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在胸部疑难疾病并纵隔淋巴结肿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5年10月-2010年3月在我院胸外科住院的96例胸部疑难疾病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行了电视纵隔镜检查进行活检,获取病理以明确诊断。结果手术经过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96例患者均获明确病理诊断,其中,肺腺癌27例,肺鳞癌26例,肺小细胞癌15例,恶性淋巴瘤14例,纵隔淋巴结结核8例,结节病4例,纵隔慢性淋巴结炎2例。结论电视纵隔镜手术创伤小,安全,取材可靠,可作为胸部疑难疾病并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简俊岭  徐先全  王起奎  章恒  朱小东  陈海 《安徽医药》2015,36(12):1501-1503
目的 探讨电视纵隔镜检查术在纵隔肿物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因纵隔占位或肺部占位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拟诊断纵隔疾病行电视纵隔镜手术患者的资料, 115例行颈部电视纵隔镜手术,11例行胸骨旁电视纵隔镜手术,在术中获取气管周围、胸骨后、隆突下以及双侧肺门等部位的肿物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 122例患者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确诊率为96.83%;恶性病变54例(42.86%),良性病变68例(53.97%);2例术前胸部CT考虑纵隔占位,术后病理结果不明,行食管镜及气管镜均未见明显异常;2例术前胸部CT考虑淋巴结肿大,术中病理未获明确诊断.良、恶性病例的性别、年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视纵隔镜手术视野好,清晰度高,操作灵活,安全可靠,对于临床上难以确诊的纵隔疑难疾病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在肺癌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3年5月至2008年5月开展的53例电视纵隔镜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拟诊肺癌并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53例患者,经纵隔镜淋巴结活检,发现21例有纵隔淋巴结转移,32例无转移,后者中的30例经开胸手术病理确诊为肺癌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其余2例不是肺癌;51例肺癌患者经纵隔镜淋巴结活检均获得准确的肺癌分期。所有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电视纵隔镜是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电视纵隔镜和多排螺旋CT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上的临床价值,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探讨两者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上的优势.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8月,我院手术收治的肺癌患者48例,均行术前电视纵隔镜检查和多排螺旋CT检查;以手术清扫淋巴结的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电视纵隔镜和多排螺旋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等.结果 48例患者中,术后病理显示,11例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多排螺旋CT可以准确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8例,准确率为89.58%;电视纵隔镜可以准确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10例,准确率为97.92%;电视纵隔镜诊断准确率优于多排螺旋CT( P<0.05).多排螺旋CT诊断性灵敏度为72.73%,特异度为94.59%,假阴性率为27.27%,假阳性率为5.41%,总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0.00%和92.1 1%,约登指数为67.31%;电视纵隔镜诊断性灵敏度为90.91%.特异度为100.00%,假阴性率为9.09%,假阳性率为0.00%,总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100.00%和97.37%,约登指数为90.90%.结论 电视纵隔镜检查和多排螺旋CT均可以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但电视纵隔镜检查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气管镜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在修正非小细胞肺癌术后1年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TNM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1年CT检查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行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结果 36例患者共穿刺46组淋巴结,其中淋巴结穿刺结果阳性者为31组,淋巴结穿刺阴性者为15组。22例患者确诊为术后纵隔淋巴结活检阳性。阳性率分别为61.11%(22/36)与67.39%(31/46)。一致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管镜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在纵隔肿物诊断和肺癌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的患者30例,其中颈部电视纵隔镜手术22例,胸骨旁电视纵隔镜手术6例,联合颈部与胸骨旁电视纵隔镜手术2例。结果术前未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纵隔疑难疾病17例均获得明确诊断,确诊率高达100%,高度怀疑或病理不明的13例患者已确诊为肺癌,切除标本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无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结论电视纵隔镜手术作为纵隔疑难疾病诊断和肺癌诊断分期的常规方法,安全有效并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电视纵隔镜在早期食道癌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电视纵隔镜在早期食管癌拔脱术和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自2005年10月-2006年6月应用电视纵隔镜为15例早期食管癌病人施行食管拔脱术和切除术,所有病例术前均经胃镜证实为鳞癌,钡餐及CT检查证实无明显外侵,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所有病人均以电视纵隔镜游离食管后行食管-胃颈部吻合术。结果 所有病人恢复良好。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3d(平均2.5d),呼吸功能影响明显减轻,镇痛药用量减少。结论 电视纵隔镜在早期食管癌病人中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宋祥华  胡德宏 《安徽医药》2018,22(7):1349-1353
目的 探讨T1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而指导临床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276例T1期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都进行了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统计淋巴结清扫个数及转移个数,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大小、原发部位及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276例肺癌患者中,共清扫出淋巴结4 968枚,平均(4.4±1.7)组,其中有145枚淋巴结发生转移,转移率为2.92%.有58例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1.01%,其中区域性淋巴结转移55例,占纵隔淋巴结转移的94.83%.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18.92%,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22.8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74,P>0.05).右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与左肺癌比较,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与下肺癌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04,P>0.05;x2 =0.099,P>0.05).随着T分期的增加,纵隔淋巴结转移率逐渐增大.当肿瘤处于T1a期时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T1b期高分化鳞癌患者也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高、中、低分化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10%、25.49%、29.33%,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4,P<0.05).结论 T1期周围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小及分化程度相关,大多遵循区域性转移的规律,跨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低.T1a期肺癌和T1b期高分化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根据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术中可适当放宽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探讨各病理类型、分期、部位肺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合理施行淋巴结廓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对1998年10月至2005年3月施行根治性肺癌切除的194例病人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在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中淋巴结转移频度较高的是第10组36.6%(71/194例)、第11组22.7%(44/194例)和第7组14.4%(28/194例)。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中淋巴结转移情况;小细胞未分化癌76.9%(10/13例),腺癌59.3%(51/86例),鳞癌42.5%(37/87例)。T1期、T2期鳞癌和腺癌N0转移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肺上叶癌较下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式纵隔淋巴结转移。肺下叶癌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机率高于肺上叶。结论 各种肺癌根治术均应常规清除第10、11和7组淋巴结,T1期、T2期腺癌纵隔淋巴结清除的彻底性要高于鳞癌。肺上叶癌纵隔淋巴结清除要注意其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的特点。肺下叶癌纵隔淋巴结清除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hamberlain手术联合纵隔镜在不明原因的纵隔肿物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左前纵隔切开入路,对胸部CT等检查发现的不明原因纵隔淋巴结肿大或纵隔占位尤其是经颈部纵隔镜难以达到的第5、6组淋巴结进行活检术,其中3例同期行心包开窗术.结果 59例患者均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确诊率达100%.3例心包积液患者同期行心包开窗术效果良好.本组手术时间平均短于1 h,手术出血量少于50 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4 d,无手术死亡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Chamberlain手术联合纵隔镜对于常规纵隔镜难以到达的第5、6组淋巴结肿大或不明原因的纵隔占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纵隔型肺癌的CT影像特点,提高纵隔型肺癌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从2011年9月至2014年2月期间我院经支气管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29例纵隔型肺癌患者中,中心性肺癌14例,周围型肺癌11例,隐匿性肺癌4例。左上肺11例,左下肺2例,右上肺13例,右下肺3例。CT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CT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其中病灶中央坏死15例,不规则钙化5例;7例患者有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者8例,纵隔淋巴结肿大者11例,淋巴结坏死者5例。结论在纵隔型肺癌在CT表现上具有一定特点,可与纵隔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2.
肺癌纵隔淋巴结清除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清除术的必要性和术后的效果。方法 自1995年5月-2002年7月,对27例肺癌病人进行根治性手术中,同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除,其中病理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21例(78%)。根据肺癌分期进行化疗。结果 27例手术病人,中心型肺癌18例,周围型肺癌9例;鳞状细胞癌14例,腺癌8例,小细胞癌5例。清除淋巴结116组.阳性64组(占56.9%)。结论 根治性肺癌手术对于病人的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并可指导对病人的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3.
郭旭亮  张好勋 《江西医药》2022,(12):2262-2264
目的 探究64排容积CT双血供灌注参数在术前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疑似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整理其临床基本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64排容积CT及病理学检查。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按照肺癌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将其分为无转移组(35例)及转移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PAF、BAF、PI灌注参数,BAF、PI检查方式对术前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果,及BAF、PI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结果 无转移组患者的PAFF水平与转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转移组患者的BAF水平低于转移组,无转移组患者的PI水平高于转移组(P<0.05);经BAF检查,60例肺癌患者中有纵隔淋巴结转移29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31例,其中真实的有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21例,其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检出率35.00%(21/60);经PI检查,60例肺癌患者中有纵隔淋巴结转移25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35例,其中真实的有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20例,其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检出率33.33%(20/60);与BAF检查比,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CT表现。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72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172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分析172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因素情况和CT表现情况。结果 172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因素为性别、病理类型、肿瘤标志物,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女性患者明显要高于男性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纵隔淋巴结转移呈正比,腺癌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明显高于鳞癌;患者肿瘤的病理类型、肿瘤位置、大小等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结论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有着紧密的关联,也与肿瘤大小、CT表现、密度、边界、位置等有着联系,明确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手术和预后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纵隔型肺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的临床与CT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的临床与CT表现。结果纵隔型肺癌属于晚期肺癌,发病年龄高(平均发病年龄60岁);多数患者出现声音嘶哑、膈肌麻痹、上腔静脉综合征或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肿块侵犯纵隔胸膜处之纵隔胸膜脂肪线消失、瘤肺界面模糊;发生于右肺上叶的纵隔型肺癌,在CT轴位扫描时常出现“V”字征。结论纵隔型肺癌是指肺原发癌临近纵隔或原发于纵隔内的左右主支气管长大后侵犯纵隔胸膜或与纵隔内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块,常被误诊为原发纵隔肿瘤或纵隔转移瘤。CT扫描对二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的合理清扫方式与范围。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月于本院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45例,回顾性分析了其病例资料,分析术前胸部CT和MRI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同时比较系统采样病例胸内各区淋巴结的转移频度,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系统采样与单纯采样术的阳性发现率。结果:患者术前CT诊断和术后病理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结果的一致性进行检验,κ为0.351;MRI诊断一致性检验.κ为0.449,优于CT。距离肺门和肺根部最近的11、10、7、5、4区淋巴结的转移频度最高,距离肺根部较远的9、6、3、2、1区淋巴结的转移频率较低。肺门纵隔淋巴结系统采样40例,阳性发现率为85.0%;单纯采样10例,阳性发现率为6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8,P〈0.05)。结论:胸部CT和MRI不应作为术前肺癌N分期的唯一检查,应引入进一步的其他诊断技术,以提高对肺门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在肺癌术中应主动清除肺门和纵隔各区淋巴结,特别是围绕肺门或肺根部周围的淋巴结,不能忽略淋巴结转移的现象。系统淋巴结采样术较适合肺癌的根治性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研究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提高对纵隔型肺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的临床、X线及CT资料,着重分析肿块的位置、大小、边缘特征、肺内改变以及与纵隔的关系。结果36例纵隔型肺癌的肿块紧贴纵隔生长或大部分位于纵隔内,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其中27例位于上纵隔,6例位于中纵隔,3例位于前、中纵隔边缘。临近支气管常有狭窄或闭塞。23例短毛刺,31例分叶,14例原发癌肿与肺门及纵隔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块。病理类型鳞癌22例,小细胞癌9例,腺癌3例,大细胞癌2例。属于中央型肺癌19例,周围型肺癌24例,隐匿型肺癌3例。结论纵隔型肺癌生长与纵隔关系密切相关,但大多仍具有肺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CT在鉴别诊断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针吸活检(TBNA)细胞学检查在肺癌淋巴分期和病理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胸部CT检查疑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46例肺癌患者行TBNA检查,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46例患者经TBNA检查10个解剖部位94组淋巴结.其中,术前TBNA阳性59组、术后经病理证实者阳性67组,准确率88%;细胞学分型总符合率82.6%;术前TBNAc-N分期与术后p-N分期对比正确率达86.9%(40/46).结论经TBNA进行肺癌淋巴结分期、病理分型均有较高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永新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257-258
目的探讨纵隔型肺癌的CT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的CT影像学诊断资料。结果纵隔型肺癌位于前纵隔15例,中纵隔13例,后纵隔10例,其中椭圆形20例,类圆形13例,不规则型5例;均为中央型肺癌,肿块<2cm者8例,2cm~3cm者13例,肿块>3cm者17例。CT平扫均表现为纵隔旁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块影,显示分叶征、毛刺征、血管纠集征及支气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纵隔淋巴结肿大,增强后软组织肿块均不同程度强化,肿大淋巴结多边缘强化。结论 CT检查能确切显示纵隔型肺癌的病变部位、范围、形态及比邻结构,在纵隔型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NSCLC患者116例,术前均行PET/CT检查,并行纵隔镜检查或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等获得病理组织,对照病理结果,分别计算出CT及PET/CT对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灶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准确度。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对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状态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48.6%、75.9%、48.6%、75.9%,准确性为67.2%;PET/CT对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状态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81.1%、88.6%、76.9%、90.9%,准确性为86.2%。结论 PET/CT提示纵隔淋巴结无转移者基本可以排除转移,提示有转移者可行纵隔镜手术进一步确诊或手术治疗时规范进行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