCT3D-CTA发现动脉瘤残留6例,载瘤动脉局限性狭窄12例,伴有血管痉挛9例,未见明显异常21例。所有病例未见载瘤动脉闭塞及动脉瘤夹滑脱、移位。VR成像中,36例清晰显示动脉瘤夹与载瘤动脉的三维空间关系,9例较清晰显示,3例动脉瘤近胼周者显示欠佳;在MIP和MPR成像中,动脉瘤夹形态及大小均能清晰显示,但三维空间感较VR略差。结论 MSCT 3D-CTA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经济、安全、有效的复查方法,VR和MIP、MPR等后处理技术的联合运用可以更好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D-CTA及3D-DSA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双源CTA和DSA影像学资料,将其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诊断符合率以及动脉瘤特征和载瘤血管的显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1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56个.双源CTA检出49例54个动脉瘤,灵敏度为96.1%,符合率为97.4%;DSA检出49例54个动脉瘤,灵敏度为96.1%,符合率为97.9%.直径在3.1~5mm和5.1~10mm之间的动脉瘤的检出上,3D-CTA和3D-DSA相等.结论 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上,3D-CTA和3D-DSA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吲哚箐绿(Indocyanine green,ICG)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32例35个颅内动脉瘤采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夹闭前后均行吲哚箐绿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所示,如瘤颈有残留、载瘤动脉及其远端分支有狭窄则及时调整动脉瘤夹,如术野区其它血管有痉挛变细情况则采用罂粟碱浸泡,28例术后复查CT、3D-CTA或DSA以判断有无脑梗死及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 术中发现动脉瘤残颈3例,载瘤动脉狭窄4例,远端分支狭窄2例,术野区动脉痉挛变细4例,侧裂静脉变细3例.本组死亡2例.术后3D-CTA或DSA见动脉瘤夹闲完全,载瘤动脉通畅,与术中ICG造影显像一致,CT示小面积脑梗死3例.结论 术中吲哚箐绿血管造影对于判断动脉瘤颈是否夹闭完全、载瘤动脉及其远端分支有无狭窄以及术野区其它血管有无痉挛变细有重要价值,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64排螺旋CTA、3D-DSA和手术资料,以手术为标准判定CTA和3D-DSA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39例患者共发现44个动脉瘤,其中35例为单个动脉瘤,3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2mm,最大直径27mm。3D-DSA检出动脉瘤44个,与手术结果一致。3D-DSA能清晰显示所有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瘤颈宽度、瘤顶指向,发现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64排螺旋CTA检出动脉瘤43个,漏诊1个,假阳性1个,64排螺旋CTA所显示的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与手术治疗所见一致,对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7%和97.4%。结论 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绝大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可以直接依据64排螺旋CTA结果进行手术治疗,在指导动脉瘤治疗方面可对3D-DSA起到重要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192例临床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接受3D-CTA检查,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观察有无动脉瘤并测量其大小,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所见进行对照.结果 3D-CTA共发现163个动脉瘤,分别位于前交通动脉(25.1%)、大脑前动脉(9.2%)、大脑中动脉(18.4 %)、颈内动脉颅内段(14.7%)、后交通动脉(24.5%)、大脑后动脉(2.5%)、基底动脉(4.3%)和椎动脉(1.2%).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和94.1%.结论 3D-CTA是一种无创性检在手段,能有效地显示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与C臂CT结合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临床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常规DSA、旋转DSA及3D-DSA和其中8例需急诊开颅手术患者的C臂CT资料,通过对47例患者进行术前模拟手术入路,均行翼点人路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将术前DSA模拟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动脉瘤夹闭术,术前3D-DSA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数目,瘤顶指向、瘤颈宽窄,有无仔瘤、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和骨性结构的关系,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8例术前行C臂CT患者中6例显示不同程度脑积水及脑室内出血.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39例,4分6例,3分1例,1分1例.结论 3D-DSA技术及必要的C臂CT检查和手术模拟对成功夹闭脑动脉瘤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8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分为无破裂出血组(n=40,颅内动脉瘤无破裂出血)、破裂出血组(n=45,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分布情况(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并分析两组患者瘤颈宽度、瘤体长度、入射夹角、动脉瘤体颈比。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瘤颈宽度、瘤体长度、入射夹角、动脉瘤体颈比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预测价值,确定曲线下面积(AUC)、最佳截断值与敏感度、特异度。经Kappa检验分析CTA与DSA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破裂出血组大脑中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占比分别为26.67%、20.00%,高于无破裂出血组的7.50%、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出血组前交通动脉瘤占比为8.89%,低于无破裂出血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7.
《河北医药》2012,34(11)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64排螺旋CTA、3D-DSA和手术资料,以手术为标准判定CTA和3D-DSA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39例患者共发现44个动脉瘤,其中35例为单个动脉瘤,3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2 mm,最大直径27 mm.3D-DSA检出动脉瘤44个,与手术结果一致.3D-DSA能清晰显示所有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瘤颈宽度、瘤顶指向,发现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64排螺旋CTA 检出动脉瘤43个,漏诊1个,假阳性1个,64排螺旋CTA所显示的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与手术治疗所见一致,对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7%和97.4%.结论 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绝大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可以直接依据64排螺旋CTA结果进行手术治疗,在指导动脉瘤治疗方面可对3D-DSA起到重要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5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1周内通过CT和MRI以及手术或者穿刺病理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 ,诊断效能,影像学特征,满意度。结果 手术或者穿刺病理检查结果显示:阳性42例,阴性8例。CT检查结果显示:真阳性30例、假阳性5例、假阴性12例、真阴性3例;MRI检查结果显示:真阳性39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3例、真阴性7例。CT检查的准确度为66.0%,灵敏度为71.4%,特异度为37.5%;MRI检查的准确度为92.0%,灵敏度为92.9%,特异度为87.5%。MRI检查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的肿块检出率86.0%高于CT检查的64.0%、钙化检出率0低于CT检查的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的胸大肌受侵、腋窝淋巴结肿大、边缘棘状突起或毛刺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的满意度94.0%高于CT检查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D-CTA在动脉瘤破裂急性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对486例以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就诊、临床上怀疑动脉瘤的患者行3D-CTA检查,其中阴性病例再行DSA检查。对确诊动脉瘤的病例行显微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3D-CTA检查出动脉瘤患者404例,82例阴性者DSA证实3例漏诊。3D-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9.3%(404/407),特异度为100%。术前3D-CTA在估计动脉瘤大小及形态方面与术中所见基本相似,清晰显示了动脉瘤的自身形态和周边的关系。结论 3D-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快捷、经济和相对无创等优点,可作为急诊时首选检查,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术前评估及随访提供可靠详细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住院的43例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共387条颅内动脉TCD、MRA和DSA的检查结果。并以DSA为金标准,对TCD、MR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CD对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灵敏度为83.95%,特异度为95.10%,阳性预测值为81.93%,阴性预测值95.72%。MRA的灵敏度为79.01%,特异度为92.48%,阳性预测值为73.56%,阴性预测值94.33%。TCD、MRA检查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检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05)。结论 TCD和MRA均可作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中常规辅助检查方法,两者对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检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CD与MRA结合,更有利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